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9月16日</b></p><p class="ql-block"> 早晨,大部隊就要兵分兩路了。大部分后代乘車去沈陽秀水河子,小部分后代就此班師。我和老先生應(yīng)朋友之約前往黑龍江。</p> <p class="ql-block"> 停車場上,后代們有的擁抱,有的握手,有的站在一起話別,一片依依惜別之情。</p> <p class="ql-block"> 我們也跟各位大哥大姐一一握手道別,跟遼源大哥握手的時候,老先生跟大哥聊了起來,當(dāng)遼源大哥得知我們是從湖北來的,說他剛參加工作時就是在湖北襄陽某系統(tǒng)上班。我嘴快,說老先生也在襄陽那個系統(tǒng)工作過。這時候,平時不茍言笑的遼源大哥一下子笑起來了,趕緊跟老先生握手,還開心地說對瑞東大哥說,你看巧不巧,我倆還在同一個市同一個系統(tǒng)工作過。那天老先生好感動,事后他多次說,沒想到遼源大哥那么平易近人。</p> <p class="ql-block"> 我們目送著大部隊的車一輛輛離開。親愛的兄弟姐妹們,再見!</p> <p class="ql-block"> 浸染了父輩鮮血的英雄城市——四平,再見!</p> <p class="ql-block"> 老先生一啟動車子,他就說,去雙城!</p><p class="ql-block"> 雙城是哪兒?去那兒干嘛?</p><p class="ql-block"> 雙城是哈爾濱的一個區(qū),我們?nèi)フ把鲎湓陔p城東北角的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東北野戰(zhàn)軍)前線指揮部舊址。</p> <p class="ql-block"> 雙城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東北野戰(zhàn)軍)前線指揮部舊址大院舊址,始建于1917年,院內(nèi)共有青磚灰瓦木結(jié)構(gòu)的硬山式房屋35間,跟牦牛屯相比,要寬敞得多。院落分為東、西兩院,中間由月亮門相通。大院正門雕梁畫柱,古香古色。</p> <p class="ql-block"> 東院是典型的三合院,一正兩廂各五間,是“四野”前線指揮部及后勤保衛(wèi)人員居住地;西院為通訊樞紐處,有無線通訊電臺12部。今天來到這里,仿佛還能聽到滴滴的電報聲,也依然可以想象當(dāng)年的繁忙景象。指揮部的電臺室,曾經(jīng)是四野司令員·彪、政委羅榮桓和參謀長劉亞樓閱讀前線電報的地方,非常簡樸。</p> <p class="ql-block"> 正中間是會議桌,一側(cè)放著幾張單人沙發(fā),供林羅劉等人休息之用。辦公桌上擺放著當(dāng)年的軍用無線電通訊裝備。會議桌上擺放著軍用地圖和其他軍用品。</p> <p class="ql-block"> 旁邊的一間房子是警衛(wèi)班戰(zhàn)士休息的地方?;鹂簧系谋蛔盈B得整整齊齊。</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最主要的建筑就是指揮部作戰(zhàn)室和林·總辦公室。作戰(zhàn)室入口處有一尊林·總半身青銅像。作戰(zhàn)室內(nèi),林羅劉等人正在研究敵情。辦公室有當(dāng)年林·總使用過的辦公桌。</p> <p class="ql-block"> 指揮部的伙房再簡陋不過了,無法想象當(dāng)年林·總等人就是在這種地方解決了一日三餐。食堂里擺放著當(dāng)年林·總他們使用的餐具。一個玻璃罩里還擺有林·總的主食之一小米。</p> <p class="ql-block"> 指揮部的院子里,有一棵非常醒目的大樹,據(jù)講解員介紹,這棵大樹是當(dāng)年警衛(wèi)員栓林·總坐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的“四野”前指舊址整修恢復(fù)了原貌,設(shè)立了“四野”前指紀(jì)念館和雙城文史館。</p> <p class="ql-block"> 從1946年10月四野指揮部進(jìn)駐該地,到1948年9月,原東北民主聯(lián)軍的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等“四野首長”在這里戰(zhàn)斗、生活、工作了2年,他們在這里運(yùn)籌帷幄,先后指揮了大小戰(zhàn)斗、戰(zhàn)役二十二次,其中著名的有新開嶺戰(zhàn)役,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zhàn)役;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和冬季攻勢,并成功策劃了歷時50天,殲敵47萬的遼沈戰(zhàn)役。英勇的第四野戰(zhàn)軍以排山倒海之勢殲滅了東北的國民黨百萬敵兵,為解放全東北,繼而奪取全國的勝利鋪平了道路。</p> <p class="ql-block"> 1948年9月12日,“四野”主力南下,發(fā)動遼沈戰(zhàn)役,拉開了“大決戰(zhàn)”的序幕,林·總等人的指揮機(jī)關(guān)也隨主力南下,秘密遷至錦州牤牛屯,這個四合院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 <b>9月23日</b></p><p class="ql-block"><b> </b>結(jié)束了黑龍江游歷后,9月23日,我們來到位于吉林省白山市的靖宇縣,拜謁楊靖宇烈士。</p> <p class="ql-block"> 我們是從小聽著楊靖宇的故事長大的。今天終于能去祭奠抗日英雄了,很激動。</p><p class="ql-block"> 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fù)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饑。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dāng)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lǐng)的抗日聯(lián)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p> <p class="ql-block"> 楊靖宇將軍烈士陵園有一個響亮的名稱,“楊靖宇將軍殉國地”。“殉國”兩個字,道出了楊靖宇將軍犧牲的偉大意義和光輝的人格力量。</p> <p class="ql-block"> 站在楊將軍巨大的塑像前,我和老先生立正、脫帽、深深三鞠躬,情不自禁熱淚盈眶。我們這不是參加集體活動,也沒有程序安排,完全是從心底發(fā)出的對烈士的仰慕崇敬和緬懷。</p> <p class="ql-block"> 從正氣亭到曲橋共有臺階118級。象征著楊靖宇將軍生前在這里與日寇浴血奮戰(zhàn)到生命最后的118個小時。臺階石料采用長白山區(qū)玄武巖,精心打磨加工而成。我們來回兩趟上下臺階,都是踏一步,數(shù)一步,認(rèn)真地數(shù)了兩次。</p> <p class="ql-block"> 正氣亭樹立著一個高大的石碑,上面刻字鎏金,“人民英雄楊靖宇同志殉國地”。</p> <p class="ql-block"> 正氣亭旁邊有棵杉松,杉松旁邊有個小石牌,寫著“常青樹”。楊靖宇將軍壯烈殉國前在此地,以此樹為掩體,與敵激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壯烈殉國。原樹是一棵直徑約0.6米粗的扭筋槭樹(別名扭筋子)。后因年久干枯朽爛。靖宇縣人民于1965年春將這棵杉松移植此處,用以緬懷先烈,意喻楊靖宇將軍英靈永存,萬古長青!吉林省靖宇縣,原名濛江縣,后以楊靖宇烈士英名命名。</p> <p class="ql-block">對面四個紀(jì)念塔,朱德總司令的題詞“人民英雄楊靖宇同志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 我們離開楊靖宇殉國地的時候,天色已晚,園子里,綠的樹,紅的花,遠(yuǎn)處的山,近處的水,都掩映在夕陽里,一片祥和景象。</p><p class="ql-block"> 楊靖宇烈士安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