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崇仁縣原禮陂公社唅口知青隊五十周年知青聯(lián)誼會活動第三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照片隔著歲月與我們對話》</span></p><p class="ql-block">策劃審核:何建輝 宋易平</p><p class="ql-block">拍攝錄像:甘國平</p><p class="ql-block">美篇插曲:畫你</p><p class="ql-block">文字編輯制作:黎新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歷史瞬間被定格在照片之中,它們是時間的見證者,見證著我們知青這一代人的酸甜苦辣,歲月不會抹去記憶,不會忘記這一段苦難而又坎珂的歷史。這段歷史是我們用青春換來的記憶,是用熱血和命運抗戰(zhàn),是生命鑄造的戰(zhàn)歌。是那個特殊年代造就特殊的一代人時代的風貌和人文景觀。穿越歲月,我們站在這七十年代的照片面前,仿佛被帶回過去的時光長廊。每一張張照片都是一個時間的膠囊,封存著特定時刻的情感與故事。一幅幅的畫面,構成了一個個鮮活的歷史片段,凝固著當時我們知青人的生活、文化和社會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一個知青戰(zhàn)友為了慶祝自己的節(jié)日五十周年,戰(zhàn)友們采取各種方式以歷史對話,敘舊著《難忘的知青歲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知青隊的青春歲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3年12月5日,是我們難以忘懷的日子。高中畢業(yè)后的我們一行30人(其中男16人,女14人),隨著全國掀起的上山下鄉(xiāng)當知青的熱潮,來到了崇仁縣禮陂公社紅星大隊組建紅星大隊知青隊(后改為晗口大隊知青隊)。從排上生產(chǎn)隊和厚坊源生產(chǎn)隊劃拔了60畝水稻田,一臺手扶拖拉機,二頭耕牛。還派了一名帶隊干部,二名老農(nóng)師傅。我擔任知青隊長。1977年又新增了7名知青,1979年4月該知青隊撤消。剛到農(nóng)村時,知青隊還在建設之中,我們男女知青分別住在老農(nóng)家打通鋪。時值寒冬,北風呼嘯,山里特別冷,清早起來地所有上結滿白霜,有時房檐下還吊著冰凌。我們睡在竹片稻草上,熬過了一個寒冬。第二年剛開春了,我們就搬進了沒打粉刷,沒有天花板,沒有電燈的簡陋的知青隊。真正開啟了我們"修理地球"的歲月。那時才十七、八歲的我們,又是生活在城里的學生,要耕種60畝水田勞動量是非常大的。每天清晨我都要吹哨子,踏著晨露迎著朝陽出工。知青們也一樣,把自己的一切希望和人的價值,都寄托和體現(xiàn)在勞動上,手上的繭子磨得越厚,汗水流得越多,表現(xiàn)就越好。有一次下田撒豬糞,為了能撒均勻,帶隊干部命令大家不許用工具,用雙手抓豬糞,雖然大家不情愿,但還是順利完成了任務?;貋砗箅m然洗了又洗,一連三天手上都有豬糞的臭味。春耕大忙季節(jié),在老農(nóng)指導下,犁田耙地,播種育苗,天不亮就要下田拔了秧。春寒料峭,我們在冰冷的水田里栽禾,女知青也不例外,徹骨的寒冷叫人難以忍受,特別可怕的是,雙腿還爬滿了手指般粗的螞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春發(fā)育期正是長身體最需要營養(yǎng)的時候,超強的體力勞動,饑腸轆轆,不見一點油醒,胃口特別大,吃的是"甑上的飯,甑下的菜"(甑下的米湯撒上一把鹽粑,鹽倒點醬油,就是下飯菜),每餐都能吃6-8兩米飯,個個都是"大胃王"。有時從公社食品站批上每人半斤肉,也分不到幾塊,但大家像過年一樣快樂。所有每年大暑至立秋"雙搶"是最緊張最艱辛的時候。先是搶收早稻,再耕田耙田種上二季稻。季節(jié)不等人,錯過了將嚴重影響產(chǎn)量,為了不誤農(nóng)時,有時中飯都送到田頭,天黑才能收工,真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披星戴月。經(jīng)過十幾天的雙搶,大家都瘦了一圈。當顆粒歸倉,看到滿倉金燦燦的稻谷,吃著自己種的糧食時,心里充滿無限的喜悅,也對"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更深的體會。秋收過后是農(nóng)閑時節(jié),為了增加收入,我們上山搞副業(yè),砍雜木棍,砍毛竹和柴火賣錢,還辦了一個磚瓦廠。1976年7月,我和隊友鄧東臨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擔所有任了知青隊黨支部書記,兼任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和公社團委副書記,還被評為全縣農(nóng)業(yè)學大寨先進個人。知青隊是我們從學生走向社會的起點,那時心里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歲月如歌,一晃50年過去了,那段蹉跎歲月,那段浸泡著淚水和汗水的苦樂年華,揮不去抹不掉。知青隊的那山、那水、那田、那樹,卻讓我魂牽夢繞。知青隊雖已成為歷史,我們把難忘的歲月回憶留住,把青春熱血的往事留住,將知青二字永遠銘刻在心田。2013年在知青建隊40周年之際,知青何建輝多方努力,籌集資金,在知青隊原址上建立一座知青亭,以示紀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知青隊是我們從學生走向社會的起點,那時心里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歲月如歌,一晃50年過去了,那段蹉跎歲月,那段浸泡著淚水和汗水的苦樂年華,揮不去抹不掉。知青隊的那山、那水、那田、那樹,卻讓我魂牽夢繞。知青隊雖已成為歷史,我們把難忘的歲月回憶留住,把青春熱血的往事留住,將知青二字永遠銘刻在心田。2013年在知青建隊40周年之際,知青何建輝多方努力,籌集資金,在知青隊原址上建立一座知青亭,以示紀念。今年又在知青隊原址上栽種了一棵大香樟樹,命名為"知青樹",愿它扎根在這塊土地上,枝繁葉茂,永遠蓬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知青隊給予我的饋贈,使我終生受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易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3年12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慶祝禮陂唅口知青隊50周年聚會紀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光陰荏苒,往事猶新。歲月如歌,人世滄桑。光輝的歷程,歷史沉重的腳步,走過50年的春夏秋冬。跟隨時代凱歌的步伐,在那激情、浪漫、崢嶸、燃燒的艱苦歲月,我們似初綻的蓓蕾,驕艷浪漫,如初生的牛犢,朝氣蓬勃。1973年12月5日,是我們相識、相聚、相知、永遠紀念難忘的日子,我們30名同學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很有必要”“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偉大號召,胸佩紅花,身跨汽車來到禮陂公社唅口大隊,排上村桿隊落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月后,在帶隊干部甘主任的帶領下,同學們用自己的雙手、勤勞和智慧,自力更生,你一磚,我一瓦,創(chuàng)建立了自己幸福美好的家園,組建起“唅口知青隊”。(至77年又增加7名知青)回顧往事,心情激動,心胸澎湃,感慨萬千,終生難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0年的嬗變,50年的春風雨露,50年的春秋輪回,關山阻隔,鴻雁難飛??缡兰o的滄桑巨變,飽嘗人間的酸甜苦辣,猶如過眼云煙。想起知青隊房屋周邊的一草一木,令人心曠神怡,浮想聯(lián)翩。食堂、井水臺前后,留下我們蹣跚的腳步;希望的田野,留下我們倘佯的倩影,談笑風生,遠大抱負,青春理想,人生起航,滿懷夢想。一座座群山峻嶺,留下我們苦澀的汗水。白天,我們手舞銀刀,砍樹伐竹,交織著笑語,歌聲飛揚,震谷山蕩,如詩如畫,如夢如歌。晚上,大家忘卻一天的辛苦疲勞,“苦中作樂”,歡聚一堂,笑聲、歌聲、笛聲、口琴聲、二胡獨奏聲,匯集一起,奏起時代交響的樂曲,沉浸在一片幸福的海洋中,真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奉獻了我們青春時代的熱血,譜寫了壯麗年華的詩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憶起知青現(xiàn)實的生活,揮灑的汗水,質(zhì)樸的情懷,溫馨如昨,我們同學們在帶隊干部,排上、厚坊源村老農(nóng)的帶領下,虛心學習,辛勤耕耘,堅忍不拔,英勇頑強,磨煉意志,鍛煉成長。感謝他們的真心實意,感謝他們的無私奉獻,手把手教我們挑水、煮飯、燒菜,教我們犁田打耙,砍柴造林,放牛喂豬,墾荒種地。特別是“雙搶”季節(jié),豐收在望的稻谷,好似一派派金色的波浪,使人陶醉,令人夢香。然而,更是他們盡心盡力,鼎力相助幫忙。我們那彎腰弓背插秧,手把鐮刀割稻,腳踩打谷機,隆隆聲響,使得稻谷顆粒歸倉,更有手扶拖拉機送糧忙。農(nóng)閑之余搞副業(yè),燒磚瓦窯等等,點點滴滴,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難以磨滅的印象。重溫昨天的故事,迎接輝煌燦爛的明天,并將庚續(xù)我們后人的紅色傳承,載入史冊,成為美麗的傳說。夢思故歸,戀惜青春,家史名傳,精神慰藉的法寶。晚霞夕陽紅,相聚話輝煌。50年彈指一揮間。當初,我們正值“十八歲的花季少年”,豆蔻年華、風華正茂、壯志凌云。如花似玉的女同學,翩翩起舞,英姿風發(fā)、神彩飛揚。</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大家都已過六旬,花甲之年,雨鬢冰霜,兒孫滿堂。感謝黨的培養(yǎng),社會的歷練,各盡所能,事業(yè)有成!同學中,有政界精英,圖治國強;有專家學者,泰斗權威;有經(jīng)貿(mào)英才,開拓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有工程 老總,拓土創(chuàng)業(yè);有海外臣子,歷盡坎坷;有教育宗師,桃李芬芳;有種植能手,各盡所長……正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盡管我們同學之間,行業(yè)不同,貧富有距,但無論是高官顯貴、豪門巨富,還是工薪階層、普通百姓,我們都是親如手足的兄弟姐妹。笑對人生,知足常樂,淡薄名利,展望未來!同學團圓日,知青隊友倍似親。愿我們的這次同學聚會辦的特色,圓滿成功,有聲有色,豐富多彩。它將迎來朝陽的微笑,彩旗的招展致敬,鮮花怒放的祝福,同學們滿懷豪情的歌唱。祝大家伴隨著甜蜜的聲聲祝賀,玩的開心,談的盡興,笑得甜蜜,喝得痛快,唱得高昂,住得暖心,睡得夢香,好似如家如室,度過溫馨幸福的港灣!“多情自古傷別離,相見時難別亦難”。重溫昨日青春的浪漫,更惜如今夕陽的彩虹。親愛的同學們,知青隊的戰(zhàn)友們: 年過花甲的我們,人生的第二個春天來到。今天這次聚會,希望筑建成為我們今后加強聯(lián)系與溝通的新平臺、新起點,加大力度,碰撞我們同學的真誠友誼,心靈深處的火花。通過今天的聚會,我們將更加攜手共同,并肩前進!手和手的牽連,心與心的相逢。無論彼此天南海北,各水一方,我們都是同學友誼,情深意長,同甘共苦,心心相印,真誠相待,青春永駐,地久天長。依依惜別,互道珍重,迎接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夕陽美麗,晚霞如錦。最后,請允許我謹代表唅口知青隊的戰(zhàn)友,向同學們、戰(zhàn)友們表示以最親切的問候和崇高敬意!并祝大家生活愉快,健康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陳中源2023年11月6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0 年 簡 要 回 顧 </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五日,是我難忘的日子,我們胸帶大紅花,背著自己的生活日用品響應黨的號召,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坐上大卡車從縣城出發(fā)來到禮陂公社唅口大隊排上知青隊務農(nóng)。當時我的心情很悲觀,認為我的命這么苦,髙中畢業(yè)后就下放農(nóng)村務農(nóng),以后恐怕回不去了,有可能要在農(nóng)村扎根一輩子,因為我家庭背景與其他同學不同,象我這樣下放到農(nóng)村來沒有希望,只能聽天由命,結果我在知青隊一呆就六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好在政策允許,我們最后一批回城了,于一九七九年六月一日分配在信用社工作,由于自己的努力,工作積極肯干,八二年被縣農(nóng)行推薦,農(nóng)業(yè)銀行撫卅中心支行任命為河上信用社主任,八三年光榮加入共產(chǎn)黨黨員,并先后擔任會計,主任,縣聯(lián)社財會科科長,聯(lián)社辦公室付主任,聯(lián)社黨務辦主任,聯(lián)社機關黨支部付書記,聯(lián)社工會付主席,取得大專學歷,中級經(jīng)濟師。于2013年12月光榮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顧知青隊六年的經(jīng)歷,我是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在知青隊是隊委成員并擔任民兵連長職務。由于我工作積極肯干,于78年被禮陂公社選派我參加縣政府組織的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工作組,駐鳳崗公社東山大隊基本路線教育工作一年多。在工作中以身作則,團結隊員并能在宋隊長的帶領下把知青隊辦得很好,得到了公社領導的好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潘 年 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3年12月8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相聚厚坊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只是幾位知青老隊友的一個倡議,一個電話、一聲輕輕的呼喚,我們這些曾經(jīng)的知青隊友便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聚在崇仁。我們將歡聚一堂,隆重舉行禮陂啥口排上知青隊友上山下鄉(xiāng)50周年慶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2023年12月5日清晨,我們相約在崇仁縣華悅酒店門前集合。一聲呼喊、一次握手、一個擁抱,歲月的風霜雨雪就揮散如煙,我們瞬間就回到了那個青澀的年代,50年風華歲月,彈指一揮間,我們一見如故,宛如從前。財富地位身份阻擋不了我們的情誼,這種情感就是可以讓時光倒流的知青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驅(qū)車從崇仁縣城出發(fā),向禮陂鎮(zhèn)唅口村厚坊源進發(fā)。那里曾是我們揮灑過青春熱血的知青駐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冬陽和煦,秋的色彩還未完全褪去,樹枝上仍有幾片或紅或黃凄美的葉子在風中悠蕩,泛黃的草地上還有些許柔弱的小草在堅守綠意,它們以這種頑強的姿態(tài)迎接著遠方客人的到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達目的地,放眼望去,再也找不到我們曾經(jīng)留下的足跡。昔日的宿舍、倉庫、豬圈、磚窯早己沒了蹤跡,映入眼簾的是山巒相連樹木茂密。眼前的景象既熟悉又陌生,不禁令人思緒萬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紀70年代初,為了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 的號召,崇仁縣一中三十名應屆高中畢業(yè)生胸戴大紅花,在熱心群眾敲鑼打鼓歡送下來到了禮陂鎮(zhèn)啥口大隊排上村落戶。起初他們是散住在各農(nóng)戶家,后在厚坊源村前的山崗上開山平地建房,成立了排上知青隊。據(jù)老知青回憶,73年冬,他們第一批下放的知青,自己動手上山砍竹木,靠自己的雙手建起了宿舍、倉庫、豬圈等家業(yè)。公社又從厚坊源村和排上村分別劃出60畝良田供知青隊耕種。另拔手扶拖拉機一臺,還指派了二名種田能手為隊農(nóng),指導他們種地。1977年又陸陸續(xù)續(xù)從崇仁各地來了7名知青,我便是這7名中的一員,這樣整個知青隊便有了37名隊員。幾年下來,我們這些城里的孩子在老農(nóng)的教導下學會了梨地耙田、插秧栽禾、種菜施肥、收獲果實。實現(xiàn)了生活自給。白天我們辛苦勞動,晚上我們政治學習。繁重的體力勞動鍛煉了我們的體魂,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堅定了我們的意志也加深了隊友們的友誼。1978年底我應征入伍,離開了知青隊,但知青的這段經(jīng)歷使我一生難以忘懷,它是我人生中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午10點整,爆竹響起,接著沖天的禮炮帶著刺耳的聲響拖著彩煙竄向天空,然后炸烈開來幻化出五顏六色的光芒,使得這寧靜的小山村瞬間熱鬧了起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這喜慶的氣氛中慶典活動在知青亭前開始舉行,這個知青亭是由何建輝、宋易平等幾位老隊友于2013初籌資興建的,并在亭子的四周栽種了好多樹木。今年又栽種了一棵香樟樹,立了一塊知青石。象征著歷史上曾經(jīng)有一批知識青年在這塊土地上奮斗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慶典會由原知青隊長宋易平主持。禮陂鎮(zhèn)村領導到場講話,黎新華隊友作了主旨發(fā)言,毛建華代表女隊員發(fā)言,原帶隊干部萬貴茂的兒子、省長天集團副總經(jīng)理萬新全也到會并講話。最后何建輝隊友作了總結發(fā)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之后我們進村走訪村民,厚坊村村民早就在進村路口兩旁擺放好了爆竹,見我們前來,那點燃的爆竹便劈劈拍拍地響了起來,那爆開的大紅紙屑便散落在了道路上,像極了道路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紅地毯。這是村民特意選的大地紅爆竹。我們被熱情的村民迎進屋,桌上早已擺好了水果和山林野果。他們和我們握手聊天拉家常,高興得像過年一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午我們在排上村用膳,很多村民輪流給我們倒酒敬酒,使得很多不會喝酒的知青也喝了不少酒,看著我們微醺的模樣,他們非常開心,他們是用他們的純樸熱情款待我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晚上我們在華悅酒店聚餐同時舉辦晚會。何建輝、宋易平、黎新華分別進行了獨唱,毛建華表演扇子舞、鄧建民等女隊員進行大合唱??粗麄兊木时硌?,不禁感慨我們知青隊藏龍臥虎,人材濟濟。我們邊吃邊聊并進行晚會互動,把酒言歡,這一晚,大家玩的非常開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相聚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望著一一個滿頭銀發(fā),一張張飽受風霜的面孔,不禁令人心生感慨,時間過得真快,轉(zhuǎn)眼己近古稀。曾經(jīng)以為老去是很遙遠的事,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年輕已是很久以前的事。時光好不經(jīng)用。珍惜身邊事,珍惜眼前人,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時刻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親愛的隊友們,又到了離別的時候,今日離別不知何日再見,愿你們?nèi)ネ亟詾闊嵬粒改銈兘蛑私詾閾从?,愿你們千帆閱盡洗盡鉛華歸來仍是少年,愿你們百轉(zhuǎn)千回閱盡繁華仍初心不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見,我的知青隊友們!愿你們保重身體,期待下一個十年后我們還能在崇仁再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國云 2023.12.5于撫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記知青隊隊長助人為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彈指一揮間回顧五十年前的今天我們又一次重蓬相聚在一起,但是我們當年都是朝氣蓬勃的年青人,響應毛主席號召,知識青年接受貪下中農(nóng)再教育上山下鄉(xiāng)鍛練與磨練自己的意志,做一名為人服務的好青年,現(xiàn)如今我們已過古稀,夕陽西下,但是我們大家都在享受著晚年的幸福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總之,我們雖然年青時代經(jīng)過很多艱難困苦,可是我們堅持到最后,為我們后來在新的工作崗位打下了堅定基礎,大家都在不同工作崗位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五號,為了響應毛主席號召,知青上山下鄉(xiāng)被下放 接受貪下中農(nóng)再教育 到本縣(江西省崇仁縣)禮陂鎮(zhèn)、唅口大隊知青隊,一年后我就被對方逼得結婚成家,后生二個小孩,然后就離不開家二個小孩六歲要上學,還沒上戶口(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想那六年真苦了,我們知青隊的隊長宋易平,宋易其.特別是陳桂蓮,幫我想辦法,出主意她是和我同一個房間一張床睡,不是親姐妹勝過親姐妹,一有困難她就想方設法來幫助我,有一次說出家里的困境一個小家庭的事情已是四個人吃飯,只是孩子的爸一個人口糧,每月只有三十拾斤大米一家四口人吃飯,這么過日子都會餓死了,我的口糧又在知青隊里,二個小孩又沒有戶口快要上學怎么辦呢?在這最艱難的條件下我的好隊友陳桂蓮就去問隊長宋易平,幫忙解決,隊長宋易平就義不容詞親自幫我挑谷子到糧站換支撥,知青隊到糧站有六華里路程這種幫忙真沒有幾個能做得到,是我一生難忘?;叵肫饋碛辛曛梦覀冎嚓犼犻L宋易平助人為樂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的好榜樣,因為我是在一九七九年被分配到三山供銷社上班,參加工作后我的戶口上來了,二個小孩也上了戶口就可以讀書了,短暫的幾年既然有那么多的美好值得我去回憶,把關心與惦念凝聚在每天的腦海里,經(jīng)過幾年的磨煉難煅煉而認同,這就是知青隊的魅力所在,長久生活狀態(tài)的融合、勢必形成共同的集體人格,從而構筑了知青隊價值觀念,衍生出的知青隊友情之線,一個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中都扯著一根無形的線有多少位知青就有多少條線,這些線織在一起.就是知青隊隊友終生難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揚金珠2023年12月5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時隔五十年我們再次又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地方,這里的一切對于我們知青們來說都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又看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笑臉。知青隊原址立起的"知青亭”,排上村、厚坊源村我們回來了,是來慶祝我們自己的節(jié)日"紀念上山下鄉(xiāng)唅口知青隊五十周年聚會"。五十年前,你們是容納我們的第二故鄉(xiāng),我們是插隊落戶唅口知青隊的知識青年! 往事如昔,在唅口知青隊的歲月里,我們明白了農(nóng)活的艱辛,懂得了農(nóng)村的艱苦,理解了農(nóng)民的艱難。那些純樸善良的鄉(xiāng)親們,讓我們享受到了親如家人般的溫暖。今生有緣。重回故里,我們再次享受到熱情好客的老鄉(xiāng)們的款待,再次感受到第二故鄉(xiāng)的溫暖!一處處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一張張親切而又純真的笑臉,將永遠銘刻在我們的心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聽聞知青隊五十周年聚會,鄉(xiāng)親們早早地就在村口等候。見到昔日故友,更是聊不完的家長里短。大家憶昨昔,述今夕,話未來,喜談家鄉(xiāng)巨變,言語間充滿了幸福感,中午我們一起用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禮陂唅口知青隊隊長宋易平隊友張素華夫妻倆</span></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何建輝第一批入伍。</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揚瑞懷第一批入伍。</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黎新華第一批入伍。</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鄒慶華第二批入伍。</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曾國云第二批入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潘年如、毛建華夫婦</span></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員鄧建民幸福的一家。</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陳仕英幸福的一家。</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吳潤英幸福的一家。</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范高金。</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陳中源</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劉子龍</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曹來興</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王根龍</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王德元</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謝迎憲</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黃友楨</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揚金珠</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宋易琪、陳貴蓮夫妻倆</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雷玲紅</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盧水蓮</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鄧東臨</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黃衛(wèi)華</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姜夢英</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錢家華</p> <p class="ql-block">禮陂唅口知青隊隊友許小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