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2月12日下午我們乘K1102車赴鄭州開啟河南六日行,次日早上抵達鄭州車站。</p> <p class="ql-block">六點半我們乘坐大巴赴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游覽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首批5A級景區(qū)、天下第一名剎一【少林寺】。</p> <p class="ql-block">【少林景區(qū)】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內,少林景區(qū)地處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面積70.83平方公里,景觀星羅棋布,著名景點有:少林寺、塔林、初祖庵、達摩洞、二祖庵等20余處,其中源自少林寺的少林功夫,不僅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享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的贊譽。</p> <p class="ql-block">少林景區(qū)自然景觀雄奇壯麗,集中于少室山三皇寨,代表景觀有:書冊崖、懸空棧道、一線天、猴子觀云海、懸天洞等40余處,其薈萃了五岳之精華,藏納了三山之靈氣,以峰奇、石怪、路險、景秀而成為嵩山自然風光的代表。</p><p class="ql-block">自古山川秀、嵩山無窮奧,作為中國旅游的經(jīng)典名片,嵩山少林景區(qū)將傳承華夏文明圣火,笑迎四海賓朋,展示禪宗祖庭與文化圣山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少林寺】三字是康熙皇帝御筆。</p> <p class="ql-block">進來寺內,就見乾隆皇帝御筆。</p> <p class="ql-block">【少林寺塔林】是登封"天地之中"八處十一項歷史建筑群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位于寺院西300米處,是少林寺歷代高僧安息的墓地。少林寺塔林占地面積約14000多平方米,現(xiàn)存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現(xiàn)代共計248座佛塔。</p> <p class="ql-block">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數(shù)量最多、建塔時代最全、跨越時間最長、文物價值最高的一座塔林,集古代磚石建筑、雕刻、書法、繪畫藝術之大成,被專家學者譽為是"古塔藝術博物館",于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少林河】位于少林寺山門廣場南側的少溪河,又名少林河。廣播里正在播放著曾在這里拍攝的電影【少林寺】的主題曲“牧羊曲”。</p> <p class="ql-block">參拜完天王殿、大雄寶殿、我們來到<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方丈室,看到這口古</span>鐘,安放在方丈住宅的院內,原來是供方丈在緊急情況下為喚來眾人,用頭撞的鐘。</p> <p class="ql-block">精彩的少林武術表演展示了歷代少林武僧潛心研創(chuàng)和不斷發(fā)展的少林功夫。使我們再次感受到禪宗之源、武林圣地“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p> <p class="ql-block">這是氣功表演,使我們再次感受到禪宗之源、武林圣地“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們來到洛陽的【龍門石窟】。</p> <p class="ql-block">我曾經(jīng)在這里拍過照片,47年過去了,物是人非啦!</p> <p class="ql-block">進入山門后 ,迎來暖暖的溫泉噴涌而出,而色彩各異的金魚在溫暖的池內自由地游弋,為寒冷潮濕的環(huán)境增添了陽氣。</p> <p class="ql-block">那天是陰雨天氣,霧蒙蒙的 ,看不清景,拍得好壞不說了,表示我們再次來過啦。</p> <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與大同云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后,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和北宋等朝代,營造達400余年之久。</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的特色如下:</p><p class="ql-block">數(shù)量眾多。龍門石窟現(xiàn)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萬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p> <p class="ql-block">藝術價值高。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yī)藥、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龍門石窟的造像內容豐富,其中著名的《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p><p class="ql-block">皇家典范。龍門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皇家貴族發(fā)原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在石窟藝術中具有典型的皇家風范,其栩栩如生的佛教藝術造像,是中國古代富有才華的雕刻藝術家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宗教“儀軌”的束縛,以現(xiàn)實生活為源泉而創(chuàng)造出的。</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和創(chuàng)造才能的結晶,是中國古代三大佛教石窟藝術寶庫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30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盧舍那大佛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伊河】古稱鸞水,發(fā)源于欒川縣 境內秦嶺余脈熊耳山南麓陶灣河谷,流經(jīng)嵩縣、伊川,經(jīng)龍門入洛陽,進偃師,在鞏義神堤渡口注人黃河。是黃河的重要支流之一。伊河在洛陽市內長17千米。</p> <p class="ql-block">站在這里看伊河兩岸非常清楚。對岸的香山寺,旁邊有座別墅,西安事變前蔣介石和宋美齡曾在那里住了一段時間。西安事變后楊虎城的母親被關押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第1280窟(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像鑫,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則天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畢。盧含那佛高17.14米,頭高4米,豐頤秀目,儀表堂堂。迦葉持重、阿難溫順、二菩薩盛裝艷服、天王雄偉、力士勇猛。是中國唐代佛教雕刻藝術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曾經(jīng)有個瘦弱的小姑娘站在這里拍過照片。彈指一揮間,小姑娘變成老太太啦!</p> <p class="ql-block">【惠簡洞】位于龍門西山中段,是西京(長安)法海寺僧惠簡為唐高宗、武則天等皇室成員所修的功德</p><p class="ql-block">窟。因洞內主佛及右側弟子阿難面相酷似龍門盧舍那大像龕主佛和弟子造像,又俗稱"小盧含那大像龕"。</p> <p class="ql-block">【萬佛洞】位于龍門西山中段,因洞內南北兩壁雕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故名"萬佛洞"。該窟分前后室結構。后室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供養(yǎng)人,主尊阿彌陀佛,通高3.86米,結跏跌坐于仰覆蓮束腰八角形高臺座上,高肉髻,飾波狀水渦紋。面部豐滿圓潤,寬額豐顧,胸部隆起,著雙領下垂式袈裝,施說法印。主佛背光上部左右壁面,雕刻有眾多供養(yǎng)菩薩,姿態(tài)各異,均坐于纏枝梗蓮座上,為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雕刻。座內前壁造二天王,南北兩壁下部雕刻了兩組共十二身精美的伎樂人,分為舞伎和樂伎,前者為舞蹈者,后者為奏樂,持有簽篌、鈸、苗、箏、琵琶、排簫等樂器。</p><p class="ql-block">窟頂蓮花藻井周圍有一圈題記:"大監(jiān)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龕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窟門甬道北側有題記:"沙門智運奉為天皇天后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從這兩則題記可知;該洞完工于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發(fā)愿開座人是大監(jiān)姚神表和皇宮中的內道場禪師智運兩位女性,為天皇(高宗李治)、天后(武則天)、太子(李顯)和諸王祈福而雕刻一萬五千尊佛像。</p><p class="ql-block">前室長方形,平頂。主室窟門外兩側各造一尊力士,勇猛剛健、孔武有力。前重南北壁下層雕有二獅子,為龍門最精美雄渾的高浮雕獅子,惜在20世紀三十年代被盜鑿,北壁獅子現(xiàn)藏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南壁獅子現(xiàn)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前室南壁上部西側緊挨力士的一圓拱龕內,造一尊觀世音菩薩像,高85厘米,面額殘,赤足立于圓形仰蓮座上,左手提凈瓶垂于體側,右手執(zhí)塵尾搭于肩上,身軀微呈" S "形,姿態(tài)優(yōu)美自然,為龍門唐代最美觀音像。萬佛洞是龍門石窟有確切紀年的,造像組合一鋪九尊最為完整的中型洞窟,是龍門唐代洞窟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賓陽南洞】南洞系北魏宣武帝為文昭皇太后發(fā)愿開鑿,北魏時期僅完成洞窟的外立面、內部空間結構及窟頂蓮花藻井雕刻,未及造像即輟工。據(jù)窟外北側的《伊闕佛龕之碑》記載,洞內正壁一鋪五尊大像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為亡母長孫皇后做功德所雕造,完工于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十一月,同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大閱于龍門",應與該窟造像工程有關。</p><p class="ql-block">窟內正壁主尊佛像高8.60米,結跏跌坐于長方形束腰須彌座上,面相、軀體及服飾已擺脫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視覺特征,面容飽滿,肩胸寬厚,衣紋刻劃也由直平階梯式變?yōu)閳A刀刀法。主尊和兩側二弟子及二菩薩像的造型及服飾均顯厚重,上承北魏剛健雄偉,下啟唐代生動活潑的風格。</p><p class="ql-block">南洞有小龕350多個,其中唐貞觀紀年像龕有27個,是一處洞窟中貞觀紀年最多的。該洞是初唐造像藝術的重要代表,在研究初唐雕刻藝術風格和造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咄獗眰鹊摹兑陵I佛龕之碑》描述了長孫皇后的"懿德",贊頌了李泰的"純孝",由中書舍人岑文本撰文,起居朗褚遂良書丹,"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是唐楷書法藝術的杰出作品。</p> <p class="ql-block">【老龍窩泉】位于龍門西山中部老龍洞北側,為一南北狹長水池,泉水自山竅深處涌出,聚于池中形成深潭,爾后東注于伊河。潭水幽靜碧綠,翠綠水草,飲之甘冽。相傳大禹治水鑿龍門時得一名叫"應龍"的神龍相助。老龍窩即指此神龍的臥榻休憩之處。</p> <p class="ql-block">【洛陽牡丹石】又名牡丹玉,墨綠色的石體上嵌有天然形成以白色、青色為主的牡丹花形圖案而得名。其花形逼真,花姿百態(tài),圖案清晰、淡雅,有很高的觀賞價值。</p> <p class="ql-block">這是【龍門石窟】的后門,由于進來時導游說不走回頭路,我們沒拍到前門,怕遺漏便補了一張。</p> <p class="ql-block">游覽完畢,天已經(jīng)暗下來,我意猶未盡。試圖多留點圖像,于是學著拍了這個視頻。</p> <p class="ql-block">晚餐后我們來到【洛邑古城】,進大門見文峰塔的舊貌新顏。</p> <p class="ql-block">"洛陽有座文峰塔。離天只有丈七八"。文峰塔,始建于北宋,明朝時毀于戰(zhàn)火,清初重建,是洛陽地區(qū)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古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文峰塔的前面有棵大樹,樹上掛滿了一條條祈福的紅布條,隨風飄蕩起來,讓我想起一個個美好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小橋流水老樹人家,映掩在紅色的燈籠之中。</p> <p class="ql-block">河面上的倒影把古城發(fā)揮得淋漓盡致。</p> <p class="ql-block">還有好多穿著漢服的年輕女子,行走在石橋上、小船邊、戲臺上,仿佛使古城回到唐朝的盛世。</p> <p class="ql-block">還有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小樓里,燈光閃爍,與外面的夜景相呼應。</p> <p class="ql-block">走著走著讓我想起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只是現(xiàn)在是多么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我們姐妹倆也情不自禁的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洛陽應天門景區(qū)】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城的正南門,被譽為“隋唐第一門”和“天下第一門”。</p> <p class="ql-block">歷史悠久。始建于隋大業(yè)元年(605年,歷經(jīng)隋、唐、五代、北宋等多個時期,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被金兵燒毀,存世535年。</p><p class="ql-block">建筑宏偉。是一座由門樓、朵樓和東西闕樓及其間的廊廡為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東西長達137米,兩側闕高36.4米,有今天十三層樓高。</p> <p class="ql-block">規(guī)模龐大。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大赦、宴會等外朝大典的場所,也是接見外國遣隋使、遣唐使的場所, 應天門,是隋唐洛陽城中軸建筑群上著名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應天門遺址博物館】,以仿唐式建筑群為依托,館內集應天門遺址展示、文化科普等于一體,成為人們了解隋唐歷史的好去處。應天門始建于隋大業(yè)元年,是隋唐洛陽宮城——紫微城的正南門。歷經(jīng)隋、唐、五代、北宋等多個時期,存世530多年,是中國古代規(guī)格最高的城門,有‘天下第一門’之稱。</p><p class="ql-block">近年來,洛陽市加大“大遺址”保護力度,在原址保護的基礎上建設應天門遺址博物館,采用歷史建筑的外觀形制對應天門遺址進行保護性展示,最大程度還原歷史風貌,再現(xiàn)應天門恢宏氣勢偉。</p> <p class="ql-block">【隋唐洛陽城】模型。</p> <p class="ql-block">隋唐洛陽城【明堂】遺址。</p> <p class="ql-block">【明堂】是洛陽明堂天堂景區(qū)的核心建筑,是一座集遺址保護和功能展示為一體的保護性建筑。</p><p class="ql-block">歷史悠久。明堂始建于垂拱三年(687年),由宇文愷擔任方案的設計與規(guī)劃,唐高宗永徽年間,詔令詳議明堂制度,但最終未來得及建造,高宗便駕崩了,武則天繼承高宗遺愿,同時也視明堂為自己得天命的標志和王朝國運的象征,因此對造明堂之事極為重視,其決斷議案的風格與高宗截然不同,不聽諸儒喋喋不休的爭議,而獨與北門學士議其規(guī)制,明堂方案被很快確定。</p><p class="ql-block">規(guī)模龐大。明堂外觀三層,每層都使用重檐,室內五層,除對應室外的三個明層外,還有兩個暗層,具有結構轉換的作用,整個建筑異常高大,室內凈高最高處超過20米。</p><p class="ql-block">結構復雜。明堂裝有板門和破子楞窗,這種門窗造型簡潔,卻是等級最高的門前樣式,多用在最正式、最莊重的建筑上。</p><p class="ql-block">總的來說,明堂是洛陽的標志性建筑,也是中國建筑的巔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明堂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天堂】,位于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內,是武則天登基的禮佛堂,與明堂同為東都洛陽城內高大的建筑。歷史背景:天堂遺址位于明堂遺址西北約155米,處于宮城軸線區(qū)域西側,由薛懷義主持修建。天堂是公元688年女皇武則天始建,高達312.09米,是世界古代史上最高建筑,比埃及吉薩胡夫金字塔還高150多米。</p> <p class="ql-block">不幸的是,在公元695年,天堂被武則天的變態(tài)男寵薛懷義焚毀。遺址現(xiàn)狀:天堂遺址地下夯土層直徑有70米之多,新天堂為仿唐代建筑風格,外觀為五層,實際內分九層,通高88.88米2 3。內部結構:天堂內部按層分為多個展廳,布置了有關隋唐洛陽城及宮城區(qū)的相關歷史介紹、考古發(fā)掘情況、復原研究成果等。壁畫展示:大廳二層有一幅長達22米的壁畫《萬國來朝》,由中央美院的當代壁畫大師王穎生教授、孫景波教授等多位大師聯(lián)手創(chuàng)作。</p> <p class="ql-block">12月14日原定于游覽老君山,得悉14日暴雪,老君山景區(qū)關閉。于是改道去青龍峽、峰林峽。七點出發(fā)車窗外冰天雪地,屋頂上、樹葉上、馬路上以及汽車上鋪滿了白塏塏的雪花,由于暴雪停課、停工2天,街上幾乎看不到人。誰知走到半道,交警攔截,青龍峽也閉園了,只得打道去焦作賓館。</p> <p class="ql-block">12月14日早上導游跟我們說:今天早起朝欒川方向走,雖沒把握進老君山,只能盡力爭取。也許是老天開恩,到了下午三點半,才知道能上。我們趕緊買防滑的釘鞋套,這時雪已經(jīng)下得蠻大了,我們彎著腰在雪地里一步步走到中靈索道。你看:我們坐在攬車上歡天喜地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往窗外看:雪花飄飄,樹上白了,地上白了。小道上積上厚厚的雪。</p> <p class="ql-block">原來以為下雪很美,攬車越往上,看下面東倒西歪的,實在有點擔心。</p> <p class="ql-block">從攬車出來,跟著人流在雪地里走,實在是苦差事,看到這個門樓,才知道是中天門,還有點興奮的。</p> <p class="ql-block">急急忙忙拍張照片,好像要保存勝利的果實似的。</p> <p class="ql-block">走出門的另一個面,讓我們明白現(xiàn)實的殘酷。</p> <p class="ql-block">抬頭看:中天門后面的石梯直插云霄。我們沒敢停留,趕快走向第二層面的峰林索道的攬車。</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風吹著雪從四面八方撲過來,把我們的帽子吹走了,還要不顧滑倒的危險奮力去奪回來。</p> <p class="ql-block">到了半路上我們渾身是雪,連話都說不出來,口罩上都結冰了。手凍得發(fā)痛。</p> <p class="ql-block">二索完成乘坐4道電梯去美麗動人的十里畫屏。十里長的棧道一排一景,處處是畫。頂著風雪還不忘打卡地留影。</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靈宮殿】,當時我們確實有后悔的心理,但是看到一步步向上的新景點還有點安慰。</p> <p class="ql-block">我們只能相互鼓勵:想想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沒有退路,只能堅持向前。</p> <p class="ql-block">兩山之間的隧道風力十級以上,每走一步路好似在攀登珠穆朗瑪峰,不僅挪不動腳步而且面臨著大風隨時會把我們吹下山,我真的害怕。</p><p class="ql-block">下面的視頻后半部有一個山洞口,就是有幾十米長的隧道。</p> <p class="ql-block">出了洞口,我們好像經(jīng)歷了一些場生死考驗,然后我們又走到一段路,終于走到乘電梯的地方,一連乘了四部電梯,后面就是十里畫廊了 ,我心里明白出后面的路全靠我們兩條腿走了。</p> <p class="ql-block">眼看道冠群的輪廓已經(jīng)看得見了,可我們的行動卻越來越困難。我們像打了興奮劑一樣,往前趕。那里叫【空中劇場】,剛到門口,就聽到工作人員在說他們已經(jīng)下班了。我們顧不上這么多,使勁往里擠進去,身體是暖和多了,可周圍和難民營一樣。</p> <p class="ql-block">我們顧不上這么多,使勁往里擠進去,身體是暖和多了,可周圍和難民營一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敢在【空中劇場】多呆,再往上走,就是【道冠群】。</span></p> <p class="ql-block">天已經(jīng)變黑了,我們沒敢多停留,在繼續(xù)向上還是停止向下的問題上,我們決定安全第一。于是走到通往金頂?shù)男〉郎吓牧艘粡垺R驗槲覀冞€有重要任務在身。</p> <p class="ql-block">這個重要任務,就是為全家平安健康,和小孫女的前程祈福。</p> <p class="ql-block">當時在通往金頂?shù)男〉郎?,氣溫是零?8度,我們的處境和登山運動員沒啥兩樣 ,手根本不聽使喚了。沒辦法還是請老阿爺挑重擔,把美好的愿望掛上去。</p> <p class="ql-block">掛上去了還不夠,我們再請他拍好照片,讓我們記住這次難忘的旅行,供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們走下登頂?shù)男〉?,來到金頂?shù)拦谌骸?lt;/p><p class="ql-block">道冠群由五母金殿、道德府、老君廟、亮寶臺和玉皇頂五座建筑組成。</p> <p class="ql-block">在【道德府】前老阿爺給我拍照,還拍了亮寶臺,這亮寶臺的長廊兩側分別是莊嚴的道德府和厚厚的道德經(jīng)。</p> <p class="ql-block">【亮寶臺】海拔2197.7米,傳說為太上老君展示寶藏之地,重檐歇山式建筑,全銅裝飾,殿內供奉財神趙公元帥及利市仙宮,獻寶童子銅像,銅浮雕《五路財神獻寶》。匾額"亮寶臺"由中國道教協(xié)會會長任法融道長題書,殿聯(lián)為:物化仙我支物靜,情緣太極能完圣靈尊。</p> <p class="ql-block">【玉皇頂】海拔2197.9米,因峰頂有玉皇殿而得名,重檐歇山式建筑,全銅裝修,殿內供奉玉皇大帝、太白金星、托塔李天王銅像,銅浮雕《玉帝宮外游》。匾額《玉皇頂》由中國道協(xié)會長任法融道長題書。殿聯(lián)為:地闊天尊一沁成仙圣,山詩水賦百姓做好人。</p> <p class="ql-block">為了彌補沒有登頂?shù)倪z憾,我爭取為這次出行留下寶貴的資料。</p><p class="ql-block">下面是同行的旅友拍的照片,這里是道冠群里的一個面。</p> <p class="ql-block">這是登頂?shù)纳舷率荨?lt;/p> <p class="ql-block">【老君山】有兩千多年人文歷史,是道教中歷史最長的山脈。春秋時期,被公認為道教始祖的老子李耳到此歸隱修煉,使之成為“道源”和“祖庭”。北魏始于其上建老君廟以紀念。貞觀十一年,唐太宗重修景室山鐵頂老君廟,賜名“老君山”,成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明神宗詔諭老君山為“天下名山”,并發(fā)帑金建殿,成為歷史上唯一被皇封為“天下名山”的中國山脈。</p> <p class="ql-block">老君山景觀區(qū)6處、有景點179個,太清宮、十方院、靈官殿、淋醋殿、牧羊圈、救苦殿、傳經(jīng)樓、觀音殿、三清殿、老君廟等廟宇16處。馬鬃嶺南側有三千余畝石林景觀對游人開放,被地質學者稱為“北國石林”。老君山現(xiàn)為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qū),中國北方道教信眾拜謁圣地,中原山水文化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老君山現(xiàn)為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qū),中國北方道教信眾拜謁圣地,中原山水文化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2014年,老君山老子銅像被世界基尼斯總部輸錄為 “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世界最高的老子銅像”。亦是當代仙俠影視劇熱門取景地,《誅仙·青云志》《天乩之天帝傳說》等皆曾于此取景。</p> <p class="ql-block">下山時天已經(jīng)完全暗了,我們向攬車告別,拍一張給自己一個戰(zhàn)勝困難的紀念。</p><p class="ql-block">我們低著頭一個勁趕路,怕趕不上最后一班攬車。那雙帶釘子的鞋套也走壞了,真擔心后面的路怎么走?</p> <p class="ql-block">到了停車場才想起進去時急著跟上,連老君山的大門都沒拍,于是再請老阿爺辛苦一下,拍了夜景。由于第二天要返回上海,那天晚上我們連夜趕回洛陽 ,到酒店已經(jīng)凌晨2點多了。</p> <p class="ql-block">12月16日早餐后,我們在出發(fā)前乘出租車到白馬寺?!景遵R寺】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是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白馬寺始建于(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p><p class="ql-block">相傳東漢明帝劉莊夢見一位金人在宮殿上空盤旋,遂派人前往西域求佛法,在(今阿富汗一帶)遇(今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永平十年,漢使梵僧以白馬馱載佛經(jīng)佛像返回洛陽,翌年建寺。為紀念白馬馱經(jīng)之勞,故取名白馬寺。</p> <p class="ql-block">此外,白馬寺每年一度的“馬寺鐘聲”活動,是人類祈福、辭舊迎新的特殊象征,并吸引了不少國外游客參加。白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2顆釋迦牟尼佛舍利、中華古佛、元代十八羅漢夾纻像。</p><p class="ql-block">總的來說,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歷史悠久,具有很高的文化和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鐘樓】初建于元代,明代重修?,F(xiàn)今的鐘樓建于1991年,為方形歇山頂雙重檐兩層樓閣式建筑。</p><p class="ql-block">鐘樓原有的大鐘是由明代太監(jiān)黃錦等鑄于嘉站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高1.65米,重2500斤。提史載: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擊,鐘聲四野傳響,遠聞數(shù)里,經(jīng)久不息。更妙是,此鐘可與遠在25里外的洛陽城鐘樓上的大鐘成共鳴,使得"洛陽兩古鐘,東西相和鳴"故"馬寺鐘聲"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鼓樓】"東樓懸鐘,西樓架鼓"。白馬寺在鐘樓修建不久,又于山門內西南角修建了與其東西相望的方形歇山頂雙重檐樓閣式鼓樓,均為兩層,底部長寬各7.3米。"釋源鼓音"雄渾厚重,猶如雷鳴,振聾發(fā)聵,仿佛陣前敲響的戰(zhàn)鼓,催人奮進。晨曦初露時敲鐘,紅日西沉時擊鼓。"晨鐘暮鼓"乃寺院號令,提醒僧眾精進修行的同時,也播撒著吉祥和如意。</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系明代重建。頂作單檐九脊歇山式,筒瓦覆蓋。脊正面字為"佛光普照",背面字為"法輪常轉",正脊兩端飾鴟尾。</p><p class="ql-block">殿內正中須彌座上供奉塑像七尊,正中主尊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于須彌座,像高2.4米。</p><p class="ql-block">釋迦佛左側站像為大弟子摩訶迦葉,立于蓮臺,被尊為傳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師。釋迦佛右側站像為阿難,立于蓮臺,被尊為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p><p class="ql-block">迦葉左側坐像為文殊菩薩,阿難右側坐像為普賢菩薩。</p><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內的釋迦牟尼佛與左脅侍文殊菩薩、右脅侍普賢菩薩合稱為"釋迦三尊",為明代泥塑造像。大佛面容豐滿,莊嚴凝重,雙目下垂,慈祥肅穆。二菩薩頭戴花冠,項佩瓔珞,姿態(tài)端嚴。最靠邊侍立的是兩尊供養(yǎng)天人,體態(tài)婀娜。大佛殿內面北而坐的為觀世音菩薩。</p> <p class="ql-block">走到白馬寺最后的【釋源陳展館】,意外發(fā)現(xiàn)了左邊的東南亞地區(qū)的佛殿,彌補了一些我們因天氣原因沒去的景點。</p> <p class="ql-block">【泰國佛殿苑】在中泰兩國政府及佛教界大力支持下,在泰國已故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頌德帕普塔贊大長老關心下,由泰國大善信瓦塔納·阿薩瓦先生發(fā)心敬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92年動工,1995年主體工程大佛殿落成。2010年重新進行改建、擴建,2014年全部工程完工,并正式對外開放。該苑長寬各108米。</p> <p class="ql-block">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像,高7.2米,重8噸,為佛陀成道相。佛前立侍兩弟子為舍利弗、目鍵連,后邊有3尊護法神。殿周8個小佛亭安放漢白玉法輪,標示出法事活動時法界與俗界的分界線。</p> <p class="ql-block">東南角舍利塔,仿曼谷金山塔縮建而成,一層供奉泰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的著名佛像和藍琉璃妝金的"三季佛",二層上安放有釋迦牟尼佛舍利。塔前"四面佛"又稱"有求必應佛"。東北角流通處供奉"七日佛"。</p> <p class="ql-block">【緬甸佛塔苑】由緬甸政府出資修建。2012年工程奠基,2014年6月工程竣工,并正式對外開放。長108米,寬65米。該苑仿曼德勒皇宮樣式。東門為正門。主體建筑緬甸大金塔,仿仰光大金塔規(guī)制縮小而建,高32.92米。塔內供奉的4尊佛像均為釋迦牟尼佛,東起順時針依次為佛陀成道相、說法相、布施相、禪定相。壁上4塊大玉雕表現(xiàn)了佛陀降生、成道、說法、涅槃四件大事。8塊小玉雕展示緬甸著名的佛塔佛像。圍廊上東南角為經(jīng)幢柱,下立4位護法神;柱側吉祥鐘重千斤。周邊安放有12尊"星期佛"大金塔東北方有龍王護佛像,西北方有風動石佛塔。苑內東南方有小佛殿一座,內供釋迦牟尼佛像3尊。</p> <p class="ql-block">塔內供奉的4尊佛像均為釋迦牟尼佛,東起順時針依次為佛陀成道相、說法相、布施相、禪定相。壁上4塊大玉雕表現(xiàn)了佛陀降生、成道、說法、涅槃四件大事。8塊小玉雕展示緬甸著名的佛塔佛像。圍廊上東南角為經(jīng)幢柱,下立4位護法神;柱側吉祥鐘重千斤。周邊安放有12尊"星期佛"大金塔東北方有龍王護佛像,西北方有風動石佛塔。苑內東南方有小佛殿一座,內供釋迦牟尼佛像3尊。</p> <p class="ql-block">【印度佛殿】由印度專家設計,主要參考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印度桑奇佛教遺跡苑中的建筑形式,并加以修改和完善,匠心獨具。這是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殿,必將載入中印友好交往的史冊而彪炳于世。印度佛殿苑2005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應邀訪問印度,期間與印度總理辛格簽訂了《印度共和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聯(lián)合聲明》,將《印度在中國洛陽白馬寺院西側建造印度風格佛殿的備忘錄》載入《聯(lián)合聲明》。</p> <p class="ql-block">該苑坐西朝東,東西長100米,南北寬60米,建筑面積3450平方米。主體建筑大佛殿下部為圓柱形,上部為穹頂,高約21米,跨度24米,用印度黃砂巖裝飾。大佛殿內供奉印度贈送的釋迦牟尼坐像一尊,高4.5米,莊重威嚴。佛殿外墻壁有印度工匠雕刻的佛教故事壁畫十六幅。四周環(huán)廊圍繞,輔以牌樓、連廊、水體,左有佛足印跡,右有沉降花園,辟有法堂、研修室和展廳。</p> <p class="ql-block">上午10點我們隨旅行社大巴駛向鄭州,下午2點抵達鄭州火車站。我們即寄存行李。</p><p class="ql-block">來到【鄭州二七罷工紀念塔】,塔建于1971年,位于鄭州市中心二七廣場,選址于鄭州鐵路工人領袖汪勝友、司文德的犧牲地。它是為紀念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運動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筑物,也是鄭州城市的標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其實早在1976年的夏天,我到洛陽開會,在回滬的時候到鄭州轉車,也來到過這里。雖然47年過去了,舊貌換新顏,可初心不變。</p> <p class="ql-block">這次我們三人河南行,面臨自然情況突變幾個行程取消,能夠泰然處置,聽從旅行社的安排。當老君山上天寒地凍,風雪滿天時,我們克服困難攜手共進。最后在返程時只有三小時的空間,我們沒商量一起走向“二七廣場”,去看一眼心中的“圣地”,再一次接受教育。這就是我們,三個有近50年黨齡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兩次河南之行給我留下深刻影響的不是景點,而是吃飯的問題。76年那次是輕工部工藝美術公司召開的,河南省工藝美術公司接待我們,可我實在吃不進那里的飯菜,第二天和我同行的浙江老沈和上海的老趙怕我撐不住,拉著我在洛陽的上海飯店吃飯……而這次也在故地重游,我們吃每個人30元一頓的團餐,說是十個菜,幾乎連肉絲都稀罕,飯沒吃完菜沒了……</p><p class="ql-block">我理解76年時物資不豐富,非河南省公司不給力。而這次跟旅行社和飯店就難說了。最后一餐我們在鄭州格林蘭酒店吃飯, 三個人吃了一個大的牛肉火鍋和一盆牛肉燒麥共花108元。平均36元??蛇@家店是我們走遍了“二七廣場”附近的店才找到的,當我們進去時已經(jīng)2點多了,而店家二話沒說,就為我們現(xiàn)做,還價廉物美,令人感動!</p><p class="ql-block">傍晚我們乘上回上海的火車,12月17日早上6點多抵達上?;疖囌荆Y束了河南六日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