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平凡中的偉大

愛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有一種情感永恒而深沉,那就是我們對父母的懷念。當我們穿越人生的風雨,站在生命的某個高度回望,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曾經(jīng)以為的平凡日子,其實蘊藏著父母的偉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為作者的老師,當我看了她《平凡中的偉大》的書稿后,甚感欣慰。這夲書是根據(jù)她做的巜父親》與《母親》兩部美篇合編而成的,在做美篇的過程中,她就在微信聊天中向我征詢過許多問題,所以我了解她編寫此書的初衷。在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生涯中,見證了無數(shù)學生的成長,但這本書所展現(xiàn)的情感深度和對生活的理解,令我深受觸動。它不僅僅是一夲書,更是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對父母的深深懷念和對生活的真摯感悟的集結(jié)。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的、溫暖的、充滿愛的世界,同時也告訴我們,生活雖然充滿艱辛和困苦,但只要我們有一顆感恩的心,有一份對生活的熱愛,我們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偉大的力量,找到生命的意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的父母,就像無數(shù)平凡的父母一樣,他們的生活并不轟轟烈烈,也沒有多少榮耀和輝煌。在書中,你會看到她父母的身影,在晨曦中忙碌,在黃昏下守望。你會看到他們的笑容,雖然有時帶著疲憊,但總是那么溫暖,那么慈祥。你會看到他們的眼神,雖然有時充滿憂慮,但總是那么堅定,那么有神。然而正是這些平凡的畫面,卻蘊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偉大。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為家庭撐起了一片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與困難,用自己的愛和關(guān)懷溫暖了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靈。 父母的愛,如同山一樣堅實,如同海一樣深邃。他們在我們的生命中,既是引導者,也是守護者。他們用自己的行動,教會我們?nèi)绾蚊鎸ι畹钠D難,如何擁抱希望的曙光。他們用自己的愛,讓我們明白,無論世界如何變化,總有一個地方,是永遠的家,總有一種情感,是永恒的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要感謝自己這位勇敢的學生,感謝她愿意分享自己父母的故事。她用自己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生活的真諦。她的 這夲書不僅是對父母的懷念,更是一夲關(guān)于生活、關(guān)于人性、關(guān)于爰的書。我相信,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都能找到那份平凡中的偉大,找到那份對生活的熱愛和敬畏。它提醒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記那些曾經(jīng)陪伴我們成長的身影;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不要忘記那些給予我們力量和支持的人。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夲書的世界,感受那些平凡中的偉大,感悟那些愛中的智慧。讓我們一起懷念那些己經(jīng)離去的親人,珍視那些還在身邊的親人。讓我們一起,用愛去照亮彼此的生命,用愛去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身體原因,不能多寫。謹以此序,獻給所有平凡而偉大的父母們,以及那些愿意用心去感受、去珍惜、去傳承這份偉大之愛的人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侯潤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零二四年元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史的意義不僅是回憶(代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閱讀,之于我們大多現(xiàn)代人,早已是一種文化生活的日常。然而,在我們?nèi)粘5拈喿x中,能夠讓人有所領悟、良多感慨者常有,讓人思潮翻滾、浮想連翩者不多,讓人觸之動情、不禁淚流者則少之又少。這倒不一定說能不能給閱讀者以情感沖擊,就是評價文字作品水平高下的標準。只能說,能夠引發(fā)我們內(nèi)心深處共情共振共鳴的文字,會讓我們的閱讀更有收獲、更有意義。讀過我二姑愛卿女士的《平凡中的偉大》,我就持久地深陷于一種大不同于以往閱讀的感受當中。這種感受,就好似久別重逢的親人之間一席徹夜長談過后一樣,好多人、好多事、好多感慨,縈繞著、沖撞著,讓思緒無法平復。我把這些文字分享在家庭微信群。好久后,姐妹們回復說:含淚讀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愛卿女士并不是專業(yè)作家,她的才思與筆力,絕大部分都澆灌在服務領導和自己做領導的文案上。在近些年的退休生涯中,才不斷有些具備文藝色彩的文字作品從筆端流泄。這些作品雖然僅僅在十分有限的圈層內(nèi)傳播,但得到的好評,卻字字由衷、句句誠懇到讓她停不下筆來。不過說到底,這種純粹的個人寫作,既沒有任何功利動機,也絕無一分稿費潤筆,更無可能形成肉眼可見的網(wǎng)絡流量,她為什么要堅持不懈、嘔心瀝血寫下去?讀到這些文字的人,又為什么都會為之有所感觸,有所感悟,有所感動呢?我想,體現(xiàn)于其人其作的“人生味、人情暖、鄉(xiāng)關(guān)情”九個字。大概可從看作是一個不錯的答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蕭紅《呼蘭河傳》的結(jié)尾寫道:“以上我寫的并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北M管作者這樣說,但這本書還是被后人精準解讀出,她是在用寫作進行一種個體對人生意義的探尋。愛卿女士的寫作,不論是《比肩先賢德鑄完人,百年精誠萬世楷?!愤€是《平凡中的偉大》,講述的都是先人的故事,釋放的何嘗不是作者自身人生追求與思索!要說,對已逝往事時不時就會眷眷回望,對已故親人過多少年都會念念于懷,似乎每個人都會這樣。但真正把自己所思所想付諸筆端,把故人與往事書寫出來,畢竟是少數(shù)人才去做和做得到。而做到這一點,用錢鐘書的《圍城》自序所表述的觀點看,重要的不是會不會寫,而是取決于作者的人生積淀與自內(nèi)而外的情感沖擊流動,即所謂“創(chuàng)作沖動”。除此而外,文章講述的主人公,即愛卿女士的父母,也就是我的七老舅和七老妗,不論從文章的敘述還是與他們過往交集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都清晰表明,兩位老人雖然都是極普通的人,但他們都有著超乎常人的通透的人生智慧,有思想,有主張,有能力,有作為。他們是值得后人書寫的。相信,閱讀這些文字的人,也一定會從中感受到,書寫和被書寫的兩代人,有著相通和相同的人生態(tài)度和感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文本的題材體裁看,《平凡中的偉大》既像是傳記,又有散文或紀念文章的樣貌。但在我這個“傳主”的小外甥看來,它更具備家史材料的特質(zhì)。家史資料的傳續(xù)對于一個家族而言,與國史之于國家,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我目下正在與我們家族的兄弟們一道續(xù)修《張氏家譜》。研讀我曾祖父創(chuàng)修的家譜原本,它使我們將“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這樣橫亙千古的宏大哲學命題,頓時看得直白、簡單、具體。美中不足的是,那種譜牒式的家史記載過于惜墨了,以致于三代之后便對先人的事跡知之甚少,無論如何這肯定會讓人大感缺憾。我們現(xiàn)在早已不缺紙筆,更有超強的文字處理技術(shù)、超大的存儲容量和傳輸通訊能力。在家史寫作上,為何不將我們的先輩的更多足跡給后代留存下來呢?我猜想的沒錯,作者整理印行《平凡中的偉大》的目的正在于此。這種樣式的家史寫作,留給后代的將是一個比傳統(tǒng)家史寫作更為系統(tǒng)全面的史料展臺。它不僅將會讓家族傳延之樹的根莖枝理更加立體直觀,繁花茂葉更加明麗多彩,而且通過大量人物細節(jié)的再現(xiàn),輩輩先人的一脈溫情也將被傳導下來,使原本那種程式化的冰冷的文字頓時升騰起人性的溫度,不論傳承多久,都會永遠地溫暖后人的心。的確,也正是這樣的寫作態(tài)度,才讓這篇文章首先是溫暖了當代閱讀者的心,讓人從樁樁件件的往事中,認真體察一遍老一輩人,他們的人生之艱辛,他們的人性之善,他們的品德之美,真心希望此文能夠成為更多人,更多家族整理續(xù)修家史資料的一個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些年來,鄉(xiāng)土歷史文化的研究探討之風蓬勃興起。以我們家鄉(xiāng)偏關(guān)為例,一大批以鄉(xiāng)賢長者和社會精英為主體的文化人,以不同的形式和載體,共話偏頭關(guān)故事,同譜古關(guān)城新曲,讓人耳目一新,鄉(xiāng)情更濃。二姑的《平凡中的偉大》,在講述她父母近百年人生歷程的同時,她的筆觸也有意無意勾勒出他們廝守一世的古城原貌和整個上世紀里小城百姓生活的種種歷史記憶。這些史實性的描述立即引起小城歷史文化研討者們的關(guān)注和響應,也就使這篇人物紀念性的文章,同時具備了地域文化歷史研究的史料價值,作者本人也理所當然成為偏關(guān)故事的話事人之一。之所以能夠做到這點,仍然套用錢鐘書的邏輯,不是因為她會寫,而是因為與她對已故父母無窮無盡的深愛一樣,對她生于茲、長于茲的一方故土不舍不棄的深愛。盡管離開這個小城,已經(jīng)好多好多年,但偏頭關(guān)仍然是她最重要的人生敘事場景。正如《莊子·徐無鬼》中講道的越之流人,“去國數(shù)日,見其所知而喜;去國旬月,見所嘗見于國中者喜;及期年也,見似人者而喜矣?!边@種鄉(xiāng)井情懷,還不僅限于懷舊念故,也在于展望未來。文章中用了一定篇幅列敘了劉家孫輩們的相關(guān)情況。這些孩子們都非常優(yōu)秀,都已在各自的地方和崗位上有不俗的表現(xiàn)和成就。但這段文字放在整個文章最后的章節(jié),除了有告慰先人之意外,更多是表達了對后人的期望與囑托。這些孩子們大多數(shù)早已不再生活在這個小地方,更多人離開偏關(guān),走向更為廣闊的發(fā)展天地。但無論他們走到哪里,走的多遠,都應不忘鄉(xiāng)關(guān),不忘根本,當是作者家史寫作的諄諄本意。作為晚輩,我本無德能為此文本作序,但遵所囑,不敢稍懈,謹以此文向劉氏先輩親人表示敬意!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淑強寫于二零二四年元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母遺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時光如水,年華易逝,似水流年帶走了多少舊日的回憶,卻淡化不了我對父母綿綿的思念。幾次執(zhí)筆,想為他們寫點什么,總覺得來日方長。一場大病與死神擦肩而過,才感到時間緊迫,加之近來經(jīng)常夢里與父母在一起,有時是坐在父親背的布摞上去城外曬布,有時是受了驚嚇鉆進母親的被窩里熱得汗水淋淋……猛一驚醒,夢中的情景卻模糊不清,于是就找出相冊翻看父母的舊照片,看著他們慈愛的笑臉,突然想到,何不做個美篇把這些照片和我對父母的回憶放進去,然后打印成書,隨時翻看或分享給親朋好友,讓他們永遠活在我和親人們的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和母親在五臺山菩薩頂騎馬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父母生于亂世,自幼都是苦命的人,飽受戰(zhàn)亂之苦,歷經(jīng)人生坎坷。父親因奶奶瘋癲,從小缺少母愛,母親因早年喪父,自幼缺失父愛,兩個同病相憐的人在1939年結(jié)婚?;楹笏麄償y手相伴走過了48個春秋,前半生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黙默奉獻,盡心服侍送走了爺爺,奶奶;后半生為小家庭奮力打拼,含辛菇苦撫育了我們姐弟四人,雖然因“四清"和“文革"的影響,我們姐弟都無緣高等教育,但由于傳承了他們的基因,受到了他們言傳身教,品行修養(yǎng)和價值觀的熏陶與影響,在工作后努力奮斗,通過自學考試,函授等途徑都取得了大專以上文憑并分別通過考評獲得了高級中教、經(jīng)濟師、會計師、統(tǒng)計師等高、中級職稱并在各自的工作崗位擔任不同的職務,為國家為人民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父母還幫我們帶大了8個孫子外甥,8個孫輩中有3個博士、3個碩士、2個夲科。如今我輩均己含饸弄孫,孫輩也都家庭事業(yè)有成,父母可謂功德園滿。夲當樂享天倫,然而天不遂人愿,父親還未及古稀,于1988年剛過中秋連片言只語也沒留下就撒手人寰,突然離開了我們。母親雖然活了91歲,晚年卻因積勞成疾,飽受病痛折磨,她臨走時那眷戀而空洞的眼神,恨不得裝下所有她熟悉的家和親人。他們走了,帶走的是太多的不舍,留給我們兒女的是難以接受的事實,難以了卻的心愿,無盡的悔恨和永久的思念。父母是我們的親人,更是我們的恩人。在茫茫人海中,他們平凡而普通,但在我們心中卻像夜空中最亮的兩顆星星,耀眼且神圣!每每想起他們,我的心就隱隱作痛,總在記憶中尋找他們的音容,可是父親去世己三十多年,母親也走了9年了,自己現(xiàn)在已年過古稀又大病一場,記憶變得模糊且散亂,只能把許多瑣碎的小事和散亂的片斷加上照片將父母的愛串起耒,回味一生一世,相伴永久永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母在五臺山寺廟臺階上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8年的全家福,前排從左到右是母親、姥姥、父親、姐姐。后排從左至右是大弟、二弟、范治平、我。前排三個孩孑從左至右是外甥女紅紅、我大兒子虎虎、二兒子二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5年照的父親在世時家里人最全的一張全家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母親去世三周年我回鄉(xiāng)掃墓時跪在父母墳前哭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遺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在五臺山雷音寶殿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在五臺山白塔寺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在五臺山清涼勝境臺階上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在上海外灘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5年前的中秋節(jié)后第二天,睡夢中我被一陣敲門聲驚醒,穿上衣服趕緊開門,是我們局里的話務員,她神色緊張地告訴我:"你家里來電話說你父親病危,讓你速回"一聽這話,我的心咯登一下,家中這時候打來電話,父親一定……我不敢往下想,定了定神,趕緊收拾東西并讓孩子他爸去叫我在六中工作的姐姐,早飯也沒吃,七點鐘我們就從忻州坐車往家趕。一路上我想象著各種父母等我們回家的情景,就是不敢想父親已不在的樣子,時間真難捱呀,幾個小時的車程像過了幾年,下午2點才到家,一下車我就往院子里沖,看到院子里的人衣服上都掛著紅布條,我一下子如五雷轟頂,癱坐在臺階上,腦子里一片空白,半天才緩過來,被人扶進了家門,看見父親平靜地躺在炕上的門板上,像睡著了一樣?!按蟆蟆蟆掖舐暤睾爸?,然后把手伸進他心窩口摸了摸,感覺還熱著呢,就著急的說:"我大沒死,趕快叫醫(yī)生搶救啊"但沒人回應我,都用異樣的眼神看我,大概以為我傷心過度,神經(jīng)錯亂了。一會兒就要裝棺材了,我堅持不讓,說父親還有可能緩過耒。但在?的人都說你大昨天夜里2點就去世了,一直在等你們回耒看看,按習俗上午就該入斂,已經(jīng)夠遲了。沒有辦法,我只能看著父親被放進棺材,那釘棺蓋的聲音咚、咚、咚……一下一下就象釘在我的心上,心在滴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一夜,兩個弟弟因為從父親發(fā)病到入殮己兩天一夜沒合眼,累得不行都睡了,姐姐也因暈車難受休息了,只有我一個人守在父親的棺材旁,看著放在棺蓋上父親的照片,往事像過電影一樣在腦海里涌現(xiàn),我恍惚回到了小時候,媽媽當老師,兩個弟弟雇奶出去了,姐姐上了小學。當時縣城里沒有幼兒園,父親上班就帶著我,他干活我在染坊里玩。每當上午去城墻外曬布的時候,就把我放在他揹的布摞上面,布摞厚厚的,軟軟的,我擼著父親的脖子,隨著父親的腳步一顫一顫,就像坐花轎一樣,舒服極了。那時候父親寬厚的背就是我的世界。我雖然是個女孩子,但小時候很調(diào)皮,有一次父親在干活,我就把染房的柜臺和貨架的邊當雙杠,兩手撐著前后晃悠。一下子沒撐住,摔了下來,把下巴磕破了,后來發(fā)炎化了膿,疼得夜里睡不著老哭,父親就把我抱在懷里,輕輕拍著,嘴里念叨著:"二老命,不怕疼,大大在,好好睡"這聲音好像從棺材里傳出耒的,我把耳朵貼在棺材縫上屏住呼吸聽著、聽著……,聲音漸漸消失了,我敲敲棺材,喊著"大、大、大……"里邊沒有一點動靜,我絕望了。父親是真的走了,帶著對我們深深的眷戀,不舍地走了,給我們留下永遠的遺憾,深深的愧疚走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一夜, 記憶像潮水般把我的心一次次浸泡……就在八個月前快過正月十五的時候,我想讓父親到忻州看元宵節(jié)的紅火,那些年忻州的元宵節(jié)十分隆重,各縣、市、各單位都要扎彩車、出節(jié)目,而且都要到市里來表演,從十四開始連續(xù)紅火三天。我原計劃正月十二帶車回偏關(guān)接他,但他不讓,他說不要隨便用公家的車,影響不好,我自己坐班車去,于是我就沒回去接。十三那天下了雪,長途班車停運了三天,等班車通了,父親正月十七到了忻州,元宵節(jié)的活動都結(jié)束了,彩門拆了,燈籠摘了,我怨父親不讓我回去接他,他卻說:“沒事,今年沒看上,明年早點兒來看嘛”,可是父親卻沒有明年了……他在我家住了一段時間回偏關(guān)的時候,我送他上了車,車走開一段又停了下耒,我趕緊跑上去問怎么回亊?他說忘了拿孝布,幾天前父親去忻紡批發(fā)了好多白布說預備做孝布,我說這亊不吉利,他卻說批發(fā)便宜,有備無患,省得一旦用時你們著急。我返回家中把布抱下來放好,看著他從車窗探出身子和我揮手告別,好像有什么預感,我突然鼻子一酸,眼淚差點兒沒掉下來,誰知這一揮手竟成了永別!多少年后,他在車上向我揮手的樣子,還是那樣清晰、真實……有時候我想,短促的人生其實就像匆忙的揮手一樣,一切都已經(jīng)成為過去,如過眼煙云,然而父親那次的揮手,我卻永遠不會忘記。我覺得那是一種父愛的象征,父親將他的愛,將他的期望都定格在那輕輕的一揮手之間。直到現(xiàn)在每當聽到人們唱那首"?;丶铱纯矗⒌母钑r我還禁不住熱淚盈眶,悔恨萬分。記得父親那次回的時候囑咐我過八月十五的時候回偏關(guān)住上幾天,但我因工作忙沒有回去。如果我回去了,父親八月十六病了,我可以及時領他到忻州看病或者電話請個市醫(yī)院的大夫回偏關(guān)給他會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據(jù)媽媽和弟弟說,那天大弟新窯合璇,父親早上起來洗涮以后從里到外換了干凈衣服,利利索索到大弟家招呼來賀喜的客人。合璇請的人不少,按偏關(guān)的習俗來的親戚朋友都要送炮仗,而且送來的炮仗越多對主家越好,中午吉時到了,大炮小炮齊發(fā),炮聲震耳欲聾,孩子們高興的搶沒響的鞭炮,父親先還攔著他們怕炸著。可是一會兒他就捂著胸口跑到院畔彎著腰嘔吐起來,媽媽見狀忙跑去看,卻發(fā)現(xiàn)什么也沒吐出來,于是忙把他扶到門口小凳子上坐下,父親臉色蒼白,頭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媽媽問他覺的怎難受,他說響炮震的心麻煩,媽媽說那就趕緊停了吧,不用響了,可是父親搖著手說送耒的炮沒響完不能停(偏關(guān)講究,送耒的炮都響完才吉利),我不要緊。媽媽只好把父親扶回沙發(fā)上躺下,躺下后他還讓我媽不用聲張,快去招呼客人。響完炮后,請大夫給看了看了說沒事,是累了,加上過十五吃的沒消化頂住了。那段時間父親確實累,雖然媽媽和弟弟老勸他多休息,可他不放心,從早到晚都在工地上,打里照外,購買東西,給匠人們燒水遞茶,靠匠時幫母親做飯,有時匠人們做的不合他心意時就親自上手,一下也不閑著,所以母親和弟弟們都覺的醫(yī)生說的有道理,沒在意。下午因舅媽去世母親到舅舅家給表弟妹縫孝服,父親一直在沙發(fā)上睡著沒動。晚上8點母親回來看父親臉色很難看,叫也不答應,她說:“這老漢不是老圪攢(死的土語)呀哇,得住院看呀" 于是弟弟就趕緊送父親住進了縣醫(yī)院,入院后做心電圖檢查出是冠心病,醫(yī)生給輸了些液,到深夜父親血壓下降需要輸氧時,跑遍全縣的醫(yī)院也找不到氧氣瓶,結(jié)果只能眼睜睜看著血壓一點一點降到零,父親絕望地看著守在床邊束手無策的弟弟,流著淚水離開了人世!父親一生就住過這一次醫(yī)院,從入院到去世共六個小時,花了80元住院費。后來在父親入斂前往嘴里放洋錢(偏關(guān)喪葬習俗)時發(fā)現(xiàn)那天中午發(fā)病時醫(yī)生讓我表哥給喂的半顆霍香正氣丸還含在嘴里沒咽,表哥說他當時問我父親喝水不喝,父親沒說話,只是擺了擺手,這就說明那時候就不會說話了,從中午12點到晚上兩點14個小時,如果早診斷出心臟病,及時對癥治療,如果當血壓下降時能及時輸氧掄救,哪能那么早去世呢,可惜世上沒有那么多如果……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走的那樣的突然,那樣的不舍。記得發(fā)喪的那天,拉靈的騾子架上靈柩后怎么也不走,趕牲口的吆喝也不行,打也不走,后來我們回家把因悲傷過度癱在床上的母親扶出耒,她拍打著棺材說:"她大,你放心的走吧,身后的事有(哇)呢,哇一定按你的心愿把家里和娃娃們的事情安頓好"說也奇怪,媽媽說完后,騾子沒用人趕就慢慢走開了…… 父親只是個普通的手藝人,但在葬禮上送花圈挽聯(lián)的人很多,院子里放不下還放到大門外。特別是出殯那天,送行的人差點把街道都堵死了,人們都說多好的個人啊,這可真應了偏關(guān)那句俗語:“好人不長命了”。 父親走了30多年了,音容笑貌依然如昔,深深植根于我的腦海之中,午夜夢回總是忘不了他那清瘦的面容,雖小且特別有神的眼睛 。父親的突然離世,是我心中永遠的痛,我真是個不孝之女啊,曾經(jīng)想等自己事業(yè)有成,孩子們長大自立了就可以好好孝敬父母了,可是卻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的脆弱,忘了世上有一種永遠都無法報答的恩情,從那時起我才真正領悟到了子欲孝而親不待的真諦,這是在父親去世后,我經(jīng)常把媽媽接到自己身邊照料直到去世的前一天才把她送回偏關(guān)的原因,我害怕這樣的遺憾在媽媽身上重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二O年父親出生在偏天城內(nèi)的一個工匠世家,父親的爺爺劉繼業(yè)是個銀匠,他的兩個兒子,即我的爺爺劉瀛和大爺爺劉權(quán),繼承了他的手藝。清末民初,由于民俗文化的需求,銀匠是一門很吃香的手藝,太爺爺在偏關(guān)城內(nèi)一進南門的大街上開著一個銀匠樓,生意十分興隆。城東的塔梁上文筆塔周圍還有70墑好地出租。據(jù)現(xiàn)已94歲的三叔回憶,從他記事起,全家就四世同堂住在城內(nèi)板巷(現(xiàn)在的頭道街)一處很氣派的宅院里。據(jù)考證這是明武宗正德皇帝寵幸的劉娘娘入宮后,官家賜予她娘家的一處宅院,三叔說這處院子是太爺爺買來的,我們這支劉氏子孫是不是劉娘娘的后人還須考證,但這院子的氣派卻是真實的。整座院子呈長方形,占地約3一4畝,大門位于宅院的東南角,也即坐北朝南,有一米高的臺基。大門的進深一分為二,門里門外各形成半間房的開間,從外面看有寬闊的門洞,門洞前檐下對稱裝飾著木制的的雀替與三福云,門樓欄板和戧檐均有葡萄、四季花卉等精美雕盤,朱紅色的門扉上面懸掛著刻有“介錫”二字的匾額,門樓兩側(cè)砌八字粉墻,臨街的基石上放有下馬石一對。一進大門,正對的是用磚料砌成的大照壁,照壁中間有一個磚雕的福字,照壁上沿刻有“北闕恩光”四個磚雕字,這四個字與門匾上的"介錫"二字印證此宅為皇上所賜的含義。照壁與大門互相陪襯,為這個宅院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進入院子正西是上下各五間的二層樓房,中間是天地爺廟,墻上的小閣樓里供著天地爺神位,正東是五間平房,東、南、西三面共有二十多間房孒,都是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油漆門窗。由于我爺爺愛養(yǎng)花,所以大院就像一個小花園,院子的地面都用石子鋪成各種花的形狀,然后在石子縫里種著各種各樣的花,院子中間,也就是土地爺廟前面有一個大花池,池內(nèi)栽有一棵偏關(guān)城內(nèi)獨有的叫“荷寶寶"的花,這個花長的又高又旺,開得花又大又紅,十分鮮艷,每當花開時城里人三五結(jié)隊的來劉家大院看花。院子里繞房一周鋪了一條青石板的甬道,家人和來人都沿著甬道走,不能踩了花。大院西墻外有一片空地,樹有兩架大游(秋)千,春、秋兩季姑姑們叫上女伴一群一群的在那里蕩游千。三叔記得他小時候,每年過年院子中間用大炭壘一個比房還高,比兩人合抱還粗的大火籠,從除夕夜接神時點燃一直著到正月初八,孩子們成天圍著火龍響炮,烤饃饃,院子里鞭炮聲,孩子們的嘻鬧聲不斷。接神時大門外要點燃兩梱蒿子,點著后照得半條街都紅通通的,樓溝橋77事變那年過年接神時,蒿子點著才一會兒,警察看見火光就耒了,不由分說把爺爺、大伯和父親都抓了起來,說日本人就要耒了你們還點火這是給鬼子飛機發(fā)信號吧?抓回去一審,弄清楚這是劉家多年的一種習慣,每年過年都點的,是為了來年生意紅紅火火。哪有故意點火引來飛機炸自己的?于是天亮就把爺三個放回耒了。初一上午三姑爺耒拜年,爺爺說:“哇一輩子沒犯過法,昨晚因為點火被抓坐了兩年(一夜連雙歲)禁閉,還沒誤今天早上吃餃子”眾人聽了都哈哈大笑。到秋天佃戶送來的西瓜鋪半地,想吃的時候一切兩半拿勺子挖的吃,至于香瓜、大果子、桃都是整簍子放的,隨便吃。三叔說那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是經(jīng)過修繕的我家大門,已遠非原來的氣派和華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是大門牌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是一進大門的照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有兄弟姐妺五人,哥哥劉秉紀,弟弟劉秉常,二姐(大姐是堂姐,家族一起排行)劉鳳仙,三姐劉玉鳳,他排行老二,小名劉七有(家族排行老七),大名劉秉剛。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父親夲該有一個幸福的童年,然而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那是他剛剛出生沒幾天,院外不遠的小廟過會出紅火,家里人都出去看紅火,奶奶因坐月子不讓出門,就趴到后樓(廁所)南墻上去偷看,沒想到中了斜風,得了瘋病,她時而愣怔地呆望前方,嘴里喃喃自語,時而傻傻地憨笑,時而涕淚交流,好幾天不吃不喝就沒了奶。太奶奶要把父親抱去喂,奶奶卻不讓,她把父親抱在懷里誰也不讓踫,太奶奶熬上小米面糊糊來喂,奶奶卻把干癟的奶頭填進父親的嘴里不讓喂,說太奶奶喂的是耗子藥,只有在奶奶睡著的時候才能給喂點,可是瘋了的人睡覺少,父親經(jīng)常吃不飽,餓得哇哇哇的哭,吵得院子里的人心煩,家的人就說他是個“妨主貨”,在這個大家庭中他和奶奶成了最不受待見的人。奶奶的病時好時壞,發(fā)病時又打又鬧,父親受驚嚇落下個口吃的毛病,。7、8歲的時候,父親耳朶疼得發(fā)炎化膿,那時候小縣城里沒有消炎的西藥,中藥見效慢,拖了好長時間,雖然好了,但一只耳朶落下個聽力下降的毛病,到10歲的時侯才上的學,可是剛上了一年,因家中發(fā)生變故就上不成了。那是因為太爺爺去世后,大爺爺當家,當時偏關(guān)興起種罌粟,家族里幾個叔、伯都抽上了洋煙(鴉片),很快就把銀匠樓抽垮了,把塔梁上文筆塔周圍的70墑地也賣掉了。沒辦法爺爺提出分家另過。爺爺雖然是個手藝人,但他很有商業(yè)頭腦,他善于觀察市埸動態(tài),總能搶占先機。他手很巧,是個好銀匠,但那時候,銀匠已不吃香,靠當銀匠掙錢不足以養(yǎng)家糊口,所以,分家后他就另謀出路,當時有一個山西平定州的人到偏關(guān)開染坊,他發(fā)現(xiàn)那家染房的營生很紅火,能賺錢,而且外地人在不長。于是就在大冬天反穿皮襖趴在人家窗戶下面舔破窗紙偷看,寒冬臘月,爺爺?shù)暮用济純錾狭吮曜?,腿腳都凍麻凍僵了,但他硬是咬牙堅持了幾個晚上,終于把用籃靛(一種植物提煉物)染布的手藝學到了手,等平定州的人走了后,。他就在偏關(guān)城的中大街開起了"劉記染坊",染坊開了后,因為是獨家買賣,營生挺多,人手不夠,爺爺就讓家人都到染坊干活,那時父親才十二、三歲,就干起了擔水,擰布,泡布,捶布這些大人的活,染房有五個大缸,每個缸能放四、五擔水,每天父親要到南門外的關(guān)河里擔水把缸都挑滿,瘦小的身軀脖子上掛一個墊圈子,挑上水走起來還揺搖晃晃的,肩膀上的皮磨得退了一層又一層;泡布的水里有硫磺,對皮膚腐蝕的厲害,父親擰布的時候不光用手,還得用胳膊肘,所以他肘以下皮膚經(jīng)常都是裂子,就像老樹皮一樣,特別是指頭上的碰頭裂子從耒就好不了,一踫就出血,鉆心的疼?。≡谖业挠洃浝锔赣H的十指指甲一直都是中間凹陷,周圍蹺起的。爺爺總說,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經(jīng)過幾年艱苦的磨煉,爺爺把父親培養(yǎng)成了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染匠?!皠⒂浫痉俊痹跔敔?shù)目嘈慕?jīng)營下也由一個小作坊變成了偏關(guān)以至周圍縣鄉(xiāng)很有影響的一座染坊,爺爺精明強干,而且很有遠見,后來還在河曲巡鎮(zhèn)、樓子營開了分作坊,生意都很興隆。</span></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爺爺?shù)恼掌?lt;/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是爺爺和大伯、父親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是大伯和三叔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是二姑和三姑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三姑爺?shù)牧粲?lt;/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七事變的第二年,日夲人的飛機對偏關(guān)城連續(xù)轟炸了三天,大半個偏關(guān)城被炸成了廢墟,城里的人死傷無數(shù),劉家大院因在縣城的西邊低洼處,人和房子都幸免于難,但聽說日夲人每占領一個地方都是先狂轟濫炸一番,然后就進駐,所以,全家?guī)资谌怂纳⒈继?,各自到城外村里投親靠友。轟炸結(jié)束后,日夲人很快就占領了偏關(guān)城,并住進了我們劉家大院。因為跑的侖皇,家里的財物基夲都沒來的及帶,鬼子進耒后先把每個房間都搜查了一遍,我二姑家是城里的有錢大戶,她們在逃跑時把家里貴重的東西藏到我家東邊第一間正房后邊的一個小窯洞里然后把口封好,但沒封嚴密,被鬼子看出破綻砸開封口都搜了出來,搶了去。鬼子把樓房二層擺放的劉氏祖宗牌位和其它房子里他們用不著的東西都給扔到院子里,把院子里的花砸的一片狼藉,把樓房和不住人的房子拆得七零八落,用拆下耒的木料在西邊院墻外面的空地上挖了一道壕,上面蓋了十來間獨立的房子做廁所,按他們的習慣一人一間不共用。住下來后他們到處抓人,殺人,無惡不做。八路軍對鬼子多次襲擊,鬼子三進三出偏關(guān)城,幾經(jīng)摧殘,到他們最后退出偏關(guān)城的時侯,這座充滿故事的歷史民居除了沒有門扇的殘破門樓和照壁外,其余都成了斷壁殘垣,唯有后院的十間廁所還在,廚房的用俱沒有損壞。而且多了幾個面盆,那是日本人把家里原來的尿盆拿到廚房做了面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逃離偏關(guān)城后,大伯帶家眷投靠岳父家,父親跑到陝西哈刺寨投奔在那里開染房的表哥,爺爺帶奶奶和三叔躲到離城五里的磁窯溝村紅崖坡。有一天爺爺進城買藥,因沒有良民證被查住抓起來了,爺爺說他是城里人要求辦良民證,一查戶口家里有三個兒子,于是就讓爺爺交出一個兒子耒換他給日夲人修碉堡,那時大伯已成家,三叔年令還小,只有父親正好。消息傳到哈刺寨,父親趕緊跑回來換爺爺,爺爺說“傻兒子,你回耒做甚?我一把老骨頭了,日本人能把我怎么樣" 爺爺換出來了,父親卻被日夲人用皮鞭抽的渾身是血,還得每天帶傷從磁窯溝到大卯圪蛋(現(xiàn)在的護城樓)修碉堡,修完碉堡又修公路,公路白天修好,夜里八路軍武工隊為破壞鬼子的運輸線就給挖斷,所以老也修不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磁窯溝村座落在偏關(guān)城西,溝里有一個煤窯,溝南溝北兩面的山坡上散落著一些吊了石頭面子的土窯洞,住在這里的大都是“窯黑子”(礦工),是三塊石頭夾著一塊兒肉,用命換飯吃的人。偏關(guān)城里燒的煤都是從這里買,我們上小學的時候還曾到這里給學校用蘿筐抬過煤。村里人吃水都是到溝里挑,父親挑水的時候碰見一個個子不高,瓜子臉,大花眼,梳著兩條大辯子,看上去也就十四、五歲的姑娘也到溝里挑水,她身體瘦弱,挑上半擔水搖搖晃晃走也走不穩(wěn),父親看著她可憐,就放下自己的桶擔,先幫她把水挑的送回去。后來才知道她是城里人,父親也是個銀匠,跑口外遇上土匪,東西被搶,人被打死扔到黃河里了,她和四歲的弟弟與娘相依為命。日夲人來了娘帶她們從城里逃出耒到這兒投靠姨姨,姨夫是個窯黑子,干上一天活累的要死,所以她就給到溝里擔水,她姨姨家住在磁窯溝的羊角坡,和紅崖坡在一道圪楞上,不太遠,一來二去倆人就慣熟了。有一天擔水時父親看她眼紅紅的好像哭過,就問她是怎么回事,她說她的幾個爹爹(伯伯和叔叔)把她媽媽70塊大洋賣到河曲坪頭村里給人續(xù)弦,娘要帶著弟弟走了,爹爹們也要給她找人家,她很害怕。父親聽了也替她難過?;氐郊依锇堰@個情況和爺爺說了,爺爺說你把她領到咱家耒讓我看看,要是合適就給你娶回耒做媳婦。父親趕忙跑去和她媽媽、姨姨說了爺爺?shù)囊馑迹龐寢屨钭砸炎吡?,女兒沒個著落呢,這段時間父親經(jīng)常給她家擔水,她們夲耒就對父親有好感,又知道劉家是偏關(guān)城里的大戶人家,自然是一萬個滿意。父親將她領了回耒,爺爺一看她文文靜靜,清清秀秀,當時就中意了。于是請人看了生辰八字,定了個黃道吉日,沒有婚禮,沒有婚宴,父親把她從羊角坡領到紅崖坡,給爺爺奶奶瞌了頭,就算成親了,她就是我的母親。俗話說,男人的命運,決定于他娶了什么樣的女人,從此父親的命運就開始改寫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和母親結(jié)婚兩年后,也就是42年,日本人被八路軍打得退出了偏關(guān)城,逃到村里的城里人都陸續(xù)回到城里,爺爺和父親帶著一家人回到劉家大院,一看院子里的慘狀,根夲不能住人,只好租了城里一個叫二分半(外號)家的房子住下來,安頓好后,爺爺和父親把染坊收拾的重新開張,母親料理家務,照顧奶奶。生活好象又恢復了平靜??墒牵瑧?zhàn)亂年代,平靜只是短暫的。偏關(guān)雖小,但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各種部隊你耒他走,像走馬燈似的換,而且誰來了也要抓兵,父親正是當兵的年令,成天擔驚受怕,到處躲兵。43年冬,媽媽懷上了姐姐,已四個月了,爺爺覺得父親老這樣躲也不是個辦法,就讓父親帶著母親離開偏關(guān)到河曲巡鎮(zhèn)找他的同行杜二幫忙開染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巡鎮(zhèn)在黃河邊上,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河邊是碼頭,這里是從太原始,西渡黃河,去往銀川的商貿(mào)古道上的一個必經(jīng)之地,走西口的晉商在此頻繁往來,人流大;河灣地帶氣候宜人,適合各種蔬菜瓜果生長,大白菜,芝麻等特產(chǎn),遠銷周圍縣鄉(xiāng),小麥、糜谷等糧食作物旱澇保收;這里素有“水旱碼頭、商旅重鎮(zhèn)”之稱。在這里開染坊有許多有利條件。父親到了河曲巡鎮(zhèn)后在杜二叔叔的幫助下租了房子,自已動手改造房屋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盤灶,置缸,都準備就緒后,染料卻成了問題,當時日本人實行經(jīng)濟封鎖,買不上現(xiàn)成的藍靛,于是父親就買當?shù)厝朔N的蘭草,買回來把蘭草放到水池里泡幾天,然后用棒子搗,人跳下去用腳踩爛,用腳踩爛糊了,鏟出來過濾,過濾幾遍靛就出來了,藍靛就像豆腐塊一樣,就用它染蘭布。萬事俱備后,“偏關(guān)劉記染坊”就開張了,一開始顧客不多,但父親雖然識字不多,可繼承了爺爺?shù)木?,又有母親做參謀,他們采取靈活經(jīng)營的方式,來染布的人有錢的給錢,有糧的給糧,蔬菜、水果也可以,啥也沒有就給免費染了,遠路耒的客人還留下吃飯。漸漸的劉記染房的好名聲就傳開了,前來染布的顧客絡繹不絕,有時天不亮就有人來敲門。父親操作染布,母親接待顧客、記帳、菲簽子(就是把顧客的名字用毛筆一式兩份寫在麻紙條上,一張給顧客做取布憑證,另一張卷好用線緊緊包扎在布的角上,等布染好晾干后顧客耒打開布角扎圈,取出簽子對號取布),兩人卜經(jīng)常忙的連軸轉(zhuǎn),吃不好飯也睡不好覺。那一年,快過年了,八路軍送耒好多做軍裝的布,為了趕時間,父母除夕也沒休息,夜里干完活,揑下餃子還沒吃就都累的睡著了,第二天早上起來要煮餃子,結(jié)果一大拍餃子不翼而飛了,找了半天,原來都讓耗子拉到耗窟里了。后耒在外躲兵流浪的堂哥劉達子聽說父親的生意好就跑到巡鎮(zhèn)投靠,三姑爺也因在偏關(guān)開藥店生意不好帶著一家四口來找父親,父親就讓堂哥劉達子和大表哥張昆跟他學了徒,母親生了姐姐以后,三姑爺幫著記帳,菲簽子,染房的經(jīng)營逐步走上正規(guī)??墒莵y世之中哪里也不太平,巡鎮(zhèn)經(jīng)常有散兵,土匪禍害,逃難是常事,每當逃難時,就把沒染的布泡到缸里,染好沒取走的布分開背上跑,有一次逃跑中,母親身懷有孕,抱著姐姐實在跑不動了,讓父親把背的布扔掉,但父親說買賣人講得個誠信,扔了孩子也不能扔了布,沒辦法,父親只好后邊背著布,把姐姐用布兜在前胸繼續(xù)跑。由于誠信、靈活經(jīng)營,染坊的生意興隆,收入很好??墒歉赣H掙了錢從耒不私存,因為一直沒分家,后耒爺爺也帶著三叔到樓子營開染房,偏關(guān)大伯當家,所以除了維持染房運營和一家人的用度外,剩下的錢父親都如數(shù)交回偏關(guān)家中,那時候世道亂,為了安全,父親把收下的糧食、蒙疆紙幣等都換成銀元,然后把銀元放進烏陶堿化成的水中,等烏陶堿冷卻凝固成塊以后,托從偏關(guān)到河曲趕大集的人給帶回去交給大伯,當時爺爺雖然是家長,但不當家,因大伯精明能干,又寫的一手好字,所以爺爺讓大伯當家。他的孫子劉東升是現(xiàn)在偏關(guān)有名的書法家,就是遺傳了他的基因。三姑爺是過來人,勸父親凡事要留有余地,以防不時之需,可父親不以為然。后來許多事都應了三姑爺?shù)脑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7年偏關(guān)土改時,搞流血斗爭,由于不懂政策(我們家自食其力后耒定的是中農(nóng)),怕挨斗,爺爺和大伯跑到包頭,想到那兒開染坊,可是在半路上遭遇土匪,所帶的錢和布被搶劫一空,捎回話耒讓父親給送錢去,父親回偏關(guān)拿錢,誰知爺爺和大伯走后,大伯母女人膽小也怕挨斗,主動把埋在地下的丈八洋錢(1800塊)掏出耒都交給了土改工作隊。父親沒法,因為沒聽三姑爺?shù)脑?,回到巡?zhèn)家中也沒積蓄,只得七湊八借,連結(jié)婚時給母親的金戒指也拿上送到包頭才給爺爺大伯救了急。爺爺和大伯走后,三叔也從哈喇寨跑到包頭找他們,偏關(guān)家中沒了男人,剩下繼奶奶、大伯母、堂哥、三嬸、一家子老的老,小的小,生活陷入了困境,父親就兩頭跑,有時候從巡鎮(zhèn)到偏關(guān)80里路一天打來回,期間巡鎮(zhèn)的染房一直由母親支撐。49年2月母親生了我以后,父親實在無法兩頭兼顧,只好把巡鎮(zhèn)染坊關(guān)掉,全家搬回偏關(guān)?;氐狡P(guān)后,父親把原耒的“劉記染房"又恢復了營業(yè),母親操持七、八口人的一個大家庭的家務,從小父親在這個家庭里沒地位,到這時候卻主動擔起了家長的重任。兩年后大伯回偏接走了大嬸、三嬸、堂哥。沒過兩年,三嬸得了肺癆,三叔又從包頭送回偏關(guān),和父母住在一起,父母既要伺候三嬸,又要照料我和同歲的堂妹,三嬸去世后,喪葬事宜全部由父母操辦,人主家(三嬸的娘家)的接待和要求也都由父母處理。三嬸下葬三天后三叔就去了包頭,留下了堂妹,三姑看母親實在忙不過耒,把堂妹領去撫養(yǎng)。父母才松了口氣。后耒爺爺和大伯因包頭生意不好,要回偏關(guān),父親就把板巷舊院被日夲人破壞的只剩龍骨圪筒{梁架)的正房修繕一新并配置了家俱,爺爺和大伯一家回來時,一切都給安排的妥妥貼貼,停停當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苦難成就人生孝心,父親在家中從小沒享受過疼愛,吃了許多苦,他十分珍惜親情,他對上孝敬父母,對下疼愛兄弟姊妹,寧肯自己吃苦受累,絕不虧待親人們。是啊,奶奶活著的時候,瘋瘋顛顛,父親從小不嫌臟、不嫌煩和奶奶住在一起,結(jié)婚后也把奶奶接到一屋伺候直到她離世。打我記事起,每天早上父親起耒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爺爺屋里生爐子,倒夜壺。每晚陪爺爺叨啦(聊天),直到爺爺睡下才回我們屋。父親兄弟姐妹五人,一個哥哥,兩個姐姐,一個弟弟。爺爺去世后,父親把大伯,姑姑當老人孝順,大伯住一個院里,吃點啥好的都要先給大伯送去,印象最深的是我家每年開春黃河冰消的時候,總要吃一次開河魚,一到那天,父親就把姑姑,姑父,大伯,大嬸都要叫上。買上兩條魚,父親精心烹制,到吃的時候,他給老的,小的,每人一塊都夾到碗里,輪到自己和我母親,就剩魚頭魚尾巴了,等到他吃的時候還總咂吧著嘴說自已就愛吃魚頭。記得我工作后回偏關(guān)探親,給父母買的好吃的,父親總是先給大伯送一些,后來我每次回家的時候干脆就另給大伯買一份。三姑爺去世后,他每晚到三姑家陪她,很晚才回家。就連夲家的親戚他都盡力照顧,我的一個夲家堂哥劉鎮(zhèn)跟我父親學過徒,父親把他當親兒子看待,他家窮,父親教會他染匠手藝并出錢給他張羅取了媳婦兒。至于我舅就更不用說了,他四歲到我家,由我父母一手養(yǎng)大,直到成家立業(yè),舅常說“姐姐、姐夫就是我的再生父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母親和5歲姐姐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以后,由于印花細布占領了市場,染坊生意逐步蕭條,特別是53年公司合營以后,父親變成了普通工人,身份變了,但他吃苦耐勞的本性沒有變,他常說,“營生做遍,窮死沒怨”,染坊沒營生,他就到紙坊學造紙,紙房倒塌了,他又到服務店(車馬店)站前臺,父親從小就跟爺爺學染匠,只念了一年的書,但他腦子好使,自己開染房時學會了打算盤,而且毛筆字也寫的可以,所以到了服務店,他負責登記并接待顧客。退休前還干了幾年黑白鐵匠。不管干什么,他都是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不失手藝人夲份。他當黑白鐵匠的時候,已經(jīng)50多歲了,俗話說:“人出30不學藝",可他不信那個邪,每天上班學,下班別人走了他還繼續(xù)學,后耒學得有模有樣,做出來的活不比年輕人差,既美觀又結(jié)實,至現(xiàn)在我還用著他給我做的鐵皮粉盤和洗衣盆。父親雖然是舊社會過來的手藝人,但他的勤勞無私是溶在骨子里的,我記得他在紙坊里工作的時候,單位抽人下鄉(xiāng)植樹造林,夲耒他有胃病,可以向領導說明不去的,但他說十人九胃,沒事,堅持去了,結(jié)果由于累加上飲食不規(guī)律,回來就病了,胃出血吐得怕人,媽媽勸他去醫(yī)院,他卻吃了些中藥就去上班,說受苦人命賤,沒那么金貴。其實他一來是怕住院花錢,二來也因當時掙的是計件工資,怕影響收入。不管在家里還是單位,他都閑不住,尋得找活干,干得不合適了,有時母親和別人埋怨他,他就幽黙的說:“做事做事,多有不是,也宜勤儉也宜懶,也宜坐著不動彈",把人都逗笑了,還能再說什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2年我母親參加工作后,夲耒工作就忙,又接連生了兩個弟弟,特別是生完二弟后不久母親又到五寨師范進修,雖然兩個弟弟都雇奶了出去,但是我和姐姐都小。他是既當父親又當母親。除了上班,每日三餐都得按時做好,生怕耽誤我和姐姐上學。晚上還得到西關(guān)、西溝看望僱奶的兩個弟弟。雖然又忙又累,但他對我們的飯食從不湊合,總是粗糧細作,葷素搭派,味道鮮美,讓我們吃了還想吃。他推攸面窩窩像變戲法一樣,一只手推另一只手食指一繞就是一個窩窩,窩窩薄的像蟬翼一樣,整整齊齊碼得一樣高,像一塊剛掏出來的蜂窩。蒸出來后,父親總是說"揭鍋攸面三口香"然后給我們把窩窩撕開放到胡油辣角熗得酸菜湯湯里,看我們一個個香得直吸溜,他非常開心。特別是逢年過節(jié),父親更是忙得不亦樂乎。每年過年的時候,他早早就開始準備了,豬肉買回來肥的煉油裝罐子里,過罷年慢慢用,瘦肉做過油肉;肥瘦相間的剁餡子,炸丸子;排骨剔出來剁成塊,父親剔骨頭時特別注意留的肉多一些,因為偏關(guān)有種傳統(tǒng)講究,骨頭上的肉大小,將來影響閨女家的生計。五花肉煮熟定"碗面子",做紅燒肉,醬肉,我家的醬肉很有特色,肥而不膩,上桌那是最搶手的。豬蹄子,豬頭肉煮下的湯峻冷肉又軟又筋更好吃。父親從他曾在蒙古王爺家做大廚的大舅那兒還學來了幾樣特色菜,最拿手的就是"燒羊肉",把羊肉塊煮好后蘸上雞蛋面糊炸出來,外焦里嫩,色香味美。我學會了這道菜的做法,直到現(xiàn)在每逢過年總要給孩子們做,就連我的吃飯很挑剔的小孫子也很愛吃。每當我做燒羊肉的時候就會想起父親做出燒羊肉來看著我們爭著吃時那開心的樣子,永遠都不會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是在生活困難的時候,父親也想方設法不讓我們挨餓受苦,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災害,在公共食堂吃飯時,打上一份飯幾口就吃完了,半肚也填不飽,連榆錢錢、楊樹葉拌的窩窩也沒多的。家里一點兒吃的都沒有。父親看我們餓的可憐,就想方設法給我們找吃的。秋天早上天不亮就到城外的村里刨完山藥(土豆)的地里去撿山藥,那些年人們都餓,撿山藥的人多,收完山藥的坑有的被刨過好幾遍,真是掘地三尺啊,有時候出去一趟也撿不到幾個山藥,即使撿到了也是像扣子大小的,偶爾撿的多一點兒,碰上村子里的人也會被沒收了去。就這樣父親也不放棄,經(jīng)常跑到離城十來里的村子的地里去,挖人家己經(jīng)挖過幾遍的山藥坑,手上挖得起了泡回家拿針挑破包好隔天還去。總有能撿到的時候,撿到了就給我們做山藥絲子湯,有一天晚上我已睡著了,父親做好湯把我叫醒喝了一碗,這碗湯是我一生最難忘的一頓美餐,記得困難時期過了,我到姥姥家,就讓她給我做山藥絲子湯,還放了酸白菜、豆面,熗了蔥花。我喝了說姥姥做的不如父親做的好吃,姥姥說:“餓了糠也甜,飽了肉也咸",那時候肚子里沒食,吃什么也香。 困難時候晚上餓的睡不著,如果搞不到吃的,父親就給我們講故事,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他雖然沒什么文化,但腦子聰明,記性好,愛看書,愛看戲,看過的東西都能記住,許多歷史故事特別是清朝的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廣宣,說起來是一套一套的;他可以把三國水滸里的人物講得生龍活現(xiàn)、栩栩如生,最神奇的是他一講起故事耒就不口吃了,我們聽得入神也不知餓了。父親的故事就是我們的精神食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母親、姐姐和我一周歲時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不善言辭,但是每當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難以抉擇的事情時,他總是沉穩(wěn)的用它積累了一生的經(jīng)驗,為我們拿捏分寸,他那不多的言語就是我們的定心丸。 我姐高中畢業(yè)后被分配到縣農(nóng)業(yè)銀行上班,他工作積極,要求上進,很受單位重視,可是“四清”的時候,因他的訂婚對象的父親是四不清分子,所以被辭退回家,第二年,姐姐報考大同醫(yī)專,成績達線卻未被錄取,后來,通過關(guān)系從教育局查到檔案中有一個條子上寫著“該生的社會關(guān)系中有四不清分子,不宜錄取”。兩次受牽連后,好多人勸姐姐退婚,可父親堅決反對,他說“對象家里出事就退婚,這種被人們戳脊梁骨的事,咱這家庭不能做,現(xiàn)在不但不能退婚,還要鼓勵支持女婿在大學安心學習”。為了讓姐姐的對象安心學習,他每次放假返校時,父母總要蒸上饅頭,烤成干饃片,給他帶上。那些年供應的白面很少,我們家每星期才能吃一頓白面,自己孩子根本吃不上干饃片,。然而,父親的善良卻遭到了褻瀆,姐姐的對象后來變心,反過來提出退婚,父親氣的罵他是個沒良心的白眼狼,知情的人都說他是陳世美,可是到退婚時,對方父母表示對不起,說訂婚時送我姐的手鐲,不用退,父親卻堅持讓退回去,說這種人的東西咱不稀罕。后來,在父母的鼓勵與支持下,她又考上了忻州教干校,教干校畢業(yè)后從事教師工作,從小教到中教,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到退休時已獲得中教高級職稱,是同學中少有的中學高級教師。 </span>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結(jié)婚的時候,愛人家在農(nóng)村而且很窮,記得結(jié)婚那天洞房里炕上鋪著一塊氈子,第二天到城里回門,晚上回家后那塊氈子就不見了,我問婆婆氈子怎么不見了,她說那是借的,還人家了。74年我準備領結(jié)婚證的時候,曾找單位的書記請假,當我對他說了對象的情況后,他勸我慎重考慮并給我舉了個例子,他原在軒崗煤礦工作的一個同事的女兒找了個支左的排級干部是貴州的,結(jié)婚不久,這個軍人轉(zhuǎn)業(yè)回了原籍農(nóng)村,女方不愿回農(nóng)村,也不愿意兩地分居,只好離婚?書記說你對象還是個戰(zhàn)士,退伍后回農(nóng)村的可能性很大,到時后悔就晚了。聽了領導的話后,我征求父母的意見,父親說:“窮又沒根,人家兩口子都在農(nóng)村的不也過嗎,你們還有一個有工作的,怕什么,只要人正氣、勤儉就行”。父親的話打消了我的顧慮,我愛人聽了父親的話十分感動,婚后一直非常敬重他老人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母給姐姐帶外甥女紅紅時與她們母女倆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母帶大外甥女紅紅的時候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偏關(guān)中學校門外的夷館井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偏關(guān)中學聞風而動,一時間,全校墻上貼滿了大字報,外面貼不下還專門在原來排演節(jié)目的大教室里拉起一排排的繩子掛大字報。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團支部書記都被當作“黨內(nèi)走資夲主義道路的當權(quán)派"批斗,一些家庭出身不好,有歷史“問題”的老師,被打成了黑幫,連我這個學生會主席也未幸免,被打成了“小黑幫"遭受圍攻、批斗。那段時間經(jīng)常讓我做陪斗,名曰殺雞給猴看,造反派的同學們給“黑幫”老師們戴著各種頭銜的紙帽子游行,邊走邊喊打倒XXx的口號,有的同學向“黑幫"們?nèi)邮^,砸土塊,有一回在乒乓球室斗50多歲的馬興文老師,讓他站在長板凳上低頭認罪,然后有人突然把板凳踢倒,馬老師摔到地上我趕緊扶起來,他們就說我是?;逝?,第二天罰我到學校建“皇宮"(同學們給在建的辦公室起的外號)的工地上去勞動,他們把籮頭裝的滿滿的,拍的實實的讓我擔,我用盡力氣擔起來走不了幾步就跌倒了,爬起耒還得繼續(xù)擔。我年輕還好,聽說歷史老師候潤梅擔完土晚上回去就不能睡覺,一躺下,血就從鼻子里涌出耒了,只能靠著被子坐著。有時,就專門批斗我,革命小將們把教室里的課桌順長擺一排,他們坐在桌子后面,讓我站在桌子前面,像審犯人一樣批斗我,他們說我篡改成份,把小業(yè)主改成了中農(nóng),說我飾演歌劇巜赤葉河》女主角燕燕時丑化貧下中農(nóng)形象,說我是執(zhí)行原校領導資產(chǎn)階級反動路線的孝子賢孫,把我本家的一個解放初期被鎮(zhèn)壓的和我父親年令相仿的歷史反革命分子說成是我的親哥哥,指著鼻子罵我是“呲怪子(貓頭鷹)眼睛藍圪旦" ,要我老實交待罪行。白天挨了斗,晚上不到12點不讓回家,必須每天交一份檢查。有時還讓我一個人到校外的城墻上站崗,城墻外的城壕是扔死娃子(過去人們生下孩子不想要就在尿盆里淹死扔到城外)的地方,夜里又怕又冷還不敢離開,有巡邏隊查崗,發(fā)現(xiàn)我離開了第二天會斗得更狠。當時才十六歲的我,一夜之間由一個常被老師夸獎,被同學們羨慕的三好學生變成了“反革命”,怎么也想不通,精神都快崩潰了,每天路過學校外的夷館井時總要俳佪很久,要不是想到父母,真想跳下去一了百了,回到家里飯也不想吃,覺也睡不著,經(jīng)常偷偷在被子里流眼淚。那些日子里,父親每晚到校門口接我,有時耒早了一等幾個小時,我在城墻上站崗他就陪著我。他安慰我,開導我,給我講他小時候在染坊干活、給日夲人修碉堡吃的苦。他說:“二子,你還小,沒吃過苦,受過罪,人這一輩子誰也不會順順當當,總會遇上溝溝坎坎,你這算不了什么。大大見的多了,整風呀、三反五反呀、反右呀、四清呀,每次運動耒了就有些人想不開自尋短見,結(jié)果害了自已也害了家人。苦和累扛扛就過去了,風頭過去他們肯定得給你們這些挨斗的老師和同學們平反”。父親的話沒過一年就應驗了,在文廟大禮堂全縣舉行的平反大會上我和許多老師及同學都得到了平反?,F(xiàn)在想想,如果沒有父親的陪伴和開導,也許我早己和夷館井(后耒被拆除填平了)一樣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墒窃谖母镏形覅s干了一件對不起父親的事,那是在破四舊的時候,有一天父親慌慌張張張從外面回來,進門就滿家搜尋,把家里的舊書都拿出耒要扔進爐子燒掉,當時母親不在家,我說等她回耒再燒,可是父親不聽,他說:“你媽回耒她肯定不讓燒,這樣會惹禍上身的,你三姑爺就是因為家中抄出了四舊的書和字畫,正被戴著高帽子游街呢",勸不住父親,我趕緊跑出去找母親,等我找到后回家父親已燒完了。母親看著爐子里的灰燼傷心極了,特別是看到一直掛在我家墻上的梅蘭竹菊四扇屏(那是清代絹質(zhì)的古董字畫)沒了,就說父親沒擔當,父親說“我還不是為了你們,你們一個是參加過犧盟會有歷史問題的,一個是小黑幫,一旦人家來抄家,抄出四舊的東西耒,不是罪上加罪嗎”?當時我也幫著母親,說父親膽小如鼠,可父親卻說早晚你們會知道好歹的。沒想到72年我回家過春節(jié)的時候,一進門就看見那幅梅蘭竹菊的四扇屏又掛在了我家墻上,我驚奇的問媽媽是怎么回事,媽媽說:“其實你父親當時只是燒了些不值爛槽的書報,好的都藏在了咱家后邊小窯洞夾墻里了。你最喜歡的古裝巜康熙字典》也還在呢” 我后來問父親當時為什么不告訴我和媽媽實情呢,他說告訴你們,怕你們整天提心吊膽,說全燒了,你們也就踏實了?,F(xiàn)在每每想起我說過父親膽小如鼠的話,就覺得非常愧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在五臺山銅殿和我們母子三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與我大兒子在五臺山寺廟臺階上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在五臺山白塔寺和我們母子三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在五臺山和我兩個兒子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弟是父母生了7胎女的后,30多歲才生的第一個兒子,珍愛程度可想而知,大弟從小聰明,好學上進。因生不逢時,文革期間沒機會考大學,高中畢業(yè)就當了工人,可他卻總不甘平庸。73年單位有征兵名額,他想報名參軍,可當時媽媽正病著,聽說大弟要當兵而且是到東北,病更加重了,大弟就動搖了,父親卻說:“都說部隊是個大學校,你去當兵和上大學不是一樣嗎?機會難得,不要擔心家里的事,我會照顧好你媽的"。弟弟放心地去了。他在部隊服役五年,各方面都得到了鍛煉提高,復員后回家鄉(xiāng)工作,經(jīng)過考試,成為忻州地區(qū)首批九名會計師之一,然后轉(zhuǎn)了干,提了職,在偏關(guān)中醫(yī)院付院長任上退休。雖說事業(yè)順利主要靠自己的努力,但關(guān)鍵時候機遇很重要,是父親幫他抓住了參軍這個機遇,才改變了他的命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革后期,二弟初中畢業(yè)后不想繼續(xù)上學,想到城市大隊勞動鍛煉早點兒參加工作,母親堅決反對,認為不讀書就沒有出路,可父親卻說:“孩子們大了,路還是由他們自己走吧,現(xiàn)在學校里搞什么復課鬧革命,不正正經(jīng)經(jīng)上課,就是瞎混哩,真不如早點參加工作,實實在在學點兒夲事好",二弟聽了父親的話,到城市大隊拉石板,苦是苦了點,但因表現(xiàn)好,很快就給安排了工作,后來單位保送他到原平工業(yè)學校上學,畢業(yè)后回偏擔任技術(shù)員,考上了統(tǒng)計師職稱,還被提拔為偏關(guān)保險事務所所長,事業(yè)干得風生水起,人盡稱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母帶著外甥女紅紅去部隊探望大弟時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和大弟劉興在部隊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母親抱著外甥女紅紅和大弟在部隊大門口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不會說教,但他用自已的行為時刻影響著我們,用許多不起眼的小事教會了我們?nèi)绾巫鲆粋€善良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的記憶里,父親的臉上總是掛著寬厚的笑容,和人相處總是寧肯自己吃虧,不落別人虧欠,雖然他去世的突然,但沒給家中留下一點兒外債,我的一個抱養(yǎng)出去的叔叔是個餅匠,在父親去世的前幾天,讓叔叔給做月餅時拿的面少了,叔叔給添上后再三囑咐別還了,可父親就在去世那天上午,專門去還了面,叔叔不要,說太見外了,他卻說“一個人欠一點兒,欠的人多了你就貼不起呀”父親去世后,叔叔心痛不已,在祭奠他時哭著說“哥,你太厚道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對孩子們,他從小就教我們要讓長,記得我們小時候和別人家孩子發(fā)生矛盾時他總是把我們拉回家,不讓事態(tài)擴大,我二兒子小時候在姥姥家住時,同院的一個表哥常常欺負他,但他總不還手,而是躲開,姥姥問他怎么回事,他說“姥爺說吃虧是福"。我姐姐五歲時和小孩子們出去玩,看到人家院子后面有一片開的很好看的花就去摘,結(jié)果被人家抓住,打了一頓還送回我家要求賠錢,堂哥看到妹妹挨了打,就和對方理論,對方說那不是一般花,是洋煙(罌粟)花,很值錢,堂哥說你種洋煙犯法,又打人,我們不告你就算便宜了,還想讓賠錢,門兒也沒有。對方要打堂哥,父親拉開,給人家說了好話并賠了錢,旁人都說劉師傅太慫(軟弱),可父親卻說“讓人一步自然寬”,父親的寬容厚道使他在河曲巡鎮(zhèn)贏得了好人緣,所以劉記染坊的生意才那么興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0年代初父親陪媽媽去北京看病,旅舘里隔壁住的一個叫丁如圣的江蘇人不小心丟了錢包,沒錢買回去的車票,他聽說了就借給人家錢,媽說江蘇那么遠,以后他怎么還你錢?爸說誰也有為難的時候,就當送他了。結(jié)果那人回去后,不但給爸寄回了錢,還寄了當?shù)氐奶禺a(chǎn)咸魚干,后來兩人經(jīng)常通信還成了好朋友,八十年代他跟四弟去蘇州旅游,那人還專門去看了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姥爺去世后,因家貧姥姥被賣到河曲坪頭村一個有錢人家續(xù)弦。繼老爺家有一個瘸兒子自小慣的好吃懶做,而且性格乖戾,我姥姥嫁過去時帶著4歲的舅舅,他經(jīng)常欺負我舅,甚至把燒紅的炭塊用火鉗夾著放到我舅舅的衣領中。文革中繼姥爺被村里的紅衛(wèi)兵斗死了,他那個兒子不愿在村里勞動就討了吃。有一天半夜我醒來小便時發(fā)現(xiàn)地上蹲著一個人,嚇得大聲呼叫,父母醒來打開燈一看是繼老爺那個瘸兒子,問是怎么回事,他說又冷又餓沒地兒去了,就從墻上翻進了我家。我媽罵他這是報應,可父親卻勸我媽說:報也報了,他現(xiàn)在這么可憐,咱總不能見死不救。于是天亮后,就給他拿了些糧食,并把一對剛做好的鐵桶送給他,讓他賣了換些錢,還勸他回村好好勞動,別再討吃了。他跪下給我父母磕頭謝恩回了村。后來聽說到河西打工再沒討吃。 </span>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有一個遠房堂哥在解放初鎮(zhèn)壓反革命被搶斃后,因怕受牽連,夲家比我家近的親戚都不敢給收尸,他父親早已去世,寡母知道我父人好,請求幫忙,許多人勸父親別惹麻煩,可父親看著老嫂子可憐,就幫助給收尸埋葬了。因為這事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打成小黑幫時有一條罪狀就是有一個歷史反革命的哥哥,我弟上高中時因這亊影響遲上了一年,真正和他比我們近的親戚卻未受影響。后來老嫂子逢人就說:“好人有好報,七子(父親小名)仁義,他和子孫一定會有福的"</span>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走了以后我經(jīng)常想,人常說善有善報,可父親一生積德行善,怎么才活了不到70歲呢。近年耒學習佛法,慢慢想明白了,父親一輩子辛苦操勞,總是想著家人,想著別人,唯獨不想著照顧自己,因此積勞成疾,突發(fā)心梗去世。他雖沒活壽大但沒受病痛折磨安然離世這就是一種令人向往的善終?。∵@種善終就是他行善積德修來的福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和二弟在南京中山陵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與二弟在上海外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與二弟和二女婿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是七十年代末在包頭的三嬸和堂哥崇治回偏關(guān)時的合影,其中有大伯、三姑、我家三代共23人,這是家族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爾基說:“父愛是一部震撼心靈的巨著,讀懂了它,你也就讀懂了整個人生"。父親是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手藝人,他沒有什么文化知識,也沒有什么特殊的夲事。我曾經(jīng)覺的父親的人生平淡無奇,像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的父親一樣,任勞任怨,吃苦耐勞,撫養(yǎng)兒女,最終老去,沒什么特別。但是,通過這次做美篇搜集資料過程中與94歲的叔叔和姐弟們共同回憶父親的一生,我深切感受到是他給了我們兄弟姐妹各自多彩的生命!是他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父愛!是他給我們撐起了一片成長的天空!是他用勤勞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把我們養(yǎng)大!對我們姐弟耒說,他就是托舉的梯,渡刼的船,黑夜的光,冬日的暖。我們從他那里得到的愛足以撐得起“偉大”二字。他沒有留下什么遺囑,但卻用實際行動給我們留下了“忠孝善良、宅心仁厚、吃苦耐勞、知恩圖報"的家風。他的一生是對人性真善美的完美詮釋。!我們一定要用余生實踐、傳承他用生命書寫的家風,告慰他的在天之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