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這是原郵電部1995年發(fā)行的一枚紀(jì)念郵票,它講述著“古代驛站·雞鳴山驛”豐富多彩的歷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 10月31日,參加“美篇之家北京站線下活動”來到這座雄偉、神奇、富有靈性的山下,觀賞優(yōu)美的深秋景色,探尋悠遠的歷史文化。 </p> <p class="ql-block"> 坐落在燕北大地的雞鳴山,位于張家口市東南50公里的懷來縣雞鳴鄉(xiāng)雞鳴村,距北京100多公里,距懷來縣城15公里。是10多億年前的一次大地震中擠壓推挫而成,海拔1128.9米,占地17.5平方公里。山勢突兀,草木繁茂,孤峰插云,秀麗壯觀,有“參天一柱”之稱。</p> <p class="ql-block"> 據(jù)傳,當(dāng)年這里是個黑風(fēng)口,住著一個黑風(fēng)怪,發(fā)起怒來飛沙走石,周圍百姓深受其害。玉皇大帝得知后,便從南方調(diào)來了這座山,堵住黑風(fēng)口,捉住黑風(fēng)怪,百姓才得以安寧。它是一夜之間飛來的,人們便叫它“飛來峰”。</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飛來峰”為何改叫“雞鳴山”呢?</b>這可追溯到公元前475年發(fā)生的一個悲壯動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據(jù)《史記》記載:春秋末期,晉國諸侯趙簡子亡故,兒子趙襄子繼位,為實現(xiàn)父親爭奪霸主的遺愿,謊約姐夫代國國王到夏屋會盟,在宴席上將其擊殺。其姐姐代夫人回晉國為父奔喪,行至飛來峰下,得知弟弟為謀占代國土地而殺害了夫君,悲憤欲絕,隨即拔下了頭上的金笄,在山石上磨了幾下,自殺身亡。</p><p class="ql-block"> 當(dāng)?shù)匕傩站磁宕蛉说闹伊腋文懀驮谏较轮孤裨崃怂?,在山上修祠,供奉她的塑像。隨后把“飛來峰”改叫“磨笄山”,也稱“奶奶山”。</p><p class="ql-block"> 又據(jù)《懷來縣志》載:唐貞觀年間,東突厥犯中原,邊民不得安寧,太宗李世民親征,駐蹕此山,夜晚聞聽山上雉雞啼叫起來查看,發(fā)現(xiàn)突厥派奇兵來襲營,唐太宗率人馬打敗了偷襲的敵人后,認(rèn)為是此山神靈相助,便親賜山名為“雞鳴山”。</p> <p class="ql-block"> 山下有一個歷史悠久、保存完好的古驛站,因山而得名,因驛而設(shè)城,以驛名定城名——雞鳴山驛,簡稱雞鳴驛。</p><p class="ql-block">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建筑此城。明代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雞鳴驛城進行了擴建,成為宣化府通往京城的第一大站。雞鳴驛城具有軍驛、民驛兩種功能,直到公元1913年北洋政府決定撤消全國的驛站,開辦郵政局,雞鳴驛城才結(jié)束了作為驛站694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歲月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卻帶不走歷史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被發(fā)現(xiàn)有傳遞訊息有關(guān)的文字??梢娚坛瘯r期就有可能出現(xiàn)了相關(guān)的驛站。</p><p class="ql-block"> 從春秋、左傳等書之?dāng)⑹觯芍?dāng)時通信之方式有三種:一是“傳”,為車遞;二是“郵”,為步遞;三是“驛”,為馬遞,綜稱“傳遽”,后因車遞費用太大,漸不使用,只剩步遞及馬遞,故改稱為“郵驛”站。</p><p class="ql-block">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guī)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fā)這些文書都要登記,注明時間,以明責(zé)任。古設(shè)“驛站”及“郵亭”,可用來傳遞信息,可說是郵局的前身。但傳統(tǒng)的郵驛僅用來傳達政令及軍情,民間通信無法利用。漢朝每三十里置驛,由太尉執(zhí)掌。</p><p class="ql-block">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yè)得到空前發(fā)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qū),大致30里設(shè)一驛站。據(jù)《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wù)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p><p class="ql-block"> 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并三種,各驛站設(shè)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p><p class="ql-block">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guī)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biāo)畷r一律規(guī)定100到150里。</p><p class="ql-block"> 宋朝驛卒由兵卒擔(dān)任,規(guī)模不如唐朝。沈括《夢溪筆談》說:“驛傳舊有步、馬、急遞三等,急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用之。</p><p class="ql-block">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gòu)總稱為“遞”,并出現(xiàn)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lǐng)上系有銅鈴,在道上奔馳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zé)。鋪鋪換馬,數(shù)鋪換人,風(fēng)雨無阻,晝夜兼程。</p><p class="ql-block"> 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維持龐大的帝國,于是強化了驛站制度,時稱站赤。馬可·波羅所著《馬可波羅行記》記載:“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邁耳,或三十邁耳,必有一驛。無人居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亦必設(shè)立。合全國驛站計之,備馬有三十萬匹,專門欽使之用。驛站大房有一萬余所,皆設(shè)備妍麗,其華靡情形,使人難以筆述也”。</p><p class="ql-block"> 明代在全國皆建有驛站,稱為驛遞,每隔十里置鋪,鋪有鋪長;六十里設(shè)驛,驛有驛丞。沿線每60-80里設(shè)一個驛站,全國共有驛站1936個;還設(shè)立了急遞鋪和遞運所,加強了物流信息。驛站還能接待出公差的官員。</p><p class="ql-block"> 明中期以后吏治敗壞,驛遞制度弊病叢生。大小官員往來于道路,常常任意勒索夫、馬。地方官吏還任意克扣驛站經(jīng)費,貪污私肥。</p><p class="ql-block"> 清朝設(shè)驛站計為1785處,驛站使用的憑證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驛站要車、馬、人夫運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郵符”,官府使用時憑勘合;兵部使用時憑火牌。使用“郵符”有極為嚴(yán)格的規(guī)定。對過境有特定任務(wù)的,派兵保護。馬遞公文,都加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驛站的接遞如果要從外到達京城或者外部之間相互傳遞的,就要填寫連排單。公文限“馬上飛遞”的需要日行三百里。緊急公文則標(biāo)明四百里、或者五百里、六百里字樣,按要求時限送到。但不得濫填這種字樣。驛站管理至清代已臻于完善,并且管理極嚴(yán),違反規(guī)定,均要治罪。</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代末期由于有文報局的設(shè)立開始與驛站相輔而行,繼而廢除了驛站,同時有文報局專司其事,以后又設(shè)郵政,而文報局也逐漸廢止。</p> <p class="ql-block"> 所謂驛站,是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guī)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fā)這些文書都要登記,注明時間,以明責(zé)任。</p><p class="ql-block"> 驛站現(xiàn)代的意思是:賓館旅社,供人停歇;或者是供人交流的聚集地,比如心靈驛站,文化驛站等;也可指代臨時休息或借宿的地方,側(cè)重于不長期居住,比如高速上的服務(wù)區(qū),旅行中的客棧等,這些地方往往都是能夠提供餐飲、加油、住宿和購物等多種服務(wù)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 雞鳴驛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僅是明清時期京城通往西北驛路的第一大驛站,而且設(shè)置了專馳軍務(wù)急報的軍驛站。</p><p class="ql-block"> 這座古城任憑歲月消損、風(fēng)雨剝蝕,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p><p class="ql-block"> 1.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驛,這是雞鳴驛城最早的建立時間。</p><p class="ql-block"> 2. 明成化六年(1470年)建土垣,這是雞鳴驛城城墻的初次建設(shè)。</p><p class="ql-block"> 3.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筑堡,進一步鞏固了雞鳴驛城的防御。</p><p class="ql-block"> 4. 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修城墻并構(gòu)筑城東護城壩,這是雞鳴驛城的一次重要維修工程。</p><p class="ql-block"> 5. 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裁汰驛站,開辦郵政”,雞鳴驛城的驛站使命宣告結(jié)束。</p><p class="ql-block"> 6. 2008年12月,雞鳴驛城搶修保護工程啟動,這是對雞鳴驛城的一次重要的保護性修復(fù)工程。</p><p class="ql-block"> 7. 2013年,正式啟動了雞鳴驛城內(nèi)十六處文物建筑維修工程,重點對馬家店、驛丞署、驛館等進行修繕。</p><p class="ql-block"> 這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反映了雞鳴驛城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立、發(fā)展和轉(zhuǎn)變,也為其增添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p> <p class="ql-block"> 雞鳴驛城略呈方形,城墻為土筑磚包,東西長460米,南北長480米。底寬5米~8米,頂寬3米~5米,高11米。</p><p class="ql-block"> 四面城墻上均勻分布著4個角臺、26個墻臺,有東西2座城門。墻體頂部外側(cè)密布垛口,垛墻上有了望孔、射孔和排水孔道,內(nèi)側(cè)建有女兒墻。</p><p class="ql-block"> 北墻中部平臺上原建有玉皇閣,南墻中間平臺上原建有壽星廟,東南角臺上原建有魁星樓,東西城門上建有2座城樓并有各自的甕城。</p> <p class="ql-block"> 城門建筑形制遠觀似北京故宮的午門,上書“雞鳴山驛”四個楷書大字,字體憨拙,古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 俗說一門為寨,二門為驛,三門為堡,四門為城。</p><p class="ql-block"> 雞鳴驛古代只有東西兩座城門。從雞鳴驛正門(東門)一進去,就是雞鳴驛的大街,一直可以通到西門,是當(dāng)時最繁華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 城內(nèi)有3條東西向大街,2條南北向街道, 5條縱橫交叉的街道,按“井”字將全城不均等地分為9塊12片。</p><p class="ql-block"> 驛署區(qū)在城中心,西北區(qū)有馬號,東北區(qū)為驛倉,城南傍城的東西“馬道”為驛馬進出通道。</p><p class="ql-block"> 每日,身著軍郵服、腰掛“火印木牌”的軍驛卒馳騎傳遞,馬鈴聲聲,晝夜不停。夜晚,城樓上崗哨林立,燈火通明。</p> <p class="ql-block"> 雞鳴山驛的東門城樓。</p> <p class="ql-block"> 已經(jīng)缺損的城墻磚。</p> <p class="ql-block"> 雞鳴驛原為軍驛,康熙32年改為民驛。驛城內(nèi)設(shè)施完善,城內(nèi)設(shè)有把總署(軍驛)、驛丞署(民驛)、公館院、驛倉、馬號等。</p> <p class="ql-block"> 雞鳴驛有東、西兩座城樓,許多古老、未經(jīng)修繕但依然精美的老房子,窄窄長長幽深的小胡同,展現(xiàn)了雞鳴嶧豐富的歷史與荒涼。也正是因為如此,城雖小,但上鏡率(成為電影外景地)卻很高。</p><p class="ql-block"> 電影《大話西游》最后那幕場景,就是在這個古城拍攝完成,其中東門古城樓就是至尊寶和紫霞熱吻的背景。也是《血戰(zhàn)臺兒莊》《血戰(zhàn)長城》等影視劇的拍攝地。</p> <p class="ql-block"> 走近雞鳴驛城墻,一種厚重的滄桑油然襲來,古老的城墻任幾百年風(fēng)雨沖刷留下斑駁印跡,備受風(fēng)雨侵蝕的青磚追憶著前朝的繁榮。</p> <p class="ql-block"> 登上城樓,極目遠眺。四四方方的城廓在晴嵐中慢慢向我走來,裹挾著歲月的風(fēng)云逐漸變得模糊。我仿佛聽見古驛站里一匹匹健壯的驛馬仰天長嘯,看到寬敞的大道上一個個傳遞書信的驛卒揚鞭馳騁…</p> <p class="ql-block"> 如果說郵政快遞是一個國家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那么,雞鳴古驛就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古代神經(jīng)系統(tǒng)最完美的標(biāo)本。據(jù)專家考證,雞鳴驛城是全國現(xiàn)存最大、國內(nèi)保存最為完好、功能最齊全、最富有特色的古驛站,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價值,被稱為郵政考古、機要考古的一座“活化石”,有“世界第一郵局”的美譽,在中國郵政史上具有獨占鰲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進東門左手邊是“中國雞鳴驛郵驛博物館博物館”,門前一組還原當(dāng)時驛卒受命、騎馬送信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古代傳信和發(fā)放官文都用快馬,因長途的傳遞不得不中途換馬,因而在沿途設(shè)置許多馬站。隨著馬站的發(fā)展與完善,增加了功能,演變成接待過往官員、商人的驛站。</p><p class="ql-block"> (感謝未加微老師的拍照)</p> <p class="ql-block"> 右手邊是驛文化主題郵局。</p> <p class="ql-block"><b> 中國雞鳴驛郵驛博物館</b>匾額由國學(xué)大師、書畫巨匠范曾題寫,是收藏和展示古代郵驛文化的專業(yè)博物館。擁有328平方米展覽區(qū),從古代郵驛、雞鳴驛城、雞鳴驛的故事、雞鳴驛的文化韻味及雞鳴驛的復(fù)興五個方面展示了雞鳴驛的起源和發(fā)展歷程,向觀眾展示了中國古代社會郵驛、軍事、交通歷史變遷的縮影。</p> <p class="ql-block"> 俯視雞鳴驛博物館大院。</p> <p class="ql-block"> 雞鳴驛郵驛展覽館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青磚黑瓦,飛檐斗拱,頗具明清風(fēng)格。它座落在雞鳴山下,依山傍水,地理環(huán)境得天獨厚。這里不僅是旅游勝地,更是歷史文化的載體。</p> <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國務(wù)院批準(zhǔn)雞鳴驛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2003年、2005年,雞鳴驛兩次被世界文化遺產(chǎn)基金會列入100處世界瀕危遺產(chǎn)名單。</p><p class="ql-block"> 2005年9月,國家文物局和建設(shè)部聯(lián)合命名雞鳴驛城所在的雞鳴驛村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p><p class="ql-block"> 2014年8月,“中國雞鳴驛郵驛博物館”和“驛文化主題郵局”正式落成。</p> <p class="ql-block"> 走進博物館展廳,立刻被豐富翔實的歷史印跡所吸引,得知慈禧、詹天佑等歷史人物曾來過雞鳴驛,更激發(fā)起穿越時空隧道的興趣。</p> <p class="ql-block"> 雞鳴山的確切由來雖已無從考證,但卻能夠說明最晚到戰(zhàn)國時,雞鳴山所在之處已為通途。隨著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王朝的發(fā)展,郵驛網(wǎng)絡(luò)的日益完備,雞鳴山的地理位置愈加重要。特別是從元代開始,它的軍事戰(zhàn)略意義逐漸凸顯。同時,為方便每年元朝皇帝往返大都與上都之間,在雞鳴山下建有皇帝駐蹕的“納缽”(即行宮),成為雞鳴驛的前身。傳說秦始皇東巡途中便曾駕幸雞鳴山,留下了“雞鳴山上觀日月。驪山腳下識神州”的詩句。漢武帝北征匈奴的滾滾戰(zhàn)車也曾浩浩蕩蕩駛過驛城外的西北干道。</p> <p class="ql-block"> 明清時期的雞鳴驛。</p> <p class="ql-block"> 驛丞的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 展廳里行草隸篆體的“驛”字赫然醒目。</p> <p class="ql-block">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有組織通信的國家之一,其可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甲骨文已記載有關(guān)郵驛通信的活動。因此,從商朝到清末,中國郵驛通信經(jīng)歷了300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p><p class="ql-block"> 古代郵驛與軍事活動和國家政權(quán)緊密相連,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邊疆穩(wěn)定,促進民族融合,推動經(jīng)歷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發(fā)揮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存郵驛古跡河北省懷來縣雞鳴驛,是目前中國規(guī)模最大、功能最齊全、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驛站的典型代表,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p> <p class="ql-block"> 大清驛站分布圖。</p> <p class="ql-block">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斌A卒策馬揚鞭的浮雕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驛站模型。</p> <p class="ql-block"> 《驛使圖》表明我國是最早建立郵驛的國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 <b>郵驛的來源</b> 【說文解字注】置騎也。言騎以別於車也。馹爲(wèi)傳車。驛爲(wèi)置騎。二字之別也。周禮傳遽注曰。傳遽若今時乘傳騎驛而使者也。葢乘傳謂車。騎驛謂馬。玉藻注云。傳遽,以車馬給使者也。車謂傳。馬謂遽。渾言則傳遽無二。析言則傳遽分車馬。亦可證單騎從古而有。非經(jīng)典所無。許傳下云遽也。遽下云傳也。此渾言也。驛下云置騎也。馹下云傳也。此析言也。置騎猶孟子言置郵。俗用駱驛。從馬。睪聲。羊益切。古音在五部。</p> <p class="ql-block"> 公館院的老照片和模型。</p> <p class="ql-block"> 明清時期的雞鳴驛。</p> <p class="ql-block"> 郵驛博物館內(nèi)藏品封泥。</p> <p class="ql-block"> 記載與傳遞信息的甲骨文板。</p> <p class="ql-block"> 藏品火鐮。</p> <p class="ql-block"> 商號實用的鎖具。</p> <p class="ql-block"> 清朝的郵票。</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內(nèi)陳列著豐富的文物和歷史資料,從最早的郵政憑證、郵戳到各式各樣的郵票,一應(yīng)俱全。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和資料,為我們提供了中國郵政發(fā)展歷程的寶貴見證。此外,展覽館內(nèi)還設(shè)有多個互動體驗區(qū),游客可以在這里模擬古代郵驛的傳遞方式,親手嘗試制作郵票、明信片等郵政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親身體驗傳統(tǒng)郵政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講解員娓娓而談,游客們?nèi)肷耨雎牎?lt;/p> <p class="ql-block"> 雞鳴驛郵驛展覽館不僅展示了中國郵政的輝煌歷史,更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這里不僅是一個旅游景點,更是一個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之地。它的存在,為世人了解中國郵政歷史、領(lǐng)略中國文化之美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 城內(nèi)有驛丞署、驛館、校場、馬號,還建有碧霞宮、馬王廟、文昌宮等13座廟宇,7座戲樓。</p><p class="ql-block"> 城內(nèi)緊靠墻體有約5米寬的環(huán)城驛道。平時便利交通驛遞,戰(zhàn)時便于集結(jié)設(shè)防。南城墻外,有一條寬5米的東西向道路,俗稱南官道,是原來的驛路。城東西兩側(cè)與驛路平行分布著許多墩臺,這是為加強信息傳遞修筑的煙墩。雞鳴驛城墻保存基本完好,城內(nèi)古廟宇尚存6座,古戲臺還有2座。</p> <p class="ql-block"> 雞鳴山驛的塔樓。</p> <p class="ql-block"> 驛丞署始建于明代,是驛城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 驛承署是最高行政官員驛丞及其吏屬辦公之所,是重要的行政機關(guān),負責(zé)驛站所有事宜。</p> <p class="ql-block"> 驛丞署臥室窗欞。</p> <p class="ql-block"> 指揮署舊址即賀家大院,清康熙35年前為全城最高軍事指揮長官駐扎之地。</p> <p class="ql-block"> 這是雞鳴驛郵驛博物館內(nèi)指揮署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 雞鳴驛的“賀家大院”因接待過慈禧太后而成為熱門景點。</p> <p class="ql-block">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往西安途中在此院住過一夜。</p> <p class="ql-block"> 說是大院,更像是狹窄的過道,完全沒有想象中的寬敞。慈禧下榻的這間屋,也只是極為普通的農(nóng)家火炕而已。</p> <p class="ql-block"> 在二進院的山墻上留有刻磚“鴻禧接?!彼膫€楷書大字,一說這是慈禧太后親筆題寫、另說是中舉狀元奉懿旨所書,未能考證。</p> <p class="ql-block"> 1900年8月14日(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城,當(dāng)夜傳聞“夷人要攻東華門”,慈禧已然如坐針氈。次日清晨,有流彈落入樂壽堂屋頂,此時慈禧太后再也坐不住了,趕緊剪掉兩寸長的指甲,換上破舊的粗布衣裳,攜光緒帝、隆?;屎?、大阿哥溥儁等人出神武門,經(jīng)德勝門、頤和園,直奔居庸關(guān)。從這一天開始,清朝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西巡狩獵”開始了。</p><p class="ql-block"> 8月17日,慈禧太后在榆林堡看到了“西巡”后首位跪拜接駕的直隸懷來縣知縣吳永,狼狽數(shù)日且饑餓不堪的慈禧太后顯得極為激動,當(dāng)吳永說因潰兵劫掠,今只有小米綠豆粥一鍋的時候,她急切地說:“有小米粥,甚好甚好,可速進!”20日,到達雞鳴驛,在懷來縣境內(nèi)駐蹕三日。其間,慈禧老佛爺離宮后首次開葷,軍機大臣王文韶也帶來了軍機處的一切印信。而接駕有功的吳永則平步青云,初為前路糧臺,負責(zé)為帝后催糧催餉,后累遷至山東地區(qū)兵備道,賞二品頂戴。</p><p class="ql-block"> 知此情景,即可洞曉“鴻禧接?!钡那耙蚝蠊蜌v史內(nèi)涵了。</p> <p class="ql-block"> 財神廟位于頭道街西端路北,兩進院落,前為財神廟、后為三義廟。前設(shè)門樓,上面原掛“異姓同心”匾額。財神廟中的壁畫采用瀝粉貼金工藝,金碧輝煌,是中國古代美術(shù)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精典之處在于東西方各國使臣帶著各自國家的奇珍異寶朝拜中國財神的描繪,表現(xiàn)了當(dāng)時中國社會的繁榮昌盛。</p> <p class="ql-block"> 雞鳴閣建于唐朝,歷經(jīng)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修繕和擴建,是一座具有標(biāo)志性的景觀建筑。內(nèi)有唐代石刻《大藏經(jīng)》、明代《金剛經(jīng)》等許多文物和歷史遺跡。</p> <p class="ql-block"> 位于東街北端的文昌宮也稱驛學(xué),是祭拜文昌帝君及驛站子弟求學(xué)的場所。隨雞鳴驛的建成而生,宮中立有大清乾隆三十七年敕文昌宮碑和道光二十二年重修方昌宮碑,大略可知雞鳴驛文昌宮起建和重修情況。自文昌宮建成之日起,就成了雞鳴驛站和城內(nèi)富家子弟上學(xué)讀書的場所。</p><p class="ql-block"> 文昌宮門額聯(lián):驛馬蕭蕭報國興邦猶在耳,旌旗獵獵聞雞起舞正當(dāng)時。</p> <p class="ql-block"> 文昌宮正殿供奉著文昌帝,文昌帝君為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p> <p class="ql-block"> 文昌宮前古井。</p> <p class="ql-block"> 泰山行宮,建于清朝順治8年(1651),時為泰山廟,供奉東岳大帝之女碧霞元君的廟宇。碧霞元君又叫“泰山娘娘”,民間把她奉為送子娘娘。</p> <p class="ql-block"> 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的殿內(nèi)壁畫,采用礦物質(zhì)顏料作畫,富于層次感的繪畫仍舊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 郵票展覽館。</p> <p class="ql-block"> 每到一個景點,都感受到古老的氣息迎面而來。石鋪的街巷彎曲而狹窄,兩旁古代與現(xiàn)代的民居交融混雜,傳統(tǒng)的四合院和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筑風(fēng)格,保存較為完整,讓人感覺被時光機瞬間帶回了過去,體會昔日的繁華與靜謐。</p> <p class="ql-block"> 沿街漫步,古城建筑展現(xiàn)出濃厚的地方特色。石雕門樓、木雕窗欞、邊墻上的壁畫,都細致而精美。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承載著居民們的故事,令人沉浸其中。</p> <p class="ql-block"> 城內(nèi)農(nóng)家院。</p> <p class="ql-block"> 佇立在城門樓馬道上,暮看日西墜,“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的懷古情思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雞鳴山承受日月愛撫雨露滋潤,挺秀在塞外這片熱土,壯美成北疆獨特奇景。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朝驛站、蘊含著文化魅力的古建筑,讓大家穿越時空走進歷史,感受久遠深厚的中華文明。大家興致勃勃的用自己喜歡的角度和方式記錄了雞鳴驛的前朝今世,度過了收獲頗豐、難以忘懷的兩個小時。</p> <p class="ql-block"> 感謝美篇之家,讓我們把美帶回家!</p> <p class="ql-block"> 感謝馮輝、孟越超兩位優(yōu)秀領(lǐng)隊,盡職盡責(zé)、完美無瑕的服務(wù),為一日游創(chuàng)造了賞心悅目、輕松歡快的氛圍。</p><p class="ql-block"> 天下沒有不散的酒席,但這不是最后的晚宴。同行同好、已成摯友,惜惜而別、相約未來。</p><p class="ql-block"> 祝擁已有2億之多注冊美友、每天超過100萬人使用的美篇前程似錦,祝二位熱情風(fēng)趣的帥哥靚妹萬事順?biāo)臁?lt;/p><p class="ql-block"> 同時,向借用照片的老師們學(xué)習(xí)、致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