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風(fēng)花雪月話大理(3)—大理喜洲

空山新雨

<p class="ql-block"><b>這是一個僅聽名字就讓人心生歡喜的地方—大理喜洲。喜洲隸屬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在大理市北部,西倚蒼山,東臨洱海。往遠了說,喜洲在隋唐時期稱“大釐瞼”,是南詔時期軍事重鎮(zhèn);而工商業(yè)的發(fā)達又讓他成為了云南的商貿(mào)中心之一;更值得稱道的是,喜洲還是</b><b style="font-size: 18px;">一個妥妥的歷史文化名城,</b><b>在明、清兩代,鎮(zhèn)中就有“二甲進士八十個,舉人貢生數(shù)不清”的說法。往近了說,喜洲是</b><b style="font-size: 18px;">老舍筆下的“東方劍橋”,</b><b>電影《五朵金花》的故鄉(xiāng)。</b><b style="font-size: 18px;">2012年喜洲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喜洲街區(qū)于2021年被列入省級歷史文化街區(qū)。</b></p> <p class="ql-block"><b>2023年5月6日,我們仨包了一輛車環(huán)游洱海,</b><b style="font-size: 18px;">一路上有風(fēng)為伴,有藍天相襯,</b><b>下午大約兩點半,我們來到喜洲古鎮(zhèn)。</b></p> <p class="ql-block"><b>這是喜洲古鎮(zhèn)的西門—正義門,位于S221(大麗線)</b><b style="font-size: 18px;">東側(cè)大約500米左右,我們在這里下車步行前往喜洲古鎮(zhèn)。早年間</b><b>鎮(zhèn)上東、西、南、北方向各有一道,現(xiàn)僅存兩道,即西面的正義門和東面的東安門,時間關(guān)系我們沒有去東安門。喜洲城門與以前所見城門完全不同,只有城門,沒有城墻。這座地標式的建筑,始建于清朝末年,歷經(jīng)修繕,今天看到的是清末民初喜洲商幫四大家中的翹楚嚴子珍發(fā)達后出資新修建的。因其修建時恰逢袁世凱復(fù)辟,為表示對</b><b style="font-size: 18px;">云南督軍蔡鍔發(fā)起的</b><b>護國運動的支持和擁護,彰顯國家正義,所以取名正義門。</b></p> <p class="ql-block"><b>這座重檐歇山頂二層閣樓式建筑,坐東朝西,層高6米,門洞近4米寬,有兩扇朱紅色的鐵質(zhì)大門。大門正對喜洲古鎮(zhèn)的市上街,是進入喜洲古鎮(zhèn)的重要通道。舊時在外的游子回來喜洲,不管是坐車騎馬或坐轎,到了正義門就得下來步行進入,以示對家鄉(xiāng)父老的尊重。閣內(nèi)二層樓塑有持毛筆的魁星像,所以喜洲人又稱其為魁星閣。</b></p> <p class="ql-block"><b>這是正義門面朝東(面朝古鎮(zhèn))的一面,右側(cè)有一木梯可上二樓觀景。正義門面對的廣場叫正義文化廣場。</b></p> <p class="ql-block"><b>過了正義門走不遠就到了喜洲鎮(zhèn)市上街入口,街口矗立著一塊大石碑,上面鐫刻著“喜洲”二字。</b></p> <p class="ql-block"><b>緊挨著市上街入口石碑的這一棵</b><b style="font-size: 18px;">古榕樹,白族人民管她叫大青樹。他們認為大青樹是一個村莊興旺的象征,因此又把他們稱作“風(fēng)水樹”,每一個白族村莊都有自己的風(fēng)水樹,這種樹通常與戲臺一起組成村民們的群體活動中心。喜洲古鎮(zhèn)的這棵樹高約40米,樹圍周長8米多,據(jù)說約6人才能合抱,虬枝蒼勁,四季常青,樹冠徑長24米,枝葉遮天蔽日、濃蔭一片,是古鎮(zhèn)的一大景觀。</b></p> <p class="ql-block"><b>蒼逸圖書館掩映在大青樹一側(cè),至今已有85年歷史。他</b><b style="font-size: 18px;">是云南乃至全國罕見的鄉(xiāng)村圖書館之一,也是大理歷史上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公共圖書館,</b><b>由喜洲商幫“永昌祥”商號創(chuàng)辦人嚴子珍先生于1938年捐建,以他晚年字號“蒼逸”命名。圖書館占地約5畝、館舍19間、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最初置書3046種,10613冊。</b><b style="font-size: 18px;">蒼逸圖書館是喜洲重視文化教育的標志,曾為啟發(fā)和傳播科技文明,推動白族文化的振興與發(fā)展發(fā)揮過積極作用。</b></p> <p class="ql-block"><b>這座牌坊叫德馨坊,坐北朝南,在蒼逸書店東側(cè),立于現(xiàn)在的喜洲小學(xué)門前。有著悠久經(jīng)商歷史的喜洲人,在經(jīng)商的同時還注重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民國初期,喜洲的社會賢達和工商巨子創(chuàng)辦了大理地區(qū)最早的學(xué)堂,形成了喜洲經(jīng)濟發(fā)展與文教繁榮相互助益的良性循環(huán)。這塊碑是對這些人的表彰和紀念。</b></p> <p class="ql-block"><b>這是上世紀30年代嚴子珍的弟媳董淑川捐建的“淑川女子小學(xué)堂”,在“為女人與小人難養(yǎng)也”的年代,辦學(xué)已是不易,更何況還是女子學(xué)堂,董淑川的舉動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尊敬。如今,當(dāng)年的</b><b style="font-size: 18px;">“淑川女子小學(xué)堂”</b><b>已改為“喜洲小學(xué)”,更多的孩子通過學(xué)習(xí)科學(xué)文化改變了自己和命運。</b></p> <p class="ql-block"><b>喜洲鎮(zhèn)現(xiàn)今的整體空間與形態(tài),特別是街巷空間格局,是經(jīng)過明朝末年到民國時期漫長的歷史演變而逐步形成的。石板鋪就的市上街修葺后寬敞平整,兩邊的店鋪林林總總,清一色的白族建筑,主要出售當(dāng)?shù)氐奶厣a(chǎn)品,也有茶室、飯店、客棧等等。</b></p> <p class="ql-block"><b>不知道男人背娃是不是白族同胞的風(fēng)俗?在前往四方街的路上,看到不少背娃的男同胞。</b></p> <p class="ql-block"><b>在云南,“街”是集市的通俗表達,人們常常把赴集市交易購物,叫“趕街”。四方街是云南滇西古城鎮(zhèn)中特有的兼具集市、貿(mào)易和休閑交往等多種功能用途的“中心廣場”,在我們以往所到過的滇西各地古城鎮(zhèn)里幾乎都有四方街。</b></p> <p class="ql-block"><b>四方街是喜洲古鎮(zhèn)的象征,</b><b style="font-size: 18px;">據(jù)說在喜洲歷史上,是先有了四方街,然后才有喜洲古鎮(zhèn)的,因此有人說</b><b>不到四方街,不算到喜洲。四方街位于喜洲古鎮(zhèn)四條最主要街道(市上街、富春里、市坪街和市戶街)的交匯點,面積約1000平方米,是整個古鎮(zhèn)的中心和樞紐。</b><b style="font-size: 18px;">古鎮(zhèn)的民居建筑群都是圍繞四方街這個中心布置和擴展的,其中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嚴、董、楊三家大院也盡在其中。</b></p> <p class="ql-block"><b>千百年來,四方街始終是這里人們?nèi)粘I畹闹行?,他就像歐洲文藝復(fù)興時期的市民廣場,把古鎮(zhèn)里家家戶戶的日子連成了一體,把古鎮(zhèn)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游客的旅游體驗連在了一起。今天,四方街仍然活躍在古鎮(zhèn)居民的生活中,活在游客對詩和遠方的向往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四方街不僅是喜洲古鎮(zhèn)的經(jīng)濟活動中心,也是古鎮(zhèn)的文化中心。在由許多店鋪攤點圍成的這個小廣場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廣場中央豎立著的這座重建的“題名坊”。據(jù)說此坊原是明代鎮(zhèn)上出了幾位進士之后建立的,之后各朝代凡獲得舉人以上功名的當(dāng)?shù)厝?,都可以把名字刻在石牌坊上,意在鼓勵?dāng)?shù)厍嗄曜x書成才。從建坊以來,在坊上刻碑題名的喜洲舉人、進士、翰林達數(shù)以百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在提名榜牌坊的另一面,新喜洲的建者們把近現(xiàn)代喜洲商幫四大家、八中家和十二小家創(chuàng)業(yè)者的名字都刻在石牌坊上,用一個個白手起家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和活生生的商業(yè)傳奇,訴說著古鎮(zhèn)往昔的榮光,激勵人們發(fā)揚傳統(tǒng),再創(chuàng)輝煌。</b></p> <p class="ql-block"><b>喜洲擁有悠久的經(jīng)商歷史,孕育了以“嚴、董、尹、楊”四大家,其中嚴家位居首位。在喜洲古鎮(zhèn),嚴家大院是喜洲的標志,更是一座歷史博物館。今天我們喜洲之行的重頭戲,就是一睹嚴家大院昔日的風(fēng)采。嚴家大院坐落在喜洲古鎮(zhèn)四方街的西南角,離提名榜坊非常近。到四方街后,我們沒有游覽四方街,直接去了嚴家大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嚴家大院</b><b>占地面積2478平方米,</b><b style="font-size: 18px;">從平面圖上看,共有五個院落,建筑面積</b><b>3066平方米。大院為南北走向布局,是典型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的建筑風(fēng)格。嚴家大院1987年被云南省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嚴家大院是民國時期白族富商、喜洲商幫“永昌祥”商號創(chuàng)辦人嚴子珍的宅院,建于1907年,主體部分(即前面四個院落)用了12年才完工;1936年又在后院加蓋了一幢獨立三層西式洋樓和防空地下室,形成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五個院落的布局。</b></p> <p class="ql-block"><b>這是嚴家大院的第一個院落,現(xiàn)在是嚴家大院博物館游客中心,我們面前的這道門是大院的第一道門。這是一座</b><b style="font-size: 18px;">典型的中國古代殿閣式造型的大門門楣上書寫著“大夫第”三個字。按照</b><b>明清時代的官場制度,五品以上官銜才可稱“大夫”或稱“司馬”。因嚴子珍于清朝時例授“同知銜”,因此嚴家大院有資格稱“大夫”或“司馬”。</b></p> <p class="ql-block"><b>所有游客都是從這道門進入嚴家大院,這是大院第二道門,門眉上書“司馬第”。這第二道門采用的是法式建筑的三角形和巴洛克式建筑的弧形門拱。可見嚴家走南闖北把西方的文化點滴帶回了喜洲。</b></p> <p class="ql-block"><b>過了“司馬第”,一座</b><b style="font-size: 18px;">翹角飛檐、高大繁復(fù)的大門立在眼前</b><b>,僅是這先聲奪人的氣勢,就讓人對嚴家大院高超的建筑智慧感到嘆為觀止。</b><b style="font-size: 18px;">這是我們進入嚴家大院后看到的第一個院落—“三坊一照壁”。</b></p> <p class="ql-block"><b>“三坊一照壁”是白族民居的一種建筑形式,即由三方三開間硬山頂?shù)臉欠亢鸵欢抡毡诮M合而成。白族民居以西方為主房,南北兩方為廂房,照壁設(shè)在正對主房東面,為一高兩低造形,與穿過北屋東廈的大門形成合院,俗稱“三方一照壁”。</b><b style="font-size: 18px;">照壁前座落著云南白族地區(qū)愛國民族資本家嚴子珍的塑像。</b></p> <p class="ql-block"><b>這是三坊一照壁的主坊,是當(dāng)年嚴家院主人嚴子珍主要休憩和待客之所。嚴</b><b style="font-size: 18px;">子珍,號</b><b>鎮(zhèn)圭,晚年別號:蒼逸老人。白族、云南大理喜洲人,生于1871年,卒于1941年。</b></p> <p class="ql-block"><b>這塊立在主房大門左側(cè)的木牌,比較詳細的介紹了嚴子珍坎坷并不失輝煌的人生經(jīng)歷。</b></p> <p class="ql-block"><b>主房不能入內(nèi),墻上懸掛的是嚴家先人和曾到過嚴家的著名人士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主房北側(cè)的廂房內(nèi)展覽著許多圖片和實物,介紹了喜洲茶幫、茶馬古道的歷史,展示了永昌商號的網(wǎng)點分布以及現(xiàn)存的各種馬鞍,真實的讓人感受到當(dāng)年茶馬古道上馬蹄聲碎、商戰(zhàn)風(fēng)煙涌動的歷史。</b></p> <p class="ql-block"><b>茶馬古道,是指中國西南地區(qū)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mào)通道,大理下關(guān),是古商道的交匯點,歷來商賈云集。喜洲是南詔時期白族商幫文化的集中地,喜洲商幫理所當(dāng)然地成為茶馬古道上最活躍且規(guī)模龐大的商幫之一。</b></p> <p class="ql-block"><b>1903年,嚴子珍與人合資在下關(guān)成立 “永昌樣”商號,這是白族地區(qū)產(chǎn)生于清光緒年間的“股份制”商號。1912年起,先后在緬甸瓦城、香港、上海等海內(nèi)外70余處設(shè)立分號,員工人數(shù)多時達3000余人。1945年商務(wù)甚至延伸到美國波士頓等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是主房南側(cè)廂房,看介紹,當(dāng)年仆人和家丁住在這里。</span>白族建筑多采用殿閣造型,飛檐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磚等組合成豐富多彩的立體圖案,顯得富麗堂皇,又不失古樸大方。</p> <p class="ql-block"><b>“富可敵國”這四個字用在別人身上那叫“貼金”,而用在</b><b style="font-size: 18px;">一百年前嚴家大院主人嚴子珍</b><b>身上卻是“名副其實”。這是南廂房內(nèi)陳列的錢幣,</b><b style="font-size: 18px;">據(jù)說是解放后翻修房子時在金庫地窖里發(fā)現(xiàn)的,看到過的人說,當(dāng)時地窖</b><b>堆積如成山的錢都銹成了砲砣。</b></p> <p class="ql-block"><b>南廂房中陳列了許多匾額,據(jù)說都是重新修建嚴家大院時從云南各地征集而來。其中有皇帝賜的,有同行和合作者贈送的,管中窺豹,可見當(dāng)時嚴家大院在當(dāng)?shù)氐牡匚弧?lt;/b></p> <p class="ql-block"><b>這個院是四合五天井。他是白族民居中一種特有的建筑形式,即由三開間四方硬山頂樓房、四個雙漏閣、四個小天井和一個大天井組成,俗稱“四合五天井”。其建筑有單檐吊廈和重檐大出廈等形式。樓上由多組“美女窗”封閉前廊廈臺、樓下為開放式前廊,整個院落上下貫通,形成了“走馬轉(zhuǎn)角樓”的格局。</b></p> <p class="ql-block"><b>喜洲民居特別注重建筑內(nèi)部的藝術(shù)裝飾,屋檐、木雕門窗、精致的照壁、彩畫、大理石畫、古井等,非常精巧和美觀,使喜洲民居充滿了藝術(shù)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大理石因大理而得名;大理,因大理石而揚名四海。</b><b style="font-size: 18px;">產(chǎn)自云南大理的大理石被世界公認為花紋最漂亮的</b><b>大理石。</b><b style="font-size: 18px;">這間屋子里所有的大理石藏品,皆年代久遠、自然天成、不可再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天然美與藝術(shù)美融為一體,有著極高的藝術(shù)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b></p> <p class="ql-block"><b>院落與院落之間相連的小天井。</b></p> <p class="ql-block"><b>我們從這個小天井走出四合五天井,前往最后一個院落—小洋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去小洋樓必先經(jīng)過金庫。</b><b>金庫,是后人對嚴家當(dāng)年用以存放銀兩、細軟、古董和字畫等貴重物品處所的俗稱。嚴子珍一生交際甚廣,與各界名流來往頻繁,家中除金銀財寶無數(shù)外,名人手跡、信涵和珍貴贈品也很多,故嚴家專門在大院東南角位置建造了“金庫”。金庫為一層單間加十余平方露天小院組成,地基均由石條鋪設(shè),墻體極厚,且位置隱蔽,安全性能非常好。</b></p> <p class="ql-block"><b>曲徑通幽之后我們來到最深的后院,這里悄然佇立著一棟西式風(fēng)格的別墅洋房。這棟洋房</b><b style="font-size: 18px;">建于一九三六年,</b><b>完全采用現(xiàn)代建筑形式,是嚴家大院主人當(dāng)年走南闖北接觸了西方文化之后建造的。雖經(jīng)歲月的洗禮,但紅色的朱漆門窗,大理石雕刻的白色圍欄仍不失其當(dāng)年的風(fēng)華。</b></p> <p class="ql-block"><b>小洋樓</b><b style="font-size: 18px;">俗稱“花園五號”,</b><b>整座樓的設(shè)計、施工人員都是從上海等地聘請,所有建筑材料都是從香港購買,再經(jīng)海路、滇越鐵路、公路,最后由馬幫運至熹洲。嚴家在這棟小樓內(nèi)曾接待過軍事理論家、第一任駐蘇大使楊杰將軍,國民政府內(nèi)政部長周鐘漱,著名作家老舍,以及著名畫家徐悲鴻等政要和文化名人。</b></p> <p class="ql-block"><b>想起老舍先生的《滇行短記》,老先生在文章中寫道:“喜洲鎮(zhèn)卻是個奇跡,我想不起在國內(nèi)什么偏僻的地方,見到過這么體面的市鎮(zhèn)。進到鎮(zhèn)里,仿佛是到了英國的劍橋……”</b></p> <p class="ql-block"><b>嚴家修建小洋樓的時候,恰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人的飛機已抵達滇西的上空。為保家人平安,在這里修了一個面積約15平方米的藏身室作為防空之用。</b></p> <p class="ql-block"><b>小花園內(nèi)四周花木盆景,環(huán)境幽雅、清新、別致。</b></p> <p class="ql-block"><b>一進數(shù)院的院落在云南大理被稱為“六合同春”,在喜洲,以</b><b style="font-size: 18px;">嚴家大院為代表被稱為“六合同春”</b><b>的建筑有十多院之多。</b></p> <p class="ql-block"><b>我們步履匆匆在各個院落之間徘徊,每一處門廊、雕梁,都在向你述說著嚴子珍家族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風(fēng)起云涌、驚濤駭浪的歷史脈絡(luò)。</b></p> <p class="ql-block"><b>嚴家大院是白族民居建筑“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馬轉(zhuǎn)角樓”的經(jīng)典之作,也是喜洲商幫文化的一個生動縮影,更是展示喜洲鎮(zhèn)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窗口和名片和引領(lǐng)喜洲古鎮(zhèn)文化振興的生動寫照。</b></p> <p class="ql-block"><b>嚴家大院曾經(jīng)走過了輝煌,但也曾經(jīng)遭受過嚴重破壞,經(jīng)一批有識之士的努力,我們才得以看到這一筆厚重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b></p> <p class="ql-block"><b>告別嚴家大院,我們的喜洲古鎮(zhèn)之行還有兩個需要打卡(我們的行程只能用打卡這個詞)的地方—轉(zhuǎn)角樓和麥田。這兩個地方都在市坪街上,穿過矗立在四方街的翰林坊就到了市坪街。</b></p> <p class="ql-block"><b>這座</b><b style="font-size: 18px;">高大雄偉的牌坊就是翰林坊,位于喜洲古鎮(zhèn)四方街西北角,是喜洲四方街標志性的建筑,他是為了紀念喜洲的第一位翰林——明代白族著名學(xué)者楊士林修建的。原來的翰林坊是明代時的建筑,是不多見的木牌坊,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獨具白族特色,很可惜在“掃四舊”中被拆除了,現(xiàn)在這座是后修的。</b></p> <p class="ql-block"><b>從翰林坊下進入市坪街,走在青石板鋪筑的街巷中,青瓦白墻,雕梁畫棟,九曲小巷,你會發(fā)現(xiàn),喜洲的老街幾乎沒有一條是直的,幾乎每一個轉(zhuǎn)彎都有可能出現(xiàn)令人意想不到風(fēng)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喜洲被譽為白族工商業(yè)萌芽崛起的基地,歷史上曾被稱為“小上?!?,民間素有“窮大理富喜洲”、“小小的大理,大大的喜洲”之說。云南</b><b>大理籍的商人中以喜洲為多,出現(xiàn)了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的二十四戶商號,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嚴家、董家、楊家、尹家。</b></p> <p class="ql-block"><b>市坪街上有很多賣普洱茶的商店,各種茶葉琳瑯滿目,各式茶餅豐富多彩,看得我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b></p> <p class="ql-block"><b>這就是</b><b style="font-size: 18px;">電影《五朵金花》拍攝時的取景地之一,喜洲古鎮(zhèn)轉(zhuǎn)角樓。沒時間弄清楚轉(zhuǎn)角樓左側(cè)的路叫什么,通向哪里?我們的目標是她右側(cè)通向鎮(zhèn)外麥田的路。</b></p> <p class="ql-block"><b>如今這棟古老的半圍樓已經(jīng)輝煌不再,但她卻是喜洲歷史文脈的物質(zhì)遺存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喜洲特色和“品位”的集中體現(xiàn),樓體墻面上一些隱隱約約的字跡都是當(dāng)年歷史的印記。</b></p> <p class="ql-block"><b>轉(zhuǎn)角樓在市坪街翰林坊與麥田之間,所有來到喜洲的游客們在前往麥田的途中都會樂此不疲先在這里打卡留念,我們當(dāng)然也不能免俗。</b></p> <p class="ql-block"><b>離開轉(zhuǎn)角樓繼續(xù)前行,麥田已經(jīng)依稀可見。白族是一個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民族,有著悠久的農(nóng)耕歷史和內(nèi)涵豐富的農(nóng)耕文化,現(xiàn)如今這項千百年來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白族人民的產(chǎn)業(yè)已成為了喜洲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蒼山水系匯聚成萬花溪依村自西向東奔赴至洱海,喜洲這座形成于南詔國時期的傳統(tǒng)村落就平鋪于這個得天獨厚的平地壩子。</b><b>四圍香稻麥田的喜洲如今不知是多少人向往的“詩與遠方”。</b></p> <p class="ql-block"><b>收獲后的麥田給人以無限遐想和閑適,</b><b style="font-size: 18px;">和大城市的喧囂和有些過度包裝的古鎮(zhèn)相比,</b><b>個人很喜歡喜洲古鎮(zhèn),這里可以讓自己慢下來、沒有焦慮、只有平靜,</b><b style="font-size: 18px;">只有人與大自然。</b></p> <p class="ql-block"><b>麥田盡頭那一片紅墻環(huán)繞的民居,是位于喜洲鎮(zhèn)北村5號、</b><b style="font-size: 18px;">名聲在外</b><b>的喜林苑客棧。這座院子最早建于1947年,原先是喜洲商幫八家之一的楊品相的家宅。多年前,一位美國友人</b><b style="font-size: 18px;">租下了院子,以楊品相府為依托重新修繕,將白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史上的經(jīng)典代表作,變成了現(xiàn)在的喜林苑客棧。</b><b>他希望每一個來這里的人,都能體驗到過去真正富商的生活,并將這些傳統(tǒng)文化好好地傳承下去。</b><b style="font-size: 18px;">2001年,喜林苑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前往喜林苑客棧參觀和環(huán)游麥田,</b><b>人們可以選擇徒步,也可以騎共享單車,其中最高級的方式就是乘坐喜洲“巴士”—馬車(我們?nèi)サ哪翘鞗]有看到這樣的馬車)。但無論哪一種方式對我們來說都有點奢侈,實在是時間有限。</b></p> <p class="ql-block"><b>我曾在網(wǎng)上看到過喜洲麥田收獲前的景象:海洋般寬廣的麥田,成熟的麥穗隨風(fēng)搖曳,猶如海浪般波濤滾滾;載著游人的馬車在麥田間的小路上穿梭,看上去仿佛是行駛在世外桃源之中。我們站在麥田邊上,腦海里憧憬著麥浪滾滾的美麗畫面,內(nèi)心感受著農(nóng)業(yè)豐收帶來的歡樂和喜悅。</b></p> <p class="ql-block"><b>藍天白云下,已收獲的麥田映襯著周遭,或青瓦白墻,或黃墻青瓦的白族傳統(tǒng)建筑愈發(fā)清麗古樸。再見了麥田—喜洲古鎮(zhèn)的詩與遠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離開麥田原路返回,雖是步履匆匆,但</b><b>白族民居大院斑駁的墻壁依然吸引著我們的目光。面對這些至今</b><b style="font-size: 18px;">依然還在住人的院落,你似乎能感受到時光的沉淀,感受到百</b><b>年老土墻散發(fā)著的濃濃的歷史氣息,</b><b style="font-size: 18px;">仿佛自己也穿越回了千年前的南詔王朝時代。</b></p> <p class="ql-block"><b>喜洲白族民居建筑有88院,也有說101院的。</b><b style="font-size: 18px;">一個院落一個故事,講述著喜洲的光陰。</b></p> <p class="ql-block"><b>回到翰林坊,抬頭細讀牌坊上的兩幅對聯(lián),</b><b style="font-size: 18px;">對聯(lián)正面題寫的是:“仙郎高議留青鎖,學(xué)士新詩滿碧山”;對聯(lián)</b><b>背面題寫的是:“七尺書樓遺翰墨,一枝蘭萼銷春風(fēng)”。對聯(lián)中提到的“七尺書樓”</b><b style="font-size: 18px;">離翰林坊不算遠,</b><b>是楊士林辭官回鄉(xiāng)后耕讀著書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走出翰林坊,經(jīng)四方街重又回到市上街,這一回終于有了一點點閑暇來欣賞這條典型的白族商業(yè)街。</b><b style="font-size: 18px;">當(dāng)年南詔商貿(mào)重鎮(zhèn)的喜洲,見證了無數(shù)商貿(mào)往來,而如今,他已經(jīng)成為一個集古民居建筑、文化藝術(shù)與美食為一體的旅游勝地。</b></p> <p class="ql-block"><b>喜洲有三樣?xùn)|西最出名:扎染、刺繡和破酥粑粑。在市上街上,</b><b style="font-size: 18px;">目之所及,皆是喜洲的“三寶”,吸引著你的目光,誘得人直流口水。</b></p> <p class="ql-block"><b>一塊喜洲破酥粑粑,可以把關(guān)于喜洲的記憶留在舌尖。</b></p> <p class="ql-block"><b>扎染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大理叫他為疙瘩花布或是疙瘩花。因主產(chǎn)地在大理,并且染布者大多都是白族,所以人們又把她叫做大理扎染或是白族扎染。</b></p> <p class="ql-block"><b>白族刺繡是白族婦女手工藝,流行于大理白族聚居區(qū)各縣城鄉(xiāng)。常用圖案有牡丹、佛手、石榴、菊、桃、梅、竹等花果以及獅、虎、龍、鳳、金魚、公雞、松鼠、蝴蝶等動物和幾何圖形。白族同胞的</b><b style="font-size: 18px;">服飾、頭飾、鞋帽、裹背、針線包、枕套、帳簾等日常生活用品上幾乎都有刺繡。</b></p> <p class="ql-block"><b>在四方街牌坊的東西兩側(cè)以及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市上街道路兩側(cè),都是一些</b><b style="font-size: 18px;">賣售百貨和本地產(chǎn)品的傳統(tǒng)商鋪和早出晚歸的</b><b>小吃攤點,</b><b style="font-size: 18px;">品種齊全,琳瑯滿目。干百年來,喜洲古鎮(zhèn)的一天就是隨著這些小攤、店鋪的開攤與收鋪而開始和結(jié)束的。</b></p> <p class="ql-block"><b>喜歡、喜愛、喜悅、喜洲,來到這里,人人都喜上眉梢、喜笑顏開。</b></p> <p class="ql-block"><b>這是一家出售鮮花餅、手工甜點、野生蜂蜜和咖啡的小店,柜臺下的語句吸引了我,“這個世界有點苦,我想給你一點甜”,很有人情味吧,要不是時間匆忙,真想進去喝杯咖啡,體驗一下甘苦哦!</b></p> <p class="ql-block"><b>這是接近市上街出入口處的紫云山寺,始建立于明朝,現(xiàn)存的建筑為清代所建。寺門融合了當(dāng)?shù)孛窬拥奶厣?,富于裝飾的門樓中含有許多白族民居元素。如重檐第一階的裝飾物是鳳凰,寓意著廟里供奉的主神是女性-斗母?!岸贰敝副倍繁娦?,“母”(通姆)指母親。道經(jīng)云,斗姆“為北斗眾星之母”。斗母又稱“紫光夫人”,也是該寺院名紫云山的由來。</b></p> <p class="ql-block"><b>走出古鎮(zhèn)回到正義廣場,我特意拐到戲臺看了看。戲臺離街口的大榕樹很近,是古鎮(zhèn)居民日常聚集休閑娛樂的地方,更是各種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舉行盛大慶?;顒拥膱鏊麄€戲臺雕梁畫棟,滿滿的白族風(fēng)情。</b></p> <p class="ql-block"><b>正義廣場小游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喜洲曾經(jīng)是唐代南詔國的第一個古都,既是內(nèi)地漢文化與西南各民族文化互通的橋梁和紐帶,也是中國西南多民族地區(qū)文化融合的核心區(qū)之一。正是這種相互融合,成為了今日我們所見的喜洲白族的主體,而歷史名人流傳下來的事跡更增添了喜洲古建筑群的文化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喜洲古鎮(zhèn)是中國白族風(fēng)情第一鎮(zhèn),集中展現(xiàn)了白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與那些熱鬧繁華的古城相比,沒有過度商業(yè)化的喜洲古鎮(zhèn)存在感似乎低了很多,但這里有古樸的建筑、寧靜的氛圍,可口的美味,優(yōu)美的自然風(fēng)光和千百年間留傳下來的傳統(tǒng)。我喜歡崇山峻嶺,喜歡無邊大海,也喜歡藍天白云下、蒼山洱海邊的這片喜洲壩子。在這個充滿變化和喧囂的世界里,喜洲古鎮(zhèn)以其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在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寧靜、舒適與美好。喜洲,我們還會再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2023年5月6日拍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2023年12月9日落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拍攝、撰稿:我們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