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章 例解現(xiàn)代詩的創(chuàng)作過程</p> <p class="ql-block">219 小結(ji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在《美篇》發(fā)出后,問的最多的是靈感問題。那么什么是靈感呢?我們看看頭條搜索對靈感詞條的定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靈感是指一種突然出現(xiàn)的、瞬間的、具有啟示性的想法或創(chuàng)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有一種解釋:靈感——在文學(xué)、藝術(shù)、科學(xué)、技術(shù)等活動中,由于艱苦學(xué)習(xí),長期實踐,不斷積累經(jīng)驗和知識而突然產(chǎn)生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考慮網(wǎng)友們提出的這個問題,是更接近定義呢還是問靈感是怎么產(chǎn)生的,我想多數(shù)人問的靈感的意思應(yīng)該是更接近定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是接近定義,實際是在逐未——實際是舍去了“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是什么?“本”就是靈感的來源。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靈感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靈感的出現(xiàn)有條件有土壤,這個條件土壤便是對一個問題或一些問題作過深入的思考探索,也就是上述的“艱苦學(xué)習(xí),長期實踐,不斷積累經(jīng)驗和知識”,然后,突然腦海里閃過一道光——靈感,一下把心中的問題照亮了,解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靈感是這么來的。所以要想見到這道光,前提是必須要做出前述的努力,惦記著、思考探索著一些問題,然后受了某種啟示——一道光閃現(xiàn),靈感出現(xiàn),給我們提供了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或者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在對靈感的解釋的兩個詞條里,一個是“末”,一個是“本”,顯然,“本”比“末”更重要,本是因末是果,把本末弄清楚了,靈感這個問題就解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點,我們在這里談?wù)勊囆g(shù)審美鑒賞中的差異性和共性問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差異性好理解,那么什么是共性呢?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質(zhì)。而對于理解文章來說,則是多數(shù)人的一致看法,這個看法是多數(shù)人的共識。除多數(shù)人共同一致的認識看法之外,一些方面還有自己不同于人的看法, 這便是差異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少朋友讀文章很用心,讀了之后熱心留言談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受,大多數(shù)朋友理解得比較到位,但也有少數(shù)人理解得與本意相差很遠,這便是文學(xué)鑒賞中的共性和差異性問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藝術(shù)審美鑒賞中的共性和差異性是存在的,對于共性部分,檢驗的是讀者正確理解的能力;對于差異性,產(chǎn)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理解水平問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作第二章說了“詩無達詁”,還有一個名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都是文學(xué)鑒賞中的差異性問題——詩無達詁是對《詩經(jīng)》來說的,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以用于現(xiàn)代文學(xué)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錢鐘書說:“吾詩中之意,惟人所寓。吾所寓意,只為己設(shè);他人異解,并行不?!薄_@句話的意思是什么?是說創(chuàng)作者本人對其作品的寓意是有本意的,“他人異解”是差異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偉人說《唐詩三百首》的注釋不統(tǒng)一,也說唐詩不可以“解死”。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唐詩離現(xiàn)代年代也久遠,因而注釋出現(xiàn)差異性,而作者也沒有說明解釋的機會了。而對于他自己的詩,他說“我有說明的責任”。為什么這樣說?因為有人竟把他的“黃洋界上炮聲隆”翻譯成了“黃色海洋的邊上,響起了隆隆炮聲”,偉人是不同意這種說法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偉人接見楊振寧,談到有人對他的詩“有些注解不對頭”時說道:“百把年以后,對我們的這些詩都不懂了?!边@就是“時間久遠,產(chǎn)生岐義”的問題。差異性常常有錯誤在里面。偉人的感慨,表露出一種復(fù)雜心理,他認同“詩無達詁”這個說法,但從作者的角度,內(nèi)心還是希望人們能夠正確理解其作品意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而,在文學(xué)審美鑒賞中不可用差異性、主觀性、甚至錯誤理解來代替共性、客觀性,尤其現(xiàn)代詩——現(xiàn)代人用現(xiàn)代口語白話寫成的現(xiàn)代詩,不能借“詩無達詁”、“差異性”之名隨意發(fā)揮、曲解,我們力求正確理解作品的意義——這實際也是一種能力。</p> <p class="ql-block">第三點,說說欣賞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歡讀書的網(wǎng)友,常常是喜歡一種體裁,但也有人喜歡泛讀,見什么讀什么。但不管是那種讀者類型,都應(yīng)該了解或者說掌握一定的文體知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不同文體有什么不同,或者說各種文體分別有什么特點呢?我們在這里說一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小說的定義是: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xué)體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說小說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一切為這個中心服務(wù);說它是通過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必須有故事情節(jié)。其重要特點是虛構(gòu)而不是寫實,對語言沒有明確的要求,手段主要是敘述和描寫,多種手法都可以運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散文則是一種抒發(fā)真情實感的文學(xué)體裁,采用靈活的記敘方式,其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散文首先是抒發(fā)真情實感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p><p class="ql-block">方式是記敘,不強調(diào)描寫。這和小說從本質(zhì)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區(qū)別——真實情感,不能虛情假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詩歌和二者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我們看一下定義:詩歌是一種用凝煉的語言,表達作者思想情感,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樂感和美感的文學(xué)體裁。說共同點,詩歌的表達作者思想情感和散文的“抒發(fā)真情實感”類似;和小說的共同點是“反映社會生活”。而不同就多了,小說和散文對語言沒有明確的要求,而詩歌對語言則要求是凝煉,就整體來說,詩歌還得有樂感美感,實際上還要有跳躍留白、張力,還得為抽象尋找形象,等。如果作為一個一般讀者也就罷了,隨意;如果作為有一定素養(yǎng)的讀者,就要了解各種體裁的特點,才能更好地理解、欣賞、品鑒不同體裁的文學(xué)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一個問題,這實際是第三章提到的問題、也就是彭敏說的“閱讀詩歌需要準備和訓(xùn)練”的問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說這話說得也沒毛病,可是面對十幾億國人,怎么個準備法怎么個訓(xùn)練法?不準備不訓(xùn)練就不能信手拈來讀幾首詩歌了?這閱讀現(xiàn)代詩歌的門檻也太高了。本來現(xiàn)代詩就是現(xiàn)代口語白話寫成的詩,讀首詩歌還得準備、訓(xùn)練,只是不知道這個準備、訓(xùn)練由什么機構(gòu)來培訓(xùn)完成?又有誰可以高高在上來培訓(xùn)全國人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到底,這是一個態(tài)度問題——如果想讓人民大眾聽得懂看得懂,你就用他們平常說話使用的口語白話來寫,老百姓天天說話,天天對話,用的都是這些語言 ,哪有他們聽不懂看不懂的?試問現(xiàn)代詩有很多名作,哪首他們看不懂聽不懂?如果一個作者的詩歌不文不白,打啞謎、弄玄虛,甚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寫的是什么、使用生僻字詞,以此顯示自己文化高深,這樣的詩歌人民大眾確實聽不懂看不懂,可是這個責任在于誰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在這里要批評一些人,要把讀者、人民大眾、老百姓放在心里,放在高一點的位置,說他們能聽懂的話,寫他們能看懂的詩歌、文章,敬愛他們,他們才會把你舉得高高;不然,他們的水會覆你的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結(jié)尾了,說說這個分冊。這個分冊共收錄了219首詩歌,這200多首詩歌是作者從自己從近幾年所寫的詩歌里面悉心挑選出來的,每首均有“寫作過程”,這也算是一個創(chuàng)舉,在這之前,還沒見有作者整冊以這種形式和大家交流的,這可以看作是作者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給大家看,和大家推心置腹,讓大家不僅看到詩作,還可以看到詩作背后的一些東西。這些詩歌用的都是口語白話,也注意到了文采——口語白話性質(zhì)的文采,努力做到文字淺顯意義深刻,也就是深入淺出,我想這些詩是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謝謝大家認可這些文字,大家的喜歡就是對我的肯定和獎賞,也激勵我努力為中國現(xiàn)代詩的良性發(fā)展作出貢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