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這些年一直有個念想,駕車去贛、湘、閩交界的地方去走走看看,最主要的原因是,早就聽聞有不少古村落隱于其間,想去找尋古村那種自然、古拙的滄桑美感。前些年,去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古鎮(zhèn),大同小異,商味濃于古韻,游過了,也大多漸忘,很少有把心放下片刻的相遇和揮別不舍的回眸。</p><p> 此番一路江南,返程離開江西時,選擇了"流坑古村'圓夢,一是順路,二是因為吳冠中先生畫了不少“流坑古村"的畫。我想,在尋找風(fēng)景和美的路上,跟隨著大師的腳印和眼光,多少也是會有些許收獲的。果然,一走進(jìn)“流坑古村",便有若干的驚喜與感嘆,諸多精美的明清古建筑群,仿佛凝固了時光,令幾位老友忘食流連。</p> <p> 村頭巨大的古樟樹上的寄生植物,讓人一望便生思古之幽。</p> <p> 風(fēng)水,是建古村的重要條件之一,這是"流坑古村“村外的河,遠(yuǎn)處有一閣,名曰“武當(dāng)閣“。</p> <p class="ql-block"> 三A級的景區(qū),游人稀少得讓人驚喜,迎面而來的阿婆,襯出了古村的久遠(yuǎn)與生命的滄桑。</p> <p class="ql-block"> 村中古樸、自然,幾無讓人感到突兀的地方。</p> <p> 冷清、安靜古村落的一個顯著標(biāo)識,村中的狗總是懶洋洋地爬在地上,偶爾不情愿地抬頭望一眼我等幾位不速之客。</p> <p> 明代殘墻,看上去似也別樣味道。</p> <p> 明未清初的老屋和地基遺址。</p> <p> 古井。</p> <p> 古拙灰磚老屋。</p> <p> 這樣古意滄桑的明清老屋,應(yīng)是足夠歷史積淀的美感了吧?</p> <p> 靜立于如此斑駁的古街巷中,仿佛能聽到歷史滄桑的剝落聲。</p> <p> 古村中的村民多樸實,熱情為我們指完路后,便悄然遠(yuǎn)去。</p> <p class="ql-block"> 明清建筑多磚石,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這處古屋門墻看上去斑駁滄桑,卻厚重而牢固。</p> <p> 這處綠顏色的,配了門檐的小木門也很有些年代了,感覺應(yīng)是清晚期的,第一眼看到它時,聯(lián)想起了歐洲某處教堂的角落。</p> <p> 老屋門前放了個瓦罐,不明就里,卻也覺頗有意思。</p> <p> 居家自然的形成,就是有余味,著那半只木桶。</p> <p> 這是古村中真正的“曬秋"了,隔得老遠(yuǎn)都能感覺到一種辣香味。</p> <p> 有人在村中寫生,亦成了一道風(fēng)景。</p> <p> 近看,相當(dāng)功力,寫實兼意筆,古村特色,躍然畫上。</p> <p> 村中若干磚雕牌匾精細(xì)傳神。</p> <p> 幾位"仙人"論太極。</p> <p> 看這清早期戲臺柱上的"牛腿“,竟然是個倒立的木人,還是第一次見。</p> <p class="ql-block"> 明清的一條老巷,像是被時光忘掉了一般。舉首藍(lán)天的那會,忽然又覺得,這世間,似乎也還是有時光不老一說。</p> <p> 置身于古村的陽光與陰影間,古意更顯。</p> <p> 明代老屋前的石獅有些不堪歲月的重負(fù)了。</p> <p> 村中有位九十九歲的老人,在晚秋的陽光下,黙默坐著,不知是在回憶還是守望?</p> <p class="ql-block"> 這是清晚期工藝精湛的“節(jié)孝坊"。</p> <p>古村中不乏無事有閑之人。</p> <p> 但古村女人大部分總是勤勞的。</p> <p> 挑擔(dān)老人也是辛勞的,有些,是一輩子都不曾改變。</p> <p> 路過古村中的一處舊祠堂,恰遇一村民開門,好奇?zhèn)鳠熣泻舾M(jìn),豈料,就是這一好奇,竟引了一出驚悚的戲來。</p> <p> 剛跨入舊祠堂的門坎,便覺一種陰冷之氣襲來,定睛一看,祠堂正面深暗處是若干牌位,左右兩邊上下竟然存放著數(shù)十口塑料布蒙蓋著的,落滿灰塵的黑紅棺材,我的個天啊,瞬間后背發(fā)麻。</p> <p class="ql-block"> 還是一旁的徐兄沉善淡定,一五、一十、十五、二十……數(shù)著棺材的數(shù)量。這場景,讓我想起了“湘西趕尸”的若干情景,若是拍部電影,“趕尸店”的場景應(yīng)是這樣了。出祠堂后與先前開門的村民交談后才明白,喪葬習(xí)俗改革后,一些人家便把棺材存放在了這舊祠堂中,連同搬到城里的人家,也把棺材運回了村中,擠放進(jìn)這里。</p><p class="ql-block"> 舊祠堂中存放那么多棺材,第一次碰見,真的是一種驚悚的經(jīng)歷了。</p> <p> 村東頭到了,出了古村,便是歸鄉(xiāng)的漫漫長路了。</p><p> 再見,江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