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安陽老城素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街道之說,細(xì)品老城區(qū)街道名稱,自有一番別味。見于縣志上的記載為數(shù)不多,由于朝政的更迭,街道的易名也在變化著,有正式的街名,也有百姓的俗稱。老地名是城市變遷的時代印記,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字符號,這些老地名它承載的是民情風(fēng)俗,歷史掌故與地方特色的文化內(nèi)涵。是歷史信息的原始載體,地名是一種文化,不同時期的地名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鐵拐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鐵拐府,乍聽這個街名,是不是會想到了八仙中的鐵拐李,莫非此處是鐵拐李的府第,非也。此鐵拐非彼鐵拐,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一個地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乾隆五十二年巜彰德府志.卷三十二雜記》中有這樣的記載:“鉄牛在郡治東九府衚衕(胡同)民家俗名曰鉄塊府其形如牛頭角嶄然好事者嘗掘深丈餘不見其底止蓋浮山伏岡之類耳”。此處記的九府胡同是筆誤,六、九的筆誤??ぶ魏土谕粭l街,郡治在東大街西頭,六府在東大街中段郡治東,九府在郡治的東北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六府是在東大街與鐵拐府并行的兩條南北向夾道,兩條夾道在民國前都通向東南營街,民國時鐵拐府南口蓋起了民房,斷了此路,轉(zhuǎn)而向東與六府相通了。形成了7字形的拐杖狀。鐵拐府應(yīng)是由鐵塊府變音而來,與八仙中的鐵拐李無任何牽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練兵處的地圖印證了這一由來。下圖一乾隆五十二年彰德府志記載。圖二清練兵處軍令司彰德府全城圖鐵塊府位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拐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提起三拐彎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不知道這條街位具何處。其實(shí)三拐彎是個俗名,不是正式的街巷名稱,正因為它是俗名,所以在民國時期非常出名,西鄰風(fēng)花雪夜的縣前街,在這條夾道中“暗門”非常多,這些“暗門”使他名聲在外(當(dāng)時較為明顯的暗娼地點(diǎn))。它的正式的街名也是幾經(jīng)變化,民國以前叫老府,位于高閣寺東側(cè),南起馬號街,北至縣東街。老府所指是明朝以前的彰德府署,就是現(xiàn)在的高閣寺,趙王朱高燧洪熙元年四月十六日(1425年5月3日)就藩彰德府,相中了府署的位置,彰德府署遷至東大街,府署改建成了趙王府,東鄰的這條夾道便叫做老府了,老府署與新府署之間的一條短巷便叫做老府口。(西華門街至東大街之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民國時期,這條夾道以高閣寺為界,以南叫老府,以北叫做后老府,俗名三拐彎。高閣寺以南這部分是條直道,而以北這部分,則是一戶一拐彎到縣東街?!兜赖陆?jīng)》中有“三生萬物”之說,三拐彎的“三”在這里并非指只有三個彎,而是指無數(shù)個彎,因為城市的改建,目前的三拐彎還有七道彎在這里靜靜地等你拐了拐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四九年五月六日安陽解放,在一九五一年十一月繪制的安陽城區(qū)圖中,這條夾道標(biāo)注的是馬號后街,而現(xiàn)在的街牌是馬號街北巷,到了拐彎處則標(biāo)馬號后巷,出巷北口是三拐彎標(biāo)牌。</span></p> <p class="ql-block">正式街名與俗稱街名以顏色區(qū)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多少老地名已淹沒在歲月的長河中,老地名是世變時移的印痕,回憶這些老地名是歲月塵封探秘的回放,老地名中有源遠(yuǎn)流長的地域文化的積淀,有事過境遷的風(fēng)雨滄桑。亦雅亦俗,亦莊亦諧,有多少故事在等待我們?nèi)バ蕾p。</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