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陰長涇鎮(zhèn)老街的出現(xiàn),初始于明代咸化年間(1465—1487),由長涇大族夏氏定居于涇里,疏通東涇河、西涇河、并市河,逐成三涇為一水的涇水河。涇水河南北兩岸逐漸形成街市。</p><p class="ql-block">至明萬歷年間(1573—1620),"規(guī)模大定,民益庶繁",成為江陰東南一大市鎮(zhèn)。</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年(1663),涇里定名為長涇鎮(zhèn)。 為了方便南北兩街之交通,從明代建市鎮(zhèn)始,夏希明先建興順橋,其子夏良惠續(xù)建興福橋,后有鎮(zhèn)上賢達和政府陸續(xù)建有興壽橋、興隆橋、興定橋(即原東木橋)、大福橋(蠶種場自用橋現(xiàn)已拆去)等石拱橋,如道道垂虹臥波,分外壯觀。 </p><p class="ql-block">長涇老街分為南北兩街,皆長度為1.5公里,統(tǒng)稱千米石板街。</p><p class="ql-block">河南街從興福橋至陳大同米行,延伸至牛腰壩;</p><p class="ql-block">河北街從大福蠶種場至興壽橋(即現(xiàn)在的虹橋)。</p> <p class="ql-block">大福蠶種場始建于1928年,地處河北東街,原由南北兩場組成,現(xiàn)存北場,有房屋124間,屬江南庭園式建筑,屋宇之間均由連廊相通,其中四幢蠶室,地面二層半,地下一層,充分體現(xiàn)了蠶種生產工藝之特點,科學合理。作為江浙地區(qū)最大的蠶種生產基地,大福蠶種場為發(fā)展中國蠶桑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p> <p class="ql-block">長涇老街臨河而建,應市而興,蜿蜒兩里,東西相貫。數(shù)百年滄桑歲月,印記著那份淳厚與質樸,是杏花春雨的詩情,是小橋流水的畫意,是明月清風的雅興。細聽忽遠忽近的吳語絮聲,任憑心情在此徜徉,一抹純凈,一絲優(yōu)雅,自在心胸。</p> <p class="ql-block">老街的石板,都是山麻石,大小一式,規(guī)格統(tǒng)一,每塊為1米長,40厘米寬,20厘米厚,每塊石板上都刻有標號。石板橫鋪南北向,旁有青磚為邊,下有雨水通道,雨后街凈,設計極為科學合理。</p><p class="ql-block">南北老街聯(lián)通一條條小巷小弄,每一條弄堂,同樣鋪設石板,下為雨水通道。</p><p class="ql-block">數(shù)千塊石塊成街成景,成為一個個歷史符號,成為一個個古代建筑印痕。</p> <p class="ql-block">曬秋~長涇蘿卜干</p> <p class="ql-block">街道兩邊,商號林立,店鋪相望,皆為兩層小木樓。臨街人家大多有地樓水榭,石階河埠頭通向涇水河,而河邊公用河埠頭,皆為元寶碼頭,中間平臺,左右石階河灘,供汲水、洗滌、裝卸貨物之用。</p> <p class="ql-block">上官云珠紀念館(上官云珠故居)</p><p class="ql-block">上官云珠(1920-1968),原名韋均葷,中國影壇"二十二大明星"之一,被譽為"演員角色的多面人",曾多次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p><p class="ql-block">上官云珠故居位于長涇河北街152號。上官云珠在這里度過了她的少年時代,亦為她日后事業(yè)奠定了基礎。為緬懷上官云珠為中國電影事業(yè)貢獻的一生,2006年將其故居進行修繕改造,建立"上官云珠紀念館",館內設有瞻仰廳、影視廳和展覽廳。</p><p class="ql-block">"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這是上官云珠人生最好的寫照。</p> <p class="ql-block">著名雕塑家和愛國民主人士一張大烈故居</p><p class="ql-block">張宅庭前溪聲片片,水榭迎霞;窗外云卷云舒,文脈相續(xù)。靜臥于南巷門33號的張大烈故居,古樸典雅,五進47間房盡顯氣派。 草木扶疏、精巧雅致,圍墻苔蘚斑駁、藤蔓垂掛。穿行其中,不禁被那雕廊、排門格窗、青磚白墻之氣韻所折服,定會引發(fā)您些許回味與感慨!</p> <p class="ql-block">長涇民俗博物館~喚起塵封已久的記憶,再現(xiàn)江南民風、民俗之風情。</p><p class="ql-block">江南的民俗文化、農耕文化、農漁文化以及紡織文化,以其鮮明的個性盛興于世。千百年來,我們祖先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人們日常生活、生產中的各種器具,反應了不同時期的文明程度,長涇民俗博物館將這些器具以陳列的形式展現(xiàn)給大家,透過這些物件,引發(fā)人們的遐想,啟迪人們更深地了解這里的歷史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