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圖/小淡</h3></br><h3>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以往國慶長假雖然也回鄉(xiāng)下,但卻沒有多少感觸,今年回鄉(xiāng)多住了幾夜,相對完整地體驗了一下田園的生活,還是值得寫幾筆。</h3></br><h3>很早以前我發(fā)文寫過我的大姨,親戚們夸我寫得好,其實還是借光大姨自身擁有淳樸和善良的魅力。我從小就喜歡去大姨家玩,她總是把屋里院外收拾得干干凈凈,不用擔心摸著哪會摸出一手灰,也不用擔心隨便擺放的食物不干凈,在農家這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安全感。</h3></br><h3>十多年了,大姨的家和生活一樣,還保留著原來的模樣。院子里地上、墻上永遠曬著各種各樣的東西,地瓜、花生、芋頭、玉米等等,它們大多都連泥帶根的,是剛從地里刨出來的原始模樣,有的被摘干凈堆成一小撮,有的還裹著泥土肆意躺著曬著太陽,等待著我們得了空去擇。</h3></br><h3>院子里還有古老的手動按壓式抽水設施,每次先倒一點點水作引子,再不停地上下按壓壓出地下清冽的井水,裝滿幾個大桶,洗臉、洗菜、洗手,甚至直接喝都可以,甜絲絲的。城里人早就用上了水龍頭,一扭就有水來,十分方便,農村現(xiàn)在也可以安裝,但很多農家還是習慣傳統(tǒng)的抽水方式,可能有他們堅持的道理吧。</h3></br><h3> <h3>圖/網絡</h3></br><h3>大姨家有蘋果園,蘋果樹也需要打藥治蟲,為了防止藥沾到蘋果,在打藥前需要用厚厚的紙袋嚴密地包裹起來,等成熟后再摘袋曬太陽,蘋果就從青白色曬成了紅彤彤的顏色。每到國慶都是蘋果摘袋的時候,母親心疼自己的姐姐辛苦,總拉著我們回去幫忙摘袋。</h3></br><h3>每天早上太陽升起大約6點左右的時候,大姨和姨夫就下地摘袋了,母親起的晚一點,7點也出發(fā)了,只有我和表姐一家總懶在床上,直到第二天才慢吞吞去果園玩了玩。聽起來是很容易的活,真去了才發(fā)現(xiàn)不易:蘋果樹普遍低矮,想穿梭其中必須弓背哈腰,走不了幾步就會腰酸腿痛;好容易走了進去,摘袋還要十分小心,一個不留神就把蘋果也拽掉了;如果摘下袋發(fā)現(xiàn)有的果實被樹枝壓到了,還要小心翼翼地貼一塊小海綿,不然長大樹枝嵌了進去,會留下疤痕···總之十分繁瑣精細。</h3></br><h3>在我拽掉了好幾個蘋果之后,我決定還是不添亂了,蹲在一邊啃起了被拽掉的蘋果。雖然還沒有變紅,但已經甜味很足了,不僅感嘆自然的神奇,轉念一想,這哪里只是自然的神奇,更是人類的辛勤和智慧的結晶。</h3></br><h3> <h3>圖/小淡<br></br></h3></br><h3>中午12點的時候,大姨和姨夫會回家吃個飯,下午再繼續(xù),一直干到太陽落山。既然我們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發(fā)揮點幫忙做飯的本領也是好的。當夕陽泛著紅暈的時候,母親領我們在地里搜索晚上的食材。大姨會在蘋果園的空地處隨意種一些蔬菜水果,所以看到什么摘什么。茄子、韭菜、葫蘆瓜、絲瓜、豆角、黃瓜,樣樣數(shù)數(shù)得有十好幾種,就聽見我和母親的對話:“哎呦這茄子好大,摘幾個晚上燉了吧,再不吃就老了”、“這個葫蘆瓜嫩,咱包餃子還是炒一炒?”、“黃瓜還有好多,還叫蒜泥一拌?”、“順手薅棵蔥去”、“哎嘛還有個大西瓜,抱走吧等吃完飯切了吃掉”···</h3></br><h3>夕陽柔柔地灑在果實身上,反射出的光好像也帶著香味似的。這時候我發(fā)現(xiàn),最治愈人心的,就是生活本身了。</h3></br><h3>抱著一堆菜和水果回了家,母親點上柴火生火,我舀水洗菜、切菜,一邊干一遍逗逗在屋里觀察我們的小外甥,等大姨回來,香噴噴的飯菜就端上炕了,一大家子人一邊吃一邊還要抱怨炕太熱了。狼吞虎咽、酒足飯飽后,眾人幫著把碗筷拿走,大姨和母親忙著洗碗,我到院子里拉個馬扎一坐,把那些曬了一天太陽的糧食擇一擇,比如把帶著葉子的花生拔下來,把地瓜須除干凈···因為都在院子里,我們手里干著不同的活,也可以啦呱聊天,時而抬頭望望黑漆漆的天空,還能看到一閃一閃的星星,再仔細看看,就是一大片星星。</h3></br><h3>這片院子和這片繁星,依舊是我兒時記憶里的樣子。</h3></br><h3> <h3>圖/網絡<br></br></h3></br><h3>離開大姨家后,大姨還是一如既往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樣的農忙時節(jié)非常辛苦,但今天看到大姨發(fā)微信展示了晚上在家里做大饅頭的照片,并告訴我們今天袋摘完了。豐收總是令農民喜悅的,不然怎么有心情和氣力做出滾圓胖墩的大饅頭呢。</h3></br><h3>其實在現(xiàn)代社會,這樣精細的勞作效率并不高,大姨家每年的收入也并不高,但農民的精氣神和力量的確是無窮大,再辛苦、再艱苦,只要看到豐收的果實,還是抑制不住發(fā)自內心的喜悅,這或許是大自然賦予的一份力量,但它卻那樣樸實單純,讓生活在城市里的我們,更亟需反思還需要做些什么,讓農民們的生活過得更好一些,讓這份單純得到它應有的價值。</h3></br><h3>最近的一些經歷和思考讓我有所感觸,每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都在慢慢變化著,不知不覺就會對基層的人們缺乏真實的了解和接觸,我們自以為懂得他們的需要,但其實遠非如此,日復一日,距離只會越來越遠。大到政府政策制定執(zhí)行,小到普通的人際往來,這都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