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3年11月17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條河——打一南平地名,你能猜出是哪里嗎?這是茂地仲溪的葉有芳在大年初一猜謎活動時制的一條謎語,謎底就是“仲溪”。仲溪現(xiàn)在只是延平區(qū)茫蕩鎮(zhèn)一個小小的行政村,此名起于何時已不得而知,“仲溪市,山坑墟”的說法卻一直流傳至今,能夠貫以“市”的頭銜,應該來頭不小。據(jù)說原來村口有兩扇石門,到了晚上就自動關閉,第二天天亮又會自動打開,至今有一扇還站在河邊,另一扇據(jù)說在河底,石門所在地成了地名——“雙門石”;“大堂”據(jù)說曾是衙門所在地,墻基、地磚至今還靜靜地躺在長蓮家旁邊的稻田下。位于牛垅的“天子穴”是猴形,據(jù)說風水極好,能出皇帝的。元末,神算子劉伯溫為保朱元璋登基,將山挖了個缺口,并改成稻田叫人犁耕,企圖困住這只竄天猴?!案^嶺”“索鏈丘”因此得名?!案^嶺”頂上有棵松樹,傳說晚上就到福州看戲,白天回來,這棵樹直到六十年代末才枯倒。其它諸如“后門庵”“黃家坪”“傍井”等地名,都能讓人對曾經(jīng)的繁榮產(chǎn)生許多聯(lián)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華民國時期,可能是為了耕種方便,也可能是為了防土匪侵擾,在仲溪的住戶有葉月松、葉洪泉,在蓋坪住的是葉茂楨、葉茂忠、葉興禮、王明德、王珠旺、官有水、潘上彬、葉壽彭、許禮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人民公社化運動在全國如火如荼地展開,小社并大社,1958年,除王明德、王珠旺遷大坪、官有水遷謝地、許禮堂遷蓋頭外,其他住戶都遷到茂地并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1年,為方便耕種,茂地的部分住戶遷到仲溪和外遠,當時隸屬小楠坪大隊。仲溪隊住戶是:潘上彬(隊長)、葉登瑞(官德勝1963年入贅)、葉起初、徐承杰、葉月星、黃福林、葉長浩、葉洪泉、王述如【以上住戶合住一棟】,葉月峰、葉作思、葉月城(黨員)、茂海(黨員)【以上住戶住在一排】,葉月松【獨自一棟】。外遠隊住戶是:葉召木(隊長)(黃木榮)、葉耀金、葉壽延、葉泳松(日居)、葉行?!疽陨献舾髯砸粭潯?,葉茂楨(起強、起義、起聲、起孫)葉月旺、葉壽康(壽年)、葉茂揚(金興、起耀、起光)、葉壽全【以上住戶住成一排】。當年春遇饑荒,召木隊長冒著違反政策的風險,果斷將一部分稻種分給大家食用,另一部分照常播種,大家終于平安度過難關。1963年仲溪單人校開辦,孩子們總算在家門口就能讀書識字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外遠住戶葉召木(隊長)(黃木榮)、葉壽康遷回茂地,葉壽延出贅峽陽,其他住戶并入仲溪隊。1966年葉長蓮入贅徐承杰家,葉壽遠隨母去葉日居家。1968年葉壽延從峽陽回遷。1970年余瑞彩、葉長權(quán)遷入。隨著人員遷入,年輕人陸續(xù)成家,原有的住房顯得擁擠,部分人家相繼選擇到后門庵蓋房。1968年前后,在當時下放到仲溪的水利工程師盧世耀的建議和設計下,全村人民挖土、搬石、挑沙、抬管……齊心協(xié)力建成了一座小型水電站,仲溪從此告別了點煤油燈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1—1973年農(nóng)業(yè)學大寨,為擴大耕地面積,隊主干決定將蜿蜒于仲溪中心的河道取直,全隊人民連同支援的謝地、大坪、寶珠等地勞力大干三年,終于將河道改直連到雙門石。當時開山還挖出了大把大把的銅錢,孩子們興奮地跑去撿,這也再次印證了仲溪曾經(jīng)的繁榮。1975年,仲溪小學校舍建成,課堂終于從逼仄昏暗的倉庫搬到了寬敞明亮的教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葉長基從小楠坪遷入。1976年,壽林、日賢、耀芳、榮芳、行照、長梓、彩云、在東、壽豐、顯新(永春、旺彪)、智惠、興木、長富、月永、黃肇榮、陳水興、黃火榮從上馬石遷到仲溪,成立外遠隊(三隊);顯順、顯坤、長忠、長耀、耀東(78年回遷茂地)、華土、黃盛金、盛熙、興孝、在華【以上人員住上排】,耀和、長燦、行權(quán)、長思、長啟、中土(后顯安分戶自建房)、行富(不久遷回茂地)、長聲、桂芳(85年遷出)、仙水【以上人員住下排】,水生【獨棟】遷到蓋坪成立蓋坪隊(二隊);原來的仲溪隊分成一隊、四隊。至此仲溪大隊成立,葉行照任大隊長,葉長基任大隊書記。大家對新生活充滿了熱情,開始干勁十足地建房,到1978年底,全村住房基本建成。1979年,大隊禮堂建成。1982年,仲溪小學新校舍落成。1984年,茂地公社改名茂地鄉(xiāng),仲溪大隊隨之改名仲溪村。1986年,新村部建成;1987年,水泥石橋代替了原來的木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在社會上的人不可避免都會留下時代的烙印。1968年12月,毛主席下達了“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大規(guī)模展開。仲溪也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知青,他們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9年2月5日:程定遠、吳曉音、吳曉輝、吳訓鏡、楊友卿、馮寶克、謝依美、陳其森、何錫平、陳慧卿;1970年:管振華、朱春祥、林勛、朱雪英、王依忠;1971年4月初:陳新、黎劍秋、李培民;1972年:張?zhí)m欽、潘劍平;1973年:張淑榕、季正、高永玉、石艷玉、吳白蔚;1974年:陳文;1975年6月29日:龔小萍、魏彩云、蘇艷、吳曉雪、吳鼎平、黃建武、劉矞、蔡汝富、吳燕鳴、王南儀、鄒明福、林寶明、方建平;1976年6月25日:戴兆偉、林翠瑩、林翠玉、高建萍、葉盛強、施秀蘭、祖立斌、吳瑞琦、茅忠明、朱蘇華、高永興、林新平、葉偉玲;1977年6月29日:孫水生、趙敦榮、胡榮華、毛鳳崗、吳曉風、莊玲、劉延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1969年第一批知青入住,到1982年孫水生最后一個離開,共59名知青在仲溪這片天地與村民共同勞動、一起吃住,有的還擔任村小教師,與村民結(jié)下了深厚情誼,他們親切地稱仲溪為“第二故鄉(xiāng)”。1999年10月6日知青第一次組團回村探親,2005、2017、2018年先后回村或進城團聚。2019年3月,由知青投資的“仲溪知青實驗園”第一期項目——培仔下20畝甜筍早產(chǎn)田建成,現(xiàn)已成林,出產(chǎn)了很多甜筍,為仲溪村創(chuàng)下了固定產(chǎn)業(yè)。如今部分知青還不時回鄉(xiāng)與村民團聚,給冷清的村莊增添了熱鬧的氣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像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影響了那一代的城市年輕人一樣,農(nóng)村城鎮(zhèn)化建設悄悄改變著農(nóng)村人的生活。為了過上更好的日子,村民紛紛離開相對閉塞的村莊外出打拼:進工廠、打零工、干個體……穩(wěn)定后陸續(xù)在鄉(xiāng)鎮(zhèn)或城區(qū)買房安家。2000年前后,蓋坪的房子陸續(xù)拆除,仲溪冷芃、冷壯、火榮、利榮、冷正、日居、起耀、耀芳、堂基、壽年、文海的房子也相繼拆除。2010年6?18洪災中,興永、興友、長庚、興木、在東、彩云、行照、盛華、開盛、火金、肇榮、盛煒、作金、作東等人的住房損毀。2006年,仲溪小學停辦,延續(xù)了44年的瑯瑯書聲不再響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時代潮流滾滾向前,從解放前到人民公社化,從吃大鍋飯到包產(chǎn)到戶,多少人在這里出生、成長?多少人在這塊土地耕耘、深思?多少人在這里成家、創(chuàng)業(yè)?又有多少人永遠留在了這里?從熱火朝天地蓋房到一棟棟拆除,從故土難離到難得回鄉(xiāng)。外出求學工作,進城務工買房,洪災異地安置……仲溪人口從400多常住村民和50多知青,再加上南平當時的“504廠”“通用廠”等單位的住村“支農(nóng)隊”,最高峰時有500多人,到如今常住人口不足30。馬路通了,電壓穩(wěn)定了,網(wǎng)絡也有了,人卻越來越少了。50年后,還有多少人知道仲溪?還有多少人留在這里?還有多少游子會回到故里、記住鄉(xiāng)愁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做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仲溪人,親身見證了一些事,聽前輩述說了一些事,今對仲溪二十一世紀前后的信息做個簡要記錄,與跟仲溪有交集的人共敘,聊當對故鄉(xiāng)的記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