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上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最…,有的已聞名遐邇,有的還養(yǎng)在深閨。在旅行中去探索并記錄這些最…,不但有趣,而且增長知識。本篇內(nèi)容包括:中國最北點烏蘇里卡倫淺灘;中國最北村莊北紅村;歐亞大陸最西端羅卡角;歐洲大陸最南端馬羅基角;中國最寒冷的地方根河;世界上最動人的一塊石頭獅子紀念碑;世界上最像人臉肖像的天然山嶺九華山花臺,以及與它們相關(guān)的一些景物。此乃本系列第三篇,前兩篇請參見:</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1ea4twg" target="_blank">在旅行中探索世界之最(一)</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mkiomw8" target="_blank">在旅行中探索世界之最(二)</a></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中國最北點</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黑龍江漠河烏蘇里卡倫淺灘</i></b></p> <p class="ql-block">中國最北點并不在我們想象中的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qū)漠河市北極村,而在北極村以東(黑龍江下游方向)約120公里的烏蘇里卡倫淺灘,這里的黑龍江邊立有一碑:東經(jīng)123°15′30″,北緯53°33′42″,海拔287m,是為中國最北坐標(biāo)點,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在滿語中,卡倫意為“哨所”,清代曾在此地設(shè)立過哨所,烏蘇里意為“天王”,是這里的地名,與烏蘇里江倒沒什么關(guān)系。</p> <p class="ql-block">在烏蘇里卡倫淺灘沿江公路南面高處還立有一塊標(biāo)志石,鐫刻“中國最北點”五個大字,為著名書法家張雪明所書。</p> <p class="ql-block">在烏蘇里卡倫淺灘下游不遠處,黑龍江連續(xù)走出三個Ω形大回環(huán),其中第一個回環(huán)就是著名景觀龍江第一灣。對面半島上的林地已屬外興安嶺,非吾土久矣。</p> <p class="ql-block">從北極村去烏蘇里卡倫淺灘要途經(jīng)一個叫神龍灣的地方,這里滿山遍野生長著北方寒冷地帶特有的樹種白樺。</p> <p class="ql-block">神龍灣白樺林逶迤數(shù)里漫無盡頭,在落木蕭蕭的深秋,潔白的樹干和稀疏的黃葉在白云藍天映襯下顯得高遠又神秘。</p> <p class="ql-block">在漠河北極村北黑龍江邊的北極沙洲上,矗立著一座臨摹自清代書法家鄧石如小篆體“北”字的標(biāo)志性雕塑。</p> <p class="ql-block">象征北極村的緯線從北字雕塑下穿過,標(biāo)注為北緯53°29′51″,比烏蘇里卡倫淺灘足足低03′51″,可見北極村并不是中國最北點,甚至都說不上中國最北村莊。</p> <p class="ql-block">同樣,位于北極沙洲黑龍江邊的“神州北極”碑也不是中國最北點,但它卻是北極村第一地標(biāo),與海南三亞天涯海角的“南天一柱”石遙相呼應(yīng),其象征意義不容小覷。此碑始立于1994年,現(xiàn)在碑上的“神州北極”四字為清雍正第九代孫愛新覺羅·啟驤所題。</p> <p class="ql-block">中俄界河黑龍江在神州北極碑前靜靜流過,此屬黑龍江上游,窄窄的江面,這邊是大興安嶺,對面卻是外興安嶺了。</p> <p class="ql-block">雖然漠河北極村的現(xiàn)代建筑越來越多,但村中仍保留著相當(dāng)數(shù)量類似木格楞的傳統(tǒng)木屋,這些北部邊陲特有原生態(tài)建筑的墻體用整根松木壘砌,里外抹上墻泥,厚重又嚴實,有利于度過寒冷漫長的冬季。木格楞一詞源自俄語Городня,意為用粗大原木修造的傳統(tǒng)俄式房屋,在我國黑龍江內(nèi)蒙和新疆邊境氣候類似的地方也有建造。上圖北極村傳統(tǒng)木屋后面那些山林已屬江對岸的俄羅斯了。</p> <p class="ql-block">深秋時節(jié),北極村各家各戶都已備足了供牲口越冬的草料。</p> <p class="ql-block">登高遠望,左邊沿江一帶是漠河北極村,右邊紅樓白塔處是我北極哨所。</p> <p class="ql-block">與漠河北極村隔江相望的是俄羅斯的伊格納斯依諾村,他們是否將自己的村莊稱為南極村就不得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處俯瞰,黑龍江對面的伊格納斯依諾村完全是在原始森林中砍伐出的一塊空地上建起來的。他們那邊真的是人跡罕至,沿江而下一派原生態(tài)自然風(fēng)光,走好遠好遠都難見一個村莊。</p> <p class="ql-block">伊格納斯依諾村的木格楞房屋很講究色彩,休閑的樓臺亭閣和電視的衛(wèi)星“鍋蓋”應(yīng)有盡有。</p> <p class="ql-block">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qū)漠河市(縣級)是中國最北城市,市中心的松苑公園是我國極為罕見的城中原始森林,也是探秘中國北極的必訪之地。隨著大興安嶺林業(yè)資源的深入開發(fā),1971年始建西林吉鎮(zhèn)時,特意在中心位置保留了一片5.1萬平方米的原始樟子松林,用以凈化城鎮(zhèn)空氣并供居民休憩觀賞。1981年重設(shè)漠河縣以及2018年撤縣設(shè)立縣級漠河市時,均以西林吉鎮(zhèn)作為縣和市政府的駐地,所以這片原始森林就保留在了漠河市中心,并于1983年正式辟為松苑公園。</p> <p class="ql-block">松苑公園入口有勒石鐫刻松苑二字,乃1984年時任黑龍江省省長陳雷所題。</p> <p class="ql-block">不得不感嘆,有關(guān)部門當(dāng)時的這種遠見卓識為我們今天保留下了當(dāng)?shù)卮T果僅存的原始森林樣本。更為感嘆的是1987年重創(chuàng)大興安嶺的5.6火災(zāi),過火面積達1.7萬平方公里,燒毀了整座漠河縣城,但當(dāng)大火燒到這片森林邊緣時卻戛然而止,松苑公園的原始森林就這樣奇跡般幸存下來了。過后人們總結(jié)道:松苑不燒,因吉祥之地,火魔不忍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中國最北村莊</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黑龍江漠河北紅村</i></b></p> <p class="ql-block">中國最北村莊不是北極村,而是其下游的北紅村,因為北極村緯度不足53°30′,而北紅村緯度已超53°30′,是當(dāng)之無愧的中國最北村莊。</p> <p class="ql-block">北紅村也是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相望。</p> <p class="ql-block">北紅村是典型的東北邊陲原生態(tài)村莊,至今沒有一座現(xiàn)代建筑,所有房屋都是傳統(tǒng)的木格楞構(gòu)造,鶴立雞群般的全村最高樓也是一座全木構(gòu)建筑——帶洋蔥頭頂?shù)臇|正教堂,見上圖村莊主干道左邊。</p> <p class="ql-block">北紅村也是一座非常典型的傳統(tǒng)俄羅斯民族村,據(jù)說這里的俄羅斯族和中俄混血村民占40%以上,村中有幾家烘焙坊能烤制非常地道的俄式大列巴,過往客人都喜歡帶上一點。上圖是村中一座典型俄式木格楞房屋。</p> <p class="ql-block">北紅村傳統(tǒng)木格楞民居,左邊可見村中最高樓東正教堂的塔尖和洋蔥頭頂。</p> <p class="ql-block">北紅村傳統(tǒng)民居院中飼養(yǎng)的牲口。</p> <p class="ql-block">北紅村的中俄界河黑龍江,看起來比北極村的更顯原始和神秘。</p> <p class="ql-block">鵝群是要下江游水的,也沒人看管,但一接近中線馬上就會游回來,很神奇。</p> <p class="ql-block">界河對面除卻云起云落依然渺無人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歐亞大陸最西端</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葡萄牙羅卡角</i></b></p> <p class="ql-block">羅卡角(Cabo da Roca)坐標(biāo)9°30′W,38°47′N,地處葡萄牙最西端,也是歐洲大陸和整個歐亞大陸最西端。</p> <p class="ql-block">羅卡角距里斯本約40公里,為辛特拉山地西端盡頭,是一處面向大西洋海拔約140米的狹窄懸崖,終年風(fēng)高浪急。</p> <p class="ql-block">紅燈塔是羅卡角的標(biāo)志,還真有一點天涯海角的味道呢。</p> <p class="ql-block">羅卡角標(biāo)準(zhǔn)照。</p> <p class="ql-block">羅卡角地標(biāo)除紅燈塔外就是這座高聳懸崖面朝大海的天主教十字架了,基座上鐫刻羅卡角地名、經(jīng)緯度和葡萄牙詩人卡蒙斯著名詩句:陸止于此,海始于斯。</p> <p class="ql-block">Onde a terra acaba e o mar come?a(陸止于此,海始于斯),詩句出自卡蒙斯1572年創(chuàng)作并給他帶來世界聲譽的不朽作品《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又譯《葡國魂》)。這部長達九千行堪與《荷馬史詩》媲美的英雄主義詩篇通過對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開辟印度航線事跡的描寫,謳歌了葡萄牙的壯麗歷史和盧濟塔尼亞人(葡萄牙人)的堅毅精神。</p> <p class="ql-block">今天,葡萄牙偉大詩魂卡蒙斯和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英魂達·伽馬都已長眠在里斯本特茹河畔與熱羅尼姆修道院相連的圣瑪利亞騎士團教堂中,他們的石棺并列安放在教堂入口處供人憑吊。</p> <p class="ql-block">里斯本熱羅尼姆修道院是曼努埃爾一世國王為紀念達·伽馬發(fā)現(xiàn)印度航線于1501年主持修建的,建材采用葡萄牙特產(chǎn)的金彩米黃石,歷時100余年才建成。</p> <p class="ql-block">葡萄牙15世紀晚期到16世紀中期建筑因受大航海時代影響,融合了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甚至摩爾人的眾多建筑元素,呈現(xiàn)一種獨特的建筑風(fēng)格,被后人譽為曼努埃爾風(fēng)格或大海風(fēng)格。氣勢恢宏雕刻華麗的里斯本熱羅尼姆修道院是曼努埃爾風(fēng)格典型代表,被譽為曼努埃爾建筑中的珍寶,不可復(fù)制亦無法超越,堪稱歐洲近代建筑的登峰造極之作。</p> <p class="ql-block">熱羅尼姆修道院的大門樓雕飾細膩人物眾多,極盡奢侈華美之能事。</p> <p class="ql-block">熱羅尼姆修道院精雕細琢形態(tài)各異的曼努埃爾風(fēng)格窗戶。</p> <p class="ql-block">發(fā)一張曼努埃爾風(fēng)格窗戶特寫照。</p> <p class="ql-block">里斯本另一座聲名遠播的曼努埃爾建筑是矗立于特茹河北岸的貝倫塔,建于曼努埃爾一世時期的1514~1520年間,現(xiàn)已成為里斯本著名地標(biāo),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這座有近500年歷史的古城堡原為控制特茹河出??谝?,也是航海家揚帆遠航的起點和在歸舟中最先印入眼簾的鄉(xiāng)景,見證了葡萄牙大航海時代的昔日輝煌。</p> <p class="ql-block">澎湃的大西洋,從羅卡角到著名二戰(zhàn)諜城卡斯卡伊斯時途經(jīng)地獄之口。</p> <p class="ql-block">所謂地獄之口就是海邊礁石上的這個洞口,浪靜時神秘幽深,漲潮時海水咆哮涌入,水霧四濺,聲震八方,非常驚心動魄。到羅卡角也應(yīng)順便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歐亞大陸最西端、葡萄牙羅卡角曾被評為全球最值得去的50個地方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歐洲大陸最南端</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西班牙馬羅基角</i></b></p> <p class="ql-block">馬羅基角(Punta Marroquí)位于西班牙安達盧西亞自治區(qū)加的斯省塔里法市,又稱塔里法角(Punta de Tarifa),南臨直布羅陀海峽,坐標(biāo)36°00′N,05°34′E,為歐洲大陸最南端。這里原為一座叫鴿島的離島,馬羅基角即該島伸進大海的東南角,后來修了條路堤連通陸地,鴿島馬羅基角就成為歐洲大陸最南端了。</p> <p class="ql-block">馬羅基角沒有著名詩人加持,知名度自然不如羅卡角高,但這里地處直布羅陀海峽要隘,與對岸摩洛哥西雷斯角之間的寬度僅13公里,是海峽最窄處,可理解為地中海與大西洋的分界線。塔里法又是歐洲和北非通航港口和西班牙海防要塞,因此無論經(jīng)濟地位還是戰(zhàn)略意義都比羅卡角更重要。建于19世紀下半葉的塔里法燈塔是歐陸南極標(biāo)志,從1930年代始至2001年止,這里都還是軍事禁區(qū)。</p> <p class="ql-block">塔里法是西班牙直布羅陀海峽要塞和港城,從這里坐渡輪到北非摩洛哥北部重鎮(zhèn)丹吉爾僅需1小時左右。</p> <p class="ql-block">塔里法港出口,右邊是歐陸南極馬羅基角和塔里法燈塔,左邊是巨幅基督塑像,海峽對岸的北非大陸依稀可見。</p> <p class="ql-block">直布羅陀海峽是地中海西出大西洋的唯一水道,又是歐洲和非洲分界線,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意義都十分重要。上圖拍攝于直布羅陀海峽航船上,左邊是歐洲大陸,右邊是非洲大陸。</p> <p class="ql-block">直布羅陀海峽全長90公里,最寬處43公里在海峽西口西班牙特拉法加爾角與摩洛哥斯帕特爾角之間,最窄處13公里在西班牙馬羅基角與摩洛哥西雷斯角之間,<span style="font-size:18px;">平均水深375米,最大水深1181米。</span></p> <p class="ql-block">在直布羅陀海峽歐洲海岸眺望北非海岸摩洛哥的穆薩山(Jebel Musa)。穆薩是古蘭經(jīng)中的先知,即舊約中的摩西。</p> <p class="ql-block">從塔里法一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頓感迷人的北非風(fēng)情撲面而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斯巴大燈塔是北非著名地標(biāo),位于摩洛哥丹吉爾以西12公里處直布羅陀海峽西口南岸的斯帕特爾角。與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燈塔的形制不同,這座酷似清真寺宣禮塔的米黃色方形建筑在藍天碧海的映襯下,既展現(xiàn)了濃郁的北非風(fēng)情,又折射出厚重的伊斯蘭文化底蘊??ㄋ拱痛鬅羲彩谴笪餮笈c地中海的分界線,</span>燈塔西(左)邊是浩瀚的大西洋,東(右)邊就是地中海咽喉直布羅陀海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中國最寒冷的地方</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內(nèi)蒙古根河市</i></b></p> <p class="ql-block">中國最寒冷的地方在哪里?其實它不在緯度最高的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qū)漠河市,而在其南面的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市根河市(縣級),這恐怕又要顛覆傳統(tǒng)認知了。</p> <p class="ql-block">2009年12月31日凌晨,根河市林業(yè)部門在該市金河鎮(zhèn)金林林場靜嶺檢查站測得-58°C極低氣溫,這大大低于我國保持了40年之久的最低氣溫記錄,即1969年2月13日由漠河氣象站在今漠河市北極鎮(zhèn)北極村測得的-52.3°C。據(jù)最新消息,今年(2023年)1月22日早晨7:00漠河市在阿木爾鎮(zhèn)刷新了其保持已久的-52.3°C最低氣溫記錄,也只達到-53°C,比根河的極端低溫還高出整整5°C。</p> <p class="ql-block">雖然根河市-58°C極低氣溫不是專業(yè)氣象臺站嚴格按氣象觀測技術(shù)規(guī)范測得,未獲國家氣象部門正式認可,但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講,這個-58°C極端低溫仍對該地區(qū)的氣溫描述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內(nèi)蒙古根河市也因此被譽為中國冷極。</p> <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21日,國家氣候中心審議了根河市提交的《內(nèi)蒙古根河國家氣候標(biāo)志評估報告》,認為根河屬于寒溫帶大陸性濕潤區(qū)季風(fēng)氣候,具有冰雪豐富的地理環(huán)境,氣溫低、極端性強,冬天漫長;降雪多、積雪期長;日照足,風(fēng)速小,濕度適宜;連續(xù)極寒日數(shù)、冬季和1月平均最低氣溫的極端值為全國之最,冷資源突出,氣候稟賦優(yōu)良率高,綜合評定結(jié)果為優(yōu),符合國家氣候標(biāo)志生態(tài)類“冷極”評價標(biāo)準(zhǔn),因此授予根河“中國冷極”稱號?,F(xiàn)在根河市已在測得-58°C極端低溫的冷極點附近的金河鎮(zhèn)原金林林場建造了冷極村,并豎立起中國冷極標(biāo)志。</p> <p class="ql-block">為什么中國冷極是內(nèi)蒙古根河而不是在它北面的黑龍江漠河?因為氣溫除和緯度有關(guān)外,還和海拔與坡向有關(guān),根河平均海拔比漠河高,而且地處東北西南走向的大興安嶺北段西坡,恰好在迎風(fēng)背陽面,而漠河地處大興安嶺北段東坡,是背風(fēng)向陽面。這樣,緯度低于漠河的根河卻比漠河還寒冷就不難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根河是蒙古語“葛根高勒”諧音,意為清澈透明的河流,根河市即得名于此河。</p> <p class="ql-block">根河發(fā)源于大興安嶺北段西坡的伊吉奇山西南側(cè),全長428公里,流域面積15796平方公里,是額爾古納河(黑龍江正源)的一級支流,自東北向西南流經(jīng)呼倫貝爾市的根河市、額爾古納市和陳巴爾虎旗,于額爾古納市四卡北12公里處匯入額爾古納河。沿河兩岸原始森林密布,動植物資源豐富。</p> <p class="ql-block">在二級支流依根河口以下,根河進入淺山丘陵,地勢逐漸平緩,河谷變得開闊,谷寬可達5~10公里。因水流下切力減弱,旁蝕力增強,河道出現(xiàn)很多彎曲,就在沿河兩岸形成了大量濕地和牛軛湖(河跡湖)。上圖為有亞洲第一濕地之譽的額爾古納濕地,根河在這里拐了一個大彎,遠處分布著許多牛軛湖。</p> <p class="ql-block">流經(jīng)額爾古納國家濕地公園的根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世界上最動人的一塊石頭</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瑞士盧塞恩獅子紀念碑</i></b></p> <p class="ql-block">獅子紀念碑又稱垂死獅子像,雕刻在瑞士盧塞恩的一座崖壁洞穴中,洞口上下都有拉丁文題刻,上方是:獻給忠誠和勇敢的瑞士;下方記錄了慘劇發(fā)生時間:一七九二年八月十日和九月二、三日;以及事件經(jīng)過:法國大革命期間,當(dāng)憤怒的市民和起義士兵勢不可擋地沖進杜伊勒里宮時,1100名受雇于法國王室的瑞士雇傭軍官兵為保衛(wèi)路易十六及其家族誓死抵抗到最后一刻,其中有786人戰(zhàn)死或被俘后遭處死。為紀念瑞士雇傭軍的英勇頑強和履職盡忠,由丹麥雕塑家巴特爾·托瓦爾森設(shè)計,盧卡斯.?;舳饔?821年完成了這座長10米、高3米多的獅子雕像。</p> <p class="ql-block">一支折斷的長矛深深扎進獅子后背,它神情凄然面帶哀傷無力地匍匐在地上,快要死了。整座獅子雕像給人以強烈的藝術(shù)震撼,被大文豪馬克·吐溫稱為世界上最動人的一塊石頭。</p> <p class="ql-block">奄奄一息的獅子象征始于金錢終于忠誠寧死不負契約的瑞士雇傭軍,它面前還擺放著武器和雕刻十字國徽代表其祖國瑞士的盾牌,但它的前爪卻緊緊護著雕刻代表法國王室金百合圖案的另一塊盾牌,其情其景令人動容。歷史上的瑞士是阿爾卑斯山中一個松散的聯(lián)邦體,崇山起伏土地貧瘠,為了生存,很多瑞士青年不得不加入當(dāng)?shù)亟M織的雇傭軍隊伍,到國外去替別人打仗。來自大山深處的瑞士雇傭軍也沒讓人失望,因遵守契約作戰(zhàn)英勇,漸漸打出了名氣,先后被德國、法國、英國、荷蘭、西班牙等多個國家雇傭,而他們的家人也能拿到一些報酬以維持生計。</p> <p class="ql-block">1792年8月10日,為保衛(wèi)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及其王室成員,786名瑞士雇傭軍官兵的殞命之地巴黎杜伊勒里宮位于盧浮宮西面,1564年由亨利二世的遺孀卡特琳·德·美第奇下旨建造,是法國王室的著名寢宮之一,在1871年公社時期被焚毀。雖然杜伊勒里宮殿已不復(fù)存在,但其花園依然保留了1664年太陽王路易十四委托其首席園林設(shè)計師安德烈·勒諾特爾改建后的原貌(上圖),堪稱法國現(xiàn)存古典園林中的大師級作品。</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梵蒂岡城國依然由具有雇傭軍性質(zhì)的瑞士近衛(wèi)軍負責(zé)守衛(wèi),上圖即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瑞士近衛(wèi)軍崗哨。1506年,羅馬教宗儒略二世(即被譽為戰(zhàn)神教皇的尤里烏斯二世,1503~1513年在位,天主教第218位教宗,是歷史上最有作為的25位教宗之一)組建了專屬梵蒂岡城國的瑞士雇傭軍近衛(wèi)隊,以保衛(wèi)羅馬教廷和教宗本人。1527年5月6日,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屬下一支3.4萬人的嘩變軍隊攻陷并洗劫了羅馬城,史稱羅馬之劫。當(dāng)天在圣伯多祿神殿(即今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當(dāng)值的189名瑞士近衛(wèi)軍戰(zhàn)士為掩護教宗克勉七世撤離進行了頑強抵抗,先后陣亡147人,余下的42人拼死將危在旦夕的教宗從秘密通道轉(zhuǎn)移到圣天使城堡躲避,才使其轉(zhuǎn)危為安。</p> <p class="ql-block">羅馬之劫后,羅馬教廷盛贊瑞士雇傭軍絕對忠誠,使其忠勇之名譽滿世界。雖然近500年來教廷管理規(guī)則不斷修改,但有一條始終不變,就是教宗的近衛(wèi)軍需由瑞士士兵來充當(dāng)。今天的瑞士已成為一個發(fā)達和富裕的國家,早就停止向國外輸出雇傭軍了。但作為一種象征性的傳統(tǒng)延續(xù),依然向梵蒂岡羅馬教廷派遣近衛(wèi)軍。據(jù)說瑞士近衛(wèi)軍具有文藝復(fù)興風(fēng)格的著裝還是當(dāng)年米開朗基羅設(shè)計的。</p> <p class="ql-block">梵蒂岡圣彼得廣場位于城國最東端,長340米,寬240米,是羅馬教廷舉行大型宗教活動的場所,可容納50萬人在此聆聽每星期日教宗發(fā)表的晨禱詞。由88根方柱和288根圓柱組成的兩個半橢圓形柱廊環(huán)繞廣場兩旁,柱廊頂矗立著140余尊圣徒雕像。廣場中央方尖碑高25.5米、重320噸,據(jù)說來自埃及。整個廣場由被譽為巴洛克藝術(shù)之父的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設(shè)計建造于1656~1667年?,F(xiàn)在的梵蒂岡圣彼得廣場仍由瑞士近衛(wèi)軍負責(zé)守衛(wèi)。右邊穹頂為圣彼得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是天主教最神圣的象征,1506年(即儒略二世組建梵蒂岡瑞士雇傭軍近衛(wèi)隊的同一年)由儒略二世教宗下旨在君士坦丁大帝公元333年建成的老彼得教堂基礎(chǔ)上重建,1626年落成,整整修建了120年。期間,意大利最優(yōu)秀的建筑和藝術(shù)大師多納托·伯拉孟特、拉斐爾、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和米開朗基諾等先后出任總監(jiān),主持設(shè)計修建工作,最終使之成為世界上最杰出的文藝復(fù)興風(fēng)格建筑之一。教堂房頂廊檐上塑有13尊雕像,中間為耶穌基督,十二使徒分列兩旁。兩側(cè)各有一座時鐘,右邊那座指示格林威治時間,左邊那座指示羅馬時間。米開朗基諾參考佛羅倫薩花之圣母教堂菲利普·布魯內(nèi)萊斯基圓頂最后完成的大圓頂直徑42米高138米,與他的大理石雕《圣殤》和貝尼尼的青銅華蓋并稱圣彼得大教堂鎮(zhèn)堂三寶。用上圖排隊等待參觀的人流作參照,您就能體會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的氣勢到底有多恢宏。</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面積達2.3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6萬人做禮拜,是世界最大教堂。教堂內(nèi)部不僅高大寬敞,而且裝飾華美,拉斐爾、米開朗基諾等大師的壁畫、雕塑作品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中央主祭壇上高29米的青銅華蓋由圣彼得廣場建造者、巴洛克藝術(shù)之父貝尼尼設(shè)計制作,是舉世無雙的巴洛克銅雕藝術(shù)珍品,圣彼得大教堂鎮(zhèn)堂三寶之一。青銅華蓋上方為米開朗基諾建造的外暗內(nèi)明大圓頂,它因此成為米開朗基諾教堂布局的絕佳搭配和最好補充。中央主祭壇地下是圣彼得陵墓。圣彼得原為以色列加利利海漁夫,耶穌基督最早的追隨者,十二使徒之首亦稱宗徒之長,受主囑托:“你牧養(yǎng)我的羊”,組織了最早教會雛形——原始基督徒社團,后受羅馬皇帝尼祿迫害,于公元67年被倒釘十字架殉道。</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鎮(zhèn)堂三寶之一《圣殤》,亦稱《哀悼基督》,是米開朗基諾24歲時完成的大理石雕塑,也是他唯一在其上署名的作品,定格了圣母瑪利亞抱著剛從十字架上放下來的耶穌這一無限哀傷的場景。這尊著名雕塑在教堂進門右手邊,現(xiàn)在只能隔著玻璃罩遠觀,所以照片上出現(xiàn)了對面窗戶反光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上圖圣彼得大教堂右邊那些建筑包括宗座宮(教皇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其中西斯廷小禮拜堂為教宗祈禱場所,里面的天頂畫《創(chuàng)世紀》和壁畫《最后的審判》為米開朗基諾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兩大巨制,絕唱級藝術(shù)作品。拉斐爾為小禮拜堂創(chuàng)作的祭壇畫《西斯廷圣母》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風(fēng)格聞名于世,可惜早已流落他鄉(xiāng),現(xiàn)藏德國德累斯頓茨溫格博物館的古代藝術(shù)大師館。</p> <p class="ql-block">從巴黎到梵蒂岡追尋了一大圈瑞士雇傭軍足跡,現(xiàn)在再回到他們的故鄉(xiāng)、象征瑞士人忠誠堅毅的獅子紀念碑所在地盧塞恩。盧塞恩(Lucerne)其實只是法語和英語的拼讀方法,按正式的德語地名規(guī)范應(yīng)譯作琉森(Luzern),它是琉森州首府,位于瑞士中部德語區(qū),地處羅伊斯河出口與琉森湖匯合處,以雪山映襯下的寶藍色湖水聞名,歷來為享譽歐洲的避暑勝地,號稱瑞士最理想的旅游觀光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琉森于公元8世紀建城,1332年與環(huán)琉森湖的烏里、施維茨、瓦爾登締結(jié)聯(lián)盟,成為組成瑞士聯(lián)邦最早的四個州。在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琉森都是瑞士聯(lián)邦的行政中心。上圖右邊雙桃頂建筑是琉森羅伊斯河左岸與舊市政廳隔河相望的耶穌會教堂(耶穌會圣方濟各沙勿略教堂),建于1666~1677年,是瑞士第一座大型巴洛克式教堂,兩座極具代表性的漂亮桃形拱頂是18世紀中葉才改建完成的。背景山峰是皮拉圖斯雪山,海拔2132米,號稱琉森門戶,為阿爾卑斯山著名高峰之一,自古流傳有關(guān)龍的傳說,可乘齒軌登山列車直達山頂。</p> <p class="ql-block">遠觀雪山隱隱,近看湖水幽幽,一派蔚藍的琉森湖令人心曠神怡。琉森湖面積114平方公里,最深處達214米,是瑞士第四大湖和完全位于瑞士境內(nèi)的第一大湖,因橫跨最初組成瑞士聯(lián)邦的琉森、烏里、施維茨、瓦爾登四州,又被形象地稱為四森林州湖(Vierwaldst?ttersee)。琉森湖不僅風(fēng)光旖旎,還與兩首世界名曲結(jié)下不解之緣:一是貝多芬《升c小調(diào)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因德國詩人路德維?!だ谞柺┧夹稳萜涞谝粯氛隆蔼q如一只小船搖蕩在瑞士琉森月光閃耀的湖面上”,更以《月光奏鳴曲》名聞天下。二是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最后一部歌劇《威廉·退爾》中享譽世界的《威廉·退爾序曲》。威廉·退爾是出生在四森林州湖畔的一位民族英雄,13世紀末他率領(lǐng)當(dāng)?shù)厝嗣褛s走了這里的哈布斯堡王朝統(tǒng)治者。</p> <p class="ql-block">盧塞恩(琉森)最具特色的標(biāo)志是羅伊斯河上的卡佩爾廊橋和八角水塔。廊橋長約200米,中間有兩處轉(zhuǎn)折點。水塔高約34米,歷史上作過檔案館、金庫和監(jiān)獄等,現(xiàn)在是琉森軍械協(xié)會會館和古代軍械博物館??ㄅ鍫柪葮蚝桶私撬冀ㄓ诠?300年前后,可惜木質(zhì)廊橋1993年8月17日毀于火災(zāi),現(xiàn)已按原樣重建。</p> <p class="ql-block">橫跨羅伊斯河兩岸連接琉森老城的卡佩爾廊橋原本是城市防御體系的一部分,相當(dāng)于水上城墻。依附廊橋建于水中礁石上的八角水塔則是城堡和瞭望哨。</p> <p class="ql-block">卡佩爾廊橋因橋欄外四時栽培應(yīng)季鮮花,又被稱為水塔花橋。尤其春夏時節(jié)天竺葵競放,更是將橋欄裝點得如火如荼。</p> <p class="ql-block">卡佩爾廊橋是歐洲最古老的有頂木橋之一,自公元17世紀始,歷代畫師在橋廊里的橫楣上總共繪制了110余幅彩畫,內(nèi)容涉及琉森的歷史風(fēng)貌、英雄人物、神話傳說以及宗教題材等等,使人從橋上走過就仿佛穿越在時空的隧道中。</p> <p class="ql-block">以皮拉圖斯雪山為背景的卡佩爾廊橋、八角水塔和耶穌會教堂構(gòu)成了最經(jīng)典的盧塞恩(琉森)明信片畫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世界上最像人臉肖像的天然山嶺</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安徽池州九華山花臺</i></b></p> <p class="ql-block">安徽池州九華山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和四川峨眉山并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地藏菩薩道場,山中現(xiàn)有大小寺廟庵堂99座(一說105座),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fēng)光秀麗。</p> <p class="ql-block">花臺位于九華山中部,處于此山最高層級中(海拔1300米左右,可理解為九華山第三級臺階),山勢險峻,怪石嶙峋,因春夏秋三季山花爛漫而得名,屬九華山高山自然景觀帶。</p> <p class="ql-block">九華山花臺的高空游步道。</p> <p class="ql-block">在九華山半山百歲宮到東崖禪寺一帶向東仰望,高處的花臺層巒疊嶂云霞明滅,乍看起來也與其他山嶺并無二致。</p> <p class="ql-block">但如果把上圖逆時針旋轉(zhuǎn)90°,景象就令人駭然了,這可是一幅活靈活現(xiàn)的側(cè)面人臉肖像啊,甚至連眼睫毛都顯得那樣生動傳神。這幅由天然山嶺構(gòu)成的人臉肖像據(jù)說酷似1957年9月與安徽九華山偶結(jié)機緣,最終成為九華一代宗師的仁德大和尚。仁德法師(1926~2001)俗名李德海,江蘇泰州人氏,歷任第九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佛教協(xié)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安徽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九華山佛教協(xié)會會長、九華山祇園禪寺第48任方丈,2001年8月23日(農(nóng)歷七月初五日)8時22分于九華山祇園禪寺退居寮安詳示寂,世壽七十五,戒臘五十三。其擁有剃度弟子數(shù)百人,皈依弟子數(shù)萬人,海外弟子遍布東南亞和歐美。</p> <p class="ql-block">卞之琳在《斷章》中寫道:你站在橋上看風(fēng)景,看風(fēng)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同樣,你可以在百歲宮仰望花臺,我也可以從花臺俯瞰百歲宮(圖左下方)。</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從花臺向西俯瞰半山(海拔870米左右,可理解為九華山第二級臺階)的百歲宮(右)和東崖禪寺(左),如果從百歲宮向南走到東崖禪寺,一路都可以向東仰望到上面所說酷似人臉肖像的花臺山嶺,也就是我現(xiàn)在站立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百歲宮坐落在九華山海拔871米的插霄峰巔,始建于明代,因供奉百歲公無瑕和尚肉身而得名。無瑕原為五臺山僧人海玉,字無瑕,明萬歷年間云游至此結(jié)茅禪修,歷時20余年用舌血和金粉抄成《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計八十一卷,天啟三年(1623年)示寂,世壽一百二十六,人稱百歲公。祟禎三年(1630年)敕封無瑕應(yīng)身菩薩,題額為善為寶,賜肉身塔名蓮花寶藏。百歲宮乃典型皖南民居式寺廟,上下五層巧借山勢由低爬高,融山門、大殿、肉身殿、庫院、齋堂、僧舍、客房和東司(廁所)為一整體,遠觀似一座通天拔地的古城堡,此種形制在我國現(xiàn)存寺廟建筑中極為罕見。百歲宮與祗園禪寺、東崖禪寺和甘露寺并稱九華山四大叢林,現(xiàn)額為民國第三任大總統(tǒng)黎元洪所題。</p> <p class="ql-block">上圖是在百歲宮俯瞰九華街。前面提到百歲宮處于九華山半山的第二級臺階,向東仰望是高山仰止的第三級臺階海拔千米以上的花臺一帶,向西俯瞰則是地勢更低海拔640米左右的九華山核心區(qū)域九華街,可理解為九華山第一級臺階,但即便如此也算是云中天街了。九華街四周青峰聳翠,環(huán)山如城,面積約4平方公里,是人文景觀薈萃之地,香客游人集散之所,僧俗共處,農(nóng)禪并重,店鋪櫛比,寺廟林立,化城寺、祗園禪寺、旃檀禪林等重點寺廟都分布在九華街中。</p> <p class="ql-block">東崖禪寺西北側(cè)的幽冥鐘亭是幽冥教主地藏王道場的重要標(biāo)志,亭內(nèi)置清同治年間鑄萬斤幽冥鐘一口,撞動此鐘一表幽冥世界鐘聲不息,二警世人眾善奉行,三聞鐘聲迎來好運,自古有“東崖鐘聲一杵,聲聞九十九峰”之說,還每有海外信眾請求通過電話聞聽幽冥之鐘以祈福消災(zāi)。鐘亭大門有聯(lián)云:“百八杵鐘聲撞醒癡夢,五千言慧典參破禪機”,橫批:“佛法無邊”。相傳唐時新羅國王子金喬覺金地藏初來九華即居?xùn)|崖洞穴清修,山下居士見其苦行頗為感動,乃發(fā)愿建化城寺請金地藏離洞居住。今天的東崖禪寺在百歲宮以南,和百歲宮處在同一高度上,且同屬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從東崖禪寺俯瞰九華街,視野將會更開闊。</p> <p class="ql-block">化城寺位于九華街中心位置,始建于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時九華居士鄉(xiāng)紳建此寺以迎在東崖洞穴苦修的新羅王子金喬覺前來定居,因成九華山金地藏道場開山祖寺和總叢林。從1981年起在寺內(nèi)開設(shè)九華山歷史文物館,歷代文物收藏頗豐,包括前述百歲宮無瑕和尚耗時20余年用舌血和金粉所抄《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化城寺門前石獅是唐宋時遺物,一雌一雄,古拙渾厚。</p> <p class="ql-block">從東崖禪寺俯瞰九華街中的化城寺,可以看到它與絕大多數(shù)寺廟形式不同,為四進民居式建筑,且借助山勢將天井回廊次第抬高?;撬虑叭M是清代建筑,依次為靈官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第四進為藏經(jīng)樓,是九華山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寺前有半月形放生池和石板廣場,廣場四周是九華老街,房屋多為白墻灰瓦古色古韻的兩層徽派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祗園禪寺原名祗樹庵,位于九華街東北山門入口,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整個寺廟建筑群依山就勢,結(jié)構(gòu)緊湊,氣勢磅礴,是宮殿式與民居式建筑的完美融合,規(guī)模居全山叢林之冠,也是罕見雕梁畫棟的宮殿式寺院。</p> <p class="ql-block">旃檀禪林也是位于九華街中的大型寺廟,殿宇巍峨,法像莊嚴,圖為旃檀禪林中的華嚴寶殿,內(nèi)供華嚴三圣像。所謂華嚴三圣是指《華嚴經(jīng)》中所說華藏世界的三位圣者:主尊釋迦法身毗盧遮那,左脅侍大智文殊菩薩和右脅侍大行普賢菩薩。白象即普賢菩薩坐騎。</p> <p class="ql-block">天臺寺又名地藏禪寺,建于云霧繚繞海拔1306米的天臺峰頂(與花臺同屬九華山最高層級,即第三級臺階),為九華山位置最高的寺廟。因天臺是香客朝覲地藏圣跡必到之處,故稱其為九華主峰,有“不上天臺等于白來”之喻。但天臺并不是九華山最高峰,最高峰是天臺南面的十王峰,海拔1344.4米。</p> <p class="ql-block">登臨海拔1344.4米的九華山最高峰十王峰頂,俯瞰云霧飄渺的九華天臺主峰和地藏禪寺。</p> <p class="ql-block">黃昏云散,天臺如洗,乃見真容。</p> <p class="ql-block">閔園景區(qū)鳳凰松,高7.68米,胸徑1米,造型奇特,恰似鳳凰展翅,為九華山一大奇觀。該松植于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至今依然蒼翠挺拔枝繁葉茂,被當(dāng)代畫家李可染譽為天下第一松。背景山峰是九華主峰天臺。</p> <p class="ql-block">九華山閔園景區(qū)隱藏在天臺主峰與東崖禪寺之間的深山峽谷中,雖地處偏遠,游人罕至,但20多座民居式尼庵茅篷散落溪谷田間,融人文與自然一體,既有山莊田園的秀美,又有蓮花佛國的神秘,實不失一處清修養(yǎng)性的方外之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