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家珍藏和收集有多份記載北京《四.二八黨案》犧牲烈士的老照片,是我母親20世紀70年代在北京圖書館協(xié)助下翻拍的,有些照片是作者收集的。這些老照片記錄了1924~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以李大釗烈士為領導核心的中國國民黨北方執(zhí)行部(后改名北京政治分會)從事反帝、反封建、反軍閥許多動人故事。1927年4月28日,北洋軍閥張作霖采用殘酷絞刑殺害了李大釗等二十位革命烈士,其中有多人是年青的學生,也有作者外公路友于烈士。至此,轟轟烈烈大革命運動宣告失敗。今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與國民黨實行第一次合作一百周年,作者撰寫了本文,以緬懷大革命運動中恓牲的革命先烈們!每年9月30日是國家烈士紀念日,我匯編老照片集,以銘記歷史,不忘那些為中華民族振興,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們!</p> <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6日,北京《晨報》報道:“昨日軍警包圍搜查共產(chǎn)黨大本營,逮捕中俄男女六十余名,搜去手槍炸彈文件數(shù)車,李大釗路友于被捕說”,這就是當時震驚中外,媒體稱之為《四.二八黨案》事件。</p> <p class="ql-block">12日《順天時報》對“被捕中之兩個人物~李大釗、路友于”作了介紹:“此次被捕黨人,除李大釗為著名學者外,其路友于一名,外間多未詳悉。茲聞路為山東人,年約30,曾留學日本,其為人沉默寡言,讀書最能攻苦,嘗致力于中西文學,每有所作,下筆千言,詞采甚狀,雅為儕輩所推許。……”</p> <p class="ql-block">1927年(民國十六年)4月16日《北京晨黃報》刊登介紹路友于照片,標題為“共產(chǎn)黨商民部長路友于。</p> <p class="ql-block">4月 17日,《晨報》報道了《北京黨案》被捕的九位主要人員,下圖右上1為路友于烈士。</p> <p class="ql-block">18日,《大公報》在“北京黨案中之重要人物與證據(jù)”專欄,刊登了李大釗、路友于、張挹蘭三人半身像及所謂武器彈藥證據(jù)照片</p> <p class="ql-block">4月29日,《世界日報》報道了殺害烈士的過程 :“因桿少,人多,故分批執(zhí)行,第一批為李大釗、路友于等?!保抢畲筢摵吐酚延谕墙g臺,一起犧牲。李大釗犧牲時僅38歲,路友于32歲</p> <p class="ql-block">益世報報道殺害20位烈士過程</p> <p class="ql-block">4月28日,奉系軍閥張作霖不顧社會各界人士的強烈反對和營救,在北京《京師看守所》殺害了李大釗、路友于、張挹蘭等20位革命志士,這是當日大門外圍觀群眾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4月29 日 ,北京《順天時報》報道了殺害20位烈士的過程。</p> <p class="ql-block">被捕的同志中只有李大釗和路友于兩人任中國國民黨北京政治分會委員,而且是中央執(zhí)委和候補執(zhí)委。李大釗同志在《 獄中自述》中說,“ 北京分會自于右任、陳友仁等相繼出京后,只余石曾及釗,久已不能成會。近石曾出京后, 只釗一人,更無從開會起矣。從這份自述中明顯看出,李大釗所提及具體人名,于右任、陳友仁、李石曾三位北京政治分會委員已離開北京,無危險而言,他只字不提路友在北京政治分會擔任委員和秘書主任的重要職務和工作情況,很明顯是掩護路友于同志,這是李大釗同志在獄中堅持斗爭一重要證據(jù),反映了一位共產(chǎn)黨人的高貴品質。</p> <p class="ql-block">4月30日《晨報》轉載了《安國軍總司令部的布告》中宣布殺害20位烈士的判決:“經(jīng)本部組織軍法會審,訊明李大釗等,實系赤黨,宣傳共產(chǎn),意圖擾害公安,顛覆政府。茲依法判決黨魁李大釗,黨犯譚祖堯、鄧文輝、謝伯俞、莫同 榮、姚彥、張伯華、李銀蓮、楊景山、范鴻劼、謝承常、路友于、英華、張挹蘭、閻振三、李昆、吳平地、陶永立、鄭培明、方伯務,各處死刑?!逼溆嗍伺刑幜擞衅谕叫?。</p> <p class="ql-block">北洋畫報(民國16年)4月30日第83期刊登了李大釗(中),路友于(左),張挹蘭(右)三烈士殉難前的合影照,并冠以“在北京蘇俄機關逮捕之中國共產(chǎn)黨重要黨員”。 這?張就義前三烈士在絞刑架下的合影照,記錄了我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烈士(1889一1927)與兩位杰出的國民黨人在臨刑前的合影。中間站立者為李大釗烈士,時任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中國共產(chǎn)黨北方區(qū)委書記,中國國民黨二屆中央委員,中國國民黨北京政治分會委員;左邊是路友于烈士(1895一1927),時任中國國民黨二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中國國民黨北京政治分會委員,中國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委員兼商民部長;右邊是張挹蘭烈士(1893一1927),時任中國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委員兼婦女部長。在敵人絞刑架下,他們英勇不屈,正義凜然,視死如歸,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篇風雨同舟,生死與共的篇章。1927年(民國16年)5月11日上海時報中的圖畫報(第3583號)刊登了同一合影照,并標注“圖中自右而左張挹蘭及李大釗、路友于諸共產(chǎn)黨首領均于四月卄八日斃于絞首臺下”。</p> <p class="ql-block">殺害烈士的絞刑架系從國外進口,這一絞刑架有兩個絞索,一次處決二人。1949年是北京市文物接管組接收的第一件文物,被編為0001號,安置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室醒目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腥風血雨的年月,南方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上海及控制地區(qū)“清黨”反共,瘋狂屠殺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在北方張作霖制造了北京事變,大批共產(chǎn)黨人和國民黨人慘遭殺害,“南北同時驅赤”活動甚囂塵上。</p><p class="ql-block"> 1927年4月14日北京《晨報》關于蔣介石在上海解散總工會,與共產(chǎn)黨宣戰(zhàn)的報道。</p> <p class="ql-block">5月12日漢口《民國日報》對此作了揭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6月11日,《南京市民報》刊登召開“路友于烈士追悼大會啟事” 這一天,石年為該報撰寫的社論《殺敵》悼念路友于烈士。 刊登了“路友于同志遇難的經(jīng)過”文章。 6月12日,南京召開“追悼路友于烈士大會”,悼詞說:“先生之死,北方黨務,因此頓挫,為吾黨莫大之損失”,“承先生遺志,與奉系軍閥作最后搏戰(zhàn)”。</p> <p class="ql-block">北京西山路友于烈士陵園,文革期間烈士陵園被圈占,烈士墓被毀,烈士遺骸不知所終。</p> <p class="ql-block">山東省路友于烈士家鄉(xiāng)諸城縣路家道口村建立路友于烈士紀念碑,由于右任題寫碑文,該碑毀于戰(zhàn)火。</p> <p class="ql-block">1925年孫中山先生北上,由路友于任孫中山秘書,代孫中山書寫各項派遣委任證書,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國民黨左派青年李世軍等人持孫中山簽署證書,以孫中山代表身份赴山東、甘肅等省宣傳孫中山政治主張,推進北方國民革命運動開展。</p> <p class="ql-block">海峽兩岸開展一系列路友于烈士紀念活動。</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為李大釗烈士建立紀念碑鐫刻有二十位烈士英名。</p> <p class="ql-block">1983年中共中央修建李大釗烈士陵園,《李大釗革命烈士事跡陳列室》收藏展出了這幅照片。</p> <p class="ql-block">李大釗烈士陵園展出《四.二八黨案》犧牲二十位烈士遺照。</p> <p class="ql-block">2011年初河北李大釗烈士紀念館海外尋檔工作組在荷蘭海牙荷蘭國家檔案館發(fā)現(xiàn)一批1927《北京檔案》文史資料及部分烈士照片。</p> <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fā)路友于革命烈士證明書</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革命烈士英名錄》記載有烈士英名。中共北京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在李大釗烈士陵園傍為路友于烈士建立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修建李大釗烈士烈士陵園落成典禮,邀請我父親姚玉清,母親路端誼出席,這是二位老人在落成路友于烈士紀念碑傍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8年,山東省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和諸城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聯(lián)合編著了《民主革命的先驅路友于》紀念文集,由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民革名譽主席屈武題寫書名。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量一萬冊。</p> <p class="ql-block">臺灣地區(qū)開展路友于烈士紀念活動。</p><p class="ql-block">國民黨元老于石任題寫《山東革命黨史稿 先烈傳》,刊登路友于烈士遺像,傳記。</p> <p class="ql-block">民間開展一系列路友于烈士紀念活動</p><p class="ql-block">李大釗烈士女兒送給我母親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陳毅元帥是北京大革命運動的參加者,他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10月因參加中國留法學生的愛國運動,被武裝押送回國。1922年回到四川家鄉(xiāng),通過與蔡和森通信,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到北京中法大學文學院學習,并經(jīng)顏昌頤、肖振聲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參加了北京轟轟烈烈大革命運動,1926年李大釗派他回四川參加舊軍隊的改造工作,從此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1957年4月28日,陳毅在《人民日報》發(fā)表了《紀念李大釗同志殉難三十周年》的詩,在這首詩的前言中,他滿懷深情寫道“三十年前的今日與守常(李大釗)同志共同殉難的如楊景山、譚祖堯等是共產(chǎn)黨員,如路友于(山東人),鄧文輝(湖南人)等是國民黨員。我1923到1926年春,在黨和守常同志領導下,在北京與他們一道工作,這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情景,至今印象很深,瞻拜墓道后,更加深了這一印象。我相信為了愛國事業(yè)的鞏固與勝利,各方面的愛國人士在具備一定的條件下均可與我黨共同進入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的,與守常同志一道犧牲的同志們以他們革命活動在歷史上證實了這一信念?!痹谠娭袑懙溃骸氨本┩土x,鮮血久愈紅,人民柴市節(jié),浩氣貫長虹”,表達了陳毅元帥對李大釗及一起犧牲的國共兩黨烈士的緬懷和評價。</p> <p class="ql-block">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民革中央名譽主席屈武同志多次為路友于烈士紀念活動題詞</p> <p class="ql-block">陶鈍先生是路友于烈士同鄉(xiāng)、同學,1931年參加共產(chǎn)黨,1958年當選為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1979年當選為全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為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陶鈍先生回憶,1928年7、8月間,在北京山東藉革命者曾為路友于烈士舉行一場追悼大會,他為路友于烈士寫了一副輓聯(lián),紀念犧牲的革命烈士。1984年他回憶並重寫了這付輓聯(lián)。</p> <p class="ql-block">李世軍(1901—1989)</p><p class="ql-block">李世軍先生1923年由丁惟汾、路友于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積極參加北平學生反帝、反軍閥的活動,任北平師范大學學生會主席,組織學生同北洋軍閥政府的喪權辱國行為作尖銳斗爭。1924年12月,李世軍到天津接受孫中山先生的召見,并派他赴甘肅宣傳《北上宣言》。在平?jīng)?、天水兩地發(fā)展了一批國民黨員,組織了北方執(zhí)行部直屬兩地區(qū)分部,1926年1月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后被派為甘肅省黨部任籌委會主任委員。參加北伐戰(zhàn)爭和抗日戰(zhàn)爭。1947年任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常務委員,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李世軍參加了立法、監(jiān)察兩院部分委員促成國共和談活動,發(fā)表聲明脫離同蔣介石政權的關系,為建設新中國發(fā)揮余熱。先后任江蘇省政協(xié)副主席、國務院參事。</p> <p class="ql-block">這是臧克家同志的題詞,他回憶說,1926年北伐軍進占武漢,廣卅革命政府也遷入武漢,武漢成為國民革命的中心,是路友于介紹他去武漢參加國民革命運動的。</p> <p class="ql-block">隋靈壁先生和其姐隋煥東是北京國民革命動積極參加者,其先生李澄之是山東省著名革命家。隋靈壁和其先生李澄之曾參加中共北京特科活動,曾任陜甘寧邊區(qū)教育廳教育委員會理事和陜甘寧邊區(qū)戰(zhàn)時兒童保育院保教科長。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6年隨周恩來在重慶中共代表團任政治委員會委員。1948年濟南解放后,被調回山東,任省婦聯(lián)常委,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山東分會組織部長、常委、山東省政府參事室秘書等職。1982年任民革中央祖國統(tǒng)一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婦女委員會委員。</p> <p class="ql-block">劉瑤章(1897—1993)</p><p class="ql-block">曾任北平益世報編輯、南京中央通訊社主任編輯??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劉瑤章曾任職國民政府參政會議員,后任國民黨河北省黨部主任委員、省參議會參議長、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北平市市長等一系列國民政府要職。1949年,劉瑤章跟隨傅作義在北平起義,為促成北平和平解放做出貢獻。</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傅作義被任命為水利部部長。劉瑤章歷任水利部辦公廳主任、部長助理、參事。1979年擔任水電部顧問、中國國民黨中央第三屆中央補候補委員、第五、六屆中央委員、監(jiān)察委員會常務委員。是第二、三、四、五、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劉瑤章1993年5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p> <p class="ql-block">孔德成,孔子的第77代嫡長孫,襲封31代衍圣公,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臺灣大學、臺灣師范大學等院校教授, 曾任臺灣地區(qū)“考試院”院長等職,他為路友于烈士親筆書寫了“路君友于墓志銘”:這是繼于右任寫的“墓志銘”后第二份“墓志銘”,墓志銘說:“君自髫齡聰明好學,有革命之思,剪發(fā)示志,與同學組歃血團……”。1926年12月“中國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改組,任君為監(jiān)察員、執(zhí)行委員、商民部長。北京政勢多變,儕輩勸勿往,君曰:`此正可大有為之際也`,乃不避險阻,于民國16年3月逕反北京。4月6日,張作霖軍圍俄使館,君竟與共產(chǎn)黨李大釗等同被逮……”,並銘詩一首,“瑯琊郁嶺 鍾育英靈 國事鞅掌……”。</p> <p class="ql-block">孫科,孫中山長子,早年參加同盟會,民國時期任“立法院 ” 、“行政院”院長,歷任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去臺后任臺灣地區(qū) “總統(tǒng)府”高級咨議,“考試院”院長。他題寫了《路友于烈士墓志銘》銘文。</p> <p class="ql-block">路君約先生是臺灣地區(qū)著名教育家,路友于烈士五弟,1996年老先生以86歲高齡回到家鄉(xiāng)山東諸城,向政府提出在家鄉(xiāng)捐資籌建恢復以路友于烈士命名的學校,以改善家鄉(xiāng)孩子受教育的環(huán)境,使后輩學子都能記往烈士的英名並傳承下去,他的倡議受到政府和鄉(xiāng)親們的歡迎。鄉(xiāng)親們還捐資為路友于建立塑像一座,在家鄉(xiāng)建立紀念碑,以多種形式紀念從家鄉(xiāng)走出去的這位英雄。</p> <p class="ql-block">在祭奠烈士的日子里,讓我們記住那些為民族復興英勇犧牲革命先烈的名字,知道他們對敵斗爭的事跡,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