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江蘇省委書記陳光在范洼大隊“社教”紀實人物簡介:陳光 江西瑞金人,原名胡德瀚。1914年11月1日出生,1986年12月20日病故。曾任新四軍第二師第四旅政委。建國后,曾長期擔任江蘇省委書記處書記、常務書記。一段時間代理省委第一書記。他是江蘇省委班子成員中唯一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本文記敘的是陳光在原淮陰縣棉花莊公社范洼大隊(文革中改為向陽大隊)社教運動中的一段往事。社教運動的由來在1962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毛澤東主席嚴厲地批判了所謂“單干風”、“黑暗風”、“翻案風”,從“反修”、“防修”的角度重提階級斗爭,把階級斗爭擴大化和絕對化,作出了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整個歷史時期都存在著兩個階級和兩條道路的斗爭的論斷。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就是根據這一理論提出的。社教運動的主要內容,前期在農村中是“清工分,清賬目,清倉庫,清財物”,后期在城鄉(xiāng)中表現(xiàn)為“清思想,清政治,清組織,清經濟”。 1965年1月14日,中央印發(fā)《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提出的一些問題》。這個文件是1964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討論制定的。它糾正了在農村社教運動中打擊面過大等問題。首次提出了要整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文件規(guī)定在城市和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后簡稱“社教運動”。在全省國民經濟經過調整得到恢復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按照中央的統(tǒng)一部署,自1963年至1966年在全國城鄉(xiāng)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分管農村工作的省委書記陳光站到了指導全省農村社教運動的第一線。按照中央的統(tǒng)一部署,根據江蘇省委第一書記江渭清“省、地(市)、縣各級領導都要深入下去,蹲點抓典型”的要求,省委書記陳光來到淮陰縣棉花莊公社范洼大隊蹲點。省委社教隊來了1966年3月份,省委社教工作隊來到范洼大隊。范洼大隊由劉莊、范莊、董莊、陳莊、吳莊、朱莊、高莊、張莊、石莊、何莊共10個生產隊組成。進駐范洼大隊的省委社教工作隊,由省委書記陳光擔任指導員,省委辦公廳副主任王正任隊長,陳立仁任副隊長,成員由省委組織部從省直機關抽選的優(yōu)秀干部組成。社教隊進駐范洼大隊后,首先進行了分組,每個生產隊一名社教隊員。在棉花莊公社,陳光做了兩次講話。4月5日,陳光在范洼大隊社教工作隊員會上作了講話。陳光指出: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要清政治、清經濟、清組織、清思想?!八那濉钡膫戎攸c應該放在那里?突出清經濟,還是突出清政治、清思想?這就要弄清經濟不清。</p> <p class="ql-block">1965年1月14日,中央印發(fā)《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提出的一些問題》。這個文件是1964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討論制定的。它糾正了在農村社教運動中打擊面過大等問題。首次提出了要整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文件規(guī)定在城市和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后簡稱“社教運動”。在全省國民經濟經過調整得到恢復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按照中央的統(tǒng)一部署,自1963年至1966年在全國城鄉(xiāng)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分管農村工作的省委書記陳光站到了指導全省農村社教運動的第一線。按照中央的統(tǒng)一部署,根據江蘇省委第一書記江渭清“省、地(市)、縣各級領導都要深入下去,蹲點抓典型”的要求,省委書記陳光來到淮陰縣棉花莊公社范洼大隊蹲點。省委社教隊來了1966年3月份,省委社教工作隊來到范洼大隊。范洼大隊由劉莊、范莊、董莊、陳莊、吳莊、朱莊、高莊、張莊、石莊、何莊共10個生產隊組成。進駐范洼大隊的省委社教工作隊,由省委書記陳光擔任指導員,省委辦公廳副主任王正任隊長,陳立仁任副隊長,成員由省委組織部從省直機關抽選的優(yōu)秀干部組成。社教隊進駐范洼大隊后,首先進行了分組,每個生產隊一名社教隊員。在棉花莊公社,陳光做了兩次講話。4月5日,陳光在范洼大隊社教工作隊員會上作了講話。</p> <p class="ql-block">陳光指出: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要清政治、清經濟、清組織、清思想?!八那濉钡膫戎攸c應該放在那里?突出清經濟,還是突出清政治、清思想?這就要弄清經濟不清和政治不清、思想不清的關系。一般來說,經濟是“果”,政治、思想是“根”。經濟是現(xiàn)象,政治、思想是本質。經濟不清是思想不清而來,又往往是政治不清而來。 要透過經濟看政治,挖思想,找出思想根源和階級根源。政治不清反得不狠,思想不清搞得不臭,經濟不清、組織不清就不可能搞徹底,即使暫時搞清了,也會“春風吹又生”。政治不清、思想不清解決得透,就能使“四不清”干部得到深刻的教育。所以,“四清”中要突出清政治、清思想,真正達到教育人、改造人的目的?!惞庠谥v話中還表揚了大隊長張國興:這個大隊的大隊長張國興,學習了《為人民服務》以后,感到頭腦里好像亮了“一盞燈”,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黑點,覺悟到自己非革命不可。陳光在講話中還指出了范洼大隊存在的問題:一是農業(yè)生產還沒有恢復到正常年景水平,基本上還是老法種田,耕作依舊比較粗放。二是對已經行之有效的新技術,不是“聞風而動”,而是“雷打不動”。三是農田基本建設搞的不多。四是大隊上下對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的信心不足。……5月8日,陳光書記在棉花莊公社社教工作隊集訓會上又作了講話。</p> <p class="ql-block">陳光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有兩個根本目的:一個是建設社會主義,另一個是發(fā)展生產力。從這里的群眾來說,也有兩個迫切要求:一個是搞好“四清”,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陣地,鞏固無產階級專政;一個是搞好生產,逐步改變這個地區(qū)生產上的落后面貌。也就是說,廣大貧下中農,既要求在政治上當家作主,又要求在經濟上徹底翻身。在這次運動中我們也應該把運動與生產這兩個方面的任務通通擔當起來。要從運動的兩個根本目的和群眾的兩個迫切要求出發(fā),運動要高標準,生產也要高標準。不但要把當前生產抓好,而且要為改變這個地方的生產落后面貌打下基礎。陳光還指出:要建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運動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和發(fā)現(xiàn)積極分子的過程。要放手讓積極分子去干、去闖。使用就是最大的培養(yǎng),最好的鍛煉。要在清經濟結束后,發(fā)展一批黨團員。只有這樣,才能建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惞庠趦纱沃v話中,都要求社教隊員們務必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從范洼大隊和棉花莊公社的實際出發(fā),精心地指導運動。其顯著特點有二:一是強調用“水磨的功夫”教育干部,“換思想不換人”;二是從生產進,從生產出,“要在入隊之日起,抓生產,作‘四清’準備,而后結合‘四清’,一步步把生產抓起來”,最終將“四清”落到生產建設上。據資料,棉花莊公社的干部經過兩個月左右的清經濟,全公社共清出錢11.9萬元,糧13.3萬斤。大隊干部每人平均,錢359元,糧310斤;生產隊干部每人平均,錢116元,糧145斤。面對清出來的錢和糧,陳光冷靜地指出,不能認為問題已經搞徹底了,“許多情況表明,要把干部的“四不清”問題搞徹底,一定要經過幾個回合,幾個反復。同時,他也冷靜地指出:“清出的錢、糧多少,不是運動有沒有搞透的唯一標志”。陳光還關照在棉花莊公社蹲點的省委辦公廳副主任王正,要就100名社、隊干部參加不參加集體生產勞動,有沒有多吃多占等方面,每人用百把字寫個材料“畫個像”。王正照辦了,100人的材料寫好后,陳光又關照將材料送給省委書記中最具理論素養(yǎng)的劉順元同志看。劉順元老閱后高興地說:“干部大多數還是好的嘛!”</p> <p class="ql-block">分組完成后,社教隊員們又多次集中學習了當時中央印發(fā)的《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提出的一些問題》,以及省委貫徹落實中央文件的通知,以及相關配套文件。社教運動正式開始的時候,社教隊員們都分到各個生產隊。我們知道,每一場政治運動都是一場階級斗爭,社教也不例外。省委要求每個社教工作隊員時刻牢記階級斗爭,規(guī)定工作隊員必須住在階級成分為貧農或下中農的農戶家里。還必須做到與貧下中農“同吃、同住、同勞動”,規(guī)定每個社教隊員每月向房東交納伙食費和糧、油、肉、蛋各種配給票證,但是不能主動要求加菜,飯量大的人必須適當控制飯量,絕對不允許加重房東的負擔。摸清隊情拿規(guī)劃棉花莊公社是出了名的老災區(qū),不少人吃靠糧站(救濟),燒靠煤炭(也是救濟),穿是破衣爛衫,遠看像要飯的,再打聽原來是棉花莊公社的。范洼大隊300多戶人家,只有一戶擁有一頂蚊帳。1962年以后,范洼大隊的生產形勢總的是一年比一年好,但是,生產還沒有完全上路,基本上還是“老法種田”耕作粗放。黨在農村中的一系列政策沒有得到很好地貫徹執(zhí)行,分配上還是“大平均主義”。大小隊干部的精神狀態(tài)也不振作,上上下下對改變貧困落后面貌都信心不足,因而出勤少、工效低、耕作質量差、莊稼產量也低。據筆者查詢資料,1965年范洼大隊田間用工量,每畝平均只有8.4個工。出勤率只有50%~60%。一天只干四、五個小時。針對這種情況,陳光明確提出了“思想要上綱,生產要上路”的要求。工作隊進村后,正值春播季節(jié),結合運動初步發(fā)動了一下群眾,出勤率提高到90%以上,工時提高到八小時以上,全大隊600多畝玉米的播種任務,四天就完成了,而且播種質量較往年好的多。隨著社教運動發(fā)展到發(fā)動群眾后,省委社教工作隊根據范洼大隊的具體實際,引導群眾制訂了生產規(guī)劃。一套是近景規(guī)劃,一套是遠景規(guī)劃。近景規(guī)劃是盡快解決溫飽問題,能穿點新衣服,住上瓦房,或者,磚包門、四角硬的房子。遠景規(guī)劃是,通過大隊自身努力,通過外面支持和銀行貸款,大力發(fā)展隊辦工業(yè),增加大隊集體經濟收入。因為,無農不穩(wěn),無工不富。</p> <p class="ql-block">改變面貌新舉措上世紀60年代,家家戶戶都窮。家家戶戶都是茅草屋。范洼大隊人多地少,人均1畝多地,個別生產隊更少,只有人均0.8畝地,且都是旱谷地,再加上土地貧瘠,沒有高產的莊稼種子,即使有,也不會有好的收成。陳光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對農民群眾懷有天然的情愫。建國后,他雖然進了城,住進了小樓,但他依然經常深入農村了解農民疾苦,與他們息息相通。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他就贊成在農村搞借田、擴大自留地乃至有控制地實行包產到戶。這在當時,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可是,為了解決農民的溫飽和城里人的口糧問題,帶領群眾擺脫困境,他毅然決然地表明并堅持自己的上述政策主張。來到范洼大隊社教,為了改變范洼大隊的落后面貌,讓大隊的所有社員過上好日子,陳光書記帶領社教隊員在廣泛走訪和咨詢省、市有關專家的基礎上,拿出了范洼大隊的發(fā)展“五字”規(guī)劃。這“五字”規(guī)劃分別是吃、穿、用、住、燒。具體地說,就是:吃,在一兩年內,力爭吃到“三定”標準。自給有余,略有儲備。三、五年內做到對國家有所貢獻。隊有余糧,戶有余糧。穿,用三、五年時間逐步解決單衣、棉衣、蚊帳等等。用,用一兩年時間解決低標準的零用錢(包括燈油、火柴、油、鹽、布、過年過節(jié)和學費、醫(yī)療費等等),在發(fā)展生產的基礎上,再逐步加以完善。住,用五年時間解決“磚包門、磚站墻、四角硬”,以后再逐步以瓦房代替茅草房。燒,用兩年左右時間解決燒草問題。一方面通過植樹、種草和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方法增加草源,另一方面提倡節(jié)約用草。如果要實現(xiàn)這“五字”規(guī)劃,就必須提高農作物產量,發(fā)展大隊的集體經濟,提高大隊以及各個生產隊的收入,而要提高大隊和生產隊的收入,首先必須解決的是電力問題。在陳光書記的關懷下,范洼大隊在1966年5月份,與同公社的三朱大隊(三朱大隊是淮陰地委書記杜文白的社教點)在全縣所有的大隊中,率先通上了電!有了電,太方便!在大隊部通了電之后,隨后又將電送到了每個生產隊。通了電,范洼大隊先后辦起了榨油坊、機面房。榨油機一套是上面無償贈送,操作人員免費培訓。機面房里的粉碎機也是上面無償支持,有了榨油坊、機面房,大隊的集體收入就有了。范洼大隊老百姓的日子慢慢地好過了!好過的讓周邊大隊眼紅了!建造隊部和小學原來,范洼大隊部就幾間土墻茅草屋的破房子,沒有一個好一點的大隊部怎么行呢?于是,陳光書記帶領社教隊員們四處張羅,從木材公司批來了木材,又要來了建設資金,蓋了幾間為大</p> <p class="ql-block">隊社員服務的瓦房。大隊部建好之后,時間不長,陳光書記又幫范洼大隊籌措到了建設資金,在大隊部南邊,又蓋了幾間瓦房。做了榨油坊、機面房、大隊的小賣部、大隊衛(wèi)生室的用房。再后來,陳光書記認為范洼大隊上學的孩子在低洼的昏暗的茅草屋里讀書,這樣也不行啊。于是,陳光書記和他的社教隊員們又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為范洼大隊小學建了9間瓦房,讓孩子們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讀書。在建大隊部和校舍的幾乎同時,社教隊在充分走訪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從小學的后面開了一條東西走向的貫穿整個大隊的土路,解決了大隊社員們的出行難題。后來,由于旱改水,用范洼大隊的電灌站水渠北側的渠堆作大隊的主干路,這條路就改為農田了,如今,連影子也看不到了。事實證明,陳光書記帶領的省委社教工作隊在范洼大隊開辟的貫穿整個大隊的土路是具有前瞻性的,后來的用電灌站水渠北側的渠堆作大隊的主干路是弱視和弱智的表現(xiàn)。因為,隨著農村機耕車和農民私家車的增加,渠堆寬度有限,交會車很不方便,想拓寬也不可能了。</p> <p class="ql-block">多種經營齊并舉那個時候,農民的住房基本上是茅草屋。茅草屋四周土墻,上面覆蓋的是麥草。由于是土墻,老鼠喜歡在墻上打洞,各種小蟲子也會鉆到墻里。這土墻上有洞,冬天的冷風通過蟲洞、鼠洞朝屋里鉆,夏天又會朝屋里淌雨水,導致土墻底部被泡疏松,極易引起土墻倒塌。為了解決農民們的住房問題,陳光書記支持劉莊生產隊盤土窯燒磚頭。而且,燒出來的磚頭首先解決劉莊生產隊的建房問題。余下的磚頭才可以對外出售,并且,優(yōu)先出售給本大隊的農民。出錢購買,是1分2一塊。如果用煤炭來兌換,優(yōu)先考慮。結果是,我們大隊劉莊生產隊是全大隊中,整個生產隊第一個住上磚包門、四角硬的生產隊。由于劉莊生產隊地處淮高路邊,那真的是一道靚麗的、獨特的風景線哪!我的小學班主任劉淮銀老師就是劉莊生產隊的。劉老師的美術字寫的好,小時候我到劉老師的生產隊玩,走過劉老師家門前,我還記得劉老師將毛主席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痹娋溆眉t漆寫在磚墻上,門上是“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對聯(lián)。與劉淮銀老師聚會的時候,我提到這事,劉老師不住地點頭:“是啊,是啊”。除了劉莊燒磚頭外,范莊還炕炕雞,養(yǎng)綿羊。就是通過人工方法將受精的雞蛋孵出雞仔,賣給農民們飼養(yǎng),小雞長大后下蛋,即可以自己吃,又可以賣給供銷社換錢,一舉兩得,大隊集體增加了收入,農民通過飼養(yǎng)小雞也能解決一些生活難題。之于養(yǎng)綿羊,那就更好理解了,因為,綿羊的毛可以剪下來賣給供銷社。范莊生產隊養(yǎng)了好幾十只的綿羊。其他生產隊也都有規(guī)劃有多種經營項目,可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到來,陳光書記的計劃和安排,還沒來得及實施,就被沖的七零八落,而他自己也深受其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