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遠離伊斯納水壩后,游輪在盧克索境內沿尼羅河繼續(xù)向北航行,最后停泊在這個被譽為地球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館”的盧克索境內。我們今天下午要下船參觀著名的卡爾納克神廟。</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盧克索的前身是埃及古都底比斯</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盧克索在中王國和新王國時代這里經(jīng)雄踞著一座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千年都城,它就是曾被古希臘大詩人荷馬稱為“百門之都”的底比斯。盧克索是古底比斯文物集中地,因此被譽為地球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館”。</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球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館”</h5> <p class="ql-block">“露天博物館”保存較完好的是著名的卡爾納克神廟。卡爾納克神廟又稱為卡納克阿蒙神廟,位于盧克索城北的尼羅河東岸,是古埃及最大的神廟。1979年,卡爾納克神廟與盧克索的其它古埃及遺跡以“古代城市底比斯及其墓地遺址”為名,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尼羅河東岸的盧克索神廟</h5> <p class="ql-block">盧克索位于尼羅河中游,尼羅河穿城而過,將其一分為二。剛到盧克索時,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盧克索的神廟全都被建造在河的東岸,居民區(qū)也大部分都在東岸,比如卡爾納克神廟、盧克索神廟等;而河的西岸則大多是陵墓和農田。</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卡爾納克神廟位于盧克索以北5公里</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經(jīng)導游介紹我們才了解,古埃及人認為人的生命同太陽一樣,自東方升起,西方落下,所以將壯麗的神廟和居民區(qū)全部建設在了東岸,而把死者安葬在西岸?!吧咧恰迸c“死者之城”隔河相望,形成了生與死的完整循環(huán)。</h3> <h1><b>卡爾納克神廟</b></h1><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left;">由于中王國和新王國各朝都是從底比斯起家而統(tǒng)治全國的,因此,底比斯的地方神——阿蒙神被當作王權的保護神,繼而又與太陽神結合同化為阿蒙·拉神,成為古埃及的“眾神之王”。結果,底比斯也就成為阿蒙神的崇拜中心,這里的卡爾納克阿蒙神廟也成為全國最大最富有的神廟。</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接待大廳卡爾納克神廟的模型</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進卡爾納克神廟的接待大廳,躍入眼簾的是巨大的神廟模型。該建筑始建于4000多年前,是在中王國第12王朝塞索斯特里斯一世圣所基礎上修建的,完成于新王國時期的拉美西斯二世和拉美西斯三世時代。建筑時間歷時十三個世紀之久。</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國康奈爾大學圖書館:1914年拍攝</h5> <p class="ql-block">卡爾納克神廟應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群,氣勢宏偉,令人震撼。其占地面積有136個標準足球場大,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用柱子支撐的寺廟,內有20余座神殿,134根巨型石柱,有多達10座塔門(古埃及一般廟宇只有一座塔門),各座塔門又有相應的柱廳或庭院。</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鳥瞰卡爾納克神廟</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卡爾納克神廟可分為三個部分:其中中間的部分保存得最完好,也是面積最大的一部分,占地約有30公頃,是獻給太陽神“阿蒙”的;左側的是獻給“穆特”神的,占地2.5公頃;另一個是獻給阿蒙神的妻子“孟圖”女神的,現(xiàn)在尚未發(fā)掘??上в捎跉v經(jīng)兵亂,神廟建筑多已破壞湮沒。現(xiàn)存的神廟遺跡不到當年的十分之一。</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卡爾納克神廟、盧克索神廟、</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斯芬克斯大道連接</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卡爾納克神廟遺址占據(jù)當時底比斯東城的北半部??柤{克神廟與盧克索神廟之間有2.5公里長的斯芬克斯(即獅身人面像)大道連接。大道兩側各是一排獅身人面像,它們見證了底比斯曾經(jīng)輝煌的過往。</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卡爾納克神廟平面示意圖</h5><p class="ql-block"><br></p> 建筑群的主軸線為東西方向,現(xiàn)代的入口為靠近尼羅河的西側祭祀平臺,也是一個碼頭,然后經(jīng)過獅身羊頭像走廊,到達第一塔門。然后順序是庭院,拉美西斯三世神廟,第二塔門,柱式大廳,第三塔門,圖特摩斯方尖碑,第四塔門,阿蒙神廟,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方尖碑,第五塔門,中央庭院,圖特摩斯三世大廳,最后是拉美西斯二世神廟。 <h3 style="text-align: left;">如果想仔細瀏覽全貌,一天的時間似乎是不夠的,但即使是匆匆略過也一定不要遺漏最為重要的幾個看點:羊頭獅身像大道、拉美西斯二世神廟、阿蒙神殿的多柱大廳、圖特摩斯一世的方尖碑和女王哈特謝普蘇特方尖碑等。</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1、羊頭獅身像大道</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卡爾納克神廟的3D復原俯瞰圖</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從3D復原圖可見,第一塔門修建之前,這裡是個長滿紙莎草和蓮花的美麗池塘,四周種滿了椰棗樹和石榴樹,周圍生長茂密的蔬菜和鮮花直接在祭奠神靈中可以使用。在底比斯好幾處私人陵墓中發(fā)現(xiàn)了描述當時池塘的繪畫。</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今池塘不見了,</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廣場</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穿過接待大廳,走過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通向第一塔門的公羊大道或稱羊頭獅身像大道,又叫祭奠之路。長200米的道路兩旁排列著40座獅身羊首像,象征著阿蒙·拉神的化身。每個獅身羊首像腳下的小雕像是奧西里斯模樣的拉美西斯二世,接受著神的庇佑。</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每只獅身羊頭像下</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都站立著一個小小的法老</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人們開始以為獅身羊首像是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制作的,其實它最初是為十八王朝的阿蒙霍特普三世和圖特摩斯四世雕刻并豎立在盧克索神廟之中,后被拉美西斯二世占有,并下令移到此地而已。</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羊頭獅身像大道通向第一塔門</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為什么是羊面獅身像呢?原來在古埃及,人們崇拜獅子,他們認為獅身象征著力量、威嚴和權力,羊頭則代表阿蒙神。埃及古籍中記載說:“雄獅乃百獸之王,不怒自威,寓意統(tǒng)御的力量;公羊通過接受阿蒙神之神力,變得力大無比,威武強大”。在古埃及人看來,獅子和公羊有機融合在一起,便代表神至高無上的權力,象征著法老的強大、威嚴和不息的生命力等。</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羊頭獅身像大道起始端有個小方尖碑</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b>2、第一塔門</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神廟的第一座塔門是托勒密時期修建的,由于國力日漸衰微,這座塔門最終也沒能夠完工,但131米寬,44米高的體量,還是給人相當震撼的感覺。</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3D復原圖)第一塔門</h5> 從3D復原圖可見,第一塔門塔門長113米,厚15米,高40米,塔門兩側各開有8扇巨大的窗戶。窗戶下方的壁龕,當年擎著的旗桿至少高達46米,上方是長長的亞麻布彩旗。塔門中間的大門高19米,寬7.5米,深5米。在古代,門道安裝有覆蓋著金片或有著裝飾圖案的青銅片?,F(xiàn)在門兩側的墻上依然有托勒密時期燒毀門窗大火留下的痕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卡爾納克神廟(俯瞰)</h5> 上圖是卡爾納克神廟的俯瞰圖,從左方始是第一塔門,第一塔門到第二塔門之間是卡爾納克神廟的第一中庭院。第一中庭院中,左邊是塞提二世神廟,右邊是拉美西斯三世神殿。再往右走是第二塔門,穿過第二塔門就是阿蒙神殿的多柱大廳。多柱大廳的盡頭是已經(jīng)看不到原貌的第三塔門。 <h3><b>3、第一中庭院(又稱塔哈爾克王露天市場)</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法老涼亭式建筑僅剩一根完整的石柱</h5> 進入第一塔門后為第一中庭。這里是整個卡納克神廟建筑面積最廣闊的一片區(qū)域。中庭院寬100米,深82米深。在第一中庭院正中,原本有一座25王朝的努比亞法老修建的高大涼亭式建筑,但現(xiàn)在幾乎完全消失,十根高大的柱子,現(xiàn)在僅剩一根突兀地聳立在庭院中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中庭兩側均有一排獅身羊首像,</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面是一列紙莎草型石柱廊</h5> 第一塔門修建之前,這里有124座獅身羊首像直通現(xiàn)在的第二塔門。第一塔門修好后,臨時移走的84座獅身羊首像就排放在第一塔門背后的圍墻邊。當時人們想把它們另作他用,但后來沒有實施,所以今天依然還在原地保留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在此取景</h5> 第一中庭院西北角是塞提二世獻給“三柱神”的三間式神廟。中庭東南角是拉美西斯三世修建的阿蒙神廟,中間是塔哈爾克王的露天廣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塞提二世神廟</h5> 塞提二世修建的神廟又名“百萬年神廟”,分了三個小神殿,供奉底比斯三神:中間祭拜太陽神阿蒙,左邊的阿蒙神妻子穆特與右邊的二神之子孔蘇。每個屋子的墻壁上都是塞提二世供奉每一位神靈的場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殘破不全的獅身人面塑像靜臥在</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拉美西斯三世神殿前</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拉美西斯三世小神殿門口</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兩尊拉美西斯三世立像</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院內八根立柱前有</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扮成奧西里斯神的法老立像</h5> 神廟的布局簡單而古典:有塔門、敞開的庭院、帶四根奧西里斯神像柱子和四根石柱的門廊、帶八根大柱的大廳,門口和院里的大柱前有多座拉美西斯三世的石雕立像,方形柱子上有象形文字和浮雕。由于時間緊迫,導游沒有讓我們進去仔細瀏覽,很是遺憾。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塔哈爾克王的露天廣場<br></h5> 露天廣場僅剩的圓柱,紙莎草柱頭上有一個小型雪花石膏祭臺——《埃及描述》古跡版畫XI:Thebes(底比斯),頁30。拿破侖遠征埃及時的埃及考古團研究成果專著,1821-1829年第二版,亞歷山大圖書館收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埃及描述》古跡版畫XI,</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亞歷山大圖書館收藏</h5> <h3><b>4、第二塔門</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塔哈爾克王的露天市場通向第二塔門</h5> 塔哈爾克王露天市場之后是第二塔門。第二塔門是由第十八王朝的最后一位法老霍雷穆希布開始修建,拉美西斯一世、二世又相繼推進這一工程。拉美西斯二世還分別在第二塔門的入口兩側加了三尊自己的雕像,皆為巨型的紅色花崗巖石雕,其中一座已經(jīng)被損壞。塔門前現(xiàn)立有兩座15米高的巨石雕像,塔門右(西)側為拉美西斯二世行走狀的雕像,左(東)側是拉美西斯二世站立狀的雕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塔門左(東)側是拉美西斯二世站立狀的雕像</h5>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新王國第十九王朝的第二位法老,在位66年。拉美西斯二世執(zhí)政時期,是新王國最后的強盛年代。左(東)側拉美西斯二世站立狀雕像,在法老的雙腳中間的小型雕像,其身份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王后奈菲爾塔利,一說是法老鐘愛的女兒妮塔安塔。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塔門右(西)側為拉美西斯二世行走狀的雕像</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塔門,入口殘墻有浮雕</h5> 第二塔門前的建筑,叫布巴斯提斯大門。布巴斯提斯城是第22王朝時期的首都,在今天的尼羅河三角洲。門上的銘文表述了法老佘尚克一世修建工程:為增添底比斯的光彩,至尊的法老現(xiàn)下旨修建這座宏偉的門樓,同時豎起無比高大的雙葉門,為至尊法老的父親、萬神之王阿蒙·拉修建,并環(huán)繞廣場修建柱廊。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塔門前的布巴斯提斯大門浮雕《佘尚克圣經(jīng)》</h5> 第二塔門前的布巴斯提斯大門浮雕《佘尚克圣經(jīng)》,記載埃及攻擊猶太國王所羅門神廟時戰(zhàn)勝所羅門兒子羅波安的事跡。還有哈索爾女神哺乳法老、阿蒙·拉持劍宣布埃及占領猶太和巴勒斯坦156個村莊的情景。<br><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門上《佘尚克圣經(jīng)》部分(白描圖)芝加哥大學東方學院收藏</h5> 穿過第二塔門,便來到令人嘆為觀止的多柱大廳。多柱大廳,古埃及最富有法老-第十八王朝的阿蒙霍特普三世所建;十九王朝的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父子完成。 <h3><b>5、阿蒙神殿的多柱大廳(列柱大廳)</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蒙神殿的多柱大廳的復原示意圖</h5> 阿蒙-拉神廟的任何建筑都幾乎無法與列柱大廳(多柱大廳)媲美。大廳是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宗教建筑之一,照片和數(shù)據(jù)都無法完全反映其宏大和瑰麗。列柱大廳寬103米,深53米,占地5500平方米。列柱大廳多達134根巨柱,給人帶來震撼心靈的敬畏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多柱大廳(原來有屋頂、壯麗的裝飾):模擬復原圖</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多柱大廳中央兩排柱子被譽為“埃及之柱”</h5> 最初建設時的十八王朝,大廳只有中間兩排柱子,柱頭為開放形紙莎草,周圍修建有圍墻。<div><br></div><div>柱子每排6根,高23米,柱圓周長10米,柱頂高1米,上面承托著長9.21米、重達65噸的大梁。柱頂為盛開的蓮花狀,可以安穩(wěn)地坐下近百人。其建筑尺度之大,實屬罕見,堪稱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石柱。</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它們已經(jīng)在這里站立了幾十個世紀</h5> 在隨后的十九王朝,圍墻被移到了更遠處,更多的柱子聳立了起來,形成了今天134根柱子的最終局面。后建的122根柱子為閉合形紙莎草柱頭,高15米,圓周為8.4米。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穿行在巨大的石柱叢林里</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劇照</h5> 這個恢弘的石柱大廳是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中一個謀殺場景的拍攝地,行兇者爬到高高的石柱頂上將一塊巨石推了下來,所幸并沒有砸死女主人公。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劇照</h5> 中間與兩邊柱子的高度差,使得天窗的光線能夠集中到中軸線上,目前大廳中軸線頂部依然殘留有這種巨大的砂巖窗戶。這樣的設計目的是陽光能夠照亮大廳的主路,而達到軸線之外逐漸變暗的效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巨大的砂巖窗戶</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身處其間令人興奮且敬畏</h5> 柱頂刻畫彩繪圖案。據(jù)說天花板刻有法老名字“太陽之子,阿蒙·拉寵愛的人——塞提·拉美西斯”<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只找到這一座殘存的雕像</h5> 據(jù)導游介紹多柱大廳過去到處都是雕塑,在明暗不同的光線之下,給人帶來不同的震懾力,但現(xiàn)在這樣的雕像僅存有三座。<br><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柱下部雕刻有脫落</h5> 每當尼羅河泛濫時節(jié),多柱大廳都會積水汪洋,原本這些石柱上都有鮮艷的色彩,經(jīng)年尼羅河夏季洪水的沖刷,早已露出了石質的本色,而且很多石柱下部雕刻也有脫落。但有些高處的地方還依稀可見有斑駁的淡淡的顏色。不過可嘆的是,巨大的石柱歷經(jīng)3000多年無一傾倒!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看每根石柱有多粗啊!</h5> 內墻上這些雕刻是給祭司和王室成員看的,讓他們理解:作為“神之子(天子)”如何侍奉神、遵循神的旨意以正道治理天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導游在講解大廳內墻上的浮雕</h5> 列柱大廳最初是拉美西斯一世的設想,不過建造還是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進行的。<br><div><br></div><div>石柱上的浮雕畫據(jù)說經(jīng)歷過兩個時期,內容多是經(jīng)典的祭祀以及有關王室畫面。北部區(qū)域是塞提一世時期建設的,當時流行凸雕,南部區(qū)域是拉美西斯二世時期建設的,當時流行凹雕。不同時期的工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雕做工精致,凹雕則沒有刻意塑形,相對粗糙些。<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繼續(xù)在石柱林里走走拍拍</h5> 穿過阿蒙神廟的多柱大廳,沿中軸線可以通過第三、四、五塔門到達第六塔門。第三塔門是阿蒙霍特普三世修建的,現(xiàn)損毀較明顯。<br> <b>6、圖特摩斯一世的方尖碑和第三四塔門</b> 在第三塔門和第四塔門之間有一個狹窄的庭院。庭院里曾經(jīng)聳立著四座方尖石碑,有兩座是為圖特摩斯一世建造的,另外兩座則是圖特摩斯三世建造的?,F(xiàn)僅剩下圖特摩斯一世建造這一座高22米的方尖石碑了,其余的都只剩下根基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從多柱大廳遠眺圖特摩斯一世方尖碑</h5> 圖特摩斯一世是古埃及新王國時代第十八王朝的一位法老。一般認為,圖特摩斯一世是古埃及歷史上最輝煌的第十八王朝的真正奠基者。方尖碑上刻滿了圖特摩斯一世的名字,但后來拉美西斯四世又刻上了自己的名字。<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望多柱廳中間最高的兩排石柱</h5> <div>圖特摩斯一世方尖碑旁的第三塔門為阿曼和闐三世所建,后來遭拆除,石料作為興建戶外博物館的建材。</div><div><br></div><div><br></div><div>繼續(xù)往東走,經(jīng)過現(xiàn)已倒塌不復存在第三塔門遺址、庭園、第四塔門,就能看見著名的哈特謝普蘇特方尖碑。也是埃及境內最高的方尖碑。<br></div> <b>7、女王哈特謝普蘇特方尖碑</b> 過了第四塔門是有14根柱子的柱廊,又稱第一柱廊。目前只遺存14根圓柱的底部,和一些殘敗的神像。在柱廊中豎立著一座方尖碑,這座高聳的尖塔是由哈特舍普蘇特女王在她統(tǒng)治的第十六年豎立的兩座方尖碑中的一座,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是古埃及惟一的女法老。這座方尖碑高達30米,占地2.6平方米,重323噸,最初頂端有金銀合金包裹。后來則不知了去向。<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聳的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方尖碑</h5> 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方尖碑是女王花了7個月的時間從阿斯旺采下石料,制成當時全埃及最大最高的兩座方尖碑,沿尼羅河長途運輸150公里,立在這座全埃及最大最神圣的神廟里,獻給太陽神阿蒙,并在碑上刻下銘文稱自己為阿蒙神的女兒,以此證明自己承繼大統(tǒng)的合法性。<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被封在砂巖高墻里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方尖碑</h5> 圖特摩斯三世推翻女王政權之后,試圖抹去女王在歷史上的痕跡。他摧毀了女王在神廟里的所有建筑,卻保留了這兩座方尖碑,用砂巖高墻把它們封堵了起來,只在最頂端露出一段歌頌阿蒙神的文字。結果這反而保護了方尖碑不受風化的侵蝕。只是另外一座方尖碑已經(jīng)斷裂,放在圣湖旁。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修繕中的神廟遺址</h5> 遠望第三塔門與第四塔門的南方為第七塔門,其后還有第八、第九和第十塔門。但很是遺憾,這幾個塔門基本都變成殘墻斷壁,邊界不清晰了。這片區(qū)域正在修繕中,有些地方不被容許參觀,我們也只能遠眺了。從第四塔門南側出去,就能看到一池清麗的湖水,那便是圣湖,200米長,117米寬。傳說那里是供祭司祭祀前沐浴所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幾千年不干涸的圣湖</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躺在圣湖旁的另一座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方尖碑</h5> <b>8、圣湖邊的圣甲殼蟲石像</b> 圣湖西邊是一個巨大的花崗巖基石,上面擺放圣甲蟲,代表著太陽神之一阿圖姆—凱普瑞神的圣甲蟲形象。阿蒙霍特普三世在自己的神廟前安放了四個這樣的石像,如今僅存了一個。后來被第25王朝塔哈爾卡法老移到現(xiàn)在的地點。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湖邊著名的圣甲殼蟲石雕</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過第四塔門的第一柱廊遺存著14根圓柱的底部</h5> <b>9、第五六塔門</b> 回到第四塔門繼續(xù)東行,便見到現(xiàn)也已所剩無幾的第五塔門。它始建于圖特摩斯一世時期,后由圖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改建。塔門后方是圖特摩斯一世修建的橫向走廊的東墻前方,坐落著法老穿著冥王奧西里斯服飾及姿勢的雕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塔門庭院兩邊有8根奧西里斯人形柱</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廊旁扮成奧西里斯神的法老雕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雙手交叉于胸前,手握生命鑰匙?</div></h5> 通過第五塔門進入第二柱廊,共有20根16面的石柱,現(xiàn)已毀壞很多。在中央通路的每一邊,圖特摩斯三世建筑了一對房間并在這之外,豎立了這條中軸線上的最小和最后的塔門,即圖特摩斯三世建立的第六塔門。小塔門上記載著他遠征敘利亞的城市名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柱廊廢墟遺址</h5> <b>10、菲利普神廟</b> 第六塔門建于圖特摩斯三世期間,沿著中軸線往東走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同父異母兄弟菲利普·阿瑞戴伍斯的神廟。<br><br>菲利普神廟門口北側立著兩根巨大的紋章柱子,一根刻成蓮花形狀,象征上埃及;一根刻成紙莎草形狀,象征下埃及。紅色的花崗巖質量上乘,工藝精湛。<br><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菲利普·阿瑞戴伍斯神廟門口北側兩根紋章柱</h5> 菲利普·阿瑞戴伍斯統(tǒng)治埃及六年,后被軍隊殺害。他的神廟在整個阿蒙·拉神廟正中心,原址是圖特摩斯三世圣船祠堂。圖特摩斯三世神廟可能是三個世紀前毀于亞述人或波斯人之手,菲利普聲稱他當時發(fā)現(xiàn)神廟已是廢墟。神廟平面圖與圖特摩斯三世神廟一致,用粉色花崗巖修建,長18米寬6米。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菲利普·阿瑞戴伍斯神廟</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菲利普神廟在卡爾納克神廟正中心,</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址是圖特摩斯三世圣船祠堂</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菲利普神廟門口</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回望路過的兩座方尖碑</span></div></h5> <b>11、中王國庭院</b> 菲利普神廟東側是中王國庭院,已知卡納克神廟最古老部分,到處是碎石和建筑殘件的巨大廣場。第12王朝的森沃斯瑞特一世(公元前1956-前1911年在位)曾在此修建了一座神廟,近期有人發(fā)現(xiàn)其遺址。公元前四、五世紀有人曾經(jīng)試圖重建這座中王國神廟,但工程從未完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菲利普神廟前左側,阿蒙·拉神雕像殘件</h5> 菲利普神廟后面,是卡爾納克神廟中最早的建筑--中王國庭院,約建于公元前2000年的塞索斯特里斯一世(SsostrisⅠ)時期,已毀。穿過中王國庭院通往最后一處建筑--圖特摩斯三世節(jié)日大廳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圖特摩斯三世節(jié)日大廳</h5> 穿過一段凌亂的建筑(包括整個卡爾納克的中心,阿蒙圣殿,希臘時期的菲利普重建)和一個空曠庭院(曾經(jīng)中王國時期卡爾納克神廟的開端),到了圖特摩斯三世的節(jié)日大廳,后被用作Opet節(jié)的慶典。<br><br>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圖特摩斯三世節(jié)日大殿</span></div></h5> 這座宏偉的建筑現(xiàn)在稱之為:圖特摩斯三世節(jié)日大殿。<br><br>這裡曾經(jīng)舉行過塞德節(jié)(注),建筑的結構與裝飾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大殿寬44米,深16米,中間上方的屋頂用兩排柱子支撐,每排10根。<br><br> 這些埃及風格的柱子往底部逐漸變細,頂部形狀奇特并涂成紅色。有人分析這種顏色是模仿帳篷的支柱。外圍一圈柱子有32根,長度稍短,以便光線從天窗照進來。柱子上本來有法老與眾神的文字或圖案,被埃赫那吞的后繼者或后世的基督徒抹除。<br><br>注:塞德節(jié)是古埃及節(jié)日之一。為慶祝法老在位30年舉行盛大的活動,以后每隔3-4年舉行一次,以示法老有能力對國家進行有效的繼續(xù)統(tǒng)治。慶?;顒觾热莅ǖ幌抻谂懿健⒋┐鲃游镂舶?、佩戴象征力量的男根符號等等。舉辦塞德節(jié)最多的為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間共舉行了14次。<br><br> 穿過一片片斷壁殘垣,來到一間圖特摩斯三世小屋,內有精美的彩繪浮雕和亞歷山大大帝王名圈。<br><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圖特摩斯三世小屋彩繪浮雕</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穿過庭院,就到了東邊的斯芬克斯大道,通往穆特女神廟</h5> <b>12、斯芬克斯大道</b> <p class="ql-block">在卡爾納克神廟(又稱阿蒙神廟)南圍墻第十塔門外有一條數(shù)百米長、兩側排列公羊首斯芬克斯石像的通道(即斯芬克斯大道),向南直通穆特神廟(又稱盧克索神廟)。神廟主殿三面被圣湖環(huán)抱,殿中有大量獅首女性人身石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復原概念圖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h5> <p class="ql-block">差不多有3公里長的斯芬克斯大道將卡爾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連接起來,這條大道之前被砂礫深埋于地下,后經(jīng)挖掘,2021年對外宣布開通接待參觀游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導游講參觀完氣勢宏偉,令人震撼的卡納克神廟后,我們是可以沿著斯芬克斯大道一直散步到今天晚上我們要去參觀的盧克索神廟。但因為時間倉促,我們現(xiàn)在必須打道回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過夕陽輝映的石柱叢林,意猶未盡的同時,不得不佩服古埃及人超越時代的建筑智慧。正如黑格爾曾說的:“埃及人建立了一個藝術品成就的帝國,其建筑遺跡長存, 被證明是不可磨滅的,比古往今來的其它建筑更偉大、更震撼?!?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