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最早知道流坑,是早年讀徐霞客。《江右游記》里,霞客前輩在某個隆冬臘月來到樂安。霞客前輩跟本人一樣,也是特別負責(zé)任的旅行者。到一個地方,未游其地,先做攻略,紙面上把當(dāng)?shù)仫L(fēng)物瀏覽一番。霞客先生讀樂安地方志,“知其城西四十里有天生石梁,其側(cè)有石轉(zhuǎn)運,故欣然欲往”。</p> <p class="ql-block"> 霞客先生去看大自然形成的石橋,意外收獲了流坑村。 那天剛好是冬至日,霞客幾經(jīng)周折,來到一條河的邊上?!督矣斡洝穼懙溃骸岸砷L木橋至溪南,是為流坑。其處阛闠縱橫,是為萬家之市,而董氏為巨姓,有五桂坊焉。”</p> <p class="ql-block"> 那條河是現(xiàn)在的烏江,流坑是五代十國時期建的村子。唐朝末年,唐德宗有位宰相叫董晉,董晉有位叫董清然的孫子。為了躲避戰(zhàn)亂,董清然遷居到臨川府,也就是現(xiàn)今江西省撫州市的臨川區(qū)。大唐皇朝傾覆,到了南唐升元年間,董清然的孫子董合一家再遷到流坑。</p> <p class="ql-block"> 董合遷居流坑,是公元940年前后。徐霞客來到流坑,是近700年后 的明代。我讀《江右游記》,來到流坑,又過去了近五百年。徐霞客中午時分來到流坑, 因為是枯水期,河里不通舟船,這地方偏僻,滴滴司機都不愿接單,先生只好往西走了八里地,投宿烏江南岸的茶園。</p> <p class="ql-block"> 按著《江右游記》里描述的地名,我在樂安縣地圖上找了半天,發(fā)現(xiàn)這是幅相當(dāng)復(fù)雜的路線圖。我從樂安縣城開車過來,沒有經(jīng)歷先生走過的山山水水,城區(qū)出來后上樂安大道,然后上G238,半小時后到牛田鎮(zhèn)。站在橋上,烏江在群山間蜿蜒。下游不遠處,便是流坑了。霞客先生泉下有知,會不會羨慕我的便捷交通呢?或者我該遺憾自己沒活在他那個年代?</p> <p class="ql-block"> 來到流坑村口,先看到的是一棵巨大的樟樹,看上去有幾百年樹齡吧,依然枝繁葉茂,樹干上爬滿蕨類植物。走過樹下往北,便是當(dāng)?shù)厝怂Q的朝朝街,集中了村里所有的商業(yè),有小餐館、米店、藥房、賣日常雜貨的鋪子、蔬菜肉類集市。為什么會有這么萌的名字,至今不明白。</p> <p class="ql-block"> 朝朝街走到盡頭,是棋盤街,《江右游記》提及的五桂坊就在這里。不是徐霞客看到的五桂坊,那座木頭牌坊不知哪個年代拆除了,現(xiàn)存的五桂坊是在原址上再建的磚制門樓,三角形樓頂上鑲著顆五角星,半個世紀前狂風(fēng)暴雨走過這地方,留下時間的印記。</p> <p class="ql-block"> 有個成語叫蘭桂齊芳。知道這成語,大概能明白五桂坊的內(nèi)涵。古人活在“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夢想里,如果兒孫同時顯貴發(fā)跡,真?zhèn)€是蘭桂齊芳了。五桂坊是表彰董氏一門五人同時中進士而建的紀念牌坊,是夢想成真的見證。這一盛事發(fā)生在1034年,宋仁宗景佑元年,堪稱殊榮啊。</p> <p class="ql-block"> 霞客先生看到五桂坊時,想必也見到了旁邊的狀元樓。這幢為紀念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流坑的恩科狀元董德元的磚木結(jié)構(gòu)重樓,平面正方形,前后拱門,明代風(fēng)格依稀猶存。正科狀元出自每三年一次的殿試。自宋朝開始,如果皇家有大喜事,朝廷天恩浩蕩,額外開考恩科,另給不第的學(xué)子一次機會。恩科狀元也是皇家欽點的勝出者,含金量與正科沒有差別。</p> <p class="ql-block"> 董德元高中狀元那年,有位年僅18歲,幼年喪父隨母定居在武夷山的年輕人,科舉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賜同進士出身。這年輕人叫朱熹,考試成績近乎墊底,獲賜的同進士出身,成色也擰得出水,意思是你不是進士出身,姑且按進士出身對待。類似的情況是民國時期常見的如夫人,意思是如同夫人,但畢竟不是夫人。學(xué)渣朱熹后來成了震古爍今的理學(xué)名家,而與朱圣人同年的同科狀元董德元,當(dāng)年震古爍今的學(xué)霸,如果不是我在這里提起,誰記得他呢?</p> <p class="ql-block"> 五桂坊表彰的一門五進士,比董德元中狀元早了一百多年。董狀元之后,流坑又先后出過四子登科、五子登科,伯侄兄弟六人同年中舉,叔侄兄弟七人同年中舉。這樣的科舉盛事,背景是宋太祖趙匡胤開國后實行的重文輕武國策。流坑在南北宋期間共出了31位進士、100多名舉人、秀才不勝枚舉,進入仕途者上至參知政事與尚書,下至主簿、教諭,直到明代晚期一直仕宦鼎盛,人才輩出。</p> <p class="ql-block"> 狀元是皇上欽點的,按著規(guī)制,狀元樓是當(dāng)?shù)刈罡叩慕ㄖ?,別的屋頂高度都不許超過狀元樓。牌匾“狀元樓”三字寫得很有功力,據(jù)說是朱熹的手跡,卻沒有題記。我猜想與題字人的身世有關(guān)吧。</p> <p class="ql-block"> 朱熹在生時遠沒有身后的盛名,晚年時被彈劾以偽學(xué)欺人,戴著“偽學(xué)魁首”帽子,以偽學(xué)罪被落職罷祠。類似的帽子叫“反動學(xué)術(shù)權(quán)威”,近900年后落在無數(shù)的腦袋上。朱熹成為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是他身后多年的事。朱圣人仕途坎坷,學(xué)說主張飽受爭議,為流坑村的狀元坊題字不留名,可以理解吧。</p> <p class="ql-block"> 南宋靖康年間,流坑還出過一位特科錄取的武狀元董藻。流坑風(fēng)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末,傳說里是當(dāng)時的國師楊筠松做的點撥。兩位狀元都不是正科,其中有什么風(fēng)水玄機呢?董藻是流坑董氏第七世,自小聰穎過人,三四歲能背詩,七八歲能做詞。董藻高中狀元時,正值金兵南侵,北宋都城汴京淪陷,欽宗、徽宗被俘,董藻在逃難途中身亡。</p> <p class="ql-block"> 武狀元生于末世,福大命薄,沒能享受應(yīng)有的尊榮,靈牌從祀在為文狀元董德元建造的狀元樓神龕里。 按著董家人的總結(jié),流坑“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可謂盛極一時。是耕讀文化的卓越表現(xiàn),還是暗合了流坑臨官來水,有利讀書做官人的風(fēng)水玄機呢?這個江南鄉(xiāng)村的起落,其實只是朝代興衰的縮影吧。</p> <p class="ql-block"> 狀元樓建在村北的道路上,村民們在樓下的通道進進出出,想必會有些與有榮焉的心情,到底是崇拜祖先的民族啊。這座為了表彰功名而建的樓房,后來又有了瞭望警戒和防御功能。老年間的鄉(xiāng)下,匪患是要命的問題。五桂坊對面是錦衣坊,錦衣衛(wèi)組織的派出機構(gòu)。宗法下的流坑村,村民都連著血緣紐帶,有什么內(nèi)部矛盾,會在祠堂里依著族約村規(guī)解決,無須勞動專政機關(guān)錦衣衛(wèi)維持秩序??梢娖鸫a在明代,流坑已經(jīng)是興旺的商埠,不是閉塞的村莊了。</p> <p class="ql-block"> 常年有人科場得意的地方,酒自然是不能少的。返回朝朝街,著意去看剛才路過時沒進去的酒鋪子。兩家鋪子都賣狀元酒,問酒坊是哪年開的,都說不出之所以然來,只知道是老輩子的祖?zhèn)鳟a(chǎn)業(yè)。試品了兩款,喜歡酒里濃濃的稻香味,又買了一瓶子帶著。鄉(xiāng)村米酒很拿人,還走在街上,便暈乎乎的有些飄。</p> <p class="ql-block"> 看來這酒真有些道道。在下沒中狀元,甚至沒有下場考試,幾口老酒下肚,當(dāng)狀元的感覺,真真切切的有了。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