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很喜歡余秋雨在《山居筆記》中所作的一段話:“成熟,是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喧囂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得很遠卻并不陡峭的高度?!?lt;/p><p class="ql-block"><b>是啊,真正成熟的人,都掌握了“不爭、不理、不怒”的奧秘。</b></p><p class="ql-block">可我最近又犯了一個錯誤,莫名的指教了別人。我也不知道為什么,一向清醒的我,總是在這個朋友面前情緒迭起。</p><p class="ql-block">于是,最近我一直在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他面前有那么大的情緒?然后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改善自己跟他的這種慣有模式。</p><p class="ql-block">那就是我需要改善微習慣,換位思考,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改善原有的自動化吸引力法則。</p> <p class="ql-block"><b>一、悟自己。</b></p><p class="ql-block">其實我知道,能引起我內心的不舒服和對他的評判、對立,一定是我自己內心有一個跟他能夠引起我情緒的相同東西跟他產生了共振,所以才會起情緒。</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說,其實我自己內心早已存在那樣的行為,這一切不是外界造成的,而是我本身內心就存在的煩惱,當我終于意識到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時,我長出了一口氣,我知道這個關口我已經過了!</p><p class="ql-block">因此,我很感激朋友,因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宇宙讓它出現,然后我才能看到我自己。</p><p class="ql-block"><b>因為我終于明白,這種讓我不舒服的能量,它已經在我體內儲存了好久,而不是因為朋友的某句話,引發(fā)了此刻情緒。而是他此刻的同頻能量引發(fā)了共振,使我陷入了負面的覺受中,確切地說他這面鏡子,照到了我內心的“妖”。</b></p><p class="ql-block">我告訴自己,原來這個負面的東西一直都在,這個模式還沒有走,這個情緒跟了我這么久,我想要恢復自由、快樂、舒心、自在、安定,就需要從混亂而且無意識的行為中樹立一種正確的見地觀。</p><p class="ql-block">外在發(fā)生的所有事件,只是你內在的影像,透過事件看到內在的豐盛或匱乏,就立刻處理,并去弘揚或改正,這樣你一下子就會從劇情中不斷糾纏拉扯的小演員變成看戲的總導演,看著自己內在一切的發(fā)生。隨著你看問題的視角發(fā)生改變,自己的內在感受也就發(fā)生了改變。</p> <p class="ql-block"><b>二、悟世事。</b></p><p class="ql-block">哲學家、學者、作家周國平說:“人這一輩子,能安頓好自己的心,就是一種圓滿?!?lt;/p><p class="ql-block"><b>是的,人內心的成色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心里有志向的人,不會偏航;有原則的人,不會沉淪;知淡泊的人,不會茍且。</b></p><p class="ql-block">當你修煉到心有所安,縱是世間紛擾,亦能保有一份沉靜。再大的風浪也掀不起內心的波瀾才行。</p><p class="ql-block">而你與外界的關系,就是你與自己的關系,你當下的感覺,就是你與世界的關系的一個縮影。自己與外界關系如果不融洽,說明自己與自己的沖突很多,所以看起來沒事,但內在早已刮起了慌亂的風,那是內心的呼應。</p><p class="ql-block">就如同爆竹本身就具備爆炸的屬性,外力一點就會引爆。所以從今往后,在面對外界刺激的時候,自己的第一反應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如果按照原有的模式,就會不斷的重復煩惱,引發(fā)自我逃避或激烈的爭執(zhí),這樣只會給你造成下次發(fā)生此事件的新種子,疊加新的力量,也會為你養(yǎng)成循環(huán)的習性,使自己困在其中,直到無法收場。</p><p class="ql-block">這就是大部分人的上半生,混亂而無序,我們需要悟自己。到了知天命之年,終于明了累是因為本該自由的心,卻驚羨于隔岸紅塵忙似火,苦是因為本該停泊的船,仍在風雨中逆浪穿梭。</p><p class="ql-block">《心經》中說“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當你修正了自己的內心,自然也就悟透了人生上半場。</p> <p class="ql-block"><b>三、悟靈魂。</b></p><p class="ql-block">麥家曾說:“一個真正偉岸的人,是無論經歷過什么,依然能夠將心沉下去?!?lt;/p><p class="ql-block">所以,你不需要一味的迎合他人,那樣會很累。很多人總是執(zhí)著,改變外界的人和物,試圖想讓他人完全符合自己的心意。</p><p class="ql-block">果真那樣的話,當下的掌控心就已經渾濁了,他人逃避還來不及,又怎么會接受你的改造呢?所以不需要那么做,你只需回到當下,不斷的借假修真,修煉內心,與自己和解,外界自然和諧。</p><p class="ql-block">因為平靜的湖面才可以倒映萬物,投射美好。而你期待、你希望的總是事與愿違,那是由于湖面太動蕩,水太渾濁,無法映照顯露,你與外界的沖突、抗拒、矛盾便都一一對應了你內在的卡點。</p><p class="ql-block"><b>真正修煉到一定境界的人,他判斷人、事、物的方式,是用能量感知。一個人,一個地方,一個物品,甚至一通電話,一條短信,他都能從中感知到能量的高低與狀態(tài)。而不是用慣有的經驗、好壞、對錯標準去評判。</b></p><p class="ql-block">他面對一個人時,不論你外表打扮的多么的精致,他都可以透過表面感受到你的內在干凈與否。</p><p class="ql-block">就好比有人看到你就煩,這時你甚至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因為人總是習慣眼睛向外看,覺得對方不包容,然后錯誤的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他人身上,自然會迷失自我。</p><p class="ql-block">而修煉高的人卻能感知到,那是因為你內在磁場紊亂,對方莫名其妙的就可以感應到。假如你通過修正自己,讓自己和順了這個問題,混亂的磁場便會消失,別人感知到的自然也是舒服和諧。</p> <p class="ql-block"><b>四、悟歲月。</b></p><p class="ql-block">靜坐山石上,白云飛鳥為知音,右手攜素琴,左手拿經卷,撥一縷絲弦,誦一目經文。這樣的愜意,才是真正悟透人生后的瀟灑。</p><p class="ql-block">而我們最終要修煉到與萬物和解,就是能做到離一切相不執(zhí)著、不著痕跡、不粘連。</p><p class="ql-block">那就需要我們選擇新的模式,你只需知道某件事是我需要放映的,因為這個事件早已存在于我的內在,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當你能這么想,你就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全部責任。</p><p class="ql-block"><b>所謂的世外高人,不是藏在大山里,而是一再受這個二元對立世界的法則控制。人雖在世間,心已超脫物外,不在游戲之內,才不會被游戲所控。因為他鏈接了本源,所以他可以心想事成,實現我的人生我做主。</b></p><p class="ql-block">山河大地,草花樹木,誰干涉過誰?誰對誰有過標準?所以才叫和諧自然,大道自然。正是因為各自不同才多姿多彩,如果萬物都一個標準,那得多單調。</p><p class="ql-block">要明了,我及一切,我都是根本,遇到一切都是對鏡。只有修正自己,回到源頭,去允許,去接納,去解決,才是一切的良藥。允許如其所是,就是如實關照。跳出小我,頓悟當下,恐懼自消。</p> <p class="ql-block"><b>結語: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b></p><p class="ql-block">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青春轉瞬即逝,誰能在這短暫的行程中,不染紅塵,不食煙火。所謂的注重過程,不問結果,那是成功者的精彩演說。蕓蕓眾生,有幾人能真正做到但行耕耘,莫問收獲?</p><p class="ql-block">當有一天,驀然回首,才發(fā)覺,我們已走過了春暖花開的流年,告別了如火如荼的歲月,不經意間,便走進了秋風瑟瑟的季節(jié)。</p><p class="ql-block">進入到不惑之年,我們也終于懂得,人生絕佳境界,即一半禪意,一半煙火。你我皆過客,來時赤裸裸,去時何求多?</p><p class="ql-block">下半生,我們帶上靈魂去旅行,帶上心靈去放歌。把別人的眼光拒之心門之外,把別人的質疑拋向仙山瓊閣。</p><p class="ql-block"><b>真正做到見自己,觀本心而愈豁達;見天地,覽乾坤而容不同;見眾生,閱萬物而生慈悲。</b></p><p class="ql-block">當見過世間繁華,品嘗過百味人生后,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都懂得:人生的境遇百轉輪回,誰也無法知道下一刻會面臨什么。</p><p class="ql-block">無論什么處境,用不憂不懼、淡定從容的心面對生活的風雨,人生之路才會更開闊。用不驕不傲,低調謙虛的心對待世間萬物,生命之歌才會愈加嘹亮。</p><p class="ql-block">人生總無常,心安是歸處。在風雨兼程的路上,心有所安,活好自己。</p><p class="ql-block">投資自己,只爭朝夕。</p><p class="ql-block">歡迎關注紫氣東來如意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