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辨?zhèn)江,千年古城,風光旖旎,歷史悠久。今天我們小組來到中山路小學開啟了第二天的學習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育,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施教者與學生共同成長。在鎮(zhèn)江中山路小學,以此為目標的一場“steam課程”風暴正在席卷校園,同時也吸引了我們這群人的目光。我們和學生們一道,嘗試用獨創(chuàng)steam課程,打破壁壘,真正打通老師和學生的身份通道,一起做學生,一同學習。在探索中學習,在學習中引導,多維度,全方位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成為促進孩子們全面發(fā)展的推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隊服的穿戴、領取器材、解讀《機器人智造體驗項目成員登記表、評分細則》《智能制造小車貼片對照圖》,再到項目的操作,張主任為我們帶來了一場STEAM課程的沉浸式體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面是幾位老師的學后感想,與大家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讓創(chuàng)造有動力,讓創(chuàng)造有載體,讓創(chuàng)造有倫理--記鎮(zhèn)江中山路小學基于“仁章小創(chuàng)客”培養(yǎng)的小學STEAM課程建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山路小學以“敬任行章”的校訓“仁德致遠”的校風為理念引領,構建了適合中山路小學的STEAM教育課程新體系,形成了問題與聚焦,調查與研究、設計與制作、展示與評價,拓展了應用的新范式,以仁章之星取代傳統(tǒng)三好學生,讓每一位學生能從中獲得共同感,發(fā)現自主化,突破自己,開辟了評價方式的新途徑。項目學習與常態(tài)化學習給予了教師更多的自主性、探索性的延展性,呈現了學校教育的新途徑。學校校本課程先后經歷了三次迭代,從項目化到校本化再到中國化,探索出一條立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于校本理念批判西方教育理念,追求利益深遠的獨特育人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學校的無人機漂流和機器人制造項目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學校在五年級推出了人機漂流項目。每一個有興趣的同學提供了7天免費學習和體驗。雖然無人機漂流項目跨度了半年,12架飛機從250個形形色色的家庭當中漂流一遍,每個孩子完成了自己的飛行任務,再經歷激烈的班級挑戰(zhàn)賽和緊張的決賽,最后完好無損的回到我們的手中。除了我們感嘆中國制造的這個質量過硬之外,孩子們用自己的行動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六年級開展了機器人制造體驗項目,來解決機器人項目的費用高,普及難的問題,成功獲得了2022年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課題的立項。六年級的信息技術課上,同學們用自己制造的機器人繼續(xù)學習,除了滿足自己的上課之外,后續(xù)生產出來的機器人還會贈送給兄弟學校,發(fā)揮出它的它的價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后我們一行13人與20名五年級孩子一同體驗《輪式機器人制造體驗》,從隊服的穿戴、領取器材、解讀《機器人智造體驗項目成員登記表、評分細則》《智能制造小車貼片對照圖》,再到項目的操作,張主任為我們帶來了一場STEAM課程的沉浸式體驗,讓我受益良多。—王永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0月18日上午我們一行13人的跟崗團隊參加了中山路小學的“仁章小創(chuàng)客輪式機器人制造”體驗項目,與學生一樣分組活動,深刻感受了STEAM項目的魅力。在這個體驗過程中,我注意到課堂的流程是:著裝工作服→安全提醒→分發(fā)材料→核對物品→師生互動了解科技史和其中的操作關鍵(①PCB的誕生②貼片前期準備③貼片機進行貼片④焊機焊接⑤激光切割⑥電路板的設計原理→刮錫等)→分組合作(組內人員分工,組裝人員,質檢人員)。每一項的操作責任到人,這充分鍛煉了每個人的細心、責任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工匠精神;課程的實施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使這門課程有了更多的探究時間和更大的發(fā)展空間?!n迎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號上午我們三組一行走進了鎮(zhèn)江市中山路小學創(chuàng)客教室,觀摩“仁章小創(chuàng)客”特色課程展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首先觀看STEAM前瞻性項目視頻,聆聽了張鎖祥老師的經驗介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接著我們三組全體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了機器人制作的課程實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過本次課程體驗,讓我們這些從教幾十年的老教師沉浸在學生時代的課堂回味中。似乎忘卻了自己教師的身份,完全和學生一起動手操作,認真聆聽主講老師的指導和要求。每個小組都協調互助,爭先恐后,動手操作,真正體味到了創(chuàng)客實踐的細心觀察、協調有序、心靈手巧的教育意義?!罟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上午參加了中山路小學的機器人智造實驗項目,與學生一樣分組活動,在動手實踐中得到更深的感悟。在STEAM教學中開展項目化學習,更能體現新課程方案和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讓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形成學習共同體,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都得到培植和強化。通過這種近距離地參與形式,對今后的課堂教學有了新的啟發(fā)。—張國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午的數學教研活動是兩節(jié)數學課和課后的評課兩部分組成。兩節(jié)課分別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和《可能性》,兩位執(zhí)教教師都是今年剛入校的年輕教師,雖然年輕,但兩位老師個人素質都很好,能夠把握課標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合理利用教材并基于學生的認知經驗和生活經驗開展教學活動,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過程中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領學生經歷觀察、猜測、操作、驗證、歸納的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圖形的認識實現了定性描述的過程,可能性實現了數據隨機意識的感悟培養(yǎng)。</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課后鎮(zhèn)江退休的小學數學教研員王金法老師,給兩位老師進行了評課,王老師語重心長,細致的對兩節(jié)課進行了點評,向年輕教師提出了好課的標準是什么,好課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課上教師懂得在關鍵處用力,把師生的機會都用力在知識的重難點上,用個人的魅力、親和力來鼓舞帶動孩子,引領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路行走,一路收獲。讓我們既有想得到的美麗,也有看得到的風景,更有走得到的景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