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尾山是十二座老期火山之尾,得名尾山。誰是頭山、二山卻無人知曉,從來也沒有人計較過名次和名號。所以考察和求證頭山、二山的人很少,或者說沒有人去論證此事。</b></p><p class="ql-block"><b> 這十二座老期火山和火燒山、老黑山,拔地而起的這些名山,灑落在五大連池的周圍,妙趣天成眾星捧月之勢。像珍珠般串珠在一起的五個池子,呈現(xiàn)了“名山如畫屏,珠帶五池清”的自然景色。臨近五大連池,絕佳仙境掛入眼簾,好像世界在靜止,山影浮水中,水中山倒映。于是,渾然一體成就出聞名天下的五大連池風景區(qū)。</b></p><p class="ql-block"><b> 各地的水域都有不同的特色和稱謂,北京把有水的湖叫做海子,如北海、什剎海。天津稱作沽,如西沽、咸水沽,有七十二沽之稱。到了河北地界就叫淀,如白洋淀。來到江南上海,小河就起名叫洋涇浜、方浜了。凡是稱作池的地方,頗有雍容華貴之說,顯出天堂之美。瑤池,天池,滇池,這些地方都有美麗而神話的傳說,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思和向往。五大連池之美,美在它叫池,而且是五大連池。</b></p><p class="ql-block"><b> 贊美五大連池,因為我喝過它的水。贊美五大連池,因為我在五大連池邊上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贊美五大連池,因為我曾在五池中搖曳著小船,撒過網(wǎng),捕過魚,當過一個夏天的漁民。</b></p><p class="ql-block"><b> 1976年,初夏。</b></p><p class="ql-block"><b> 五分場的人都忙于手里的各種農(nóng)活兒。分場趙副主任見到我,笑著說道:“你去和劉阿寶、楊寶亮,一起去五大連池打魚吧!你現(xiàn)在去革委會門前的小廣場,他們正在做準備工作呢?” </b></p><p class="ql-block"><b> 那時,城市以外的地方,有農(nóng)、林、牧、副、漁各業(yè)。在五分場,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捕魚這一行,我望著趙主任的雙眸,心里一團迷惑,將信將疑。然而,這一切就在現(xiàn)實中,美好的憧憬忽地落到了我的頭上。</b></p><p class="ql-block"><b> “行,我這就去找他們?!蔽易炖锊挥勺灾鞯卮饝?,心底已經(jīng)沾沾自喜起來。 </b></p><p class="ql-block"><b> 不管怎么說,讓我和他們?nèi)ゴ螋~,這也算是領導看得起我。我呢,也是得到了領導的器重。說實在的我從骨子里就不愿意親近領導,平時見到領導雖然畢恭畢敬,絕對不生媚態(tài)。然而車前馬后地阿諛奉承,我實在做不來,生怕大家說三道四。叫人家背后說閑話,是我最痛心的事,我深知“哪人背后無人說”這個道理,但是心里就是不情愿,以至于常常躲避上層領導。</b></p><p class="ql-block"><b> 唯獨我對趙主任有好感,趙主任是河北人氏,天津在河北省的地界內(nèi),遠在千里之外,我們彼此以老鄉(xiāng)自居。還有一件事。有一天的傍晚,我突然腹部激烈的痛,是趙主任,叫來了車隊吉普車,及時地把我送進了場部醫(yī)院。經(jīng)過大夫一番認真地檢查后,大夫表情嚴肅地對我說道,多虧來得及時。因為得到了及時有效地治療,我很快痊愈。從此心底里又埋藏了一份感激和崇敬之情。</b></p><p class="ql-block"><b> 我在分場革委會門前的一塊開闊地上,找到了劉阿寶。阿寶和楊寶亮倆人正在修補一條小木船,用棉布、麻一類的東西,填補船底下木板處的縫隙。這小船是從別的地方借來的,和當年白洋淀雁翎隊的那些船,有很多相似之處。</b></p><p class="ql-block"><b> 我向阿寶打過招呼說明來意,從阿寶臉上的表情,顯然他早就知道我是打魚小組的成員,也就是說這條漁船由阿寶負責,副手楊寶亮,我負責做飯給他們。</b></p><p class="ql-block"><b> 轉(zhuǎn)天, 阿寶借來一輛牛車,裝了滿滿一車近似于碗口粗的楊樹,在楊樹下面平放著一扇半舊的木門和一些木板,楊樹上面裝上很多茅草,工具比較簡單,除了鐵锨,只有鋸子、斧頭、鈀鋦子等等一些工具和材料。</b></p><p class="ql-block"><b> 老牛車順著去五分場二連的那條路,慢慢悠悠地走著,那條路把整齊碧綠的麥田,劃出寬寬的一條直線,路上大家有說有笑。大約一個時辰的光景,我們來到了五池邊上的一處高崗上,高崗處離五池邊有二十幾米的漫坡路,站在高崗上,身后有一片灌木叢,灌木叢中夾雜著各種顏色的野花,遠遠地望去又有一處高崗,郁郁蔥蔥栽種了一片松柏,那里是七位知青烈士長眠的地方——小郎山。</b></p> <p class="ql-block"><b> 我們搭建的窩棚也很講究,四棵長木斜搭成兩個“人”字,五棵樹木做橫梁造就出木屋的框架,上面鋪滿了木板。三面苫上一層又一層的茅草,朝南的方向安裝上木門,一座馬架子式的窩棚建成了。</b></p><p class="ql-block"><b> 房子很快搭建好了,打理好各自的行李,小船也推入水中。從食堂買來油、鹽和白面,找來三塊石頭架起來當作灶臺,再簡單不過的一個"知青點"誕生了。在這美麗的五大連池邊,那里一年四季美景如畫,春天草木翠綠,生機盎然;夏天溪流淙淙,令人神往;秋天百草金黃,霜葉如霞;冬天銀裝素裹,冰雕玉砌。</b></p><p class="ql-block"><b> 在五大連池中,數(shù)第五池的水最清透。民間有個傳說,當年小黑龍,曾在五池中蟠居。最使人驚訝和神奇之處,在晴朗無云沒有一絲風的日子里,池中的水會自起波浪半尺高,拍擊岸邊發(fā)出叭叭地聲響,水中的小船同時也不停地搖晃。</b></p><p class="ql-block"><b> 清晨,天蒙蒙亮,水面上宛如一面平鏡,幾只野鴨從池邊的蘆葦中鉆出來,浮在水面上四處覓食。遠處傳來陣陣的水鳥聲聲,遙望水面不時地泛起水花,魚兒躍出水面的一瞬間,在平靜的水面上畫出大小的圓。</b></p><p class="ql-block"><b> 我們走出小小的茅草屋,趟著濕漉漉的青草,輕輕地走到岸邊,巡視著四周尋覓水獺一類的小動物。我出于好奇,每天習慣于全神貫注巡視著岸邊和水面,稍有聲響就會送去搜尋的目光,遺憾的是一直沒有看到水獺的身影。楊寶亮搖著小船,向著池邊的蘆葦處劃去,飽含露水的蘆葦打濕了他們的衣衫。昨天傍晚在蘆葦附近的水面撒下粘網(wǎng),水面上漂浮著串串浮標,揀起浮子漁網(wǎng)就被帶起來,他們一邊摘網(wǎng),一邊重新下網(wǎng),粘在網(wǎng)上的魚兒撲打著水面,閃耀著金燦燦的鱗光。</b></p> <p class="ql-block"><b> 五大連池有大量的野生魚資源,鯽魚、草魚、嘎魚,還有我們叫不出名字的魚,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把所有的漁網(wǎng)摘過一遍魚后,又把摘過魚的網(wǎng)從新投入池水中,辛勤的勞作完畢,這時船艙里裝滿了魚。</b></p><p class="ql-block"><b> 五分場二連的知青喜歡在池邊垂釣,享受垂釣帶給人們的快樂,也是人生一大趣事。我效仿他們用一顆竹竿當作釣魚竿,拔根鵝翎刮去羽毛當浮漂,拴上魚鉤。一塊豆餅,當中鉆一小孔,用小繩系上繩扣,投入水中打窩兒,魚餌是面團。那是我第一次釣魚,也是平生最佳的垂釣池塘,四周風景如畫,盡管你走神也會有魚兒上鉤。牽著魚在水中的一瞬間,如醉如癡的神情,又把一切忘得干干凈凈。在美景中陶醉,學寫一首七絕:</b></p><p class="ql-block"><b> 《漁趣》</b></p><p class="ql-block"><b>閑坐木舟五池邊, 水深抖竿起漪瀾。</b></p><p class="ql-block"><b>子牙暮年孤釣譽, 吾今舉手把魚牽。</b></p><p class="ql-block"><b> 我們每天吃飯很簡單,吃烙餅的時候多,要想吃饅頭就要去二連的食堂買回。扁舟靠岸,撿些魚來,剝?nèi)ヵr鱗不用開膛就放入水中,稍加一些鹽,這道清水煮魚是我們佐餐的最低標準,奶白色的魚湯,比牛奶還稠。碰到有客人和朋友來了,鮮魚開膛,用油煎過后,旺火燒透,燉上一鍋活魚。</b></p><p class="ql-block"><b>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天天吃鮮魚,頓頓有魚湯,也算得天獨厚。俗話說:富在深山有遠親。此話一點也不假,我們住的偏僻,屋子簡陋,還是經(jīng)常不斷地有朋友自遠方來。趕上漁護空空,隨時搖著小船,劃向遠離投下漁網(wǎng)的地方,用木棒有節(jié)奏地敲打著船幫,發(fā)出“咚咚、咚,咚咚、咚”低沉有力的響聲,聲音回響在茫茫水面。蘆葦叢里不時地飛出野鴨、鴛鴦等一些飛鳥,受到驚嚇的魚,躍出水面紛紛逃入水草中,敲打兩圈過來重新摘網(wǎng),收獲頗豐。那段時間,魚兒是我們送給分場朋友的最好的禮物。</b></p> <p class="ql-block"><b> 黃昏時分,一切顯得更加寂靜。西山薄日,遠處像筆架似的火燒山,渾圓一些的老黑山,好像被夕陽銜住山峰,天上的馬尾云被霞光染紅,這些被火燒過的云,有的像奔騰的駿馬,有的像瓊樓玉宇,有的像各種物象。晚霞的余暉照紅了萬物,我們身上也被披上了一層紅彤彤的外衣,臉上泛起片片紅暈,如同喝醉了美酒。陣風輕輕地吹來,染黃的麥田里,沉甸甸的麥穗低著頭壓彎了腰,風扭動著麥稈上的葉子。遙望一葉扁舟點綴在水面上,天空有幾只蒼鷹翱翔,這綠,這紅,這一切,猶如一幅彩色的油畫。 </b></p><p class="ql-block"><b> 新月爬上了夜空,伴著新月的明星,發(fā)出一閃一閃的金黃色亮光。天上懸掛著明月,水中一幅月明。池邊的蛙聲此起彼伏,由遠而近,屋內(nèi)的燭光在跳躍著,不時地引來幾只飛蛾。該歇息了,耳旁響起了花腿蚊子的嗡鳴聲,我們鉆進各自的蚊帳,一切都是天籟之聲。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一切隨從于大自然,一切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b></p><p class="ql-block"><b> 日復一日,盡管每天都要勞作,并且漁家的日子,很是辛苦。我們還是苦中有樂,樂不思蜀。快樂的時光容易過去,時間在不知不覺地逝過。那時分場有個習慣,不管是什么節(jié)日,分場都要改善伙食,每次改善伙食,簡直就是知青們的最欣慰的事情。我們用一匹叫作“花傻子”的馬,把積存的鯽魚裝入麻袋,當天從池邊馱回交給知青食堂。食堂的炊事員,把活魚經(jīng)過收拾,炸的炸、熬的熬,好不熱鬧??吹綉?zhàn)友們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聽到大家對我們的贊美聲,心里不由地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這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刻,因為我們給大家?guī)砹艘淮未谓怵挼臋C會。</b></p> <p class="ql-block"><b> 事情過去了很多年了,填詞一首:</b></p><p class="ql-block"><b> 《鷓鴣天 《五大連池漁家》</b></p><p class="ql-block"><b> 他鄉(xiāng)涉水圖生涯,搖槳橫舟岸是家。</b></p><p class="ql-block"><b> 火燒霞光夕陽下,活剖新鱗煮魚蝦。</b></p><p class="ql-block"><b> 水灣邊,蘆葦旁,水影朝霞浮鴛鴦。</b></p><p class="ql-block"><b> 聚齊半月網(wǎng)中魚,三百知青解饞腸。</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