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銀杏黃了,文思動了”。一語道出蟄伏家中多時的文人心境。誰又曾忘了“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呢?于是,文友們相約著在這銀杏始黃,楓葉將紅的斑斕晚秋,步入詩畫古村李家坑。</p><p class="ql-block">記不清是哪一年去過李家坑,只記得在那嘗試過漂流。大呼小叫地完成到此一漂時,哪還有暇觀照夾岸青山合村抱,參差古木競天高;更不會去思接樟溪帶著人文氣息和悠遠歷史穿村而過的深遠。與那次相比,此行才讓我見識了真實的古村氣質,留下深刻印象。若再有人提及李家坑言必說漂流,是淺薄了這數(shù)百年的古村落了。</p> <p class="ql-block">結束行程那天,我們徐行慢品,話題仍繞不過古村。同行的某區(qū)作協(xié)主席給我們出了個考題:如果要用一個詞來說出對李家坑的印象,你們會用哪個詞?大家饒有興致地給出了各自的答案,有一字詞,有二字詞,還有四字成語,但無論如何都難以盡說?;爻痰穆飞?,我又不斷回味,李家坑于我的印象似乎可以用靜、奇、雅三字來形容。當然僅代表個人的感受,一千個游客有一千個李家坑。</p> <p class="ql-block">出發(fā)的那天,一路輕車熟駕,驕陽伴我。趕在林鳥歸巢前,我們一行到達了目的地。用文友海燕的話來說,我們趕上了李家坑的黃昏。眼前果然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的美妙景致。還未到周末的晚上,游客不多,我們一隊十幾人算是響動比較大地進村了,但并未引得村民圍觀,他們此刻仍該干啥干啥,四周是安靜祥和的。行走在鵝卵石鋪就的小路上,我拖著行李箱發(fā)出的橐橐聲響顯得特別突兀和不和諧,尬得趕緊拎起箱子負重而行。直至到了入住的“道地小筑”民宿,笑語歡聲才打破了古村黃昏的靜謐。</p> <p class="ql-block"> 清晨,依然陽光滿院。無目的周邊逛逛,不遠處見有大叔生著火爐在燒水,那壺是中空的,桔紅的火苗就從中間竄出來,好看地跳著舞,讓清冷的早晨變得溫暖而美好。我想象著早年古村的箍桶匠那一聲“打——圈噢!”的吆喝聲是如何喚醒沉睡的山村和劃破清晨的寧靜的,那許是最動聽的晨曲吧。周末又趕上天氣晴好,顯然今日的游客比昨多了不少。繞了一圈下來,感覺古村仍是從容閑適的,沒有個挨個的店鋪,更沒有攬客的嘔啞嘲哳的俗樂聒噪,以及過份熱情的賣主。這讓我很自然地就聯(lián)想到了那年千里馳奔去某知名古鎮(zhèn),沒有找到一絲文人筆下的感覺,卻被整夜的燈火通明和各種噪音攪得一夜未眠,白瞎了一趟慕名而行。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4, 24, 24);">真心希望李家坑古村永遠不要過度商業(yè)化。我喜歡這份歲月靜好的恬靜與此心安處的寧靜。這是對古村的初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 古村給我的另一個印象是它的奇。奇思妙想的布局,奇異珍貴的物種和奇跡般的長壽。</p><p class="ql-block">跟著“道地”主人李氏芬姐的導覽,我們一步步深入這一片神奇的村落。</p><p class="ql-block"> 芬姐指著一條條潔凈的鵝卵石小徑告訴我們,每一條小路都是互通的,沒有斷頭路,也沒有死胡同。而且望向路的另一端,都能看見青山綠植。身在此中,你會有一種非但沒有被逼上絕路,反而是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心理暗示,真好。</p> <p class="ql-block">李氏古村距今已有500余年歷史,村中遍布明清風格的通轉四合院。通轉,即為屋環(huán)暢通,可隨意轉達之意。如始建于1919年的新屋通轉——鳳躍魚游,是李家坑占地面積最大、裝飾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四合院。從外觀上看,它是一座相對封閉的住宅,關起門來自成一統(tǒng),但推門一見,內部卻通透、圓融,各門道均與外界連接緊密,使內外融為一體。這一構思似與村中三橫四縱的街巷交通相吻合,追求山不轉則水自轉,屋不轉而水繞屋的天坑效應。通轉院落的奇特設計在我國也是獨一無二的。</p> <p class="ql-block"> 走著走著被村口的一株大樹吸引,芬姐又給出了驚人的解說:“這棵老香榧已有500多歲了。我們村里的古樹樹齡都在500年以上?!贝逯杏幸恢曜罡叽蟮墓艠?,當?shù)厝朔Q為“甜茶”, 有上千年的歷史。村民說,這是當年先祖太公親手植下的,作為定居此地的象征。從外形看,這株高大的古木特別象是一根軸,整個村子和村前的大皎溪像是都圍繞著這一中心軸優(yōu)美地旋轉。我不禁感嘆,此處是怎樣得著上天的眷顧,有著溪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的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再來看當?shù)厝硕奸L壽似乎也順理成章了,活到90歲也是稀疏平常的事。</p> <p class="ql-block"> 海拔800米的四明山落差而成500米的天坑,李家坑村便坐落于其中。乍一聽這個名也太士氣太直接了吧,似乎與五百年的古村落的氣質不符。后來了解到,李氏先祖觀地形、通人文后,遂將李家暢改為李家坑(緣于前代徐家暢始終七戶而不暢)。李氏果然在此開枝散葉,子孫瓜瓞綿延。天坑本自天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才能生生不息,這才是李氏后人不斷壯大的真正原因,也是古村的一大奇觀。</p> <p class="ql-block"> 再來說說雅。一路耳聽目睹腦思,我以為這才是古村的氣質和靈魂,集中體現(xiàn)在建筑的典雅和人文的儒雅上。</p><p class="ql-block"> 古村最驚艷的當屬建筑。展眼望去,清中、晚期的建筑屋宇連片、前后疊落,大多為三合院、四合院,或粉墻、或青磚,但墻基多壘以五彩卵石,既古拙有趣,又燦然可愛。本已被建筑群吸睛,又轉角遇見與鹿游、水云居、鳳竹鶴松、千祥云集、奠闕攸居等磚雕門匾,更是驚喜。隨意拾掇出一處,便知或化于唐詩,或出自墳典。如耳熟能詳?shù)募Z“千祥云集”竟是出自道教典籍中的一句——百福駢臻,千祥云集。唐風古韻如此撲面而來,怎一個風雅了得。</p> <p class="ql-block"> 在房屋的裝飾中,也多用到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如廊檐牛腿、雀替交接等建筑構件,如石欞、木窗的鏤刻工藝。通過飾以具有象征意味的動、植物——耕牛、貔貅(傳說中的神獸)、蝙蝠、月季等形象,傳達勤勞、吉祥、富貴、平安等寓意。這些雕刻精美、雅致,且充滿濃郁的鄉(xiāng)土文化氣息,體現(xiàn)出當?shù)卮迕駱闼氐拿缹W觀和幸福觀。 ???</p><p class="ql-block"> 置身于李家坑村詩情畫意的民居群,我們儼然走進了一座雅致的浙東古建筑博物館,感受著真實、厚重的山居文化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李家坑村的原住民,相傳是李唐后裔。李氏太公艱苦創(chuàng)業(yè),教育子孫克勤克儉,唯耕唯讀。李氏后人承祖訓興辦“善教堂”書塾。后因學堂逼仄,族人再捐資,買下了現(xiàn)在書塾的所在地,建成了李氏書塾。百余年里,書塾除了名字不斷更換,“耕讀善教”的理念卻傳承未斷。據(jù)說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全民掃盲運動中,李家坑沒有一個文盲,令人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 一代一代的李氏后人,雖深居大山深處,但并不作井底觀,就像仍在高校繼續(xù)深造、不斷給自己充電的“道地小筑”主人李芬。他們在基層組織的帶領下,打造李家坑藝術博物館、立早書齋等藝術鄉(xiāng)建項目。以四明廊橋、沿溪步道為覽山閱水、賞景觀花駐足處;以二龍戲珠、龍眼井、龍珠石等自然景觀為代表提升李唐后裔龍文脈文化。依托歷史遺存,發(fā)展特色民宿。芬姐家的小筑依據(jù)古村現(xiàn)有的老建筑風貌而建,又巧妙融入現(xiàn)代文旅元素,使游客既能享受舒適的居住條件,又能感受古村的文化底蘊。藝術鄉(xiāng)建給古村增添了儒雅的氣息,也使村民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彩和高級。</p> <p class="ql-block">漫步四明廊橋,我們沉浸在一面是溪坑與青山的自然風光、一面是古樸村落與和睦民風的人文景致中。仰頭望見瓦藍天幕襯托下的吊紅(柿科的一種)明艷而動人,仿佛預示著古村美好的愿景。那就祝福李氏古村未來更加紅紅火火,柿柿(事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size: 16px;">(2023.11.28)</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