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水畫的學習要經(jīng)歷臨摹——寫生——創(chuàng)作這樣一個階段,而臨摹作為山水畫學習的基礎(chǔ)階段,顯得尤為重要。古代畫家給我們留下了豐富寶貴的經(jīng)驗,古人的章法、筆墨等技法,無疑是贈送給我們的文化法寶。古人總結(jié)的關(guān)于面水畫的理論對我們也是一筆很大的財富。這樣,我們可以遵從古人的腳步,高效地進入山水畫學習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要臨摹一幅作品,首先要對這幅作品進行充分的解讀和分析,從畫家畫這幅作品時的時代背景,畫家的心境以及畫家的筆墨技法語言等方面進行分析。比如《富春山居圖》,我們要知道這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年近79歲高齡花費了大約7年時間完成的經(jīng)典作品,畫中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峰巒平坡、叢樹村舍、漁舟小橋種種景色。</p><p class="ql-block">表現(xiàn)技法上,黃公望師法董源的濕筆披麻皴,但汰其繁皴,趨向簡淡,側(cè)鋒、中鋒交相呼應(yīng),濕潤的披麻皴與長短干筆皴擦混為一體,在坡峰之間還用了近似米點皴的筆法。</p><p class="ql-block">用淡墨畫山石,用濃墨點橫苔,點線相間,濃淡交錯,若淡若疏,筆法隨意瀟灑,畫面明凈疏朗,秀潤清爽,充分發(fā)揮了筆墨意趣,體現(xiàn)了中國畫線條和墨色的審美價值。帶著這樣解讀的心態(tài)去臨摹,把作品分析到了這種程度,想臨不好都難。首先臨摹可以先臨一幅作品的局部。初學者對毛筆和宣紙性能掌握得不夠熟練,局部臨摹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使臨摹者對筆墨和宣紙有個熟練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對臨本有一個先熟悉的過程。</p><p class="ql-block">局部臨摹可以從山石樹木開始畫起,先畫單棵樹,然后再畫雜樹、叢樹;先畫一塊石,然后再畫一組石。先找樹的畫法來集中局部臨摹,再找山石的皴法集中局部臨摹。</p><p class="ql-block">古人云“山藉樹而為衣”“得草木而華”,樹法在整個山水畫技法中是最重要的一宗,畫樹就連續(xù)集中臨摹各種樹的畫法,如樹的畫法從樹干畫法、樹枝的畫法、樹根的畫法、樹干的皴擦法等,全部過一遍,接著就是點葉法,從“介”字“個”字點法、梅花點、柳樹點等集中過一遍,此外,還有夾葉的勾法、松樹的畫法等,都需要集中練習臨摹,接著就是山石皴法練習,披麻皴、荷葉皴、斧劈皴等,專門找這些皴法的局部進行臨摹。</p><p class="ql-block">先臨摹物象結(jié)構(gòu)比較清楚、筆墨比較規(guī)范的畫,然后再臨變化較多、較復雜的畫;先臨局部、然后再臨整幅;相對先縮小臨摹范圍,力求在研究深度上最大限度地做到精微深入,在畫幅上不要貪大,不求快。</p><p class="ql-block">在臨完一幅畫時,要把臨的畫與范畫做一比較,看看有什么問題及差距,然后再重新臨摹一遍。再臨時,就應(yīng)針對性地解決前一次臨摹中存在的問題。</p><p class="ql-block">要能通過對一張畫的臨摹,既練習和解決手頭上的筆墨技法,也要能分析透這張畫各方面的藝術(shù)特點,這樣既提高了自身的筆墨技法,也增進了藝術(shù)修養(yǎng)及對畫的辨識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完整作品的臨摹,訓練整體的造型和筆墨氣息</p><p class="ql-block">首先就是打形,在宣紙上起形(也可以說是構(gòu)圖)。</p><p class="ql-block">這個步驟被很多人忽略,覺得快速起形完后趕緊下筆,然而畫著畫著就出現(xiàn)和原畫不一樣的構(gòu)圖和結(jié)構(gòu)。</p><p class="ql-block">我們要知道,畫面的結(jié)構(gòu)對一幅作品是何等的重要,這是體現(xiàn)意境的要素,如果結(jié)構(gòu)不準,很難想象畫面還有何意境可言,古代畫家畫面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安排都有其道理,哪個地方的留白多少,前后穿插、露藏等地方都十分講究。</p><p class="ql-block">如果在起形方面沒能接近原畫,就會出現(xiàn)畫面的留白地方被擠滿,或者空白太多等問題,造成作品缺乏整體的畫面氣息,這時候即使筆墨再生動,也沒法達到原畫的意境。所以拿到原畫后一定先充分了解畫面的布局和安排,然后準確打形。</p><p class="ql-block">其次開始下筆。下筆從局部開始,一般從畫面的前面部分開始,一個局部畫完整,再畫下一個局部,不能這兒畫一筆,那兒畫兩筆。一個地方要有一氣呵成的感覺,達到連貫感。一般是先勾線,然后皴擦等。</p><p class="ql-block">勾皴同時進行,才能達到筆墨一氣呵成之感。一個局部一定要畫充分,不然分量不夠,也就是筆墨不到位。</p><p class="ql-block">臨畫,寧肯畫得比它多,也不能少。山石樹木的臨摹感受應(yīng)該細心體會,因為自然屬性的不同,用筆用墨自然不—樣。另外要接近原畫的用筆用墨,用墨的濃淡程度也要基本接近原畫,墨最好一次完成,如果反復添加可能會造成悶、死板的狀態(tài)。</p> <p class="ql-block">對原畫大體的臨摹完成后,要掛起作品和臨本對比著整體觀察,觀察畫面的構(gòu)圖、結(jié)構(gòu)、留白的地方和臨本有沒有出入的地方,或者山石樹木的筆墨是否用到位、畫面整體的感覺是否得當。臨摹期間要思考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對山石樹木,古人是怎么樣表現(xiàn)的,同時到大自然中觀察山石樹木的屬性,對比古人的表現(xiàn)技法。比如,樹的生長規(guī)律、前后穿插、上細下粗、疏密的變化以及不同種類樹葉的畫法,在古人畫面上是如何表現(xiàn)的?不同類型的石頭的斑駁肌理,古人是用的何種皴法?</p><p class="ql-block">按照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方法臨摹,對這個階段學生來說可以得心應(yīng)手地進入臨摹狀態(tài)。帶著對古人作品崇敬的心態(tài)、體會古人畫作中的修為和意境,從而在古人的畫作中得到山水畫境界的滋養(yǎ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