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峽絕壁飛白練 昭君故里話傳說</p><p class="ql-block"> 11月14日上午,游覽三峽大瀑布,又名白果樹瀑布。 </p><p class="ql-block"> 我見過“水云生處龍翻騰,雷鼓嘈嘈震宇寰”的黃果樹瀑布;我見過“千里黃河一壺收,氣勢磅礴聲震天”的壺口瀑布,而這個瀑布好像沒怎么聽說過,心里便輕視了幾分。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來到景區(qū)門口,牌匾上書“中國十大名瀑”,內心多少有些狐疑。</p><p class="ql-block"> 沿著甬路往里走,欣賞了許多奇石佳木。然后來到蜿蜒的木棧道上,左邊欣賞瑩瑩的湖水,后邊摸摸高聳的大山,還時不時欣賞一下巴人的水碾和水車。走過小橋,來到“四不像”觀景臺,這是一片形體怪異的鐘乳石,有人說它的頭像獅子,身子像馬,腳像大象,尾巴像牛,故命名“四不像”。之后走過標有各省名稱的小石墩,來到高空索橋。這個索橋橫跨在疊翠峽谷之間,全長102米,與三峽大瀑布的高度驚人的一致。大家在索橋上搖搖擺擺、蕩蕩悠悠,其樂無窮。繼續(xù)向前,右側緊挨崖壁而行,左邊有溪水叮叮咚咚,心情甚是愉悅,不覺加快了腳步。不一會兒,水流聲勢加大,“轟轟”聲由遠及近,未見其形先聞其聲,便知馬上要見到“廬山真面目”了。果然沒走幾米就到了。來到近前一看,眼前突然一亮,它雖然不如壺口瀑布和黃果樹瀑布那樣氣壯山河,可它有自己獨特的美。它很高,仿佛從云朵里跌落下來;它很白,像一匹白絹,“千古長如白練飛”再恰當不過;它很薄,像一層輕紗掛在黝黑的崖壁上。但是它的穿透力卻很強,我們站在很遠的觀景平臺都能被它飛花濺玉。它簡直就是一位“養(yǎng)在深閨無人識”的美女啊!它雖然沒有那兩個瀑布那般雄渾與壯闊卻不失曼妙與柔情。真是賞不完、看不夠。更神奇的是還可以穿越。大家迅速換上雨衣和鞋套,來到洞口,只見水珠“啪啪啪”拍打下來,有點兒讓人望而卻步,可不穿過卻又不甘心。于是拽著雨衣的帽子,弓著身子飛快跑進洞里,可瀑布撞擊崖壁飛濺起的水花依然槍林彈雨般襲來。緊挨山體而行好一些,從這個角度向外觀看瀑布,它像是為這個凹進去的山洞掛了一道白色的水晶珠簾,漂亮極了。大家意猶未盡,往來穿梭,意趣盎然。這是一次獨特的體驗,世間即使有飛瀑千萬條仍不可小覷,因為大自然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p> <p class="ql-block"> 下午前往和美興山縣昭君故里,興山這個小縣城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之稱。“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杜甫的《詠懷古跡》說的就是這個昭君村。</p> <p class="ql-block"> 來到景區(qū)門口,環(huán)顧四周,果然被群山包裹。北面山峰尤高,叫紗帽山。這個小山村背靠紗帽山,前臨香溪水。真正是依山傍水、鐘靈毓秀之地。難怪孕育出這樣一位名垂青史的“和平使者”、靚麗佳人。</p> <p class="ql-block"> 景區(qū)不大,在這個自然風光與歷史底蘊完美融合的昭君故里,我們不必步履匆匆,可以閑庭信步,拾一段慢時光。 </p><p class="ql-block"> 走進景區(qū),映入眼簾的是門口大石上清代陶澍先生題“昭君村”的詩。大家駐足吟誦,滄桑之感油然而生。往里走,有塊石碑上寫著“娘娘泉”,探尋兩次未見泉眼,大概此泉已隨伊人去。</p> <p class="ql-block"> 這里建筑很獨特。木質結構,精致靈巧,古樸雅致。逐屋尋訪,了解了昭君生平,感知了她的生活軌跡,再現(xiàn)了中堂宣召、淚別父母等情景,還了解了一些當?shù)氐牧曀缀惋L土人情。來到庭院中還欣賞了一陣兒她的撫琴像。沒來之前,昭君在我心里是美麗的傳說,站在這里倒尋到了一種煙火可親的溫暖。</p> <p class="ql-block"> 庭院中還有一尊昭君微側身軀、兩手交握下垂非常高大的白色塑像,極其精美,供后人永遠銘記。是的,必須銘記,沒有昭君出塞,哪來漢與匈奴幾十年的和平,又哪來中華民族文化的大融合與大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參觀完畢,依依不舍。這里雖然沒有兩壩一峽震撼,沒有三峽大瀑布驚喜,甚至有些落寞與孤寂,但它是自然與人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完美契合。在這里可以俯仰山河秀美,可以聆聽歷史傳說,可以時光放緩,可以返璞歸真!</p> <p class="ql-block"> 夜游小三峽 </p><p class="ql-block"> 傍晚,我們來到重慶巫山。巫山打造的是“一江碧水、兩岸青山、三峽紅葉、四季云雨、千年古鎮(zhèn)、萬年文明”。</p><p class="ql-block"> 吃罷晚飯,登上游船,已經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來到二樓甲板上觀巫山兩岸,燈火輝煌、溢彩流光,美不勝收?!叭龒{之光”與船艙內表演穿插呈現(xiàn),相得益彰。燈光所到之處皆有驚喜,江水、崖壁與兩岸的城市燈火是不斷移動的大舞臺,游船就是我們的看臺,大家追著光影時而東西,時而南北,任憑晚風拂面、江水微寒。船艙內是歌舞詩詞表演。印象最深刻的是蘇軾與老太師王安石的“詩舞千年”節(jié)目,將有關巫山的詩詞文化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加上酈道元在《水經注》上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這些都讓我對巫山、巫峽以及十二峰更增添了一種崇敬與神往。</p><p class="ql-block"> 此行雖然是夜游小三峽,但光影下的滔滔江水和懸崖峭壁也別有一番韻味。那夜那景,有那么一瞬間,我竟涌起一種“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放逐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