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他,是我的一個并不太熟悉的老同事。盡管在一個單位,但工作和生活中都少有交集,是那種見面點(diǎn)頭的熟人。沒想到,長期以來,他竟是我朋友圈里一個默默的但卻忠實(shí)的看客!</p> <p class="ql-block">十月十日那天,這位潛伏在我朋友圈里多年的地下工作者終于浮出水面。</p> <p class="ql-block">他夸獎我的朋友圈,我很高興。</p> <p class="ql-block">我們相約見面聊天,他邀請我去采摘不老梅。</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不老梅是什么,只是對這個果實(shí)的名稱特別感興趣。</p> <p class="ql-block">昨天,他突然發(fā)給我他寫的關(guān)于我和我的朋友圈的小文。小文不長,但追述到久遠(yuǎn)的過往,真的好感動。新國真的是個有心人,他長久的關(guān)注,讓我受寵若驚,同時(shí)也有了一種知音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朋友圈是個好地方。它是屬于自我的地盤!在這里你可以恣意撒瘋,自由自在,沒人管束。</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不分高低貴賤,無須裝腔作勢。每個人都擁有這樣一方天地,記錄自己的生活,渲泄內(nèi)心的好惡,秀出自已的本色。</p> <p class="ql-block"> 退休以后我便很少動筆寫作,很多人問,還寫什么嗎?我便答曰:寫呀,寫朋友圈!哈哈哈,一種自嘲,更是一種釋然。介入朋友圈已有十年之久,每一天的好心情拿出來曬曬,快樂似乎加倍!和朋友們分享每一刻,生活便覺有滋有味。毫無心機(jī)功利地在朋友圈里胡言亂語,顯擺雞零狗碎,記錄我認(rèn)為美好的東西,心里永遠(yuǎn)是暖洋洋的。常有朋友告誡我注意隱私,而我固執(zhí)地認(rèn)為,其實(shí)我就沒啥隱私好暴露的!</p><p class="ql-block"> 我也非常感謝這些年來朋友圈里的各位小伙伴們,你們的加持令我的生活風(fēng)聲水起熱鬧非凡。翻看朋友圈己經(jīng)成為我日常的功課。釋放自已接近他人,打開心扉,讓陽光普照,晚境不再孤單凄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當(dāng)文字和圖片都成為歷史,它們的價(jià)值便得以彰顯。從</span>2013年開始,每年我都把朋友圈里的內(nèi)容制作成微信書,十年來也積攢了一大摞,現(xiàn)在把它們擺放在我書架的最上層,它們是夕陽里的我精神之所在,我愛我的朋友圈,喜歡讀那里原創(chuàng)的文字,因?yàn)槟抢镉写合那锒纳幌?,有陰晴圓缺的喜怒哀樂,有花開花落的美妙絕倫,有飲食男女的一地雞毛……</p> <p class="ql-block">謝謝你新國。謝謝你長久以來的關(guān)注,也謝謝你對我朋友圈的評點(diǎn)。朋友圈的另一個功能就是可以讓人讀懂你。很高興你也是懂我的那個人!</p> <p class="ql-block">胡蘭</p><p class="ql-block">作者:王新國2023.10.18</p><p class="ql-block">回想起來,雖認(rèn)識胡蘭30多年,可見面、說話的次數(shù)卻可數(shù)可點(diǎn)。</p><p class="ql-block">聽到她名字和看到她十分偶然。</p><p class="ql-block">80年代初,我在長春日報(bào)發(fā)表第一篇文章后,一發(fā)不可收。一個初夏的中午,我去報(bào)社送稿,路過工人文化宮時(shí),忽然聽到有人在樹蔭下喊“胡蘭”,順著聲音望去,只見一個推著自行車的年輕姑娘,正笑容滿面地回應(yīng)著。這個畫面至今還那么清晰。</p><p class="ql-block">“啊,她就是胡蘭”,我下意識地一邊在心里嘀咕,一邊偷偷地看著她,直到她離開我的視線。</p><p class="ql-block">胡蘭姓馮,是新聞界前輩馮集中的女兒,這是我從新聞研究所梁致政老師那里聽說的。</p><p class="ql-block">1986年10月,我因經(jīng)常在報(bào)刋發(fā)表影評,被省電影公司發(fā)現(xiàn),一步混到了文化圈。在此之前,我和胡蘭雖彼此知曉,卻一直未曾謀面。電影公司每周為新聞界組織一場新片觀摩,胡蘭場場不落,于是點(diǎn)頭寒暄過后,我們漸漸熟悉起來。</p><p class="ql-block">說來也巧,我和她都住在文化廣場附近。一天晚飯后,我們在溜彎時(shí)又踫面了,聊天中得知她要出國。之后,我又混進(jìn)了報(bào)社,和她成了同事,可直到退休再也沒見過她。</p><p class="ql-block">在長春日報(bào)退休群,我看到了她,于是加了微信。讓我驚訝的是,此時(shí)她已成為一名畫家,每天畫畫樂此不疲;還讓我驚訝的是,她弄孫含飴,把孫女從鋼琴到游泳、從朗誦到英語,全方位打造;更讓我驚?的是,她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每天變戲法似的擺出一桌桌大餐,看得我直流口水。</p><p class="ql-block">我?guī)鈱O女10多年,一路走來,早已對食材和烹飪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對廚房情有獨(dú)鐘。</p><p class="ql-block">胡蘭在廚房左突右突,一會兒中餐,一會兒西餐,尤其她做帶餡的,無論包子、餃子、燒麥,都清一色水煎,裝盤后非常誘人。</p><p class="ql-block">最有意思的是她的率真和幽默。這不,穿上多年不穿的皮鞋,走著走著掉底了;做個頭發(fā)時(shí)間長了,肚子咕嚕了;老伴出去溜彎,帶回來倆大姐;做新式蛋糕躺平,幾番折騰又做成了;在小區(qū)遇到瓜農(nóng)賣香瓜,自己吃好了,又把瓜香分享給了左鄰右舍;心愛的衣服不合身了,請閨蜜裁縫到家手工縫制;即或看了場電影,也要把觀后感洋洋灑灑分享給大家……</p><p class="ql-block">每每看到她一門心思弄出的一幕又一幕,不經(jīng)意間,我常常會輕輕咧開嘴微微揚(yáng)起眉,十分享受地品味著這煙火氣的瞬間。</p><p class="ql-block">胡蘭的朋友圈,就像七彩的童話,充滿了夢幻和溫馨。</p><p class="ql-block">她像吃飯一樣過生活,一番大口大口地咀嚼后,她嚼出了生活的滋味。</p><p class="ql-block">為熱愛生活的胡蘭點(diǎn)贊:</p><p class="ql-block">馮闌遠(yuǎn)眺澄彩練</p><p class="ql-block">胡風(fēng)送香涌波瀾</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蘭溪如畫岸連天</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