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戲屏南班,下酒老鼠干,零吃地瓜干,配粥豆腐干”,閩東北民間流傳著這句民謠,道出了屏南民間戲曲的歷史狀況與廣泛影響。</p><p class="ql-block">屏南素有“中國民間戲曲之鄉(xiāng)”、“民間戲劇博物館”美稱,可謂實至名歸。誰也無法想像,這個人口不到20萬的山區(qū)小縣,竟然流傳著七種地方戲曲。其中屏南四平戲、平講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光地方戲曲中,就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名,省級10名,縣級18名。</p><p class="ql-block">“四平提線木偶,是祖上留傳下來的,要一代代傳承下去?!?6歲的陸紹燦世居嶺下鄉(xiāng)謝坑村,從15歲跟著父親陸丕峰學(xué)戲,到登臺表演,30多年來,一直堅守著這個信念。</p><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也養(yǎng)活了一方文化。戲曲需要區(qū)域環(huán)境、區(qū)域文化來承載。然而,隨著城鎮(zhèn)化加速推進,地方戲曲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四平提線木偶如何求得生存,前途堪憂,困難重重。</p><p class="ql-block">四平提線木偶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陸則起,土生土長的屏南人,從事地方戲曲挖掘、研究、搶救、保護長達14年之久,對地方戲曲研究情有獨鐘,對屏南四平提線木偶更是了然于心。</p><p class="ql-block">“屏南四平提線木偶,與眾不同,特色鮮明?!标憚t起說起來頭頭是道,它以班社形式存在,為信仰而生,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每個戲班都尊奉道教閭山祖師,又同時信奉梨園教。每個藝人均有法名,偶班有壇號。木偶藝人為道士,被尊稱為“先生”。從宗教文化內(nèi)蘊看,其宗教功用已超出一般戲劇。而屏南舊俗,凡遇人戲班、木偶戲班同場地演出,人戲班都要先拜“木偶老爺”;木偶戲沒有開場,其它戲不敢響鑼,木偶班未歇鑼,別的戲不敢先收場。</p><p class="ql-block">“四平提線木偶在演戲市場上,保持了原生態(tài)。農(nóng)村人的許愿、還愿,小孩‘過關(guān)’、老人過世‘做大夜’,都要邀請‘先生’做法事。以祈求安康、家族興旺、驅(qū)邪避鬼?!?lt;/p><p class="ql-block">“在表演藝術(shù)上,保存了宋元以來提線木偶的余緒。線只有7根,又叫‘金錢傀儡’,非常古老,早間仍叫‘傀儡戲’?!?lt;/p><p class="ql-block">“在腔調(diào)上,以四平腔作為演唱聲腔,具有四平戲的特點?!标憚t起說,四平腔屬弋陽腔戲曲聲腔體系的一支,屬高腔系統(tǒng),唱腔、道白均有“土官話”及“中州韻”。音樂曲調(diào)主要由唱腔音樂、法事音樂、排場音樂三部分組成,其唱腔音樂中以四平戲曲牌為主,是閩劇、京劇的源頭之一。</p><p class="ql-block">“在表演劇目上,為章回式傳統(tǒng)說唱本。有《隋唐演義》、《三國義》、《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粉妝樓》等。一個劇目,最短演一兩天,最長可演一個月,演連臺戲。”</p><p class="ql-block">“在行當(dāng)上,保持著較古老的傀儡藝術(shù)體制。偶身有三十六身,取‘三十六天罡’之義,舞臺由18根竹子圍成,叫十八羅漢,舞臺具有神性?!?lt;/p><p class="ql-block">“陸紹燦兄弟的木偶班,以家族式傳承,‘兩個人,一臺戲’,保存的比較完整,規(guī)制比較古老,‘角色沒變、木偶沒變、聲音沒變,’藝術(shù)性、科研性價值很高?!标憚t起說,木偶班在表演藝術(shù)上是提線技法,前臺一個人表演提線,并包攬木偶所有角色做、唱、念。后臺一人操作鼓、板、鑼、鐃、鈸等5種樂器?!扒芭_干唱,后臺幫腔。上下互動,群眾喜歡。”</p><p class="ql-block">歷經(jīng)沉浮、盛極而衰</p><p class="ql-block">屏南四平提線木偶,雖歷經(jīng)沉浮,卻也逃脫不了盛極而衰的自然法則。</p><p class="ql-block">“屏南四平提線木偶,明朝末年從浙江傳入,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發(fā)展最為迅速?!标憚t起說,當(dāng)時,全縣有棠口、安溪、孔源、熙嶺、圪頭、周地、降龍、路下、謝坑等7個鄉(xiāng)鎮(zhèn)19個村都辦有提線木偶戲班,但現(xiàn)在僅有少量班社遺留?,F(xiàn)在,只有謝坑村的四平提線木偶戲班還在屏南與建甌、政和的鄉(xiāng)間上演著。</p><p class="ql-block">同樣,謝坑村的提線木偶戲班,也逃脫不了起起落落的命運?!氨硌菽九迹寝r(nóng)村人的手藝。稻谷割完了,就到外地賣藝掙飯吃。”班主陸紹燦說,文革時期,戲停演了。改革開放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大家生活變好了,又挑著擔(dān)子去演出了。</p><p class="ql-block">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fēng),屏南四平提線木偶重新?lián)Q發(fā)了青春。(轉(zhuǎn)自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