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朋友,您知道太原有座天龍山嗎?那可是一座具有中國十大佛窟之一的名山!山上有一座天龍寺,始建于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年間,距今已有1500余年,天龍山的名字就是因寺得名。天龍山也可以說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要給朋友們介紹的天龍山“網(wǎng)紅橋”就是建在此處。毗鄰天龍山的還有龍山景區(qū),那是一座道教文化圣地,始建年代與天龍山相差無幾,也是中國古代的一座名山。朋友您是不是覺得我扯了半天咋還沒扯到“網(wǎng)紅橋”呢?因為只有您了解了這兩座山的重要性,才能知道太原市為什么要修建天龍山旅游公路,也才能知道出現(xiàn)在這條公路上的“網(wǎng)紅橋”。當(dāng)然,太原人修建這座橋并不是和天龍山有必然聯(lián)系,但大家都知道的是,那座橋自從建成出名之后,就被冠以“太原天龍山網(wǎng)紅橋”,您說和天龍山有沒有聯(lián)系???下面我就簡單給朋友們講講“網(wǎng)紅橋”的來歷吧。</p><p class="ql-block">天龍山旅游公路全長近30公里,最高處海拔1700米,和入口處的垂直落差有350米。350米啥概念?也就是有現(xiàn)在居民樓的116層高。天龍山旅游公路沿途有4座橋和一處隧道。這座被冠以“網(wǎng)紅橋”的高架橋是其中的一座,為2號橋。該橋是三層環(huán)形高架,雙向兩車道,也是海拔最高的一座橋。為什么要修這么一座橋呢?這可不是太原人要弄個什么噱頭,而是地形地貌的需要。天龍山旅游區(qū)原來有條老的盤山公路,一是年久失修,二是山高坡陡彎急路窄,坡度大的地方甚至達到25度,要重修的話不僅解決不了這25度的坡度問題,還得挖一部分山體,對自然環(huán)境帶來不可逆的破壞,所以聰明的太原人就苦思冥想,終于找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修建一座三層的環(huán)形高架橋,新建的這座高架橋坡度才有5度,是原來老路坡度的五分之一,這就即解決了坡度陡的問題,還不用挖山體破壞自然環(huán)境,一舉兩得。新修建的高架橋還充分考慮到駕駛員的舒適性和安全性,贏得廣大司機朋友們的高度好評。有些事就是這樣,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太原人建這座橋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出名,只是想解決上面說到的兩個問題,可事情就這么怪,沒想出名反而出了大名,這三層環(huán)形高架橋倒成了太原市的一道靚麗風(fēng)景,也成了到太原旅游的朋友們的網(wǎng)紅打卡地。從空中俯瞰,這座三層環(huán)形高架橋和整個天龍山脈已經(jīng)融為一體,非常雄偉俊奇,壯觀美麗。下面的照片和視頻就是我們山西陽光攝影團的老師們近期拍的,提供給朋友們觀賞,同時也竭誠歡迎全國的朋友們來太原旅游做客,我們將會提供最大便利。</p><p class="ql-block">說了上面最后這句話我忽然覺得我咋成了太原市旅游部門的推介人了呢?是不是很有點旅游宣傳的口氣?????管他呢,作為太原人,宣傳太原、發(fā)展太原人人有責(zé)。不過,太原旅游部門的領(lǐng)導(dǎo)如果看我宣傳太原積極賣力,發(fā)給我點獎金我是肯定不會拒絕的。哈哈哈哈哈哈!</p><p class="ql-block"><b>順便再交待一句:為了使朋友們看照片好看,不費眼睛,我特意把照片放大做成橫版的了。</b></p><p class="ql-block">謝謝大家!</p> <p class="ql-block">田桂林老師錄制</p> <p class="ql-block">魏彥明老師拍攝</p> <p class="ql-block">朱緋老師拍攝</p> <p class="ql-block">朋友們看這最下面一個視頻是不是有點意思?是不是照片中的景物一會兒正一會兒斜,一會兒扁一會兒圓,連小汽車也成了“弓”形?如果您學(xué)過攝影一看就明白,如果您沒學(xué)過攝影,那就由我來告訴您:這是我們的朱老師用360全景相機拍攝的,播放出來就是這效果??。反正“網(wǎng)紅橋”的真正照片和視頻您也看到了,不妨再看看這變形金剛似的“網(wǎng)紅橋”視頻,是不是覺得更好玩兒?玩兒這東西不能太正統(tǒng)了,各有各的玩法,你喜歡吃酸的,我還喜歡吃辣的呢,不必強求一致,自己覺得好玩兒就行,攝影也一樣,反正我喜歡這種玩兒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感謝我們山西陽光攝影團的田桂林、姚楓、朱緋、魏彥明、張國柱老師提供的部分照片和視頻。航拍視頻全部由田桂林老師提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