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石洞源是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陶鑄同志的故鄉(xiāng),陶鑄故居就坐落在風景宜人的石洞源旅游區(qū)內(nèi)。</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10日,從市區(qū)驅(qū)車前往石洞源旅游區(qū),沿著X001道(老祁羊路)前行,因道路比較窄,30多公里走了將近一個小時。</p> <p class="ql-block"> 陶鑄,又名陶際華,1908年1月16日出生于湖南省祁陽市石洞源陶家灣一個貧苦的鄉(xiāng)村知識分子家庭。1921年,為地方惡勢力所逼,年僅13歲的陶鑄離鄉(xiāng)背井,只身到安徽蕪湖一家木材行當勤雜工。</p><p class="ql-block"> 汽車駛上石洞源水庫大壩,轉(zhuǎn)入一條柏油大道,不遠就到了陶鑄故居。登上100多級臺階,群峰環(huán)抱的故居,四周樹木蔥郁。一側(cè)的陶公亭,亭內(nèi)立一刻有“心底無私天地寬”的石碑。站在故居門前,俯瞰湖水,波映青山,松濤陣陣,去思悠悠。</p> <p class="ql-block"> 故居內(nèi)用圖片和文字,從少年憂國立大志、拼將赤血灌春花、高歌唱出花千樹,到瓣香自有千秋生幾個篇幅,介紹了陶鑄同志的生平事跡。</p><p class="ql-block"> 1926年,陶鑄進入黃埔軍校學習,在軍事和政治上表現(xiàn)突出,樹立共產(chǎn)主義信仰,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開始了他不平凡的革命生涯。</p> <p class="ql-block"> 在國內(nèi)革命和抗戰(zhàn)期間,他轉(zhuǎn)戰(zhàn)南北,從著名的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到遼沈、平津戰(zhàn)役,每役必從;建立閩南工農(nóng)紅軍游擊隊和閩東地區(qū)人民武裝力量,創(chuàng)建鄂中游擊隊。</p> <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陶鑄同志先后擔任中南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共廣西省委代理書記、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宣部部長等職務,曾當選為黨的第八屆中央委員、政治局常委。1969年11月30日,陶鑄同志受“四人幫”殘酷迫害,在合肥含冤去世,終年六十一歲。1978年,黨中央給他作出全面公正的評價,平凡昭雪。</p> <p class="ql-block"> 陶鑄敬重松樹的風格,因為“只要有一粒種子,它就不擇地勢,不畏嚴寒酷暑,隨處茁壯地生長起來了。”“要求于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這就是松樹風格。”陶鑄同志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艱苦奮斗幾十年,深受黨和人民的信任,人民深深地將他懷念。</p> <p class="ql-block"> 石洞源得天獨厚的紅色旅游資源,吸引了眾多的游客慕名而來。參觀故居的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像松樹一樣,具有堅強意志和崇高品質(zhì),成為像陶鑄同志那樣對黨忠誠,無私奉獻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