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一 前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九世紀(jì)七十年代德國地理學(xué)家里?;舴沂状翁岢隽私z綢之路這個概念。從此絲綢之路成為研究中西文明交流的熱點話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絲綢之路的起點是西漢的長安和東漢的洛陽。終點是羅馬。絲綢之路分為綠洲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日本歷史學(xué)家妹尾達(dá)彥的絲路:在游牧與農(nóng)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分界地帶,北緯四十前后,橫跨東西近一萬公里,寬度為100一300公里的條帶。這個條帶受地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伴隨著游牧民族南下,農(nóng)耕民族北上,在歷史上縱跨南北數(shù)百公里的移動。在條帶南側(cè)農(nóng)耕民族的區(qū)域里,有水的地方漸漸形成了北京、太原、洛陽、長安這的大城市。從河西走廊到西域、中亞,再到兩河流域和歐洲也大體相似,形成了大的城市和交通樞紐。這些城市連接起來就是絲綢之路。在絲綢之路東西長距離的交易路線上,取其一部分可稱之為黃金之路、白銀之路、玉石之路、玻璃之路、香料之路、皮毛之路。絲綢之路不僅僅是商品的交流也是思想文化的交流,宗教的傳播有瑣羅亞斯德教、佛教、基督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4年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申請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獲得聯(lián)合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span></p> <p class="ql-block">二 絲綢之路東西文明的交流和融合</p><p class="ql-block">(一)史前時期的文明交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類文明起源于7000年前的兩河流域,伴隨著小麥和家畜的訓(xùn)化,這種先進(jìn)的生產(chǎn)力方式由西向東傳播。中國最早的小麥?zhǔn)窃诎柼┥矫}南麓的吉木乃通天洞遺址,距今約五千年。隨后由中國訓(xùn)化的“黍”,由東向西傳播。小麥到中國的黃河流域是在商代,并培育出了更加適合自己氣侯的宿麥(冬小麥),到周朝開始大面積種植。人類訓(xùn)化家畜的時間約為6000年,訓(xùn)化地區(qū)也是兩河流域,主要是牛、馬、羊、山羊,由西向東傳到中原黃河流域。除了小麥、小米和家畜,還有黑耀石、玉石、煉銅技術(shù)、冶鐵技術(shù)、彩陶、黃金飾品、馬車等等的傳播,大大的促進(jìn)了人類文明向更高的水平發(fā)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 張騫鑿空西域后的東西方文明交流和融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司馬遷的《史記. 大宛列傳》和班固的《漢書. 西域傳》對張騫兩次從西域帶回來的真知實見,人們稱之為“鑿空”。在張騫“鑿空”之前,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就是源遠(yuǎn)流長,但是多是民間的方式。張騫之后,中原文明以官方的形式主動加入了西域的競爭,物質(zhì)文化交流就頻繁起來,這就是鑿空的意義。張騫最早帶回了苜蓿和葡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 絲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蠶桑絲織是在中國起源和發(fā)展的。桑蠶的訓(xùn)化、家養(yǎng)在中國完成。最早在商代的青銅器生銹的部分有絲綢殘片,在商代被絲綢包裹的不僅是人也有物,也就是作為禮器的青銅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古代希臘羅馬人喜歡穿著絲綢服裝,輕柔飄逸,露體動人。把產(chǎn)絲綢的國家稱為“賽里斯”。絲綢之路上出土的最早的絲綢是在俄羅斯南部靠近阿爾泰山脈的巴澤雷克,公元前三世紀(jì)的游牧部落和大墓中,有五片絲綢殘片,其中有圖案的兩片。公元一世紀(jì)蒙古的諾音烏拉大墓,由絲綢來做,幾何圖案、動物紋樣、搖錢樹圖案、山的輪廓都反映中原與北方游牧部落的交流。絲綢之路上的最遠(yuǎn)的絲綢出土于敘利亞的帕爾米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原的絲織品通過西域沿綠洲絲綢之路向世界傳播,西漢時期的古精絕國國王的隨葬品都是精美的皇家織造出來,反應(yīng)中原與塔里木盆地城幫政權(quán)的關(guān)系,“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護(hù)縛”更是共同對付羌人游牧部落的一致行動的體現(xià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蠶??椩旒夹g(shù)的傳播是玄奘西行取經(jīng)于公元644年回國途經(jīng)于闐,聽到的一則傳說。講于闐王(公元420年前后)曾娶東國女(靠近于闐國的應(yīng)該是北涼沮渠蒙遜政權(quán))為王后,暗中要求對方將蠶種帶來。新娘下嫁時,偷偷將蠶種藏于帽絮中,騙過關(guān)防,把養(yǎng)蠶制絲的方法傳到了于闐。1907年斯坦因在和田東北沙漠深處的丹丹烏里克遺址發(fā)現(xiàn)了這塊8世紀(jì)的木板畫(下圖),一位公主戴著一頂大帽子,一個侍女用手指著她。真正將養(yǎng)蠶技術(shù)傳到世界的,是6世紀(jì)的印度人(一說是波斯商人)用空竹杖將蠶種從塔里木盆地運出去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蠶桑技術(shù)傳到中亞粟特人的河中地區(qū)和薩珊波斯地區(qū),以及東羅馬帝國的拜占庭。當(dāng)?shù)亟?jīng)過消化吸收之后生產(chǎn)出了贊丹尼奇錦、波斯錦和拜占庭錦。在圖案設(shè)計中融入了其屬地特色,如聯(lián)珠紋、對鳥、對羊、對豬紋、對獅紋等,又影響到中原地區(qū)。如斯坦因在吐魯番發(fā)掘的豬頭紋飾錦?!抖鼗屯卖敺臅c絲綢之路》(姜伯勤,第五章,第三節(jié))中,如斯坦因所指“薩珊”型波斯紋樣設(shè)計,為7一8世紀(jì)中國生產(chǎn)的織錦仿制。聯(lián)珠圓飾內(nèi)的狩獵場景與構(gòu)圖是波斯式的,而花紋設(shè)計、花邊葉飾的主題花紋是中國式的。贊丹尼奇錦是安國首都布哈拉附近的一個村莊,是河中地區(qū)絲綢販運和生產(chǎn)的中心,“贊丹尼奇”的衣料曾被輸往“敘利亞、埃及和羅馬的城市”。粟特人把所謂的胡錦銷到敦煌、吐魯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 思想的傳播—景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做為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沿絲綢之路留下了許多佛教石窟,著名的有龜茲克孜爾、吐魯番柏孜克里克、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武威天梯山、永靖丙靈寺、天水麥積山、大同云崗、洛陽龍門石窟等。這些石窟大多匯集了東西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比如由西向東由健陀羅風(fēng)格逐漸演變,麥積山北魏的秀骨清像等,無不體現(xiàn)不同文明的碰撞和融合,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從魏晉到隋唐,西亞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蘭教先后傳入中國。景教與襖教和摩尼教被稱為“三夷教”。景教是基督教會的一古老教派,因最早主教區(qū)在敘利亞,稱為基督教的敘利亞分支;又因其教主名又稱為聶斯托利派,其核心教義是“二性二位”說,只??認(rèn)圣母瑪麗亞是耶穌的母親,而不是上帝的母親。公元431年被以弗所宗教大會列為異端,其信眾逃往薩珊波斯,到中亞。貞觀九年阿富汗人阿羅本到唐朝拜見李世民,唐太宗派房玄齡于長安西郊迎接阿羅本,從此景教在中國開始合法傳播。公天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于長安義寧坊大秦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榮新江先生的《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中“一個入仕唐朝的波斯景教家族”介紹了波斯人后裔李素入仕唐朝司天臺(國家天文臺),從唐代、德、順、憲四朝皇帝,前后五十余年,其在廣州學(xué)習(xí)的是波斯系統(tǒng)的天文歷算之學(xué)。對中國與薩珊波斯的文明交流做出貢獻(xiàn),榮老師考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中的“文貞”就是李素的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3年,在吐魯番葡萄溝附近發(fā)掘了西旁景教修道院的遺址(下圖),年代為唐至元代的高昌回鶻汗國時期,該遺址是我國現(xiàn)存罕見的早期景教遺址。在1904–1907年德國探險隊克倫威德爾首次在這里進(jìn)行挖掘,一個探方直接挖到一個修道院的“圖書館”,1000多個片段是用敘利亞文寫的。其中就包括亞里士多德的經(jīng)院哲學(xué)經(jīng)典片段。2014年由李肖、張勇首先確定西旁就是德國探險隊的景教遺址。新冠疫情過去后的2023年上半年由中山大學(xué)和吐魯番文物局聯(lián)合全面考古挖掘。通過挖掘證明古代吐魯番人在信仰伊斯蘭教以前,除了信仰瑣羅亞斯德教、佛教、摩尼教,還長時間信仰景教,景教與佛教、薩滿教長期并行,是多元宗教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的過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是車師古道著名的巖畫遺址,從青銅時代的草原游牧部落的巖畫,以動物為創(chuàng)作素材,同時還有部落的標(biāo)志;漢代車師古道是連接車師前國和車師后國的交通通道;唐代北庭都護(hù)府與西州都督府以及回鶻時期北庭(夏都)與西州的主要通道。在天山南坡古代塞人刻巖畫的地方,又有宗教信徒在此將佛教的“卍”字標(biāo)志,景教的十字架,刻在此地。景教的這個“十”字四邊等長,是希臘式的十字架,而每邊到中心寬度的變化為馬爾他式,如果刻有寶石的就是融入了薩珊波斯式。景教一路向東傳播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元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個回鶻文的石刻,被日本京都國立大學(xué)的世界著名的粟特語大師吉田豐解讀為“哈里路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奇臺唐朝墩遺址,發(fā)現(xiàn)了帶有圍墻的唐代院落遺址、羅馬式浴場遺址、佛寺遺址,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景教寺院遺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天山北麓在唐代到元代是由包括景教在內(nèi)的多宗教共存、多文化兼容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3酒神的傳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是陜西考古博物館展出的隋代酒神圖駝囊陶駱駝,駱駝兩側(cè)馱囊上各模印一組人物,形象相同。居中男子呈醉酒狀。關(guān)于醉酒者的身份,有可能是希臘神話中酒神狄奧尼索斯,或者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陶駱駝由隋大興城內(nèi)的明器作坊生產(chǎn),但馱囊上的模印圖像,則可能與粟特工匠相關(guān),反應(yīng)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希臘神話中酒神出行的標(biāo)準(zhǔn)配置,就是灑神的隨從西勒諾斯和薩提爾。有一個隨從背后有一把酒壺,同時地上放有來通和酒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酒神如何從希臘到長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公元前四世紀(jì)亞歷山大東征之后,在栗特人的家鄉(xiāng)索格狄亞那(中亞河中地區(qū))和巴克特利亞(阿富汗北部和塔吉克斯坦南部)留下了大量的希臘人,將希臘文化中的酒神狄奧尼索斯和大力神赫拉克里特帶到了這里;第二階段就是中亞的粟特人接受了希臘神話并將酒神帶到了長安。因為魏晉到隋唐絲綢之路貿(mào)易的承載者是栗特人。但長安本地文化并沒有接受酒神,中國人不信神神鬼鬼,喝酒也喝不岀來一個神。包括圖中的“來通”不符合中國人的飲酒習(xí)慣。所以這只是與長安栗特工匠有關(guān)的用品,少見類似的更多文物出土,但是這是絲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件重要文物。這個酒神的形象與從希臘剛出發(fā)的形象還是有很大變化,但并不影響酒神代表的歡樂、激情、感性的生命本能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4 何家村遺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何家村遺寶是20世紀(jì)唐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不僅使人們對大唐盛世有直觀的感受,對東西文明的交流和融合的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這精美的大唐藝術(shù)品,仿佛聽到了絲綢之路的駝鈴聲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是何家村出土的鑲金獸首瑪瑙杯。為俏色瑪瑙質(zhì)地,瑪瑙由紅棕白三色相雜。如夾心餅,層次分明,鮮嫩滋潤。希臘人名為“來通”,其產(chǎn)地可以基本確定來自西方。是作為唐朝中外交流的珍貴實物。但是這個器物卻在中國沒有第二件,仿造的也很少,原因是來通是用來喝葡萄酒的,把獸頭部分?jǐn)Q開可以直接喝葡萄酒。而中國人的喝酒習(xí)慣就是把下面開關(guān)擰緊,直接在敞口處喝,這就是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水晶八曲長杯。以無色透明的水晶制成,器形與何家村出土的白玉忍冬紋八曲長杯相同。這是唐代僅有的一件水晶容器,其形制與薩珊式的多曲銀杯相同。很可能是七世紀(jì)后半葉中國工匠的仿制品。唐代對于這種形制的長杯進(jìn)行了借鑒和改造,永泰公主墓中出土的唐三彩碗,就是改造后的創(chuàng)新產(chǎn)品。用這種多曲長杯喝酒,倒?jié)M了不穩(wěn),用單手把,不好入口;用單手把,只有三分之一才能好喝,為啥不用雙手呢,這就是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唐文化對于外來文化有強烈的包融性,同時也有選擇吸收形成了唐尚新樣。因為唐代是世界文明的交匯點,吸收、融合、創(chuàng)新是唐人對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東西方文明交流與融合還有很多視角,比如貨幣的流通傳播。希臘錢幣影響貴霜、波斯及塔里木盆地周邊政權(quán)的錢幣形制,以及漢五株、開元通寶在塔里木盆地及中亞的流通都能很好的全釋了文明的交流和融合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 結(jié)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通過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從幾千年以來沒有停止過,并且不斷的碰撞、融合、發(fā)展。我們看到了漢的強大和唐朝中國的氣象令人崇重欣羨!同時我們也要思考,中國在其中發(fā)揮什么作用。由于中國是內(nèi)向型文化,沒有外向索取的訴求。始于張騫,成于鄭吉,中原政權(quán)主要是文化的接受者,而不是傳播者。中國自漢隨秦制開始重農(nóng)抑商,到隋唐也是一樣。真正將西方文化帶入中國,又將中國文化帶到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絲路貿(mào)易的??載者—粟特人。我們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但不是主角。對于今天的啟示是:更加包容,高質(zhì)量的開放,發(fā)揮民間交流的積極力量,使絲綢之路煥發(fā)出新的生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