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晨讀??</p><p class="ql-block">佛學里面講“人生八苦”,是指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盛。而“躺平”無非就是這種“求不得苦”的現(xiàn)代翻版而已。其實我們可以換一種心態(tài),跳出“躺”或“卷”非此即彼的狀態(tài),一切都有它背后的因緣條件,可以觀察在現(xiàn)有條件下我能做什么,我能達到什么,然后就去做那些事情。沒有情緒上過度的糾結(jié)焦慮,在面對一系列問題時,我反而知道從哪里下手,去改變自己跟他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我們今天的社會,需要一個很大的關(guān)于“自我價值”的觀念轉(zhuǎn)變。在一些大的框架之下,我們總可以發(fā)揮主觀上的溫情,去幫助別人。比如我的工作是擺個攤,賣幾塊豆腐,我為我的鄰居提供了新鮮的豆腐,別人都很喜歡,這本身是有價值的,這不僅是物的交換,背后還有一套情感的交換。這就是佛學里面很重要的一個事情,叫做“利他”,說起來這是我們傳統(tǒng)社會里很根本的觀念,不過現(xiàn)在大家會覺得這個東西很陌生了?!袄睆娜说谋拘詠碇v是不劃算的,但是它讓你與其他人產(chǎn)生互助關(guān)系和情感連接,提供的就是精神上的意義感,最終是可以“自利”的。</p><p class="ql-block">互聯(lián)網(wǎng)就是有一種魔力,它的信息的高度豐富性,讓我們的心永遠是被外在的東西所牽引,失去自主性。我們常常把一本書、一場電影比作“夢”,很多你會看得非常感動。當代互聯(lián)網(wǎng)的運作邏輯,就是把人從一個夢納入到另一個夢里面,讓你產(chǎn)生粘附性,尤其短視頻的“夢”。其實它對人是一個很大的消耗,你就被它吸進去了。你看這些信息的時候,可以明確知道這是一場夢,你就不會代入,這也是佛學里講的“收攝”身心。</p><p class="ql-block">當然這很難,需要進行認知和行為上的訓練。比如打坐、冥想,很多西方人把它當做安穩(wěn)身心,甚至產(chǎn)生靈感的工具,像喬布斯這些人,是終身冥想。我自己學習打坐,是在美國訪學期間,慢慢學習坐禪,確實幫我穩(wěn)定住了情緒,甚至對我寫作博士論文都帶來很大幫助,所以這十幾年時間,我一直都在堅持練習。很多人認為佛學是消極的、遁世的,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一個安頓身心的人,他的心靈擁有了更多的空間和彈性,必然是積極的。</p><p class="ql-block">佛學思考的核心,并不是讓你放棄做什么事情,而是當我們在處理各種問題的時候,我們情緒上,可不可以不用那么的痛苦和煩惱?用比較不那么糾結(jié)的心理,去處理這些生命中不可預料的事情?佛學里常說“放下執(zhí)著”,其實就是認真做,事情過了就過了,管它是榮還是辱,是好是壞,這樣的話你的人生反而自由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