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章:余涵</p><p class="ql-block">圖片提供:余涵、網絡</p><p class="ql-block">手繪:余涵</p> <p class="ql-block"> 廣仁王廟</p><p class="ql-block"> 廣仁王廟是這次聚會旅游最令人激動的一站。為什么這么說呢?</p><p class="ql-block"> 首先——珍貴:他是國內僅存三座(佛光寺、南禪寺、廣仁王廟)唐代木構建筑之一,地上國寶。</p><p class="ql-block"> 其次——神秘:當年梁思成在美留學期間,父親梁啟超送他一本書,書中介紹太原以南黃河以北的大趙村有一座宋朝時期珍貴的廡殿頂建筑,也就是今天萬榮稷王廟。遺憾的是梁先生回國三次都沒能找到,據傳是“大”“太”弄錯。而更讓先生遺憾的是,距稷王廟約五十公里的龍泉村,卻隱藏著一座更珍貴、更具文物價值,令中國文物和古建筑學者日思夜想的神秘建筑——廣仁王廟正殿。</p><p class="ql-block"> 再其次——偶遇:戲劇性的一幕出現(xiàn)在全國文物普查山西站。幾個整理修復永樂宮文物的工作人員正好住在龍泉村,飯后散步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座百姓祭祀青龍王的廟宇。經過考證,原來是傳說中梁林二先生踏破鐵鞋也未能謀面的“唐代木構”,一時引起業(yè)界轟動,專家們蜂擁而至。</p><p class="ql-block"> 唐代木構為什么珍貴?</p><p class="ql-block"> 日本建筑史家關野貞在中國調查十年之后說:中國一千歲的木料建筑一個都沒有,還楊言要想感受唐代木構,只能去日本奈良。梁林夫婦聽后意難平,對于這一斷言,中國古建筑界憋著一股氣。梁林夫婦為了搜尋中國古建筑遺存,辭去北京官職組建營造學社“踏遍15個省190多個縣,探訪2738處古建筑,完成測繪圖稿1898張,對中國建筑的研究留下了無比珍貴的資料”。</p><p class="ql-block"> 他們一共四次進山西,“山西的古建筑存量,為他們學術研究的可能性貢獻了至關重要的力量”。前三次,他們測繪了遼金巨構,磅礴的建筑、磅礴的彩塑給他們帶來驚喜;應縣木塔的發(fā)現(xiàn)讓梁先生又有了戀愛的感覺, 因魂不守舍讓林徽茵“醋”意泛起。遺憾的是仍然沒有找到唐代木構。</p><p class="ql-block"> “1937年六月日本侵華一觸即發(fā),他們?yōu)榱苏业教拼窘Y構建筑必須與時間賽跑。梁先生在閱讀《敦煌石窟圖錄》時,注意到61窟的宋代壁畫《五臺山圖》中的大佛光寺,猜測這座建筑來自唐朝?!彼麄儧Q定“四進山西”,直奔佛光寺。</p><p class="ql-block"> 這次他們成功了,佛光寺大殿為唐代木構建筑。當唐代木構、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書法展現(xiàn)在先生們面前時,在一種如釋重負、一種揚眉吐氣的氛圍里,迎來他們事業(yè)的高光時刻。后來又發(fā)現(xiàn)了另一座唐代木構,南禪寺。他們驕傲地宣布:真正的唐代木結構建筑,還是要看中國!晚年的梁思成說:“別人把寶貝藏在家里,我的寶貝放在全國各地”。他的寶貝就是散落在全國各地的中國古建筑。廣仁王廟正是他未能謀面的“寶貝”。</p><p class="ql-block"> 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時至今日知道廣仁王廟的人并不多,就是當?shù)氐膶в我矝]有這個任務。我們能親歷實在是一種幸運,也要感謝導游和司機,克服困難并滿足了這一計劃外要求。前文說“最令人激動的一站”不虛吧!</p><p class="ql-block"> 這不收費也不大力宣傳的操作,我以為有深意:不僅僅是大氣,更是對文物的一種保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營造學社”全體成員。該照片拍攝于太原純陽宮古建筑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廣仁王廟位于芮城約三公里龍泉村,是永樂宮近鄰,為祭祀水神廣仁王而建,距今有一千二百多年。大殿前有戲臺專為祈雨取悅水神</p> <p class="ql-block"> 山西地上文物為什么這么多?為什么能保存至今?常有人們談起這些話題。坊間有一些說法,包括專家在內也僅僅只是“說法”,既然是“說法”也就沒有定論,只能作為參考,重要的是保存下來了。歸納了一下,大概與如下因素有關:</p><p class="ql-block">先盛后衰;民風淳樸;地位特殊;氣侯干燥;民間信仰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據說是萬科集團出錢將廣仁王廟周圍進行了景觀化整理,打造成了一個室外博物館,便于參觀和保護。</p> <p class="ql-block"> 唐元和三年刻立《廣仁王龍泉記》碑。唐大和六年刻立《龍泉記》方碣,證明廣仁王廟正殿為晚唐建筑。</p> <p class="ql-block"> 當龍王壽辰或者需要祈雨的季節(jié),周圍百姓浩浩蕩蕩趕到這里,唱幾天大戲, 慰問龍王,希望他能給莊稼帶來甘霖。每逢正月十五這里還會鬧燈籠大會,盛況空前,熱鬧非凡。</p> <p class="ql-block"> 乾坤大挪移——永樂宮</p><p class="ql-block"> 我不得不羨慕山西!又一國寶建筑——永樂宮,距廣仁王廟僅一步之遙。如此密度的“國寶”能不羨慕?</p><p class="ql-block"> 永樂宮的名氣不必贅述,可謂“名聞遐邇”。其實不是“不必”而是“無力”,因為“水”太深……。價值最高的是宮內巨幅壁畫,它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杰作,古代繪畫藝術的瑰寶;其繪制時間早于歐洲文藝復興,在世界繪畫史上更是罕見的巨制。置身宮內,仰望殿宇,栩栩如生的人物,以為神仙下凡,恍入仙境。</p><p class="ql-block"> 中國工筆畫講究線條并一氣呵成,而這幾米長的線條是如何完成?疑惑與神秘,真為古人捏了一把汗!由于不讓拍照,沒有一手圖像資料,也無能力評價壁畫本身,還是建議親們走一趟,親歷這個無價之寶。</p><p class="ql-block"> 不過,想談談另一個與永樂宮有關的、難以置信的、世所罕見的文物保護故事:乾坤大挪移。也許能讓您“不枉此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永樂宮前身叫“純陽觀”,為奉祀呂祖而建,位于芮城永樂鎮(zhèn)。</p><p class="ql-block"> “呂祖”是誰?呂祖是八仙之一呂洞濱,字純陽,歷史上確有其人。文獻記載,呂洞濱父親為李姓,母親姓呂,也說是唐朝李氏皇族后裔,因不堪宮斗隱居如此。呂祖故里位于芮城永樂鎮(zhèn)招賢村(據說這個地名千年未改)可見山西人是多么懷舊!他們無法忘記過去的輝煌。村民為了奉祀這位賢良,遂建了“純陽觀”。</p><p class="ql-block"> 而今天我們看到的永樂宮是將二十多公里開外永樂鎮(zhèn)的“純陽觀”整體搬遷過來的,是不是很神奇?有人說:“這是一個神仙都無法完成的工程”。</p><p class="ql-block"> 1956年出于治理黃河的需求,決定修建三門峽水庫。由于永樂宮原址恰好位于水庫的計劃淹沒區(qū)域內,國務院特批對永樂宮進行遷移保護。 這一史無前例的浩大工程給施工人員帶來巨大的困難。建筑的搬遷相對容易,而更為重要的壁畫遷移卻是無先例可循。已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宮內壁畫,粘力大減“泥皮土墻一碰就碎,一時間難倒眾人”。</p><p class="ql-block"> 有“洋專家”提出將化學藥品注入墻體,軟化壁畫后再進行揭取。只是,除了要索取百萬元高額費用外還無法保證安全有效。顯然這一方案不符合當時的國情存有風險被放棄。時任永樂宮遷建工程施工組組長蔡澤俊生前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洋專家請不起,我國土專家決計自力更生”。</p><p class="ql-block"> 經過周密研究,確定了完整的遷建方案,即:臨摹、揭取和修復三步走。完成臨摹耗時一年,而最關鍵的工程是揭取。</p><p class="ql-block"> 整體揭取不可能。柴先生回憶:人們先避開畫面的精細部分,在盡量不損傷畫面的地方進行分割成兩平方米到六平方米大小不等的畫塊。預制與畫塊相等的木板,在木板下端安裝角鐵,木板靠近畫面一側,根據墻面的凸凹不平,用舊棉花和拷貝紙加以鋪墊,依附于畫面上,進行揭取。揭取下來的壁畫四周用木板裝訂,背面木框壓緊,形成一個木箱??障恫糠钟妹藁ㄌ畛鋲簩?,并標上編號。箱子特意做成上下通風式,以防止壁畫受潮。</p><p class="ql-block"> 為了防止壁畫在路上受顛簸遭破壞,柴先生拉上手推車在壁畫必經之路上先后四次往返二十五公里試驗。摸索出將輪胎氣壓降低,車速減慢,達到震動最小化并篩選出最佳線路。</p><p class="ql-block"> 從1962年下半年起,耗時近四年,歷經四百多趟的搬運才完成全部壁畫的遷移、加固和復原。 而整個壁畫的揭取復原,共計花費30多萬元。不僅使珍貴的元代建筑和壁畫得以完整保存,更為國家節(jié)約了一筆巨大的開支。永樂宮搬遷開創(chuàng)了中國壁畫整體搬遷的先河,并創(chuàng)下了多個之最:</p><p class="ql-block"> 搬遷面積最大;</p><p class="ql-block"> 手寫資料最多;</p><p class="ql-block"> 遷建構件最重;</p><p class="ql-block"> 骨干人員年齡最輕。</p><p class="ql-block"> 最最重要的是難度和風險,人稱:“神仙都難以完成”的乾坤大挪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永樂宮壁畫揭取使用的“土工具”。</p> <p class="ql-block"> 山西奉祀呂祖的廟宇星羅棋布,其道教文化是否主宰山西宗教氛圍?是日后值得研究的課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樂宮壁畫精美絕倫、氣勢磅礴!</p> <p class="ql-block"> 純陽殿內壁畫,繪制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度眾生,游戲人間”的神話連環(huán)畫。其中,也有“狗咬呂洞賓”,熟悉吧!</p><p class="ql-block"> 畫面中人物細節(jié):形神兼?zhèn)?、氣定神閑、美而不媚……。將人物工筆畫推向了新高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鸛雀樓</p><p class="ql-block"> 《登鸛雀樓》王之渙這首遠近馳名、膾炙人口的唐詩,將鸛雀樓推上中國“四大名樓”的寶座。這座被稱為“著名景點”的鸛雀樓,是1992年12月復建的仿唐建筑。特點:四大名樓中最高、“仿造樓”唐味最濃、唯一采用唐代彩畫藝術裝飾、同時獲得“魯班”和“詹天佑”兩項大獎。</p><p class="ql-block"> 上一篇文章中談到“飛云樓”的文物價值高于四大名樓,這里涉及到一個概念——“文物”。在游覽景區(qū)時,我們常能從景點介紹牌中得知:景區(qū)級別、景區(qū)內建筑的始建、復建(重建)、修復、翻新年代等信息。而這些信息是確立“文物”級別、價值至關重要的因素。</p><p class="ql-block"> 廣義“文物”具有以下特征: 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遺址)。而地上建筑的文物判定,除以上因素外還有一重要指標,即建造年代?!皣H上通行一百年前,中國是1949年以前為文物判定下限”。至于該建筑的“斷代”,是文物、考古部門專家學者的事,我們知道就行。</p><p class="ql-block"> 拿“四大名樓”舉例。四大名樓中,除岳陽樓外其他三座均為近代重建。官方詞條定義為“著名建筑,歷史文化名樓”;而岳陽樓“保持著清代原構史跡,(光緒六年),系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如果一百年以后這三座建筑還在,那他們有資格進入“文物”行列了。</p><p class="ql-block"> 山西萬榮“飛云樓”不僅年代更久遠,雖有加固修葺但仍原物至今,又是全木構造,也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其文物價值遠在四大名樓之上是毫無疑問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氣勢雄偉的鸛雀樓</p> <p class="ql-block">俯瞰三晉大地</p> <p class="ql-block"> 佳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黃河鐵牛(黃河蒲津渡遺址)</p> <p class="ql-block"> 知道黃河鐵牛的人有多少?應該不會太多。我是這次到運城后,才得知有這么幾個從黃河淤泥下挖出來的鐵疙瘩。不要小看這幾個鐵疙瘩,著名橋梁專家唐寰澄稱贊說:“這是世界橋梁史上唯我獨尊的永世無價之寶?!?lt;/p><p class="ql-block"> 對于這么一個大寶貝,有多少人了解?雖不好統(tǒng)計,但我特意查閱幾家國內著名旅游APP,關于山西的宣傳資料中,晉南河東地區(qū),偶有臨汾字跡,也只是去壺口瀑布途間夜宿一下,幾乎沒有景點推薦,更不用說大鐵牛了。不難肯定,知道的人不多。能怪他們不宣傳嗎?我看只能怪他們并不在乎,因為這片土地上的寶貝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當然,旅游不是只有“真東西”就行,還要有配套娛樂、休閑、玩耍功能。這一點可以向那些沒有“真東西”卻弄得風生水起的旅游大省去取經。當前國內旅游經濟是一塊大蛋糕,山西絕對有做強、做大這塊蛋糕的先天優(yōu)勢。</p><p class="ql-block"> 我好像正在為這塊“蛋糕”添磚加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蒲津渡口浮橋</p><p class="ql-block"> 談鐵牛,不能不談蒲津渡口。蒲津渡口位于蒲州城(今永濟市)西約13公里處黃河之濱 ,自古以來就是秦晉之交通要沖,各朝代均有浮橋應對。唐初,河東為京畿,蒲州是西京長安與河東聯(lián)系的樞紐。開元六年,蒲州被置為中都,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齊名( 何等重要)。從“舜都蒲坂”到唐代中都,蒲州城一直處在政治經濟中心。開元十三年,為了加強對唐王朝的大后方河東地區(qū)及整個北方地區(qū)的統(tǒng)治,唐玄宗下旨:改木樁為鐵牛,易笮索為鐵鏈,疏其船間,行舉國之力對蒲津橋進行大規(guī)模改建。據說用去全國4/5的鐵,在那個年代絕對算是“世紀工程”了。</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知道這些鐵牛、鐵人、鐵柱、鐵山的作用了吧!功能同地錨,用來栓鐵索。鐵索連舟組成“最早、最長、最大的黃河浮橋”。茅以升論斷:“浮橋地錨中,以蒲津橋鐵牛錨最為著名”。</p><p class="ql-block"> 為讓大家能直觀地了解大唐盛世時期蒲津渡浮橋,根據文獻資料特意用鋼筆手繪了這幅“蒲津渡浮橋圖”,也許能讓你們的理解變得輕松。</p><p class="ql-block"> 很久沒畫畫了,這次為了直觀也為了過癮。如果有不滿意,請諒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蒲津渡口浮橋圖</p> <p class="ql-block"> 鎮(zhèn)河“?!蔽幕?lt;/p><p class="ql-block"> 為什么蒲津渡地錨要用鐵牛?我們是否還注意到很多方在河岸水岸立有牛形物,人稱——鎮(zhèn)河祥瑞牛。</p><p class="ql-block"> 《易經》說“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也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之說。古老的華夏民族視牛為驅避水患,祈求平安的祥瑞之獸。古人鑄鐵牛置于河岸,對肆意泛濫的河水有震懾之效,象征著攔擋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人民的期盼。</p><p class="ql-block"> 黃河岸邊唯一可稱作“唐開元鐵?!钡钠呀蚨设F牛,將“鎮(zhèn)河牛文化”推向新高度。古人講究陰陽相對,在鑄造鐵牛的同時,也鑄造了四個鐵人、七星鐵柱。七星柱代表天(仿天上北斗七星布局),這樣,天、地齊活(鐵牛為土,亦即地),囊括宇宙。七星柱與鐵牛融為一體充作舟橋索樁,佇立鐵牛旁的鐵人分別代表“四個不同民族”,雖和鐵牛一樣扮演著索樁角色,但有“天人合一”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感嘆,華夏民族歷史的悠久;文明的厚重;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意沒?這種“西式翻領”我們一千多年前就有了??磥斫裉斓奈鞣醋灾袊?!</p> <p class="ql-block">鎮(zhèn)河牛形獸</p> <p class="ql-block">青銅峽鐵牛</p> <p class="ql-block"> 頤和園銅牛(鐵和銅無所謂,重要的是祥瑞之獸:牛)。</p><p class="ql-block"> 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當年乾隆皇帝將其點綴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鎮(zhèn)悠水”,長久地降服洪水,給園林及附近百姓帶來無盡的瑞氣。</p> <p class="ql-block"> 我們也借開元盛世的鐵牛——“?!币话?。</p> <p class="ql-block">謝謝閱讀!</p><p class="ql-block">期待關公故里河東郡(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