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暖暖兮冬陽,佳期兮似錦。11月17日,在市教體局的精心組織下,學校領(lǐng)導(dǎo)的細心安排下,我們帶著對語文教學的熱愛、真誠和期待,來到了太湖之濱,運河之畔——美麗的無錫,參加第34屆現(xiàn)代與經(jīng)典全國小學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會,與名師相約,共享一場最美語文盛宴。</p> <p class="ql-block">全國小學語文頂級大咖、博士生導(dǎo)師王崧舟教授。</p><p class="ql-block"> 王崧舟老師用“第二種人”整合了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27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28課《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進行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wù)群的課堂教學示范。依據(jù)課標中此任務(wù)群的大概念“使用資料”,王老師通過引導(dǎo)學生對晚年魯迅相關(guān)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轉(zhuǎn)換,使學生形成魯迅先生就是“第二種人”的認識,激發(fā)對魯迅先生的崇敬、愛戴之心。一是結(jié)合緬懷魯迅先生的挽聯(lián)、文章等史料認識晚年魯迅;二是摘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魯迅先生的具體事例,走進晚年魯迅;三是品讀文中具體事例,補充巴金先生《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片段和魯迅先生曾用過的筆名,聚焦并研讀晚年魯迅;四是創(chuàng)設(shè)情境寫話,致敬晚年魯迅。</p> <p class="ql-block">全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市金陵中學附屬小學校長——孫雙金。</p><p class="ql-block"> 孫雙金校長教學的《夜宿山寺》,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晦澀難懂的,學起來也可能枯燥無味。但在孫校長層層引導(dǎo)下,學生思維被打開:“眼睛看天空”“頭可看月亮”“頭可頂銀河”“頭可撞云朵”……“耳可聽仙語”,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越來越多的孩子的目光緊緊跟著孫老師,爭先恐后舉手發(fā)言。整堂課活潑靈動, 情思激蕩,高潮迭起,情智交融。孫老師真摯的夸贊,讓學生們很喜歡,也讓聽課老師們聽后,禁不住拍手叫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國家特約教育督導(dǎo)員,小學語文特級教師——肖紹國</p><p class="ql-block"> 肖紹國老師的《花之語》,大單元教學,一上來就是引領(lǐng)學生鳥瞰整個小學階段的課文,從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第一單元的“桂花雨、梅花魂、丁香結(jié)”題目中找共同點,都是花名凝結(jié)成一個字,其整堂課都采用這種平行的學習方式,找到三篇課文中的共同點。</p><p class="ql-block"> 在借助大量課外詩句理解花這個意象,體會代表的情感,這個過程中運用到三境界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肖老師說“花就是花,花不是花,花還是花”,花和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 最后通過播放《萱草花》這首音樂讓學生感受萱草花背后的情感,進而說說獨屬于自己的“花之語”及背后的故事,大發(fā)課堂升華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管建剛老師的“習”課堂核心是布置“學”“習”任務(wù),他強調(diào)“腳步就是管理”“眼睛就是管理”,家常課上,一篇課文的學習任務(wù),既要有“基礎(chǔ)型學習任務(wù)”,也要有“發(fā)展型學習任務(wù)”“拓展型學習任務(wù)”,學習任務(wù)群往往是綜合的,而不是這節(jié)課落實了“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任務(wù)群,那節(jié)課落實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wù)群。教師把可能發(fā)生的課堂問題,通過口令、手勢的提醒,以及正向激勵和引導(dǎo),防患于未然,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培育了課堂默契,增進了師生情感。</p> <p class="ql-block"> 名師何捷的《父愛之舟》課堂上,不論是循循善誘的言語引導(dǎo)還是層層深入的方法指導(dǎo),語言的建構(gòu)和運用能力被一遍遍得到訓練。何老師風趣幽默的語言將學生思維的火花一次次激情點燃——從場景和細節(jié)中體會作者的情感。隨后的講座中,何老師解析在處理文本時要將循循善誘的教和學生深度學習理解文本相結(jié)合,這種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的教學方法給了大家很大的啟發(fā)——課堂上展現(xiàn)的不只是老師的教,更多的是師生交流和平等對話的精彩瞬間——演繹:讓學習過程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 三天的學習,12位名師匠心獨運,給我們呈現(xiàn)了無與倫比的精彩課堂,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從容不迫的教學風度、睿智幽默的教學語言、精湛高超的教學藝術(shù)以及最新的教育思想與理念,使我們大開眼界、驚嘆不已!登高山,不知道山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淵之深也。不學習,不知差距之大也。我們珍惜著上課的每分每秒,思緒潮起潮落,激動于老師們的奇思妙想,也感嘆于“新課標”帶給一線教師的能量與挑戰(zhàn)。</p><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不枉此行,未來將所學運用到今后的教學中,不斷鉆研,努力追尋理想課堂。</p> <p class="ql-block">供稿:鄭林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