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驅(qū)車來到鄠邑區(qū),參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陽宮。 </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對重陽宮的認識,來自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以及《神雕俠侶》,經(jīng)過電視劇的改編,呈現(xiàn)在熒屏上。劇中,從中神通王重陽到其師弟老頑童,弟子全真七子,以及第三代的尹志平等,形象塑造都非常飽滿,讓人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重陽宮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首,是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早年修道和遺蛻之所。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陽自焚其居,東行至山東寧海,得丘處機、劉處玄、譚長真、馬鈺諸弟子,創(chuàng)全真道教。王重陽卒后,弟子護送其遺骨葬于舊居。</p><p class="ql-block"> 馬鈺襲掌全真教后,于其地建立道觀,手書“祖庭”二字為額。嗣后,王重陽弟子王處一上奏,請于其址建靈虛觀,丘處機又請改名重陽宮。元代,重陽宮盛極一時,在北方道教中影響巨大,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有殿堂建筑約5048間,宮域東至澇峪河,西至甘峪河,南抵終南山,北臨渭水,全真道徒云集于此,最盛時近萬人,宮觀規(guī)模之大為天下道觀之首。元世祖時,重陽宮奉敕更名為“敕賜大重陽萬壽宮”。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尊稱,懸掛在山門上方的元代皇帝御賜金匾仍清晰可辯。</p><p class="ql-block"> 全真教在金、元時期雖曾遭受到兩次短暫的抑制,但總的趨勢處于發(fā)展興盛時期。元末,全真教上層出現(xiàn)了“末流之貴盛”的腐化現(xiàn)象,教務(wù)隨之退步,漸顯出人才凋零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明代,朝廷對全真教采取了抑制的政策,全真教出現(xiàn)了分門別派群龍無首的景象。由于全真教的逐漸失勢,重陽宮亦由盛而衰,宮院逐步縮小,原有碑石散棄露天。明正統(tǒng)十年(1445年)所立《重陽宮主持候園方重修祖庭碑》所記:“祖庭中更多故,廢興相仍,昔之堅固壯麗者未免為風(fēng)雨所凌,傾圯不振”,并記述了自永樂至正統(tǒng)年間對重陽宮的修葺事宜。</p><p class="ql-block"> 清代,經(jīng)明末清初之戰(zhàn)亂后,重陽宮“垣墉崩塌,殿宇傾頹,野居而露處”,于乾隆年間,“鎮(zhèn)堡士庶而修葺之”,此次維修“苦于盛極難繼”而“以小就”,使其“尚留遺跡之守”。亦如乾隆四十七年《重修重陽宮記》碑文所述“從來天下事勝而衰,衰而復(fù)。盛者氣數(shù)也,挽衰待盛不至泯滅失傳者,人事也”。同治初年兵患使重陽宮遭到毀滅性的摧殘。后雖有過幾次小的修葺。但僅是維持保留著這座古道觀。</p><p class="ql-block"> 直到建國前夕,重陽宮僅殘存老君殿、靈宮殿、祖師殿三座建筑和“五塔墳”、“祖師墓”及散落于廟宇遺址的碑石。建國初,重陽宮碑石散置于近十里范圍內(nèi)的田間、墳頭、宮觀遺址,遭風(fēng)雨浸蝕與人為破壞,面臨滅失的境遇,引起了宗教界與政府的關(guān)注與重視。</p><p class="ql-block"> 1956年,重陽宮被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經(jīng)楊自修副縣長奔走呼吁,省政府撥???,鄠邑區(qū)文化館組織實施集中重陽宮零散碑石至玉皇殿舊址,建成重陽宮祖庵碑林。</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間,重陽宮道士被下放祖庵北街生產(chǎn)隊勞動,“老君殿”被拆除,重陽墓遭毀,宮觀備受冷落。</p><p class="ql-block"> 1973年,建碑廳11間,使碑石得到妥善保護。</p><p class="ql-block"> 1979年,征用祖庵北街村地3.14畝,修建圍墻。1980年成立重陽宮文管所(后交道教協(xié)會管理)。</p><p class="ql-block"> 1982年,修葺祖師殿、靈宮殿,并改建耳門。</p><p class="ql-block"> 1986年,新建飛檐翹角仿古式重陽宮山門。1986年11月,遷移位于馬村的清陽宮、元馬店、“仙蛻園”、祖庵鎮(zhèn)等地的石刻17件,集中重陽宮保護。</p><p class="ql-block"> 1993年,臺胞黃勝德捐款修建王重陽紀念塔一座。</p><p class="ql-block"> 1998年,由香港青松觀侯寶垣大師等捐資上千萬元修復(fù)的重陽寶殿和鐘鼓二樓。</p><p class="ql-block"> 2001年,祖庵重陽宮碑林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2005年,接受捐刻的“道德經(jīng)”碑石立于山門左側(c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七真殿建于晚清,供奉道教全真教派七真。七真,是王重陽的七大弟子,分別為馬丹陽、譚長真、劉長生、丘長春、王玉陽、郝太古、孫不二。</p><p class="ql-block"> 王重陽在陜西修道后赴山東寧海傳道,收全真七子。馬丹陽,家世業(yè)儒,為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后,因兵亂東遷寧海。夫人孫不二,成道后稱為清靜散人。馬丹陽是王重陽的大弟子,為全真教在中國北方傳播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七真”成為全真教發(fā)揚光大的奠基人和播種者。因此可以說全真教的起足點在陜西關(guān)中祖庵街道,但其真正的根據(jù)地、開拓地在山東寧海。</p> <p class="ql-block"> 靈官殿修于清同治年間。供奉道教護法寺神靈宮。其像威武兇猛,火紅臉膛,雙目圓睜,額上還有一目,鋸齒獠牙,虬須怒張,一手執(zhí)金鞭,一手執(zhí)金磚,身披金甲,足踏風(fēng)火輪。</p><p class="ql-block"> 王靈官本名王善,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曾拜薩守堅為師學(xué)符法,是宋代著名道士林靈素的再傳弟子。這位靈官是道教護法鎮(zhèn)山神將。有的道書說他是武當山中五百靈官的統(tǒng)帥,叫華光元帥,又叫五顯靈官。到了宋代,又出現(xiàn)了一位“火車王靈官”,鎮(zhèn)守道觀山門的靈官一般就指這位王靈官。</p><p class="ql-block"> 王靈官在道教中的地位和作用,與佛教中的韋馱很相似,是重要護法神,鎮(zhèn)守山門。因他曾被封為“玉樞火府天將”,人們又把他看成火神,有的靈官像就完全是一副火神爺模樣,故有的火神廟也供靈官。</p> <p class="ql-block"> 重陽殿為重檐歇山式仿明建筑,是重陽宮的最大殿宇。中間鑲嵌的玉雕盤龍,青龍頭頂?shù)竦兰覙酥尽疤珮O圖”。“重陽寶殿”牌匾橫居正中,“大道光明”匾額豎重樓之上。兩副楹聯(lián)曰:“道德五千言衍化全真之圣地,祖庭八百載神明誕瑞乃奧區(qū)”、“一瓢滿飲甘河水,七朵祥開大海蓮”。</p><p class="ql-block"> 重陽寶殿為香港青松觀侯寶垣道長捐資380萬修建,1997年底建成。殿內(nèi)正中供奉王重陽祖師,祖師左側(cè)為和玉蟾,右側(cè)為李靈陽。</p><p class="ql-block"> 大殿內(nèi)是中國道教協(xié)會原會長閔智亭所撰對聯(lián):“正陽祖純陽師 燕國海蟾是叔主 與和公玉蟾 李公靈陽 筑庵悟道 功成道備 去東海之濱 丘劉譚中尋得馬 結(jié)金蓮法眷 廣開闡化 甘水仙源流長遠;去妄幻全本真 不染不若葆自然 當誠心定意 抱元守一 存神固氣 心明性見 更建功立德 濟貧拔苦行方便 記與物無私 先人后已 祖庭教法永傳銘”。上聯(lián)闡明全真教源流及發(fā)展歷史,下聯(lián)闡明全真教教義。</p> <p class="ql-block"> 重陽殿后有寶塔一座,稱作王重陽紀念塔。為近些年復(fù)建。</p> <p class="ql-block">祖庵碑林亦稱祖庵石刻,2001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收集陳列元時道教全真振石刻文物80余通(件),大多數(shù)為螭首龜?shù)蚍锦?,碑?5通,尤以31通巨型元碑最為著名,許多碑文由趙孟頫、韓沖、姚燧、王重陽、尹志平、商挺、楊奐、姚遂、宋勃、王磐、李道謙、孫德烴等名家高道所書。碑銘比較詳盡地反映了重陽宮和道教全真派發(fā)展起落軌跡和狀況,較為集中地反映出全真教與金、元社會政治發(fā)展的緊密關(guān)系,所記載的全真教修煉方法,為研究道教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xué)提供了翔實的資料。碑石還提供了大量有關(guān)寺院經(jīng)濟的重要資料,對于多方位研究元代歷史和道教發(fā)展史具有重要價值。</p><p class="ql-block">重陽宮碑林有“四個唯一”:</p><p class="ql-block">元代皇帝親敕圣旨碑8通;</p><p class="ql-block">道教“全真”的發(fā)祥地,作為“天下祖庭”,全國唯一;</p><p class="ql-block">元代名士撰文、書丹保存之多,全國唯一;</p><p class="ql-block">蒙古八思巴文與漢文對照合刻的圣旨碑4通,為全國唯一。</p><p class="ql-block">碑廳現(xiàn)保存石碑31通,若按民間留傳的“七十二通蛟龍碑”,尚有差數(shù),推想可能已被損毀或尚未發(fā)現(xiàn)。</p><p class="ql-block">重陽宮碑林的40余通有關(guān)道教全真派歷史的碑石中著名的有王重陽祖師及七真畫像碑、《無夢令》詩碑、號稱“三絕碑”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全真開教秘語之碑》、元代皇帝圣旨碑(蒙漢文對照碑)和堪稱國寶的吳道子《鐘馗戲鬼圖》畫碑等,其中《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皇元孫真人道行碑》為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殊為珍貴。而《皇帝璽書碑》等5通蒙漢文對照碑,碑文為八思巴蒙古字與漢字合刻,是研究中國現(xiàn)已失傳的蒙古最古老的巴思巴文僅存的實物資料,“對于研究元代文獻譯名的還原及演變,尤其具有重要價格,對于古代蒙古語言的研究也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像重陽宮碑林這樣大量集中保護元代金石文獻在國內(nèi)罕見,對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學(xué)、人體科學(xué)、語言文字與書法藝術(shù)等,具有極高的史學(xué)價值。因此,“祖庵碑林”被人們譽為西安乃至陜西的小“碑林”。</p> <p class="ql-block">元代重陽宮模型。</p><p class="ql-block"> 重陽宮在鼎盛時期,范圍南至終南山北麓,北臨渭水之濱,東傍水之岸,西以白馬河為界,占地面積約40平方千米,建有殿、堂、樓、閣、塔、亭約5048間(座),后因戰(zhàn)亂和歷史變遷,宮城逐漸縮小。重陽宮占地面積53畝,殿堂樓舍百余間,靈觀殿、祖師殿及下院城道宮、集仙觀、遇仙宮等廟點。</p><p class="ql-block"> 重陽宮最盛時,宮殿樓閣達五千余間,道士近萬人,規(guī)模宏大。至明清轉(zhuǎn)衰,大部建筑漸廢。</p><p class="ql-block"> 重要遺跡有元代建筑“靈官殿”、“七真殿”高臺遺址;“玉皇殿”遺址;“北極殿”遺址前遺存的石雕香爐,香爐上銘刻著“北極宮”三字。元代殿宇石雕柱基石;元代重陽宮掌教真人安放遺蛻之石函。</p> <p class="ql-block"> 在祖師墓西南側(cè)有一株古銀杏樹,人稱“千年銀杏樹”。傳為馬丹陽為師父守墓而植。銀杏樹高約10丈,樹身挺直粗壯,枝桿四面伸展,蒼老遒勁。樹身空心處生長出一株柏樹,故人們又稱千年銀抱柏。后來柏樹枯死,古銀杏樹仍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p><p class="ql-block"> 銀杏樹在距今天2億年前的古生代中生代曾遍布世界各地,在新生代第三紀漸趨衰落,到第四紀冰河期先后絕跡。近代西方科學(xué)家原先只在古老地層中發(fā)現(xiàn)它的化石,后來才在中國發(fā)現(xiàn)它的孑遺,所以銀杏有“活化石”之稱。它樹干通直,樹姿雄偉,葉形美麗、木質(zhì)堅硬,不受蟲害,樹齡特長,但生長緩慢,往往爺爺種樹,孫子得實,所以俗稱“公孫樹”。銀杏是雌雄異株,果實在中草藥中稱“元果”。</p> <p class="ql-block"> 祖師腳印石,置于重陽祖師墓左前側(cè)。</p><p class="ql-block">石高約2米,寬約1米,紜紋清晰、形狀奇異,人稱“祖師腳印石”。</p><p class="ql-block"> 相傳重陽祖師在“劉蔣庵”修行傳道期間,常往樓觀“說經(jīng)臺”聽老子講經(jīng)悟道,一次聽經(jīng)歸途,一沙粒落入鞋內(nèi),祖師歸,脫鞋傾倒于庵前,豈知此沙粒日見生長,祖師初未在意,不經(jīng)年,卻長成一塊巨石。一日,祖師端祥這個奇石言道:庵前一席之地,豈能容爾孽獐狂長。邊說邊踏了巨石一腳,至此此石再未增長,而留下一個深深的腳印。因王重陽已得道成仙,沙粒受神仙之腳汗“靈氣”,便狂長為巨石,故人們又稱此石為“祖師腳汗石”。</p> <p class="ql-block"> 通過參觀重陽宮,更一步對道教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受益匪淺!</p><p class="ql-block"> 理論上講,“三教合一,方成大道!”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開。合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帶著佛家的出世心態(tài),憑著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業(yè)。這也正是南懷瑾所說的人生最高境界: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