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走進(jìn)宜豐縣博物館 領(lǐng)略黃河故道上鄉(xiāng)情風(fēng)物

感悟人生

<p class="ql-block">宜豐縣博物館:位于江西省宜豐縣新昌東大道竹文化園內(nèi),是一所綜合類博物館,成立時間于1983年7月,建筑以現(xiàn)代園林式風(fēng)格建成,占地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館內(nèi)將竹文化及宜豐歷史文化相融合,館藏眾多。</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基本陳列展,分為竹文化館、宜豐展示館及宜豐歷史文化陳列展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竹文化館,竹文化館始建于2010年,展廳分為“序廳”、“竹鄉(xiāng)聯(lián)誼廳”、“竹子歷史發(fā)展多樣性廳”、“竹子資源培育多樣性廳”、“竹子加工產(chǎn)品多樣性廳”、“竹子文化藝術(shù)多樣性廳”六個部分。</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宜豐展示館,2016年為充分展現(xiàn)宜豐經(jīng)濟(jì)現(xiàn)代化,在竹文化館新增設(shè)宜豐展示館。</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宜豐歷史文化陳列展,陳列展于2019年3月正式對外免費開放,該展廳面積300平方米,展廳內(nèi)以歷史發(fā)展劃分出“厚土載物,文明曙光”、“青銅重器,禮樂御射”、“嘉名初定,淵明故里”、“盛世繁華,禪宗祖庭”、“物阜民豐,人才輩出”、“革命焰火,照耀四?!绷髿v史文化陳列展區(qū)及精品文物展區(qū)“民國瓷之珍寶”。</p> <p class="ql-block">宜豐縣博物館從2019年3月起實現(xiàn)博物館與竹文化館兩館合一,現(xiàn)常年免費對外開放,以供游客參觀。</p> <p class="ql-block">除固定陳列外,每年舉辦各類臨時展覽2-3次,開放時間除星期一外,每天9:00至17:00可供游客參觀。</p> <p class="ql-block">宜豐植物:全縣森林覆蓋率達(dá)71.9%,高于全省和全國水平。植物種類約有2500種,約占全省的49%,全國的8%。其中苔蘚植物238種,蕨類植物191種,裸子植物19種,被子植物1896種。</p> <p class="ql-block">樹木里有許多珍貴樹種,列為國家保護(hù)的有27種,省重點保護(hù)的有48種。</p> <p class="ql-block">野生高等植物中珍稀植物主要有銀杏、南方紅豆杉、伯樂樹、穗花杉、銀鐘花、長柄雙花木、傘花木、香果樹、野大豆、花櫚木、凹葉厚樸、閩楠、毛紅椿等200余種。</p> <p class="ql-block">美麗的風(fēng)景,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屬于國家重點保護(hù)的植物:南方紅豆杉、伯樂樹、長柄雙花木、傘花木、篦子三尖杉、香果樹、野大豆、花櫚木、凹葉厚樸、閩楠、香樟、毛紅椿等20種。</p> <p class="ql-block">宜豐動物:宜豐縣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區(qū),植物種類多,植被好,適合多種野生動物生存和繁衍。</p> <p class="ql-block">珍禽異獸列為國家一、二類保護(hù)的約40種,列為省重點保護(hù)的約22種,官山1982年經(jīng)省人民政府批準(zhǔn),列為全省7個自然保護(hù)區(qū)之一。</p> <p class="ql-block">2007年4月6日,國務(wù)院正式批準(zhǔn)建立"江西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p> <p class="ql-block">全縣共有脊椎動物341種,其中哺乳類43種,鳥類172種,爬行類113種,兩棲類38種,魚類13種。</p> <p class="ql-block">有軟體動物14科19屬27種,昆蟲21目222科989屬1607種。</p> <p class="ql-block">國家重點保護(hù)的野生動物有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云豹、豺、白鵬、勺雞、普通鴛、仙八色鶇、小鴉鵑、大靈貓、小靈貓、金貓、穿山甲等37種。</p> <p class="ql-block">歷史文化陳列展,展品主要分兩大類,歷史文物和近現(xiàn)代文物。</p> <p class="ql-block">第一類:歷史文物,有石器、陶瓷、金屬、竹木、書畫、玉器、錢幣等類,其中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矛、石斧、石鋅、石刀;有唐代堆塑纏枝卷草紋陶倉、清代茶葉末釉天球瓶、清代洞山青花龍紋香爐;春秋時期紐鐘、東漢豎耳魚紋銅洗、宋代崇寧二年元康觀鐵鐘、清代銀鼎、銀杯;清代楠木雕渡海八仙、黃楊木雕武士像;清代八大山人桃石小鳥圖、明代袁彬家族墓志石;清代翡翠蓋碗等。</p> <p class="ql-block">第二類:近現(xiàn)代文物,有公文證件、工具器皿、陶瓷等,其中有周恩來書信手跡、熊雄烈士生前所用實物、紅軍傳單、赤衛(wèi)軍袖章、互濟(jì)會會員證等;民國程意亭粉彩花鳥蝠耳瓶、堆塑粉彩四季花卉屏、粉彩淵明賞菊瓷板等。</p> <p class="ql-block">厚土載物 ,文明曙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遙遠(yuǎn)的地質(zhì)時期,人類還未誕生,各種各樣的古生物稱霸地球,并在宜豐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生動的足跡。</p> <p class="ql-block">隨著氣候的演變以及地球的運(yùn)動,物種不斷進(jìn)化,人類開始出現(xiàn)。</p> <p class="ql-block">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的宜豐大地,吸引了人類的駐足,原始先民在這里開拓荒野,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石器文明和原始農(nóng)業(yè)文化,隨后又以更強(qiáng)勁的步伐跨入城垣文明時代,奠定了宜豐豐厚的文化底蘊(yùn)。</p> <p class="ql-block">青銅重器,禮樂御射。</p> <p class="ql-block">青銅時代是繼石器時代之后,人類跨入的第二個重要時期。</p> <p class="ql-block">中國的青銅時代為夏、商、周和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這一時期,青銅器在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中逐漸占據(jù)重要地位,宜豐縣青銅文化遺址豐富,出土文物表明古人曾在此安居樂業(yè)、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青銅戈,戰(zhàn)國。</p> <p class="ql-block">乳釘紋青銅紐鐘。</p> <p class="ql-block">五銖錢紋三乳足青銅簋,東漢。</p> <p class="ql-block">青銅饒:商代,通高56厘米、甬長17厘米、寬45.5厘米、重量40公斤。1985年出土。系青銅打擊樂器,上有明顯的合范鑄造痕跡和沙眼。饒身飾獸面紋,以云雷紋為地,古樸莊重。</p> <p class="ql-block">葵花形銅鏡,宋代。</p> <p class="ql-block">有銘文長方形銅鏡,宋代。</p> <p class="ql-block">陶罐,漢代。</p> <p class="ql-block">陶罐,漢代。</p> <p class="ql-block">車馬人物畫像磚,晉代。</p> <p class="ql-block">車馬人物畫像磚,晉代。</p> <p class="ql-block">車馬人物畫像磚,晉代。</p> <p class="ql-block">雙系盤口壺,晉代。</p> <p class="ql-block">雙耳豆,晉代。</p> <p class="ql-block">青釉點彩雙系蓋罐,晉代。</p> <p class="ql-block">青釉碗,唐代。</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碗,宋代。</p> <p class="ql-block">斗簽碗,宋代。</p> <p class="ql-block">白釉碗,宋代。</p> <p class="ql-block">釉水波紋盤,宋代。</p> <p class="ql-block">四系長頸盤口壺,隋朝。</p> <p class="ql-block">黑釉鼓腹尖底罐,唐代。</p> <p class="ql-block">青釉四系罐,晉朝。</p> <p class="ql-block">堆塑人獸樓閣陶倉,宋代。</p> <p class="ql-block">纏枝紋陶倉,宋代。</p> <p class="ql-block">堆塑人獸陶倉,宋代。</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堆塑人獸皈依瓶,宋代。</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堆塑人獸皈依瓶,宋代。</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堆塑人獸皈依瓶,宋代。</p> <p class="ql-block">陶倉,唐代。</p> <p class="ql-block">纏枝紋陶倉,宋代。</p> <p class="ql-block">青花繡墩,清朝。</p> <p class="ql-block">稀世珍寶</p> <p class="ql-block">元代窖藏出土稀世珍寶一宋代哥窯灰青釉沖耳乳足香爐。</p> <p class="ql-block">根雕子母獅:清代,高21厘米、長14.5厘米。棕紅色,系用茶樹根自然彎曲形態(tài)雕琢成子母二獅,周身的根結(jié)儼然獅毛。二獅雙目圓睜,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石灣窯三彩頭陀坐像,乾隆。</p> <p class="ql-block">粉彩人物海棠形高足盤,清代。</p> <p class="ql-block">粉彩人物香插,清代。</p> <p class="ql-block">粉彩仕女壁瓶,清代。</p> <p class="ql-block">藍(lán)地白花開窗帽筒,清代。</p> <p class="ql-block">天青釉青花冰梅雙耳瓶,清代。</p> <p class="ql-block">墨地素三彩岳母刺字鳳尾尊,清代。</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粉彩三英戰(zhàn)呂布棒槌瓶,清晚期。</p> <p class="ql-block">紅釉玉壺春瓶,清代。</p> <p class="ql-block">圣旨:所謂圣旨,即皇帝發(fā)布命令的文件,在封建社會,人們把受皇封看作最高榮譽(yù)。</p> <p class="ql-block">此件是清文宗一愛新覺羅·奕許(咸豐帝)于1860年封贈我縣天寶鄉(xiāng)人劉如玉(湖南寧遠(yuǎn)知縣)之父為"奉政大夫",其母為宜人的浩封旨。</p> <p class="ql-block">五色彩絹一頭織有"奉天誥命"四篆字與雙龍圖案。五色代表東西南北中天地五方位。清朝皇室是滿族人,旨上書寫漢滿兩種文字,所以清代的"圣旨"較其它朝代的長一倍。</p> <p class="ql-block">嘉名初定,淵明故里。</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統(tǒng)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分天下三十六郡,宜豐地屬九江郡。</p> <p class="ql-block">三國吳大帝黃武年間(222-229)年,宜豐嘉名初定,境內(nèi)存有康樂古城遺址。東晉興寧三年(365年),偉大詩人陶淵明在今澄塘鎮(zhèn)南山出生。</p> <p class="ql-block">嘉慶十四年故里橋石碑,清代。宜豐從這一時期開啟了1700余年的建城歷史。</p> <p class="ql-block">陶淵明,中國文學(xué)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比肩的偉大詩人。陶淵明自己從來沒有說過是哪里人,甚至也不說生于何時何地。于是,在陶淵明的出生年份上,就出現(xiàn)了公元365年、公元369年、公元372年等等多個版本。陶淵明的身世也成了難解之謎。</p><p class="ql-block">直到上世紀(jì)80年代初,宜豐學(xué)者胡紹仁、凌誠沛主持組建了"陶淵明始家宜豐"研究小組。前后經(jīng)過近40年的調(diào)研考證,他們確認(rèn)陶淵明于公元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zhèn)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公元393年陶淵明時年29歲,與妻及子離開南山陶家坪。此后陶淵明一家在潯陽居住了24年。其間,陶淵明因王氏妻亡,繼娶潯陽翟氏。</p><p class="ql-block">公元416年,陶淵明52歲,與妻翟氏帶幼子佟回到宜豐故里,修葺南山舊宅而居之,11年后,陶淵明卒于星子栗里,后歸葬康樂縣義鈞鄉(xiāng)之七里山即今宜豐澄塘鎮(zhèn)的七里山。</p><p class="ql-block">上述考證的結(jié)果,第一次給了陶淵明生平事跡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p><p class="ql-block">宜豐陶淵明遺址眾多:故里橋、南山故址、我公橋、藏書墩、醉臥石、洗墨池、淵明洞、柳齋、讀書堂、菊軒、桂林山、靖下橋等。</p> <p class="ql-block">典故:不為五斗米折腰</p><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有不少因維護(hù)人格,保持氣節(jié)而不食的故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p><p class="ql-block">東晉后期的大詩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jì)于蒼生"之志??墒牵趪覟l臨崩潰的動亂年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fù)根本無法實現(xiàn)。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quán)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產(chǎn)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p><p class="ql-block">為了生存,陶淵明最初做過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fēng),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后來,為了生活他還陸續(xù)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陶淵明最后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縣里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yīng)當(dāng)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后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愿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家伙獻(xiàn)殷勤。"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dāng)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yuǎn)脫離了官場。</p><p class="ql-block">此后,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后來由于農(nóng)田不斷受災(zāi),房屋又被火燒,家境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愿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p><p class="ql-block">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jié)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yán),寫出了一代文風(fēng)并流傳百世的詩文。在為后人留下寶貴文學(xué)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fēng)亮節(jié),成為中國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姚勉(1216-1262):字述之,號蜚卿,天德鄉(xiāng)(今新莊鎮(zhèn))靈源村人。初生時,曾被棄之山野雪地,故其成年后自號"雪坡"以志不忘。據(jù)《新昌縣志》載,姚勉"少穎悟,日誦數(shù)千言,居常作文有魁天下之志"。淳裕十二年(1252)中舉,寶佑元年(1253)進(jìn)士及第,廷對第一,點為狀元,先后授承事郎,秘書省正字、校書郎、節(jié)度判官、太子舍人、沂靖王府教授、處州通判。</p><p class="ql-block">姚勉為宜豐歷史上唯一的狀元,學(xué)識淵博、富有文華,對程朱理學(xué)研究很深,曾被清文華殿大學(xué)士朱軾譽(yù)為"五鹽之杰出者"。他一生文章頗豐,有《雪坡文集五十卷》傳于世,后被收入《四庫全書》和《豫章叢書》。</p> <p class="ql-block">盛世繁華,禪宗祖庭。</p><p class="ql-block">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qiáng)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政治清明、經(jīng)濟(jì)繁榮、文化璀璨,吸引了周邊國家向中國朝貢、學(xué)習(xí),經(jīng)歷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jù)時期,宋朝在政治、經(jīng)濟(jì)和文化等上面更近一層,進(jìn)入了高度繁榮的時代。</p><p class="ql-block">唐宋時期,宜豐地區(qū)誕生了中國佛教禪宗五大宗之中的曹洞宗和臨濟(jì)宗,成為這一時期最顯著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太子塔:原在逍遙山的金錢山麓。唐肅宗第14子李僖隨南陽慧忠國師出家,后居逍遙山。逝后真身葬于此,是一座亭閣式墓塔。約建成公元9世紀(jì)初,用花崗石雕琢疊砌。塔高4.5米,平面四方形,塔座為雙層須彌座。塔座、塔身、塔剎均刻有羅漢像。1957年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1966年"文革"開始時遭破壞。1983年省文化局撥款5000元修復(fù),并搬遷重建于縣城南郊翰峰山腰(南屏公園)。</p><p class="ql-block">逍遙山,在潭山鎮(zhèn)逍遙村至院前村一帶。唐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前,山中即建有太子塔寺、資壽寺、天峰山寺、鳳山寺、資福寺、西平院、太平庵等寺院,其后亦屢有興建,但至今皆廢,僅遺僧侶墓塔數(shù)百座。</p> <p class="ql-block">梅福,字子真,西漢末年壽春(今安徽壽縣)人。少學(xué)長安,明《尚書》、《谷梁春秋》。任郡文學(xué)之職,補(bǔ)缺為豫章郡南昌縣尉。因深惡外戚王莽專政遂棄官隱居于南昌城外(南昌梅嶺即因梅福而得名),后定居于宜豐逍遙道院,即今天寶梅氏基祖。據(jù)天寶《杭溪梅氏族譜》載:"梅福之父梅彩為西漢名儒,杜門訓(xùn)子。梅福因王莽專權(quán),乃護(hù)太子避難于天寶之逍遙山道院,另有一員稱'白馬將軍'的大將陪同。不久,太子病逝于道院,梅福自以為失職。觸堂柱而死,將軍也隨之拔劍自刎。后劉秀登基,建立東漢,派兵訪太子及梅福下落,找到后,乃敕令在逍遙道院建子真墓,太子則立塔祀之,并賜梅福當(dāng)年頂戴銅頂帽與梅福后代,世代供奉"。</p> <p class="ql-block">革命焰火,照耀四海。</p><p class="ql-block">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中國近代史由此揭開了序幕。</p><p class="ql-block">勇敢無畏的宜豐人在近代革命的過程中浴血奮戰(zhàn)、英勇就義,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運(yùn)動興起以來,一大批革命家熊雄、劉元昌、陳潮、楊淵等先后犧牲。</p><p class="ql-block">1934年,在第五次反圍剿斗爭中,紅軍在宜豐縣天寶鄉(xiāng)黃沙村以少勝多戰(zhàn)勝敵人,促成黃沙大捷,成為紅軍早期革命中以少勝多的典型戰(zhàn)例。</p><p class="ql-block">早期革命活動1855-1860年,太平軍曾4次攻克新昌縣城,在縣境轉(zhuǎn)戰(zhàn)6年之久。之后,先后發(fā)生過天寶紙工暴動、棠浦教案,芳溪農(nóng)民怒懲贓官等一系列反壓迫、反剝削、爭自由的人民革命斗爭,但都因缺乏正確領(lǐng)導(dǎo)而失敗。</p> <p class="ql-block">民主革命先驅(qū)者﹣﹣蔡銳霆將軍。</p><p class="ql-block">蔡銳霆,又名起蟄,1883年10月出生,是突靈的同胞弟弟,排行第二。與哥哥在同一個家庭長大,但他更愛學(xué)習(xí)武。1900年,考入江西武備學(xué)堂。在校期間,同李烈鈞交往密切,深受影響,終因反清言論激進(jìn),被學(xué)堂開除?;丶液筚I馬購槍,組織革命團(tuán)體"我群社",以打獵為名,經(jīng)常聚幾百人在一起練武上山試槍吃飯時打鐘集合。1905年又參加"易知社",成為其中的骨干。1907年與兄妹一道同渡日本,考入東京士官學(xué)校,第二年加入同盟會,并結(jié)識孫中山、黃興等著名人士。1909年回國在江西緊鑼密鼓進(jìn)行反清起義準(zhǔn)備。先在南昌與胞妹蔡蕙的丈夫共同組建江西共進(jìn)會,并擔(dān)任理事兼機(jī)要秘書,一年后返回家鄉(xiāng)宜豐,與大哥一起說服父母變賣家產(chǎn),蓄馬養(yǎng)士。武昌起義爆發(fā),銳霆立即與大哥組織一支光復(fù)軍,首先奪取本縣政權(quán),接著又占據(jù)瑞州府(今高安),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并通告贛西各縣響應(yīng)。銳霆很快被推舉為瑞州革命軍司令,兼袁、瑞、臨三路都督。隨后,為了攻打省會南昌,使將司令職務(wù)移交給大哥突靈,自己帶兵參加光復(fù)南昌的戰(zhàn)斗。1910年10月30日,銳霆與各路義軍一起攻下省會,年底又帶兵支援湖北的起義。1912年3月,李烈鈞就任江西都督,銳霆任江西水巡總監(jiān),被派往水軍司令部湖口大本營上任。1913年,銳霆積極參與組織討袁起義,堅決支持李烈鈞組織討袁司令部。李任江西討袁軍總司令,銳霆任副總司令。7月12日,李、蔡在湖口起兵,打響了辛亥革命以來"第二次革命"的第一槍,同時向全國發(fā)布《江西討袁軍對黨團(tuán)公啟》。湖口地勢險要,有石鐘山、馬當(dāng)?shù)纫谂_封鎖鄱陽湖口,又有戰(zhàn)艦在湖內(nèi)嚴(yán)陣以待,北洋軍艦無法通過。但不幸的是李烈鈞誤中奸計,誤敵艦為援軍,同時湖口炮臺司令又被袁世凱收買,大炮被暗中破壞,失去作用。銳霆親自趕往炮臺細(xì)查,始知大炮變啞的原故,但為時已晚。7月25日湖口失守,討袁失敗。銳霆兄妹和李烈鈞3人,于同年8月下旬被迫流亡日本。流亡日本期間,銳霆大力協(xié)助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籌劃再次討袁。1914年底,銳霆受孫中山指派,化裝成日本人回到上海,計劃在長江中、下游策動起義。他秘密住在法租界里;與革命黨人頻繁聯(lián)系,籌集經(jīng)費,購買槍支彈藥,忙碌中不慎在街上被密探認(rèn)出。這家伙跟蹤銳霆進(jìn)入寓所,假惺惺掏出一筆錢,說請蔡將軍收下用作革命經(jīng)費。銳霆信以為真,暴露了自己身份。密探走后立即向袁世凱爪牙報了風(fēng)。一天,銳霆因事外出,突然有人高喊:"捉拿山東響馬(強(qiáng)盜)!"頓時一伙人擁上來將銳霆綁架而去。袁世凱用100萬銀元引渡。銳霆剛被押到九江,九江鎮(zhèn)守使立即把他接到鎮(zhèn)守所。騙說去后花園賞花,銳霆在園地還未及轉(zhuǎn)過身來,劊子手就向他背部開槍射擊。這一天是1915年1月18日,年僅32歲的銳霆為反清革命流盡了最后一滴血。</p><p class="ql-block">1922年年春,孫中山追贈銳霆為陸軍中將。1935年1月,國民政府在南昌為銳霆舉行國葬,將蔡氏夫婦遺體及長子衣棺共葬于南昌北郊,碑刻"一門義烈"4個大字。1990年銳霆遺骨移葬宜豐縣城西革命公墓。</p><p class="ql-block">蔡銳(1883-1915)</p> <p class="ql-block">物阜民豐,人才輩出。</p><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宜豐地區(qū)人才輩出,留下了珍貴的好學(xué)傳統(tǒng)。百姓向往安居樂業(yè)的生活,然而明朝中期土地兼并的加劇,使得農(nóng)民的生活愈加凄苦,最終爆發(fā)了以李大鑾、楊青山為首的農(nóng)民起義。</p><p class="ql-block">宜豐地區(qū)的明清建筑遺存保留至今的非常豐富。宜豐古村鎮(zhèn)白墻黑瓦、依山傍水,村內(nèi)村外,草木蔥蘢,青山田園、清溪、古塔與小橋、石路、方亭、民居群組合,使村莊靜穆之中不乏動感,白墻黑瓦與青山綠水映襯,如水墨畫般的雅致恬淡,散發(fā)著迷人魅力。由于家族聚居,宗祠成為村莊最宏敞,最華麗的建筑,精雕細(xì)刻的宗廟祠堂彰顯了家族榮耀,是宜豐重要的文化符號。</p> <p class="ql-block">民國瓷之珍品。</p> <p class="ql-block">粉彩花鳥紋執(zhí)壺,民國。</p> <p class="ql-block">孫耀先款花卉飛禽粉彩瓷板,民國。</p> <p class="ql-block">"赤壁泛舟"斗彩瓷板畫,民國。</p> <p class="ql-block">福建會館"萬美錦記"款劉海戲蟾塑像,民國。</p> <p class="ql-block">粉彩麻姑獻(xiàn)壽瓷塑,民國。</p> <p class="ql-block">家藏款青花山水鳥紋梅瓶,民國。</p> <p class="ql-block">虎皮三彩瓷兔,三彩獅瓷香插,綠釉瓷鸚鵡,民國。</p> <p class="ql-block">粉彩尊古四方花盆,民國。</p> <p class="ql-block">粉彩福祿壽三星塑像,民國。</p> <p class="ql-block">宜豐文物資源豐富,館藏有移動文物1304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件,二級文物23件(套),三級文物263件(套)。</p> <p class="ql-block">地面不可移動文物595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一處,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30處,宜春市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18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88處。</p> <p class="ql-block">展覽展示的圖片、文物,是了解宜豐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