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村名溯源</p><p class="ql-block"> 碧丹村是由原松柏村、黃石村、橋邊村合并成碧丹村。</p><p class="ql-block"> 碧丹村以碧丹溪而名,而碧丹溪其名不知始于何時。據(jù)碧丹溪宣城鄧氏家譜記載,鄧如儒(生于清康熙十七年),字汝為號碧丹。再有鄧天璋(生于清康熙元年)字上珍號丹溪。以這兩位先人的名號始見“碧丹溪”字樣,或許碧丹溪地名始源更早。</p><p class="ql-block"> 原來的碧丹溪溪流呈S形走向,自西向東,經(jīng)楊陶溪注入馬轡市資水,溪水受光照影響,每見朝霞或夕照之際,霞光入水,溪水一片彤紅,霞光稍逝,溪水復呈碧藍。溪水因光照而易色,時而碧綠,時而彤紅,故曰碧丹溪。</p> <p class="ql-block"> 村級基本概況</p><p class="ql-block"> 碧丹村東鄰七仙洞,南倚千秋界,西接黃金村,北枕黃水尖。村中良田千頃,人煙集中,懷桃公路貫村而過,村域交通優(yōu)越,距鎮(zhèn)區(qū)約7公里,全村行政區(qū)劃面積8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全村人口1745人,退伍軍人23人,其中抗美援朝志愿軍1名。</p><p class="ql-block"> 全村80歲以上的老人有64人,其中100歲老人有1人。</p><p class="ql-block"> 全村耕地面積950畝,人均0.54畝,水稻田650畝,旱地300畝,雙季稻100畝,一季稻320畝(油菜300畝),玉米、紅薯、大豆共230畝,果園120畝,花生30畝,辣椒20畝,蔬菜30畝,茶園55畝。</p><p class="ql-block"> 全村山地面積9500畝,人均5.4畝,其中林地9000畝,茶園220畝,山竹80畝,其他山地(雜木巖山)200畝。</p><p class="ql-block"> 礦產(chǎn)資源(銻礦)1處,安化縣同心銻弟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總量0.5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全村房屋408間,發(fā)放不動產(chǎn)證387間。</p><p class="ql-block"> 水資源有4條小溪流,溪流全長6公里,山塘9處。</p><p class="ql-block"> 境內(nèi)高山</p><p class="ql-block"> 黃水尖,又名紫竹峰、祖師界,海拔832米。相傳很久以前,原來山頂有一祖師庵觀,后因山上無水,擇云臺山。黃水尖以亡水尖而名。</p> <p class="ql-block"> 大事記</p><p class="ql-block"> 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由碧丹溪鄧文光、鄧貴賢等為首,修建坡腳里樂安橋(現(xiàn)在紅軍橋)。</p><p class="ql-block"> 民國二十四年(1935)11月25月,蕭克率領的紅六軍團,16師和17年從沅陵官莊,經(jīng)唐虎坪過桃源進入安化馬路口,下午3點多紅17師從馬路口出發(fā),經(jīng)過碧丹溪至株樹山,襲擊了馬轡市第八區(qū)工所。</p><p class="ql-block"> 11月30日,紅16、17師離開馬轡市上煙溪、坪口,紅六軍團機關部與奎溪賀龍部會合,下午4、5點多在株樹山紅沙溪開會,吃完晚飯后翻越虎足坡,宿營于碧丹溪橋邊亁溪口田里,第二天離開碧丹溪去奎溪。</p><p class="ql-block"> 12月8日,為了解決湖南坡之圍,紅軍從江溪出發(fā),經(jīng)六步溪、木榴上進馬洞,從古樓坡繞路到碧丹溪,在歇驢坳與國民黨軍戰(zhàn)斗,圍點打援馬路口敵97師成功。 </p><p class="ql-block"> 1956年初級社。</p><p class="ql-block"> 1957年高級社。</p><p class="ql-block">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首屆梅城人曹漢成任書記,第二屆漢壽人徐槐枝任書記。黃石村鄧正槐任首屆支書,松柏村張先讓任首屆支書,橋邊村蘇業(yè)庭任首屆支書。</p><p class="ql-block"> 是年,修建碧丹溪完小,占地850m2,教室4間,老師4人,學生84人,4個班級。學校前身是馬轡市完小,始創(chuàng)于1948年,因柘溪庫區(qū)蓄水,1958年隨政府后靠遷至碧丹溪,曾更名為岳溪鄉(xiāng)聯(lián)合學校。</p><p class="ql-block"> 是年下半年搞食堂。</p><p class="ql-block"> 1959年搞大躍進,大煉鋼鐵,男女老少齊上陣,爬到枇杷灣山上挑鐵礦石煉鋼鐵。</p><p class="ql-block"> 是年,群眾晝夜奮戰(zhàn),修建松柏、五房里、黃石坳山塘共8處。</p><p class="ql-block"> 1961年4月,從馬路人民公社中劃出岳溪、碧丹溪二個片,成立岳溪人民公社。同時下放食堂。</p><p class="ql-block"> 1960年至1961年,柘溪庫區(qū)蓄水,桃子沖分兩批移民,248人入遷橋邊,其中68人搬遷木留界。</p><p class="ql-block"> 1963年修建黃石小學,教室2間,教師2人,學生46人,2個班級,占地350m2。</p><p class="ql-block"> 是年,橋邊修建同心小學,教室2間,教師2人,學生70人,班級2個,占地350m2。</p><p class="ql-block"> 1967年大興茶業(yè),開茶園梯土,松柏大隊選在嘎嘎尖土地,在干部和張支書的帶領下,男女老少齊上陣,各隊每天分派開梯土的任務,不停工,提出的口號是:晴天一天當兩天,麻風細雨當好天,不怕酷暑嚴寒天,感動群眾感動天。由于干群的努力,提早開墾了100多畝梯土茶園。第二年還種上了西瓜,得到了豐收。橋邊大隊在王家山等地開出了100多畝,黃石坳大隊在歇驢坳杜家溪開墾了100多畝好茶園,鄧寅旦擔任過兩年場長,出產(chǎn)的茶質(zhì)受到好評。</p><p class="ql-block"> 1968年修建碧丹溪中學,教室6間,4個班級,教師15人,學生207人,占地面積3000m2,原來叫岳溪公社中學。69年2月招收第一屆學生,校長鄧付平。</p><p class="ql-block"> 1970年坪口修鐵路,各大隊派外調(diào)勞力參加。</p><p class="ql-block"> 1971年修金家沖水庫,各生產(chǎn)隊派外調(diào)勞力參加,水庫77年6月山洪暴發(fā)被沖垮。</p><p class="ql-block"> 1974年修建五房里拿咀沖小型電站。</p><p class="ql-block"> 是年,動用全大隊勞力,歷時一個冬天,修建松柏臺屋后蓄水池。</p><p class="ql-block"> 是年,開懇松柏臺屋后山、巖屋山、殿石坪、虎耳坪棗園,栽培棗子苗3萬棵,當時還聘請一名河南技術(shù)師傅指導培育一年,責任制后分給各戶,棗樹后來逐漸荒蕪。</p><p class="ql-block"> 1975年秋,松柏臺“移屋開田”,移開鄧肯堂、鄧龍村、鄧亥英、鄧庚生、鄧國仁房屋及松柏大隊部,開出稻田10多畝。</p><p class="ql-block"> 是年,為了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在張家灣修建豬場,20多間豬欄,每年喂養(yǎng)牲豬40多頭。五房里鄧快生任場長,豬場一直辦到責任制時期取消。</p><p class="ql-block"> 是年,懷桃公路通車。</p><p class="ql-block"> 1976年修建松柏臺大部隊禮堂,一年完工。</p><p class="ql-block"> 是年,橋邊村與松柏村共同修建黃花園七里丘至張家灣渠道,全長1600多米,歷時一個冬季完成。</p><p class="ql-block"> 1977年6月14日~15日,連降暴雨,碧丹溪稻田毀壞嚴重。</p><p class="ql-block"> 是年,修建碧丹溪河堤3500米,把原來的彎溪道改成直溪道。區(qū)委書記付貴龍在松柏臺辦點,岳溪鄉(xiāng)黨委書記胡勤旺組織全公社勞力,成立建設指揮部,各大隊設食堂,下設營、連、排、班施工單位,有軍號作息時間統(tǒng)一安排作業(yè)。</p><p class="ql-block"> 1978年,岳溪公社組織各大隊勞力,在馬轡市突擊開梯110畝,建立第一個園藝場。</p><p class="ql-block"> 1980年同心礦山建立,開始采礦。</p><p class="ql-block"> 1981年普遍實行以家庭聯(lián)營承包為主要形式的生產(chǎn)責任制。</p><p class="ql-block"> 是年松柏臺至馬轡市14公里建成通車。</p><p class="ql-block"> 1983年3月,公社改為鄉(xiāng)鎮(zhèn),生產(chǎn)大隊改為村,生產(chǎn)隊改為村民小組。</p><p class="ql-block"> 1985年12月,松柏、黃石高壓線架成通電。</p><p class="ql-block"> 2008至2011年,人居環(huán)境整治項目,修建了五房里2座跨溪大橋,修建了垃圾池400余處,全村農(nóng)戶覆蓋率90%,10%的農(nóng)戶修建了三格式廁所污水處理池。榮獲2010年度項目建設先進單位,2011年度基礎設施建設先進單位,2011年度冬種生產(chǎn)工作先進單位。</p><p class="ql-block"> 2012年,移民項目,干溪口修建河堤300多米,張家灣水溝進行了水泥澆鑄墻底,疏通200多米,保障了水流暢通。人居環(huán)境整治項目,投資10萬余元,對松柏至橋邊實施了亮化綠化工程。榮獲2012年度油菜生產(chǎn)先進單位。</p><p class="ql-block"> 2013年,水利項目,投資30余萬元,將王家莊水渠、櫻桃彎水溝進行修建,黃石王水尖至野毛洞,屋門前到梨子坪了300多米水渠進行了修建。榮獲2013年度基礎設施建設先進單位,2013年度農(nóng)村清潔工程工作一等獎。</p><p class="ql-block"> 2014年,農(nóng)業(yè)開發(fā)項目,投資30多萬元,將道子坪(松柏至橋邊)300多米水渠、黃石冬生屋前至春政田邊300多米水渠進行修建。王家莊山塘整修,五房里塘灣里山塘整修,黃石山塘整修。榮獲2014年度農(nóng)村清潔工程工作一等獎,2014年度征兵工作先進單位。</p><p class="ql-block"> 2015年,投資40多萬元,修建村部大樓。水利項目,企業(yè)投資,政府投資共計180萬元,實施人飲工程,從金星引水至黃石老院子后山,修100立方米清水池,解決碧丹人飲。榮獲2015年黨建工作先進單位。</p><p class="ql-block"> 2016年,國土項目,投資180多萬元,對烏龜沖河堤雙邊共計300余米、干溪口河堤單邊700余米、張家灣水溝200米、王家灣水溝400米進行了修建。王家灣公路硬化300多米。</p><p class="ql-block"> 2017年,茶旅集團投資50余萬元,政府投入30萬元,對黃石、松柏、橋邊人飲工程進行改建,利用本地水源,修建松柏、五房、橋邊清水池4處,畜水量200立方米,加上原來黃石清水池100立方米,共計畜水量300立方米。保障村民安全飲用水。榮獲2017年度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p><p class="ql-block"> 2018年、黃石潛水塘至鄧志剛屋邊水渠300余米進行修建。松柏增加人飲電排設施,在老支書鄧購堂屋邊抽水,投資6萬多元。補缺修復王家莊河堤50多米,鄧較庭屋邊河堤近20多米,鄧九發(fā)屋前河堤16米多,共投資10萬多元。茶旅集團贊助投資100多萬元,修建歇驢坳茶亭。</p><p class="ql-block"> 2019年,人居環(huán)境整治投資120多萬元,修建垃圾收集點25處,擺放垃圾桶60只,大型廣告欄6處,發(fā)放農(nóng)戶小垃圾桶445只,硬化河堤路面3公里,整修河堤4公里,修建人行便道4處總計4公里,綠化3公里,修建攔砂壩3處,清理陳年白色垃圾50余噸,改建三格式廁所污水處理60戶。投資27萬元,修建了橋邊張有庭田邊至礦部河堤,全長320米。茶旅投資200多萬元,將歇驢坳公路擴改硬化。榮獲安化縣2019年度“文明村”稱號,2019年度村級工作綜合考評第三名,2019年度民調(diào)工作先進單位,2019年度全縣信訪工作“三無”村優(yōu)秀單位,2019年度支持教育先進單位,2019年度優(yōu)秀駐村扶貧工作隊。</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8日,發(fā)生一場極其恐怖的新冠疫情。春節(jié)期間,各地鄉(xiāng)鎮(zhèn)城區(qū)設置關口,嚴防人員出入以免傳播病疫。碧丹村村委干部在村中各個路口設卡值班,家家閉門自防,路上難見行人車輛,出門戴口罩,吃飯用公筷。</p><p class="ql-block"> 2022年,村級亮化工程全部落實到位,河堤兩岸燈如白晝。</p><p class="ql-block"> 是年,補充電排水源3處。</p><p class="ql-block"> 2023年全村戶戶通硬化覆蓋。</p><p class="ql-block"> 是年,集體經(jīng)濟發(fā)展歇驢坳種黃精基地200畝。</p><p class="ql-block"> 是年8月,村民自愿捐款集資,在張家灣獅子洞營建村民休閑中心。</p> <p class="ql-block"> 建制沿革</p><p class="ql-block"> 宋熙寧五年,取“歸安德化”之意設安化縣,隸屬荊湖南路潭州長沙郡。縣境分設四鄉(xiāng)五都,馬路口、湖南坡、蒼場、岳溪、木榴、奎溪為第十四都,后改稱四都,碧丹村在岳溪境,隸屬四都。</p><p class="ql-block"> 元,今安化隸屬湖廣行省湖南道潭州路(后改天臨路)。</p><p class="ql-block"> 明初,安化先后隸屬潭州府、長沙府(后改湖廣布政使司長沙府)。</p><p class="ql-block"> 清代,沿用行省舊制(簡稱省),地方設省、道、府、縣四級,今安化縣隸屬湖南省長寶道長沙府。</p><p class="ql-block"> 民國初年,廢府保留道改長寶道為湘江道,今安化隸屬湖南省湘江道。</p><p class="ql-block"> 民國十一年(1922),撤銷道,保留省、縣兩級,今安化隸屬湖南省。都(鄉(xiāng))改為鎮(zhèn),全縣設10鎮(zhèn)若干區(qū)、團。四都鎮(zhèn)治設馬轡市,碧丹溪為馬轡市二區(qū)履良團。</p><p class="ql-block"> 民國二十一年( 1932 )鎮(zhèn)改稱區(qū),原鎮(zhèn)下的區(qū)改稱鄉(xiāng),全縣劃分為10個區(qū)93個鄉(xiāng)。隸屬馬轡市四都區(qū)碧丹溪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民國二十四年( 1935 ),推行區(qū)、鄉(xiāng)、保、甲制。下設云辰、澄坪二鄉(xiāng),24保。隸屬馬轡市第八區(qū)澄坪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民國二十六年(1937),隸屬馬轡市八區(qū)資潤?quán)l(xiāng)。</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屬馬轡市為第七區(qū)碧丹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1951年8月,縣重新劃區(qū),隸屬馬轡市十三區(qū),所轄鄉(xiāng)、鎮(zhèn)未變。</p><p class="ql-block"> 1952年,益陽專區(qū)建置撤銷,安化隸屬常德專區(qū)。</p><p class="ql-block"> 1953年4月,馬轡市十三區(qū)人民政府改為十三區(qū)公所。</p><p class="ql-block"> 1955年7月,改十三區(qū)公所為安化縣人民委員會馬轡市區(qū)公所,駐地馬轡市鎮(zhèn)。</p><p class="ql-block"> 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碧丹溪并入岳溪鄉(xiāng),屬煙溪辦事處。</p><p class="ql-block"> 1957年,金星、黃星與碧丹、黃石、同心、旺興、松柏臺和千秋界合并為碧丹村。</p><p class="ql-block"> 1958年7月,成立岳溪人民公社,村級組織機構(gòu)改稱大隊,組為生產(chǎn)隊,黃石、碧丹、橋邊大隊皆歸屬岳溪公社。</p><p class="ql-block"> 1962年,恢復益陽專區(qū)建置,安化縣隸屬益陽專區(qū)。</p><p class="ql-block"> 1968年,益陽專區(qū)改稱益陽地區(qū),安化縣隸屬益陽地區(qū)。</p><p class="ql-block"> 1984年2月,人民公社改為鄉(xiāng),大隊改村,生產(chǎn)隊稱組。</p><p class="ql-block"> 1986年12月,撤消云臺區(qū)公所,建立安化縣云臺辦事處,仍為縣人民政府派出機構(gòu)。駐地馬路鎮(zhèn)。下轄馬路、岳溪、奎溪、木榴、蒼場、湖南坡、柘溪7個鄉(xiāng)和馬路鎮(zhèn)。</p><p class="ql-block"> 1994年,設立益陽市,安化隸屬益陽市。</p><p class="ql-block"> 1995年,安化撤區(qū)并鄉(xiāng)建鎮(zhèn),馬路鎮(zhèn)、岳溪鄉(xiāng)、湖南坡鄉(xiāng)合并成立馬路鎮(zhèn),下設四個管區(qū),隸屬岳溪管區(qū)。</p><p class="ql-block"> 2006年,蒼場鄉(xiāng)并入馬路鎮(zhèn)。</p><p class="ql-block"> 2008年8月并村,松柏村、黃石村、橋邊村合并為碧丹村。</p> <p class="ql-block"> 松柏村歷任村支書</p><p class="ql-block">張先讓1951年1日~195512月</p><p class="ql-block">張先讓1966年3月~1988年3月</p><p class="ql-block">鄧告堂1988年4月~2008年6月</p><p class="ql-block"> 松柏村歷任村主任</p><p class="ql-block">夏得石1960年3月~1966年3月</p><p class="ql-block">鄧必軍1966年4月~1972年3月</p><p class="ql-block">賀歸堂1972年4月~1978年3月</p><p class="ql-block">鄧又群1978年4月~1980年3月</p><p class="ql-block">鄧告堂1980年3月~1986年3月</p><p class="ql-block">夏春華1986年4月~1990年3月</p><p class="ql-block">鄧又群1990年4月~1998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思林1999年1月~2005年12月</p><p class="ql-block"> 松柏村歷任村文書</p><p class="ql-block">鄧海清1968年3月~1985年3月</p><p class="ql-block">鄧勇盛1985年4月~1990年3月</p><p class="ql-block">鄧依山1990年3月~2005年3月</p><p class="ql-block">鄧思林2005年3月~2008年1月</p><p class="ql-block"> 橋邊村歷任村支書</p><p class="ql-block">朱科丁 1960年3月—1961年12月</p><p class="ql-block">蘇業(yè)庭 1962年1月—1967年12月</p><p class="ql-block">蘇業(yè)庭 1972年1月—1979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懷才 1980年1月—1980年12月</p><p class="ql-block">魏利山 1981年1月——1983年12月</p><p class="ql-block">龔庭元 1984年1月—1984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真興 1985年1月—1989年12月</p><p class="ql-block">蘇業(yè)庭 1990年1月—1998年11月</p><p class="ql-block">鄧克興 1998年11月—2005年5月</p><p class="ql-block"> 橋邊村歷任村主任</p><p class="ql-block">蘇業(yè)庭 1957年11月—1961年12月</p><p class="ql-block">賀青山 1962年1月—1962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國書 1963年1月—1966年12月</p><p class="ql-block">蘇業(yè)庭 1967年1月—1971年12月</p><p class="ql-block"> 空 1972年1月—1984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晨光 1985年1月—1989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克興 1990年1月—1991年12月</p><p class="ql-block">賀穩(wěn)珍 1992年1月—1998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運華 1999年1月—1999年11月</p><p class="ql-block">魏友巖 1999年11月一2008年1月</p><p class="ql-block"> 橋邊村歷任村文書</p><p class="ql-block">魏丁山 1960年1月—1965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超群 1966年1月—1970年1月</p><p class="ql-block">鄧運堂 1971年1月—1976年 12月</p><p class="ql-block">魏叔全 1977年1月—1983年12月</p><p class="ql-block">賀少求 1984年1月—1986年12月</p><p class="ql-block">魏伍巖 1987年1月—1991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仁豐 1992年1月一2005年5月</p><p class="ql-block">魏雁標2005年5月一2008年5月</p><p class="ql-block"> 黃石村歷任村支書</p><p class="ql-block">鄧正槐 1958年1月—1976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愛文 1977年1月—1979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上田 1980年1月—1981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雙全 1982年1月—1984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加生 1985年1月—1985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來喜 1986年1月—1986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正槐 1987年1月一1988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白付 1989年1月—1992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雙全 1993年1月一2005年7月</p><p class="ql-block">鄧國元2005年7月一2008年6月</p><p class="ql-block"> 黃石村歷任村主任</p><p class="ql-block">鄧來喜 1958年1月—1962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加生 1986年1月—1988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上田 1989年1月—1989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連勛 1990年1月—1990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春政 1991年1月—1991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連勛 1992 年1月—1996年 12月</p><p class="ql-block">鄧國元 1998年10月—2004年10月</p><p class="ql-block"> 黃石村歷任村文書</p><p class="ql-block">鄧愛文 1958年1月—1972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雙全 1973年1月—1981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白付 1982年1月—1986年12月</p><p class="ql-block">陳益祥 1987年1月一1988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祥化 1989年1月—1990年12月</p><p class="ql-block">鄧信初 1991年1月—1997年6月</p><p class="ql-block">鄧祥化 1997年7月—2001年10月</p><p class="ql-block">鄧百福2001年10月一2008年5月</p><p class="ql-block"> 碧丹村歷任村支書</p><p class="ql-block">鄧告堂2008年6月~2017年6月</p><p class="ql-block">魏友巖2017年6月~</p><p class="ql-block"> 碧丹村歷任村主任</p><p class="ql-block">魏友巖2008年5月一2017年5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碧丹村歷任文書</p><p class="ql-block">鄧百福2008年5月一2020年5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碧丹村副支書</p><p class="ql-block">鄧 媛2021年2月一</p><p class="ql-block"> 碧丹村支部委員</p><p class="ql-block">鄧慶輝2021年2月一</p><p class="ql-block"> 碧丹村村委委員</p><p class="ql-block">鄧勝利2021年4月一</p><p class="ql-block">張文君2021年4月一</p><p class="ql-block">鄧冠軍2017年4月一</p> <p class="ql-block"> 地方姓氏來源</p><p class="ql-block"> 鄧姓</p><p class="ql-block"> 全村人口以鄧姓居多,遷居碧丹溪最早的鄧一韓,生于明朝萬歷二十八年庚子十一月初四日吉時,歿于清康熙十九年庚申十月三十日寅時,葬苦竹坡屋后改葬馬轡市享堂。</p><p class="ql-block"> 張姓</p><p class="ql-block"> 張家灣張姓自炟公,康熙年間從新化白溪搬遷碧丹溪已11代,現(xiàn)在人口70多人。</p><p class="ql-block"> 夏姓</p><p class="ql-block"> 松柏臺夏姓時銘公于明朝萬歷年間,從古樓鄉(xiāng)遷入碧丹溪,至今約600余年,是遷居碧丹溪最早的姓氏。支脈分布金家沖一帶,發(fā)展人口200多人,時銘公葬夏家灣屋后祖山。</p><p class="ql-block"> 李姓</p><p class="ql-block"> 松柏臺李姓宏太公,于民國八年己未歲生于邵東魏家橋,于民國二十一年躲壯丁至馬路口學鐵匠,后在碧丹溪安居,現(xiàn)有4戶23人。</p><p class="ql-block"> 陳姓</p><p class="ql-block"> 黃石坳陳姓自新化峨塘鎮(zhèn)遷入,至今100多年,發(fā)展人口120多人。</p><p class="ql-block"> 賀姓</p><p class="ql-block"> 橋邊賀姓會瑞公之妻曾氏,于清光緒年間,攜子集善、集美、集正從新化縣城車站遷入,現(xiàn)發(fā)展人口108人,曾氏葬碧丹溪巖屋山。</p><p class="ql-block"> 魏姓</p><p class="ql-block"> 橋邊魏姓于1960年柘溪庫區(qū)蓄水,從桃子沖移民后靠遷入。</p><p class="ql-block"> 歐陽姓</p><p class="ql-block"> 歐陽始祖厚俊公于明朝陳友諒時遷入湖南邵陽寶慶。后來,歐陽裕仙隨父于民國24年(1935)從邵陽寶慶遷入碧丹溪橋邊,現(xiàn)有人口40多人,裕仙公葬王家山。 仇姓</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仇姓是遷居碧丹溪最早的姓氏,五房里拿咀沖原來叫仇家沖,現(xiàn)在拿咀沖山口的一片稻田原來叫仇家屋場,聽說原來這里是仇家院子,有14間堂屋連成一線的大院?,F(xiàn)在僅有2戶仇姓居住本地,其中有一部分不知何時遷往金家沖,山上現(xiàn)有仇姓祖墳墓地。</p><p class="ql-block"> 瞿姓</p><p class="ql-block"> 清光緒年間,黃沙溪人瞿開榜娶碧丹溪五房里鄧氏為妻室而定居,現(xiàn)有2戶人口居住本地。</p><p class="ql-block"> 姓氏沒按順序先后,碧丹村還有肖姓、吳姓、韓姓、蘇姓等沒有一一查詢記載,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地方人文</p><p class="ql-block"> 鄧汝為,名如儒字汝為號碧丹,宣城鄧氏十四世祖,生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戊午二月初三日亥時,終于乾隆八年癸亥閏四月初四日丑時,安葬馬轡市金盆穴。汝為出生在碧丹溪五房里,后來搬到坡腳里胡家沖居住。十三歲時與潘老五前往新化武崗州拜師學醫(yī),尤以符水最為精妙,手術(shù)不留刀痕。汝為行醫(yī)宅心仁厚,為人治病不分貧富貴賤,不計報酬,深得鄉(xiāng)人敬仰。后來移居江溪花籬門,歿后鄉(xiāng)人立祠神明供奉,符水院內(nèi)鄧公汝為先生,靈威赫濯,有求必應,即降即靈?,F(xiàn)在安化、桃源、沅陵、溆浦眾信虔敬,受千年香火,享萬載明煙。</p><p class="ql-block"> 汝為誥</p><p class="ql-block"> 奉請汝為大師尊,祖通浩浩顯威靈。</p><p class="ql-block"> 頂戴華佗祖師院,點齊兵馬降來臨。</p><p class="ql-block"> 先于碧丹來生長,后居江溪花籬門。</p><p class="ql-block"> 滿遠嗣孫如滄海,其得陰功海洋深。</p><p class="ql-block"> 生于康熙戊午歲,二月初三亥時生。</p><p class="ql-block"> 自幼五崗洲內(nèi)去,九轉(zhuǎn)學法煉丹成。</p><p class="ql-block"> 得授祖師真妙法,封刀接骨通時辰。</p><p class="ql-block"> 跌打損傷求急應,開腸破肚遠傳名。</p><p class="ql-block"> 止血住痛如反掌,無名腫毒即除根。</p><p class="ql-block"> 敕降妙符靈丹水,猶如甘露灑凡塵。</p><p class="ql-block"> 乾隆八年又四月,初四午時急飛身。</p><p class="ql-block"> 天醫(yī)院內(nèi)太醫(yī)院,傾刻高山救凡民。</p><p class="ql-block"> 凡人有難來相請,符水一到即安寧。</p><p class="ql-block"> 千家有求千家應,萬家有請萬家靈。</p><p class="ql-block"> 我今有請望來臨,惟愿汝公親降臨。 </p><p class="ql-block"> 鄧興譜,字福來號翊朋(1900~1982)黃石坳人,原憲兵連長、鄉(xiāng)長,后評反屬起義人員。醫(yī)術(shù)精湛,名醫(yī)蔣昌福、仇志軒皆為其弟子。</p><p class="ql-block"> 鄧步云,松柏臺人,后鄉(xiāng)四都聞名鄉(xiāng)賢,見識廣、學問深,尤以善解鄉(xiāng)黨糾紛稱著。</p><p class="ql-block"> 鄧洪興原名鄧貴秋(1910~1982),賀龍部下紅軍戰(zhàn)士,老革命軍人,參加過淮海戰(zhàn)役、遼沈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解放大西南戰(zhàn)役。</p><p class="ql-block"> 鄧月階,解放初期曾任碧丹溪鄉(xiāng)鄉(xiāng)長。</p><p class="ql-block"> 鄧維華(1933~2019),抗美援朝志愿軍,曾參加過上甘嶺戰(zhàn)斗,眼睛因炮彈硝煙的沖擊力而受傷失明,送醫(yī)院治療康復,后調(diào)軍區(qū)文工團當文藝兵。1955年5月,隨部隊整編轉(zhuǎn)建筑工程部,華北太原工程局,第四建筑工程司四O三工區(qū)工作,后因故回鄉(xiāng)在岳溪公社擔任廣播線務員。</p><p class="ql-block"> 鄧坤堂(1924~2007),1948年被國民黨抽壯丁,編入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部隊,天津解放后被收編,隨后參加了解放大西南戰(zhàn)役和上甘嶺后期戰(zhàn)斗。</p><p class="ql-block"> 賀緒坤(1930~2009)抗美援朝志愿軍。</p><p class="ql-block"> 鄧社興,抗美援朝志愿軍。</p><p class="ql-block"> 鄧國書,抗美援朝志愿軍。</p><p class="ql-block"> 鄧有清,現(xiàn)年96歲,抗美援朝志愿軍。</p><p class="ql-block"> 仇厚山,抗美援朝志愿軍。</p><p class="ql-block"> 魏以柏(1918~1995),滿腹詩書,才思敏捷。解放前,曾在蔣本之部下任憲兵連長,解放后蹲獄30年,后平反屬起義人員。</p><p class="ql-block"> 鄧洪文(1931~)東北工業(yè)專科大學畢業(yè),1951年留學蘇聯(lián)3年,曾任湘潭鋼鐵廠黨委書記,總工程師。</p><p class="ql-block"> 陳佑民,廣州軍區(qū)正連級轉(zhuǎn)業(yè),曾任郴州煙草工司人事科科長。</p><p class="ql-block"> 鄧東政,解放軍總后副營級轉(zhuǎn)業(yè),少校參謀,現(xiàn)任婁底市技監(jiān)局副局長。</p><p class="ql-block"> 鄧祖元,曾任安化縣林業(yè)局副局長。</p><p class="ql-block"> 鄧述文,曾任岳溪鄉(xiāng)副鄉(xiāng)長。</p><p class="ql-block"> 鄧紹文,曾任馬路鎮(zhèn)常務副鎮(zhèn)長。</p><p class="ql-block"> 鄧義文,曾任馬路鎮(zhèn)聯(lián)校副校長。</p><p class="ql-block"> 鄧小兵,曾任原渣礦黨委書記,辰州礦業(yè)常務副總經(jīng)理。</p><p class="ql-block"> 鄧當良,參加過對越自衛(wèi)還擊戰(zhàn)爭,在皖南的一次戰(zhàn)斗中,敵人的一個火力點壓住了解放軍的進攻沖鋒,犧牲了很多戰(zhàn)士,鄧當良機智地從左側(cè)摸上去炸掉了越軍暗堡,敵人機槍啞了,解放軍沖上去消滅了敵人,鄧當良榮立個人三等戰(zhàn)功。</p><p class="ql-block"> 夏祝球,越戰(zhàn)退伍軍人。</p><p class="ql-block"> 鄧看勛,越戰(zhàn)退伍軍人。</p><p class="ql-block"> 龔厚元,越戰(zhàn)退伍軍人,在自衛(wèi)還擊戰(zhàn)斗中,龔厚元所在的排榮立集體三等戰(zhàn)功。</p><p class="ql-block"> 鄧繼彬,部隊正營級轉(zhuǎn)業(yè),現(xiàn)任長沙岳麓區(qū)派出所所長。</p><p class="ql-block"> 鄧銳杰,現(xiàn)年33歲,清華大學博士后教授。</p><p class="ql-block"> 鄧軍華,現(xiàn)任安化縣科協(xié)主席。</p><p class="ql-block"> 鄧傲文,曾任渣礦工委主席。</p><p class="ql-block"> 陳佑佳,曾任渣礦人事科科長。</p><p class="ql-block"> 鄧勇盛,現(xiàn)任奎溪鎮(zhèn)黨委副書記。</p><p class="ql-block"> 鄧東生,曾任馬路、岳溪、奎溪醫(yī)院院長。</p><p class="ql-block"> 鄧 暉,現(xiàn)任馬路鎮(zhèn)中心醫(yī)院院長。</p><p class="ql-block"> 魏文巖,曾任岳溪中學校長。</p><p class="ql-block"> 鄧百階(1923~)百歲壽星,耳聰目明,現(xiàn)在還能自行生活,喜歡串門閑聊。</p><p class="ql-block"> 魏叔賢(1927~)長壽星現(xiàn)年96歲,生活尚能自理,走路身輕如燕,健步如飛,常與年輕人玩牌娛樂。</p> <p class="ql-block"> 民俗文化 </p><p class="ql-block"> 正月春節(jié),慶新春、拜新年、舞龍耍獅子、鬧元宵 ,吃元宵坨子 。 </p><p class="ql-block"> 二月花十五朝節(jié),煮地菜雞蛋,戴耳環(huán)、穿牛鼻 、掛春社。 </p><p class="ql-block"> 三月清明節(jié),掃墓掛青紙、祭祖。喝谷雨茶。 </p><p class="ql-block"> 四月插田開秧門,做秧粑子。</p><p class="ql-block"> 五月初五端陽粽子香。 </p><p class="ql-block"> 六月趕廟會、酬香愿,朝祖師、拜觀音。 </p><p class="ql-block"> 七月中元節(jié),家祭祖先燒包錢。</p><p class="ql-block"> 八月中秋節(jié),吃月餅。 </p><p class="ql-block"> 九月重陽節(jié),慶豐收。 </p><p class="ql-block"> 婚俗 </p><p class="ql-block"> 1、媒人牽紅線,相親會面。 </p><p class="ql-block"> 2、拿“八字”合庚帖。 </p><p class="ql-block"> 3、押“八字”定終身。 </p><p class="ql-block"> 4、報日、擇佳期。 </p><p class="ql-block"> 5、啟大媒、贈聘禮。 </p><p class="ql-block"> 6、接親(送親)坐男女花園、擺路筵酒。 </p><p class="ql-block"> 7、拜堂成親。 </p><p class="ql-block"> 8、打茶與交親。 </p><p class="ql-block"> 9、送上親回程。 </p><p class="ql-block"> 10、三天后新人回門。 </p><p class="ql-block"> 打三朝 </p><p class="ql-block"> 1、捉雞上岳家報喜(生男捉公雞,生女捉母雞)。 </p><p class="ql-block"> 2、酬大媒。 </p><p class="ql-block"> 3、三朝洗兒抱外孫。 </p><p class="ql-block"> 喪葬 </p><p class="ql-block"> 1、鳴鑼取水凈尸骸、給亡人穿壽服。 </p><p class="ql-block"> 2、土地堂內(nèi)送燈、報喪。 </p><p class="ql-block"> 3、請師超度、封殯。 </p><p class="ql-block"> 4、擇日安葬。 </p><p class="ql-block"> 5、葬后三天磊墳堆。 </p><p class="ql-block"> 建房 </p><p class="ql-block"> 1、擇日架馬或放線。 </p><p class="ql-block"> 2、排?祭魯班、上樑斬雞回神煞。</p><p class="ql-block"> 3、擇日進新居。</p><p class="ql-block"> 地方俗語</p><p class="ql-block"> 毛福興的車——靠不住</p><p class="ql-block"> 俗語來源:上世紀八十年代,云臺地區(qū)各處公路上設檢,盤點本地木材非法外售,株樹山設有一檢查點,負責居點的是碧丹溪人鄧福興(因做事毛糙,外號毛福興)。某年冬天,五房里毛福興的堂侄鄧煥情到株樹山割冬青(牛草),毛福興叮囑鄧煥情,割好牛草后下午搭車回碧丹溪,因毛福興在檢查點上攔車方便,鄧煥情心想此事可靠,可是到了傍晚,毛福興沒有攔住一輛車,鄧煥情無奈,只好擔著牛草步行20多里路,月上東山才走回碧丹溪,回家后直呼:“毛福興的車靠不住”。</p><p class="ql-block"> 如今碧丹溪人把那些不可靠的事都稱作:“毛福興的車”,意思是不可靠。</p><p class="ql-block"> 業(yè)余文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5年,碧丹溪完小由諶海亮老師輔導,組建業(yè)余文娛活動班,大隊有鄧贊群、鄧勝群等人參加,先后在岳溪公社、黃沙溪建橋工地慰問演出。演出節(jié)目有花鼓戲舞蹈及《智取威虎山》。鄧勝群飾小常寶,鄧贊群飾楊子榮,得到了領導及觀眾的好評。</p><p class="ql-block"> 1982年,黃石坳群眾自發(fā)組建陽戲劇團,鄧月階任劇團團長,有鄧少林、鄧孝山等20多人劇組成員參加,劇團節(jié)目有《菜園會》、《劉??抽浴?、《張古董借妻》等,在云臺一帶出演,長達6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存的古跡</p><p class="ql-block"> 干溪口明清時期石拱橋。</p><p class="ql-block"> 歇驢坳茶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消失的古跡</p><p class="ql-block"> 王板橋</p><p class="ql-block"> 碧丹溪橋邊的王板橋亭(茶亭),6棚重檐木質(zhì)結(jié)構(gòu)。不知建于何時,無從考證,毀于民國期間。</p><p class="ql-block"> 惜字爐</p><p class="ql-block"> 碧丹溪橋邊原來有一惜字爐,據(jù)說,橋邊葉家灣地形像一只船,惜字爐象征是系船的。</p><p class="ql-block"> 玉皇殿</p><p class="ql-block"> 碧丹村玉皇殿毀于文革時期。</p> <p class="ql-block"> 村中學校廠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碧丹溪完小簡介</p><p class="ql-block"> 碧丹溪完小是一所農(nóng)村寄宿制完全小學,位于云臺山裙邊山麓的松柏臺,始創(chuàng)于1948年,原名馬轡市完小。因柘溪水庫蓄水,1958年,隨政府后靠遷至現(xiàn)址,更名為岳溪鄉(xiāng)聯(lián)合學校,含岳溪鄉(xiāng)中心小學和初級中學。這里環(huán)境幽雅、民風淳樸,松柏臺山青、碧丹溪水秀,是辦學的好地方。學校占地面積12900m,教學設備15.2萬元,圖書7000冊(生均約30冊)。運動場4000m,綠化面積1300m。學校現(xiàn)有教學班6個,在校學生232人(其中寄宿生88人),教職工17人,其中本科學歷1人,??茖W歷16人。中級技術(shù)職稱15人,初級技術(shù)職稱2人。教師平均年齡50歲。碧丹溪完小服務半徑15km、覆蓋人口1.2萬。2014年通過市縣驗收,各項指標達標,是合格學校。學校以“教書育人”為宗旨,以“團結(jié)、嚴謹、勤奮、進取”為校訓,以培養(yǎng)學生“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事美,學會健體,學會創(chuàng)新“為目的,積極穩(wěn)妥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多年來,學校課改工作以轉(zhuǎn)變教育理念為突破口,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大力開展教改教研活動;全體教師牢固樹立課改意識、積極投身課改實踐;莘莘學子,奮發(fā)向上,朝氣蓬勃,教師隊伍素質(zhì)顯著提升,學生綜的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學校辦學質(zhì)量穩(wěn)步上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百年老店—碧丹溪茶行</p><p class="ql-block"> 碧丹溪茶行于1929年創(chuàng)立,已有102年歷史。該茶行自創(chuàng)始人鄭立平到第三代掌門人唐令中,皆以湖南坡為背景,以青云山為依托,將茶行設置于這清麗的大峽谷之中,從未搬離開過碧丹溪。 </p><p class="ql-block"> 鄭立平是唐令中的外公,出生于資水河畔,少年便開始隨長輩從事船幫運輸。當年,正逢安化茶業(yè)鼎盛,他經(jīng)常為山陜兩地茶商當收茶向?qū)?,往返于青云山與湖南坡產(chǎn)茶區(qū),目睹了外地商人不遠萬里將安化茶源源不斷輸出境外而艱難跋涉的景致。</p><p class="ql-block"> 一次,他隨運輸隊伍路過碧丹溪茶亭歇腳,與一西客閑聊時,了解到他們長途返運的辛勞受到啟示,萌生了做一個本土地道的制茶人的愿望。他用自己所有的積蓄盤下馬轡市應子溝,于民國十八年(1929年12月15日)正式創(chuàng)辦了碧丹溪茶行。</p><p class="ql-block"> 碧丹溪茶行自創(chuàng)立以來,利用家鄉(xiāng)豐富而優(yōu)質(zhì)的茶資源,多方尋筧茶的制作技藝,實行產(chǎn)銷一條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經(jīng)營風格,大大方便了外地商客。</p><p class="ql-block"> 幾代茶人不僅抓產(chǎn)品的制作,還以青云山為根基,抓云臺大葉的研發(fā)與栽培,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目前,第三代掌門人唐令中按照多年實踐與科學的理論研究結(jié)合,與中國黑茶監(jiān)測中心聯(lián)合制定了云臺大葉栽培標準,2017年,由湖南省質(zhì)量技術(shù)監(jiān)督局正式發(fā)布并宣貫了《云臺大葉茶栽培技術(shù)規(guī)程》。與此同時,該茶行主動擔當,為社會排難解憂。目前有精準扶貧建檔立卡147戶貧困戶,想方設法幫助他人走出生活困境。</p><p class="ql-block"> 風雨一百年,碧丹溪茶行在數(shù)百家企業(yè)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以優(yōu)質(zhì)的產(chǎn)品與服務不斷擴大,成為年產(chǎn)值3000萬元,年銷售1100萬元,年利潤300多萬元的優(yōu)秀企業(yè)。目前,擁有茶業(yè)基地面積1600畝,廠房面積6000多平方米,在內(nèi)蒙古、西安、云南,四川等幾十個省市均布局了碧丹溪品牌專營店。有產(chǎn)品60余款,拳頭產(chǎn)品青云茯、青云芽、胡少英、孤荷、沉紅、紅軍福、云臺茯均為知名品牌,碧丹溪茶行評定為益陽市綠色工廠,“碧丹溪”已成湖南省著名商標與名牌產(chǎn)品。</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29日,碧丹溪茶行被湖南省商務廳官網(wǎng)公布,認定其為湖南省第五批“百年老字號”,并于2021年3月正式授牌。百年的執(zhí)著,百年的堅守,碧丹溪茶行以其厚重的文化與品質(zhì),在碧丹溪這個秀美的村莊,散發(fā)出一股淳樸而濃濃的味道,溫馨而幽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千秋界茶業(yè)公司簡介 </p><p class="ql-block"> 千秋界茶業(yè)有限公司廠扯建在碧丹村黃石坳。該廠創(chuàng)立于1999年,前身是安化縣千秋界茶廠,2012年正式組建湖南省千秋界茶業(yè)有限公司。公司現(xiàn)擁有茶葉加工廠 1 座,優(yōu)質(zhì)有機茶園基地3280 畝,具備較好的硬件辦公設施和完善的管理、營銷團隊。公司創(chuàng)始人鄧盧山是從茶鄉(xiāng)成長起來企業(yè)家,多年來他憑著對茶事業(yè)的熱愛,歷經(jīng)21年的艱苦打拼,不斷推動千秋界茶業(yè)的發(fā)展壯大和品牌化進程,受到了社會各界與消費者的高度認可。 </p><p class="ql-block"> 目前,千秋界茶業(yè)已成為益陽市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化龍頭企業(yè),是安化縣首家取得中國、歐盟有機雙認證的茶企業(yè)。公司名下 “千秋界”品牌是湖南省著名商標;名優(yōu)綠茶產(chǎn)品“千秋龍芽”的生產(chǎn)工藝獲得國家四項發(fā)明專利,并連續(xù)五屆獲得國際、國內(nèi)名優(yōu)綠茶評比金獎,成為安化乃至益陽地區(qū)優(yōu)質(zhì)綠茶的代表;名優(yōu)紅茶產(chǎn)品“千秋紅”三次獲得湘茶杯評比金獎;公司與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聯(lián)合開發(fā)的黑茶產(chǎn)品“千秋茯”獲得國家三項發(fā)明專利。公司產(chǎn)品得到消費者的高度認可,具有很高的市場占有率,取得了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和較好的社會效益??偨Y(jié)起來,千秋界茶業(yè)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幾點:</p><p class="ql-block"> 1、茶園基地優(yōu)勢公司自有茶園基地處在安化縣優(yōu)質(zhì)茶葉的核心產(chǎn)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好,茶樹品種優(yōu),確保了公司產(chǎn)品的品質(zhì)優(yōu)勢。</p><p class="ql-block"> 2、種植規(guī)范優(yōu)勢千秋界茶業(yè)是安化縣首獲中國、歐盟有機雙認證的茶企業(yè),多年以來,公司就針對自有茶園進行規(guī)范化種植,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種植、管理、采摘、加工、銷售,從源頭保障了產(chǎn)品品質(zhì)的穩(wěn)定。</p><p class="ql-block"> 3、種植規(guī)模優(yōu)勢公司現(xiàn)在自有優(yōu)質(zhì)有機茶園3280畝,初步形成了高品質(zhì)茶園的種植規(guī)模優(yōu)勢。未來在茶園建設上,公司將進一步通過土地流轉(zhuǎn)的方式,流轉(zhuǎn)符合公司標準的優(yōu)質(zhì)茶園,進行統(tǒng)一改造、統(tǒng)一管理,不斷擴大種植規(guī)模。</p><p class="ql-block"> 4、生產(chǎn)技術(shù)優(yōu)勢公司不斷引進業(yè)界領先的茶葉生產(chǎn)加工設備,不斷改進茶葉的生產(chǎn)加工工藝,實現(xiàn)了規(guī)?;藴驶a(chǎn)。公司與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建立了戰(zhàn)略合作關系,不斷研發(fā)創(chuàng)新,培育優(yōu)良茶樹品種,已獲得國家三項發(fā)明專利。</p><p class="ql-block"> 5、品牌先行優(yōu)勢在保持快速發(fā)展的同時,公司也不惜重金投入到品牌建設上。在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中國茶業(yè)商學院及專業(yè)品牌策劃公司的協(xié)助下,千秋界茶業(yè)已經(jīng)初步實現(xiàn)了品牌和產(chǎn)品的升級轉(zhuǎn)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同心銻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簡介</p><p class="ql-block"> 安化縣同心銻業(yè)有限責任公司位于安化縣馬路鎮(zhèn)碧丹村。公司注冊資本一千四百八十萬元,主要從事銻礦開采、礦石收購、銷售等業(yè)務。礦山自1980年開采至今,已有近40年歷史。</p><p class="ql-block"> 2020年1月,由湖南省國土資源更換采礦許可證。證號為C4300002009033120009291。礦山范圍由4個拐點坐標圈定,其礦山面積為0.325km,開采深度為+300~-240m標高。目前礦山準采范圍內(nèi)設計利用資源儲量(122b)28000噸,設計可采儲量73000噸。礦山采用斜井開拓方式,采礦方法為淺孔留采礦法。公司共有員工26人,其中具有大中專學歷以上18人,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15人,是一支集管理人才、專業(yè)技術(shù)人才、高素質(zhì)操作崗位人才為一體的綜合性團隊。公司努力營造良好的企業(yè)文化氛圍,注重加強對管理人員和員工的培訓,增強員工對企業(yè)的歸屬感、成就感和責任感。積極招聘和保留高素質(zhì)人才,探索適應公司發(fā)展的人才隊伍建設新機制,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將最合適的人放到最合適的崗位上,實現(xiàn)“收入靠貢獻,晉升憑業(yè)績”的良好人才發(fā)展環(huán)境。充分激發(fā)各類人才為企業(yè)爭做貢獻的熱情與動力,打造在完全市場化運作環(huán)境下的核心競爭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碧丹村其他茶廠</p><p class="ql-block"> 1.松柏茶廠</p><p class="ql-block"> 2.黃石坳茶廠</p><p class="ql-block"> 3.金星茶廠</p> <p class="ql-block"> 地名由來</p><p class="ql-block"> 跌馬巖</p><p class="ql-block"> 作者林小明</p><p class="ql-block"> 跌馬巖在當?shù)赜袃蓚€神奇的傳說,一是關于西漢末至東漢初著名軍事家伏波將軍馬援的,一是關于民間高人無名氏的。</p><p class="ql-block"> 馬援將軍是東漢開國功臣,年邁時,仍滿腔熱血,他精忠報國,請纓征戰(zhàn)討戈,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成為深受百姓愛戴的將軍。</p><p class="ql-block"> 建武24年(48年),馬援62歲,帶兵至湖南討伐五溪蠻時,曾很長一段時間活動在與安化云臺山相鄰的武陵沅陵常德一帶。因地勢險惡,氣候炎熱,加上長途跋涉,征途中他與部分士兵染上重疾。</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軍隊路過碧丹溪時,士兵們口渴難忍,馬援下令就地休息。馬將軍亦下馬到碧丹溪飲水,由于年邁,身體羸弱,下馬時一不小心隨溪邊巖石滾落。于是,跌馬巖就此命名。</p><p class="ql-block"> 另外還有一個傳說。據(jù)傳,有民間風水先生騎馬由馬轡市翩翩而來,剛從拐腳處入內(nèi),忽見此處奇峰異聳,懸崖突兀,羊腸小道緊帖峭壁,溪邊巖石崢嶸,向前眺望,驚現(xiàn)一遼闊自然盆地。他急忙躍身下馬,大聲驚呼,此地必出高人也。但當他牽馬行至松柏臺,發(fā)現(xiàn)其小路直入山外的一個黑水洞,不禁掃興搖頭,意寓高人已然入洞。千百年來,此地雖無高手洞見,沒出過高官與大富豪,但百姓以種地為生,勤勞拼搏,世代傳承,倒也平安幸福。如今的跌馬巖,已見不到滿坡巖石,卻有一條寬闊的水泥公路與碧丹溪平行著直插村內(nèi),沿途民居層疊,良田肥沃,水豐如緞,正待耕種,田瓏之上,茶園吐綠,菜蔬蔥蘢,果園、藥材、奇花異草競放,散發(fā)出濃郁的芳香。人們在此安居樂業(yè),好一派田園風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歇驢坳</p><p class="ql-block"> 作者鄧寬興</p><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八仙之一的張果老還未得道,天天云游四海,梅山自古山清水秀,名山洞府在云臺一帶名揚天下,所以張果老慕名來游,在天子山游了一天,因貪迷景色,不知不覺已金烏西墜,轉(zhuǎn)眼玉免東升,便騎著驢下來走到半山腰。此時,天色黑了,山路崎嶇,毛驢耍起了脾氣不走了。張果老無奈,只好原地歇息,望山興嘆下不了山來。突然只見西北方一朵五色祥云飄飄而來,云中仙樂導從,一位端嚴妙相的白衣姥姆,左手托端甘露凈瓶,右手執(zhí)一枝綠色楊柳,左有善財童子,右有羯羅玉女,由遠而近飄忽而至。張果老大喜,知道菩薩顯應,尋聲救苦,遂望空跪地伏拜;“菩薩救難”,因那時樹高林密,山中時有虎豹潛藏出沒,張果老自然害怕。這時只聽空中菩薩傳語:“下面張果老聽著,你修行圓滿,今將汝點化成仙”言畢只見菩薩口中唸唸有詞,楊枝一點凈水,向張果老灑去,霎時只見祥光耀眼,菩薩大顯神通,然后飄然而去,張果老只覺五體通靈,脫胎換骨而得道成仙了,隨即駕云霧騰空而去。 所以后來當?shù)厝税褟埞舷麦H歇息的山坳這里取名“歇驢坳”。</p><p class="ql-block"> 地方傳說</p><p class="ql-block"> 作者鄧寬興</p><p class="ql-block"> 古時候,傳說五房里長有一棵煙桃古樹,樹冠如巨傘,古樹吸日月之精華,采天地之靈氣,后來變成了一個叫“焉先生”的教書匠。焉先生白天去沅陵桃源教書,晚上又回到碧丹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焉先生教過的學生大都成為棟梁之才。當時碧丹溪人不曾留意,直到后來人們才有此傳說。. </p><p class="ql-block"> 碧丹溪還有一個傳說,就是松柏臺屋后的一棵千年老株樹,至今依然老樹新枝。傳說在很久以前,這棵古樹曾有九棵樹枝,也是聚天地之靈氣,古樹得道成精,九棵樹枝變成了老株樹的九個兒子,最小的兒子名叫“朱九卡”,朱九卡經(jīng)常為村民治病,行醫(yī)救人。鄉(xiāng)民們?yōu)榱烁卸髦炀趴ǎ髞肀Wo了這棵古樹,老株樹才免遭砍筏,現(xiàn)在政府已經(jīng)給古樹掛牌保護起來了?! ?lt;/p><p class="ql-block"> 地方特證</p><p class="ql-block"> 作者鄧寬興</p><p class="ql-block"> 碧丹溪歷來有“三個半田坎”,“無溪三座拱”,“三步兩搭橋”之說?!叭齻€半田坎”分別是指干溪口的川屋田,松柏臺的金產(chǎn)田,玉皇殿下面的巖屋田,剩下的半個田坎是指王獅溪灣里的郭家田。三個半田坎連成一條筆直長達五里多路的田間道路。</p><p class="ql-block"> “無溪三座拱”是指干溪口的一座拱橋,松柏臺的一座拱橋,王獅溪灣里的一座拱橋。因為這三個地方是小溝,稍微天干溝里就無水了,所以叫做“無溪三座拱”。“三步兩搭橋”是指張家灣水井邊的小溝有一座橋,相隔幾步有一條溝渠,溝渠上面又有一座小橋,故稱“三步兩搭橋”。這是原來碧丹溪的地方特征,因為那個時候,碧丹溪是溆浦、沅陵、桃源去馬轡市的必經(jīng)之路。還有這種流傳的說法,假若你去沅陵做事,如果你說自己是碧丹溪人,但又說不出碧丹溪的這三個特征,那么,沅陵人就認為你非碧丹人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歷史的發(fā)展變更,懷桃公路貫村而過,昔日的田間大道不復存在了,只有干溪口的一座石拱橋,依然靜守著這個古老的村莊。</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