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鰲古城一一建于明朝,(也有說始建于元朝),城墻全部采用長條石砌成,依山勢地形起伏,筑于天然巖石上,是戚家軍抵御倭寇的一座古城,《康熙帝國》里面收復臺灣的一些場景也是在這里拍攝的。在這里可以看到閩南特有風格的建筑,燕尾脊,馬鞍。還有福建密度最大的古榕樹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榕樹奇特的盤旋方式及古民居的建筑風格等都是觀賞古城的亮點。 車子停在半山腰,我們下車沿著小路往上走,只見一片古城墻逶迤而去,城墻上遍布榕樹,綠葉盎然,綠影婆娑。滿地的枯枝落葉,踩在上面發(fā)出沙沙聲響,小路盡頭,一座石門掩在綠蔭叢中…… 榕樹根粗壯虬結,縱橫交錯,緊緊巴在古城墻巖石上,隙縫中,墻與榕相依相偎,形成一道特有奇觀,宛如一幅氣勢磅礴蒼勁生動的畫卷。 古榕樹枝繁葉茂,綠意盎然 眾多游客駐足拍照,欣賞,感嘆! 綠蔭掩映下的古城門 古城遍植榕樹,一株株如同巨傘遮天蔽日,游客至此可稍事歇息納涼 一排破舊古屋整齊排列在綠蔭蔽日的小路旁,仔細一看,其外墻竟是用石塊,碎瓦片,沙土等層層疊起壘砌而成,色彩斑駁,造型別致,另有別樣風格。 其間,斷墻殘垣,比比皆是... 小路,古屋,古榕相映成趣,若有時間可沿著小路慢慢觀賞,感受古城的歷史變遷。 趙家堡的故事
趙家堡位于漳浦縣湖西鄉(xiāng)碩高山西北麓,距漳州市區(qū)90公里。南宋亡時,大將張世杰帶領十六艘船只奪港而出。但是這些船只又被風浪淹沒了。當時幾乎沒人知道,在被淹沒的船中有四艘終于逃了出來。船上載著年僅十三歲的閩沖郡王趙若和以及侍臣許達莆、黃材等。在經歷了元軍和風浪的包圍之后,順著海流向北漂泊,他們希望能到達他的封地福州,再圖恢復。哪知道船漂到廈門的浯嶼一帶再遇臺風,只好遣散隨從,棄船上岸潛入太武山下,在尋找國舅楊亮節(jié)的途中幾經輾轉來到來到海濱小村佛曇,并在此隱居,對外改稱“黃”姓。大約過了一百零八年,明洪武十八年,趙若和的孫子要娶黃材的后裔為妻,被人妒忌以同姓通婚罪官衙,為了解脫罪名,家人只好公布了密藏的族譜,當御史把民間遺藏前朝皇族之事急奏朱元璋時,江山已固的大明開國皇帝動了惻隱之心,恩準趙若和后人填“趙”復姓,并順便賜了幾個閑職小官給趙氏后人,從此趙氏重開文明氣象。趙若和的九世孫趙范進士及第,官至浙江按察使司副使等職,萬歷年間告老返鄉(xiāng)。舉家遷至今天福建漳浦縣湖西鄉(xiāng),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建起趙家堡的核心建筑——完璧樓。
趙家堡的構造是仿北宋故都汴京的布局建造的,分為內外城墻,外城墻周長1200米,占地面積173畝,依山勢起伏,南高北低。內城墻周長222米,占地面積6畝。城堡城門匾刻,分別為東門“東方巨障”,北門“碩高居勝”,西門“丹鼎鐘祥”。南門建成后就被條石封死,沒有人從此門進出過。開門就是山,確是無路可走。傳說,此門所以不通是寓意南宋王朝南逃后滅亡,其后裔向南無路可走才北返至此。 這是長在趙家堡的一株龍眼樹。你瞧仔細了,這樹干只剩不到一半的表層,居然長得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成串成串的龍眼掛滿枝頭,太神奇了!由此可見萬物的生命力有多頑強! 這是趙家堡最核心的建筑物完璧樓的外墻 從此處入口可到達完璧樓 內層墻面也已多處破爛不堪。 這就是完璧樓?,F(xiàn)今堡內最精華最完好的就是這座“完璧樓”,取完璧歸趙之意。樓高三層,高13.6米,邊長22米,墻厚1米,是趙家城名副其實的城堡,也是作為軍事建筑最具有防御能力的堡壘。 最典型的莫過于“完璧樓”的命名,若從字 面上看并不難理解,這是取“完璧歸趙”的典故,寄托建造者對祖先帝業(yè)的追思和復國不能的無奈。但個體字中的造型變化所承載的深刻涵義如果不經過仔細端詳,恐怕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來。你看那個“璧”字的寫法就是不一樣:變上下結構為左右結構,把那個“玉”字放在左下角,讓那個“辛”字占了整個字的一半,并且“玉”字的一點也隱去了。這是表達了趙家歷盡千辛萬苦,才得以復姓,所以才要占據字的一半;而宋王只能隱居在福建漳浦,故不能占據字的一半,只能變?yōu)椤巴酢弊植㈦[在左下方了。 內城除了完壁樓還有另外一部分是五座進府第,每座30間,共150間,俗稱“官廳”。每座第五進為二層樓,系內眷住。官廳前面廣場有魚池水閣,池上筑有精致的“汴派橋”。此外還有進士坊、修竹花園、輯卿小院、聚佛寶塔。石刻有“墨池”、“悟石”、“讀書處”、 “云巢”等。 這是五座進府第前的五座旗桿。 當時趙宋王族后裔把城堡的建造作為宣泄其王族情結的一種載體,所以在建筑設計中刻意模仿了北宋故都汴京的風貌,甚至像聚佛寶塔之類的建筑物就是按一定比例仿照原建筑物縮小設計的。 趙家堡負載的是深沉的滅國王族情結,其具體的建筑物的命名,就被賦予了某種特定的含義。如這座汴派橋。 這是官廳廣場前的魚池水閣。
趙家堡吸引人的地方除了那些古建筑,便是生活在那里的趙家皇族后裔。據說一個已經滅亡的皇室后裔能聚族而居長達400多年,這在世界上也極其罕見。只是時代不同了,皇族后裔的身份對于生活在此的他們已無足輕重,你看這位老伯居住此處幾十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從事竹蔑編織,倒也無悔無怨... 岈山海蝕風化花崗巖、抽象巖畫群,是我國海岸上一處罕見奇觀,景區(qū)面積約0.5平方公里。在海浪中沖拍、潮汐洗刷的地方,除了凈潔的細沙,便是堅硬的頑石。當海浪發(fā)狂時,頑石會把浪花迎上巖畫,或許是浪花的洗刷,巖畫的底色和浪花一樣潔白可愛。景區(qū)的主體在海濱的山丘上,景區(qū)內溝壑連綿,每一溝壑便是皺皺疊疊的畫卷。這一幅幅畫,有寫真,有抽象,有惟妙惟肖,有似象非象,給人留下萬千形態(tài),無限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