<h1></h1><h1> <b>2023年10月底來到北京城,正值深秋之際,我們在近處幾個公園觀賞秋景,有些不盡興,決定去聞名遐邇的香山登高看紅葉、俯瞰北京灣。<br></b><b> 11月6日清晨我們整裝出發(fā),那天正將立冬之時,寒流涌動,降溫刮大風,京城霧霾一掃而光,整個天空碧藍通透,飄著幾縷風云,是個登高望遠的好日子。<br></b><b> 一路上公交車窗外掠過五彩繽紛的綠化帶、公園、園林,秋葉斑斕,正是觀賞秋景</b><b style="color:inherit;">的好時節(jié)!<br></b><b> 一路奔波轉(zhuǎn)車,歷經(jīng)兩小時抵達西山腳下——香山公園。</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游人涌動</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樹參天 景色幽深</b></h1> <h1></h1><h1> <b>這是第四次游覽香山了,每次來去匆匆,未能仔細觀覽。這次仔細看了導覽圖和文字解說,進一步了解了香山的“今生往事”。<br></b><b> 香山公園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距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早在元、明、清時,皇家就在香山營建離宮別院,每逢夏秋時節(jié)皇帝都要到此狩獵納涼。香山寺曾為京西寺廟之冠,清乾隆十年(1745年)曾大興土木建成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乾隆皇帝賜名靜宜園。京西著名的“三山五園”中,香山公園就占其中的一山(香山)一園(靜宜園)。咸豐十年(1860年)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先后兩次被英法聯(lián)軍、八國聯(lián)軍焚毀,1956年開辟為人民公園,逐步重建恢復了皇家園林。<br></b><b> 更令國人關注的是:<br></b> <b>香山,不僅有聞名于世的紅葉,更有立國興邦的紅色歷史。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率領黨中央入住香山,譜寫了一曲曲“進京趕考”的偉大篇章。近年多部影視劇再現(xiàn)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偉大歷史情景,我是部部影視劇都看,2019年香山革命紀念館開館時專程進行了參觀和瞻仰,所以對香山有更深的情感!</b></h1><p></p>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清代乾隆時期香山“靜宜園”圖</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我們沿著靜宜園勤政殿、碧云寺一路游覽。</b></h1> <h1> <b>乾隆皇帝稱祖父康熙在瀛臺建勤政殿,父親雍正在圓明園建勤政殿,自己就要在靜宜園建勤政殿辦公。這樣可以減輕大臣和侍從們遠道而來的辛苦,現(xiàn)在的勤政殿是建國后在英法聯(lián)軍焚毀地基上重建的。</b></h1> <h1> <b>殿前的幾顆紅楓特別吸引人,雖然色彩不是那么艷麗,但也在水塘拱橋的映襯下顯得風采多姿!</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勤政殿內(nèi)</b></h1> <h1> <b>靜宜園區(qū)景色怡人,松柏參天、銀杏金黃、楓樹斑斕、衛(wèi)茅火紅,構成了一曲秋葉交響曲。</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紅楓</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次看到這么大的的衛(wèi)茅樹</b></h1> <h1><b> 乾隆在香山也建了不少殿宇,滿足臨時起居的需求。致遠齋就是其中之一。</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碧云寺</b></h1> <h1><b> 香山公園文物古跡眾多,亭臺樓閣似星辰散布山林之間。這里有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有集明清兩代建筑風格的寺院“碧云寺”;有國內(nèi)僅存的木質(zhì)貼金“五百羅漢”;有迎接六世班禪的行宮“宗鏡大昭之廟”;有頗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見心齋”……</b></h1> <h1><b> 碧云寺位于香山北門側(cè)始建于元朝至順二年(1331年),距今已經(jīng)600多年的歷史。明清兩代均有擴建。乾隆年間建了金剛寶座塔、行宮和羅漢堂。</b></h1> <h1><b> 全寺占地約四萬平方米,縱貫東西軸線上的主題建筑共分六進院落。各組殿宇,憑依山勢,層層升起,宏偉壯麗。碧云寺于1957年被北京市政府列為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們重點參拜了羅漢堂</b></h1> <h1> <b>了解到全國</b><b style="color: inherit;">有羅漢堂的五大寺院是:成都寶光寺,蘇州西園寺,北京碧云寺,武漢歸元寺,云南筇竹寺。我只去過武漢的“歸元寺”。</b></h1> <h1><b> 殿內(nèi)彩塑羅漢是仿照當時杭州凈慈寺的羅漢堂雕塑的。共有508座羅漢,羅漢木胎漆皮,外覆金箔。均出自于杭州請來的工匠之手。</b></h1> <h1><b> 這座京郊的羅漢堂故事不少,傳說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也進入羅漢之列:第295尊為康熙,稱為'暗夜多羅漢';第360尊為乾隆,稱為'直福德羅漢',在堂內(nèi)北房梁上最小的一尊塑像是濟公活佛,傳說佛祖如來在靈山召集法會排座次時,濟公到晚了,沒了座位,又因為輩分小,只好坐到了房梁上,的確,在梁上是有一濟公羅漢。</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剛寶座塔</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孫中山紀念堂</b></h1> <h1> <b>游畢“碧云寺”已是13點了,我們從勤政殿旁沿著上山索道的山脊開始登頂。</b></h1> <h1><br></h1> <h1><b> 兩個七旬老人經(jīng)過一個半小時,踏著2300多個步步登高的石臺階,爬升418米,終于登上了海拔557米的香山主峰香爐峰 (俗稱鬼見愁),強度還是比較大。</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香爐峰頂標志石前游人紛紛拍照留影</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我們就不湊熱鬧了,在旁邊也留影紀念登頂圓滿。</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站在香爐峰頂向東俯瞰,整個北京灣盡收眼底。</b></h1> <h1> <b>14億年前的“燕山運動”使西北部上升為山地,東部下陷為平原,地理學上把這塊平原稱為“北京灣”。</b></h1><h1><b> “北京灣”北有燕山,西有太行,特殊的地形地勢,使西北部徜徉流轉(zhuǎn)于群山中的大小河流向東南平原匯流,到北京平原形成了豐富的水系和溫潤的氣候,成為金、元、明、清定都之地。</b></h1> <h1> <b>仔細看這幅拼接圖片“三山五園”盡收眼底: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頤和園、暢春園和圓明園。</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這幅拼接全景看到京城突兀的最高建筑就是“中國尊”。</b></h1> <h1><b> 香山公園樹木繁多,森林覆蓋率高達96%,僅古樹名木就有5800多株,占北京城區(qū)的四分之一,是北京負氧離子最高的地區(qū)之一,具有獨特的“山川、名泉、古樹、紅葉”豐富的園林內(nèi)涵,是避暑的勝地,天然的氧吧。</b></h1><h1><b> 香山紅葉馳名中外,1986年就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成為京城最美的秋色觀景地。<br></b><b> 香山紅葉主要有8個科涉及14個樹種,總株數(shù)達14萬株,很是壯觀。香山公園有黃櫨十萬余株,是香山公園紅葉的主體樹種。</b></h1> <h1><b> 雖然滿山的黃櫨并沒有期待的那么漫山紅遍,只有路邊偶爾有幾株有些渲染的色彩,但是也足夠觀賞了,畢竟形成紅葉有環(huán)境氣候的諸多條件影響才能形成,人工是干預不了的。</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沿途的美景</b></h1> <h1></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俯瞰香山飯店</b><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該飯店因出自建筑設計師貝聿銘之手,而成為香山一道人文景觀。</b></div></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大的掛滿果實的酸棗樹</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下山我們走的環(huán)線進入主景區(qū)</b></h1> <h1> <b>從11點到14:30經(jīng)過五個半小時的游覽跋涉,行程約9公里圓滿的結(jié)束了香山游。</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手機記錄游覽軌跡</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出口花壇拼圖</b></h1> <h1></h1><h1><b> 多次游覽香山都是乘坐索道到達香爐峰的,這次專門徒步登頂,歷練腿腳和毅力,看來還行。<br></b><b> 從山底攀登到山頂,看到香山地勢峻峭,峰巒疊翠,泉沛林茂。滿山的古樹名木數(shù)不勝數(shù)。在這深秋時節(jié),更感到香山的秋色絢麗多彩,那松柏林間點綴著的銀杏樹、楓樹,黃櫨綠黃紅相間,色彩斑斕美不勝收。游人如織摩肩接踵,我們腳踏實地、眼觀美景、呼吸清新空氣</b><b style="color: inherit;">、擁抱著大自然、閱讀著京城的詩史,旅行是歡愉精彩的。<br></b><b style="color: inherit;"> 香山——在來年春花盛開之際還會再來擁抱你的?。?!</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