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泉州又稱刺桐城、刺桐港,因五代節(jié)度使留從效擴建城池、遍植刺桐樹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海曲春深滿郡霞,越人多種刺桐花。</p><p class="ql-block">可憐虎竹西樓色,錦帳三千阿母家。</p><p class="ql-block">這首唐朝陳陶的《泉州刺桐花詠兼呈趙使君》詮釋了整個泉州的風(fēng)物風(fēng)貌。</p><p class="ql-block">泉州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是一座寫滿海洋記憶的港口城市,已有1300多年歷史。2021年7月25日,在福建福州舉行的第44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mào)中心”被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名錄》。</p><p class="ql-block">十一月二十五日,一行四人從雙流機場飛往晉江機場,經(jīng)停衡陽機場,下午一點過到達晉江機場。由此鋪開八閩大地自由行,這也是本人第一次踏入福建省。</p> <p class="ql-block">從機場打車到達預(yù)定酒店后放下行李,立馬來到這家當?shù)赜忻男〕缘昶穱L面線糊。對于比較挑食的我們來說都覺得不錯,好吃!</p> <p class="ql-block">享受完美食,徒步向著名的西街奔去。半路路過關(guān)岳廟,這也是此次泉州行必去的景點之一。</p> <p class="ql-block">關(guān)岳廟人群涌動,香火旺盛,燒香的大多是年輕人。</p> <p class="ql-block">看著燒香的人群心中一時困惑,為啥叫關(guān)岳廟呢?廟里祀奉的只有關(guān)羽呀?</p><p class="ql-block">哦,原來通淮關(guān)岳廟位于泉州市鯉城區(qū)涂門街,俗稱涂門關(guān)帝廟,主祀關(guān)羽,民國三年(1914年)增祀岳飛,故改現(xiàn)名。是祭祀文(孔子)武(關(guān)羽)圣的著名廟宇,也是福建省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武廟。只怪自己沒看清楚。</p> <p class="ql-block">清凈寺,初名圣友寺,又稱艾蘇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區(qū)涂門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chuàng)建的現(xiàn)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為回歷400年。</p><p class="ql-block">清凈寺占地面積2184平方米,整體為石構(gòu)建筑,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蘭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間上大分散、小集中特點。留存主要建筑為門樓、禮拜殿、明善堂等部分。</p> <p class="ql-block">1961年,清凈寺被國務(wù)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90年代列為“中國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選的伊斯蘭教清真寺。與揚州仙鶴寺、廣州懷圣寺、杭州鳳凰寺合稱中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p> <p class="ql-block">明善堂前,矗立著一座精雕的宋代“出水蓮花”石香爐,原是奉天壇的舊物。香爐上部是一朵盛開的巨大蓮花,花心中凹下一個大洞,以放置香料。伊斯蘭教忌燒香祈禱,此爐是穆斯林舉行禮拜焚燒檀香調(diào)節(jié)空氣時用的。</p> <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廟,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中山路。唐開元末年始建,初為“魯司寇廟",唐末五代改為“宣圣廟”,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年~984年)移至現(xiàn)址,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重建,至嘉泰元年(1201年)建造欞星門,規(guī)模逐漸形成。歷代屢經(jīng)修葺,清乾隆年間對殿、廡、庭院、儀門等進行了大面積修繕。</p><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廟是中國東南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建筑形式于一體的孔廟古建筑群。整體建筑坐北朝南,主體建筑貫穿于南北中軸線上,有大成門、金聲門、玉振門、東西廡、大成殿等,皆保留著宋代石質(zhì)建筑基礎(chǔ)、臺基等。建筑木構(gòu)件為清代按原貌復(fù)建。</p> <p class="ql-block">此時天色已晚,開元寺內(nèi)兩塔已難見真容,只有改天再來一睹真容。</p><p class="ql-block">那就品嘗品嘗泉州有名的姜母鴨吧!滿大街都是姜母鴨,都說自己的是最地道、正宗的,是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編采的店。說實話不咋地,也就一般般吧。</p> <p class="ql-block">一早起來<span style="font-size:18px;">徒步去看泉州有名的</span>朝天門。</p><p class="ql-block">朝天門為泉州古七城門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氛圍濃厚,城樓為歇山式單檐木結(jié)構(gòu)建筑,氣勢宏偉,灰墻青瓦,質(zhì)感厚重,構(gòu)造巧妙,且城樓之下,綠樹掩映,鮮花布道,建筑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中山中路的騎樓。</p> <p class="ql-block">泉南基督教堂,原為清靖海侯施瑯書塾舊址。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國長老會杜嘉德牧師到泉州傳教,清同治五年(1866年)即于施瑯將軍新花山舊址購地設(shè)布道所。光緒三年(1877年)3月改建為教堂。</p> <p class="ql-block">鐘樓,東亞文化之都、泉州的中心地標,始建于民國23年(1934年),位于泉州中山路與東、西街交叉口的鐘樓,鐘樓高13.8米,由留英設(shè)計師設(shè)計,本體以西洋風(fēng)格建造又融合閩南風(fēng)格,是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標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大家覺得這好看嗎?像不像個獨腳鴨?</p> <p class="ql-block">路過土地宮,清晨就有人燒香了。</p> <p class="ql-block">這也是泉州的地標建筑。</p> <p class="ql-block">泉州天后宮,始建于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是海內(nèi)外媽祖廟宇中年代最早、規(guī)格最高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初建時以宋徽宗賜額“順濟”為廟名。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少監(jiān)張謙出使渤泥,從泉州浯江啟航,回國后奏請朝廷鼎力重修,并把“順濟廟”改為“天妃宮”。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施瑯準備征臺,奏報“神涌潮濟師”、“有助順功”,清朝廷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yīng)宏仁普濟天后”,“天妃宮”又改名為“天后宮”。天后宮建筑群保存有宋代構(gòu)件和明清時期木構(gòu)建筑。主體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軸線上,有山門、戲臺、東西闕、正殿、東西廊、寢殿、東西軒、四涼亭、兩齋館和梳妝樓等。</p> <p class="ql-block">大殿立柱的縷空石雕。</p> <p class="ql-block">開元寺位于西街,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跡,也是福建省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始創(chuàng)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道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是宋元時期泉州規(guī)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F(xiàn)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占地面積78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開元寺,歷史悠久的佛教圣地,宛如一座沉靜而神奇的宮殿,莊嚴肅穆。</p> <p class="ql-block">開元寺雙塔,東塔名鎮(zhèn)國,西塔名仁壽,聳立于東西廣場,相距約200米。東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為木塔,宋寶慶三年(1227)改建為磚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重建,改為石塔。高48.24米, 塔基須彌座上有浮雕的釋迦牟尼本生故事30多幅。塔身的每一門龕有浮雕的佛像,雕工精細,神態(tài)生動。西塔始建于五代后梁貞明二年 (916),初為木塔。北宋時改建為磚塔。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建為石塔。高44.06米,雙塔均仿樓閣式木塔結(jié)構(gòu),八角五級,巍峨壯麗,為石塔建筑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師絕筆。</p> <p class="ql-block">殿內(nèi)飛天塑像。</p> <p class="ql-block">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位于泉州古城肅清門西南、開元寺南側(cè),推測占地面積約45000平方米。其歷史變遷如下:</p><p class="ql-block">唐朝。遺址所在地為放生池,后于池中建有水陸堂,唐末擴為水陸院,北宋時仍為寺院。</p><p class="ql-block">南宋。南宋時改為南外宗正司,司內(nèi)建有懲勸所、自新齋、芙蓉堂、天寶池等建筑。</p><p class="ql-block">此外,南外宗正司遺址在宋金交戰(zhàn)時,為避戰(zhàn)亂,趙宋皇族宗室大批南移,349名趙氏皇族乘船從海路來到泉州。遺址內(nèi)還有各類出土瓷器,包括有青瓷白瓷、醬釉瓷等。</p><p class="ql-block">總的來說,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不僅顯示出宋元泉州城北部行政性城區(qū)的布局特征,同時也是南宋時期活躍在泉州社會各個方面的皇族群體的重要見證。</p> <p class="ql-block">泉州市舶司遺址位于鯉城區(qū),據(jù)道光《晉江縣志》記: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nèi)。有關(guān)方志記載:南薰門在市舶司之旁。即今泉州市內(nèi)水門巷竹街南薰門(水門)遺址西北,西到水仙宮,東到三義廟,北到馬坂巷洪厝山。泉州港興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葉。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設(shè)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尚續(xù)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遷往福州。福建市舶司在此的四百年間,管理著泉州諸港的海外貿(mào)易及有關(guān)事務(wù)。</p> <p class="ql-block">乘坐敞門公交游覽市區(qū)。</p> <p class="ql-block">環(huán)保綠色游。</p> <p class="ql-block">鎮(zhèn)國東禪寺,俗稱南少林,是相對于河南的少林寺而言,相傳是中國南方武術(shù)之發(fā)源地,位于泉州清源山東麓,相傳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閩所建。歷史上的泉州南少林寺是一個龐大建筑群,共有十三進落,東至東岳山麓,西至東門護城河,南至東湖,北至伊斯蘭墓地?,F(xiàn)存的東禪少林寺僅是泉州少林寺的一小部分。</p><p class="ql-block">鎮(zhèn)國東禪寺,始建于唐乾符(874-879)年間,盛于兩宋,幾經(jīng)興廢。但南少林武術(shù)也隨著這些組織廣播海內(nèi),拳派遠播,同時期,明清泉州港衰落。南少林武術(shù)也隨著泉州移民潮遠播海外,枝繁葉茂,影響廣泛,泉州是南少林武術(shù)的發(fā)祥地,武術(shù)活動歷史悠久,以南少林武術(shù)為代表的武術(shù)文化是泉州文化積淀的重要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泉州,莆田還有福清境內(nèi),分別涌現(xiàn)出三家南少林寺院,他們都聲稱自己才是正宗南少林,那么這里面誰才是真的?</p><p class="ql-block">管它那個是真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明就是比武切磋,勝者為王!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蟳埔,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頭飾是從宋代以來從中亞流傳過來的。蟳埔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港口。</p><p class="ql-block">這里的女人們頭上戴著鮮花做的漂亮的簪花圍,她們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稱福建三大漁女,這里還有別具特色的民居“蚵殼厝”。雖然距離現(xiàn)代的物質(zhì)生活近在咫尺,她們?nèi)匀或\地傳接著祖輩們世代沿襲的生活模式。蟳埔阿姨愛戴花 。</p><p class="ql-block">閩南話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蠣。當?shù)厝耸膀職ぐ韬D嘀荻?,建起一座座蚵殼厝,無意間成就了一個建筑奇觀。“蚵殼厝”的建筑形制同傳統(tǒng)的閩南紅磚厝,花崗石的墻基,上下紅磚砌方框、窗框,紅白相間、鮮艷古樸閩南紅磚厝風(fēng)格鮮明,民俗氣息濃厚,蚵殼厝與之不同的就是這蚵殼的墻表。將大而中空的蚵殼壘砌在墻面,墻里隔絕空氣多,這樣的墻冬暖夏涼。閩南的海風(fēng)里具腐蝕性的鹽分,也奈何它不得,長年累月的風(fēng)雨還將它們洗刷得格外明麗。</p> <p class="ql-block">2023年初,趙麗穎的“蟳埔女”造型“出圈”。明星效應(yīng)讓泉州蟳埔迅速躋身一線網(wǎng)紅打卡點。</p><p class="ql-block">村里全是頭插簪花的年輕女孩,身穿蟳埔女服飾拍照,還有幾個中年婦女也跟著起哄。</p> <p class="ql-block">借用一張圖片展現(xiàn)簪花。</p> <p class="ql-block">洛陽橋,曾用名“萬安橋”,在萬安橋(洛陽橋)尚未修建之時,這里原有古渡口——萬安渡(亦名洛陽渡),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中國首座海港大石橋,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附屬文物中亭、西川甘雨亭、昭惠廟、義波祠、蔡襄祠、四尊石將軍、六座石塔、二十六方石碑和“萬安橋”、“萬古安瀾”等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這是原橋中部的一尊月光菩薩,現(xiàn)已不存在了,啥時消失的無從考證。</p> <p class="ql-block">橋梁全長834米,寬7米。橋體為“東北—西南”走向,有45座石墩,橋面左右翼以望柱、扶欄。</p> <p class="ql-block">惠安崇武古城風(fēng)景區(q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崇武半島東端,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灣和湄州灣之間、惠安縣境東南24千米的崇武半島南端,瀕臨臺灣海峽。崇武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p><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是一座為抵抗倭寇而建的濱海石頭城,是中國明初沿海60多座衛(wèi)城中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石城。</p> <p class="ql-block">永鎮(zhèn)滄海。</p> <p class="ql-block">龜石。</p> <p class="ql-block">大龜石。</p> <p class="ql-block">泉州灣跨海大橋。</p> <p class="ql-block">本來此次泉州行就此結(jié)束了,同行友人們覺得沒盡興呢,兩千多公里都來了得多玩幾天,后續(xù)得去廈門、福州、武夷山。好吧,馬上訂去廈門的動車票去廈門。</p><p class="ql-block">泉州到廈門動車29分鐘,26元。現(xiàn)在的交通真是方便!</p><p class="ql-block">到達廈門北站后坐地鐵再打車入住黃厝村民宿客棧。</p><p class="ql-block">因鼓浪嶼渡輪、廈門大學(xué)都得預(yù)約,就半個下午時間了,那就去南普陀吧。</p> <p class="ql-block">南普陀寺位于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毗鄰廈門大學(xué),面臨碧澄海港,該寺占地面積25.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1270萬平方米。始建于唐朝末年,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得到重建。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寺內(nèi)明萬歷年間血書《妙法蓮華經(jīng)》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p><p class="ql-block">南普陀寺中軸線上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jīng)閣等。兩旁有鐘鼓樓、禪堂、客堂、庫房,另有閩南佛學(xué)院,佛教養(yǎng)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后近年新建“太虛大師紀念塔”。整座寺院氣勢宏偉,錯落有序。</p> <p class="ql-block">這天是農(nóng)歷十六,閩南人信奉十六上香祭拜,雖已是下午,祭拜人群也是人山人海呀。</p> <p class="ql-block">南普陀寺游玩出景區(qū)后,左轉(zhuǎn)就是廈門大學(xué)的南校門了,因沒有預(yù)約無法進入,就在校門外拍張,留個腳印??吧。</p> <p class="ql-block">廈大圖書館大樓。</p> <p class="ql-block">南普陀寺游完天色尚早,中山步行街找吃的去吧。</p><p class="ql-block">吃得沒找著,一行人茶卻買的不少。福建人的確是做生意的料,賣茶的小妹妹不到二十歲,那個生意經(jīng)讓你不得不買,親們被忽悠得買買買!快遞回家。??????</p> <p class="ql-block">回住處在公交車上拍海邊夜色。</p> <p class="ql-block">鼓浪嶼去不了,得預(yù)約輪渡,立馬簽約旅行社永定土樓一日游。</p><p class="ql-block">這張是爬上土樓王后山山上拍的,差點腳滑滾下山坡。??????</p> <p class="ql-block">永定土樓,即永定客家土樓,位于福建省西南部的龍巖市永定區(qū),中國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永定土樓的設(shè)施布局既有蘇州園林的印跡,也有古希臘建筑的特點,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2萬多座土樓,其中有三層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圓樓360多座,其中清代以前的約占1/3,具有代表性的土樓近3000座。</p><p class="ql-block">永定土樓,分五鳳樓、方樓和圓樓三大種類。永定土樓展示了客家人的智慧,具有防震、防火、防御等多種功能,通風(fēng)和采光良好,冬暖夏涼,土樓的結(jié)構(gòu)還體現(xiàn)了客家人世代相傳的團結(jié)友愛傳統(tǒng)。在永定土樓內(nèi),還保持著客家人聚族同樓而居的生活模式。福建土樓源于客家,根在永定,土樓也被譽為“沒有大門的中國客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2008年7月,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主體的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預(yù)定好了船票,終于踏上游輪,駛向鼓浪嶼。</p><p class="ql-block">鼓浪嶼船票來回35元,單邊時間差不多就半小時吧。</p> <p class="ql-block">轉(zhuǎn)角遇到愛。這樓有歷史,可這名對我來說沒意義了。</p> <p class="ql-block">日光巖是鼓浪嶼的龍頭景點,包括日光巖和琴園兩部分。</p><p class="ql-block">日光巖頂峰在直徑40多米的巨石上凌空聳立,成為廈門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景區(qū)奇石疊磊,洞壑天成,海浪拍岸,樹木蔥蘢,繁花似錦,富有亞熱帶浪漫氣息。</p><p class="ql-block">擁有“一片瓦”、“鷺江龍窟”、“古避暑洞”、“龍頭山寨”、“水操臺”、“百米高臺”勝景。</p><p class="ql-block">歷代文人石刻題詠甚多,為名巖增添古風(fēng)異彩。</p><p class="ql-block">攀天梯,登臨極頂,鼓浪嶼、廈門、大擔(dān)、小擔(dān)諸島盡收眼底。</p><p class="ql-block">琴園有“百鳥園”、“電影院”、“英雄園”等,與日光巖自然景觀形成動與靜、今與古的有機結(jié)合。</p> <p class="ql-block">鄭成功雕像是一座巨型花崗巖雕像,于1985年8月27日鄭成功誕辰361周年落成,屹立在鼓浪嶼東南端的覆鼎巖。該雕像高15.7米,寬9.2米,重1400多噸,由625塊白花崗雕鑿嵌接而成,分為25層,地基深入巖層3米,并配備防雷設(shè)施,可抗12級強臺風(fēng),8級以上地震。</p><p class="ql-block">鼓浪嶼其實就是名氣大吧,個人覺得就老建筑、遺址還可看看。但現(xiàn)在的商業(yè)化,遺址是緊門閉戶,老建筑也只能是外面遠觀了。徒步游覽計廢腳還累,有些景點還得花錢買票。??</p> <p class="ql-block">游完鼓浪嶼坐地鐵來到集美學(xué)村。</p><p class="ql-block">集美學(xué)村由著名愛國華僑領(lǐng)袖陳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傾資創(chuàng)辦,享譽海內(nèi)外。學(xué)村總建筑面積達三千余畝,擁有在校師生十萬余人,形成了由學(xué)前教育至小學(xué)初中高中、從本科教育到碩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原集美學(xué)村包括:廈門水產(chǎn)學(xué)院、集美航海學(xué)院、集美師范??茖W(xué)校、福建體育學(xué)院、集美財經(jīng)??茖W(xué)校(現(xiàn)已全部并入集美大學(xué)),集美歸國僑學(xué)生補習(xí)學(xué)校(華僑大學(xué)華文學(xué)院)、中國語言文化學(xué)校、集美中學(xué)、集美小學(xué)、集美幼兒園等學(xué)校,還包括福南大會堂、圖書館、體育館、音樂廳、龍舟池、航海俱樂部等設(shè)施。它既是鐘靈毓秀之地,又是凝集眾美的觀光風(fēng)景區(qū),其建筑融中西風(fēng)格于一爐,體現(xiàn)了典型閩南僑鄉(xiāng)的建筑風(fēng)格。學(xué)村中的龍舟池節(jié)假日常舉行賽龍舟。鼓樂齊鳴,南音悠揚,人聲鼎沸,把平日寧靜的校園變成歡樂的海洋,集美學(xué)村也就成了廈門旅游的一個熱點。2016年9月,集美學(xué)村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陳嘉庚古居及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廈門山海健康步道的建成里程已達229公里。其中,廈門島111公里、海滄區(qū)34公里、集美區(qū)31公里、同安區(qū)43公里、翔安區(qū)10公里。</p> <p class="ql-block">既能觀景,又能健身,健康步道俺們也來走走吧。7.5公里從東坪山一直走到普厝垵。得勁。??????</p> <p class="ql-block">海邊夜景。</p> <p class="ql-block">廈門標志建筑~雙子塔。</p> <p class="ql-block">乘動車前往福州。</p> <p class="ql-block">福州,三坊七巷是必須游逛的。華林寺也順帶游游。</p><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如同北京的南鑼鼓巷,上海的城隍廟,南京的夫子廟,福州也有一個極特別,極具歷史韻味的文化街區(qū)——三坊七巷。</p><p class="ql-block">如今坊巷內(nèi)都為明清時期建筑,三坊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則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p><p class="ql-block">古老的坊巷見證了福州城的繁華往事,古時這里就是達官貴人偏愛的居住之所,到了民國和近現(xiàn)代,又有沈葆楨、林覺民、冰心、嚴復(fù)等名人大家居住生活,一座座故居中依然回蕩著動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林覺民故居,也是冰心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楊橋東路17號,坐西朝東,三進,四周有風(fēng)火墻。第一進與第二進之間有一長廊,廊兩旁種有翠竹。第三進大廳兩旁各有前后廂房。</p><p class="ql-block">天井兩旁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覺民與妻子陳意映住在西南隅一廳一房。</p><p class="ql-block">廳與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臥房窗外有花臺(昔時種植臘梅)。小廳有門東通“紫藤書屋”。在林覺民就義后,父親林孝穎為逃避清兵的追殺帶領(lǐng)全家躲到福州遠郊,謝家便買了此居,民國建立前后,著名作家冰心(謝婉瑩)曾居此。</p><p class="ql-block">近代才女林徽因(建筑師、教授、詩人、作家,夫婿梁思成)作為林覺民的侄女也曾在此居住?,F(xiàn)辟為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福州華林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北隅、屏山南麓。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吳越國王錢氏割據(jù)時,福州郡守為祈求國境安寧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禪院”。</p><p class="ql-block">華林寺,宋高宗趙構(gòu)賜御書“越名“越山吉祥禪院”。宋高宗趙構(gòu)賜御書“越山、環(huán)峰”,明正統(tǒng)九年(1444年)賜額“華林寺”。名臣李綱、張浚等均曾寓游于此。</p><p class="ql-block">雙塔,即于山的白塔和烏石山的烏塔,是兩座寺廟的塔,是福州標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白塔在東,烏塔位西,黑白對峙,兩塔遙遙相對,相互守望,完美展顯出百年前福州古城。</p><p class="ql-block">白塔原名報恩定光多寶塔,是閩王王審知為其父母薦福于唐天祐元年(904年)建造的。傳說在辟基時,發(fā)現(xiàn)一顆光芒四射的寶珠,所以取名定光塔。初建時,塔內(nèi)砌磚軸,外環(huán)木構(gòu)樓閣,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層磚心木塔。每層的斗栱、云楣、棟梁、欄桿都經(jīng)過精雕細刻,塔壁和門扉還繪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塔被雷火焚毀。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時,改為七層八角磚塔,高41米。因為外面涂上白灰層,故稱白塔。由塔內(nèi)旋梯攀援登頂,可鳥瞰榕城景色。</p><p class="ql-block">烏塔全稱為崇妙保圣堅牢塔,在烏山東麓,與白塔互為犄角。因塔身為花崗巖青石所砌呈烏黑色,故稱烏塔。它的前身是唐朝的凈光塔,建于唐貞元七年(791年),比白塔早100多年。塔旁矗立有當年刻制的無垢凈光塔銘并序。</p><p class="ql-block">福州市臺江區(qū)的上杭路和下杭路及其附近街區(qū),俗稱“雙杭”。指的是從小橋頭到大廟路之間的兩條平行的橫街,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業(yè)中心和航運碼頭?!昂肌逼鋵嵤菑摹昂健币粞芑?,這里有一個地理變遷的歷史過程。古時閩江水繞過大廟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頭。這片曾經(jīng)以商業(yè)的繁華而聞名的古老街區(qū),一直以來是民俗、史學(xué)專家們研究福州商業(yè)發(fā)展歷程的重要地方。</p> <p class="ql-block">福州到武夷山?jīng)]動車??只有高鐵,一個多小時就到了。入住酒店后放下行李趕往景區(qū)。今年年武夷山市市內(nèi)公共汽車和景區(qū)門票全年都免費,景區(qū)內(nèi)區(qū)間車一天游70元,兩日游85元,三日游95元,九曲溪竹筏每人130元(得籌夠八人才開筏)。</p><p class="ql-block">我們?nèi)刖皡^(qū)已是下午三點了,坐區(qū)間車去乘竹筏已沒時間了,直奔天游峰吧。</p><p class="ql-block">天游峰位于景區(qū)九曲溪中的六曲溪北面,地處景區(qū)中心位置。名字的由來也是因為當有云海的時候,在天游峰,仿佛置身于仙境,遨游于天宮,故名“天游”。天游峰海拔408.8米,它獨出群峰,云霧彌漫,山巔四周有諸名峰拱衛(wèi),三面有九曲溪環(huán)繞,武夷全景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趕往竹筏碼頭,坐竹筏游覽九曲溪。竹筏其實是玻璃鋼做成竹子樣式的。??說實在的,武夷山景區(qū)雖大,真正能玩的也就坐竹筏玩玩還不錯,其他的也就那樣了,難怪竹筏票得130,還能游一個半小時,景區(qū)門票不免費就140。</p> <p class="ql-block">武夷山景區(qū)雖大,可景色不夠驚艷,能讓人留戀忘返的景點真還沒有,好在空氣清新,景區(qū)免門票,市內(nèi)公交車也免費乘坐。</p><p class="ql-block">一個半天基本結(jié)束??深A(yù)定的返程飛機卻不知原因取消了,詢問沒用只能改簽或退票,改簽七號沒有,只能八號了,可多出兩天時間沒玩的了。查看地圖,下梅,一個古村落,走吧。</p><p class="ql-block">下梅古民居,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的組成部分,它距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僅8公里。下梅古村位于武夷山市區(qū)東南十二公里處,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明清風(fēng)格的古民居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shù)為一體,外觀古樸,鄉(xiāng)土氣息濃郁,形成別具特色的建筑群,900多米的人工運河穿村而過,沿河兩河建有涼亭闌桿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碼頭、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風(fēng)淳樸的民情風(fēng)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風(fēng)貌。</p><p class="ql-block">宣傳比較美好,其實非常一般,除了鄒氏宗祠、下梅大夫第、下梅參軍第門牌坊有點歷史其他也沒啥古宅了,是村民的住宅。村內(nèi)人跡罕見,還得50大元門票。??????查攻略找村民帶入也就十元。</p> <p class="ql-block">下梅村游完還有一天多時間呢,親們們就買買買去了。啥糕呀、熏鵝、薰筍呀等等,好在現(xiàn)在快遞便捷,快遞回家。??</p><p class="ql-block">待在旅店里難熬,反正景區(qū)免費,大王峰還沒登過,最后一天下午三進景區(qū)攀登大王峰。</p> <p class="ql-block">武夷山景點經(jīng)典玉女峰。此峰只能看不能登。</p> <p class="ql-block">8號,返程的日子,一大早到達機場,大廳里黑燈瞎火的,也沒人,咋地了呢?好在其他乘機人來了幾個也在等,那就等吧,原來是來早了。</p><p class="ql-block">九點陸續(xù)有人來上班了,燈也打開了,慢慢的工作人到齊了,開始安檢。此時窗外霧大了起來,心里咯噔一下,會不會晚點呢?結(jié)果真的晚點了,而且起飛時間是一推再推,10:15的飛機,兩點左右才起飛,好在是終于起飛了可以回家!</p><p class="ql-block">八閩大地進出共十四天,個人喜歡泉州,無論是古跡、文化、市容市貌、還是吃住行都不錯,廈門太過“喧鬧”、福州太“低調(diào)”,不像省會城市、武夷山歡迎你來,來了卻不容易走脫。嘿嘿。這也算是此次八閩大地游的感慨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