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國慶前夕,福建省池氏委會長池津光、秘書長池素良、副會長池飛東以及省池氏閩侯聯(lián)絡(luò)處負責人池存美等一行應(yīng)桂湖宗親池海平、池圣德等邀請參觀了位于晉安區(qū)宦溪鎮(zhèn)桂湖村的二三革命紀念館,原館長87高齡的烈士兒子陳高釵親自為大家講解了革命歷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烈士陳伙妹的兒子陳高釵,1982年擔任桂湖總支書記時,就參與籌備“二三革命”紀念館,退休后依然不斷收集“二三革命”相關(guān)史料,對時光深究,對故事深挖,以忠誠和堅韌之心,叩問和傳承那場熱血革命的精神實質(zh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池津光會長充分肯定了陳高釵老人為收集革命史實以及為紀念館的幾次修繕做了好事,夸他做好事做善事所以高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津光會長與陳高釵以及現(xiàn)館長池海平等介紹下,終于解開了二三革命的時間原來是一九三四年(國民廿三年),所以稱二三革命紀念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革命始于民國23年(1934)春,所以史稱“二三革命“。當時,在福州北郊晉安區(qū)宦溪鎮(zhèn)桂湖一帶,以張長弓為首的一批革命志士,在黨的領(lǐng)導(dǎo)下,帶領(lǐng)廣大勞動群眾,成立了蘇維埃紅色政權(quán),發(fā)展革命武裝力量,打倒土豪劣紳,在最接近國民黨統(tǒng)治核心區(qū)的地方有力地沖擊了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像是一把尖刀,深深地插進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心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最終于1936年夏季以失敗遺憾落幕。歷經(jīng)兩年多,在國民黨反動派不斷“圍剿”之下,桂湖革命同志被捕而壯烈犧牲的有13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桂湖位于福州市北郊晉安區(qū)宦溪鎮(zhèn),東北接壤連江縣潘渡鄉(xiāng),南通宦溪,西接嶺頭,地處福州北大門,區(qū)域面積5.4萬畝。地理位置四通八達的優(yōu)勢,讓它成為一片浸透革命志士鮮血的紅色熱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桂湖為山間盆地,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負有盛名的魚米之鄉(xiāng),有“小江南”之譽。本可以安居樂業(yè)的桂湖人民,卻因為國民黨反動派的苛捐雜稅和當?shù)氐刂鲪喊缘母呃J,陷入水深火熱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jù)《革命斗爭史略》記載,當時外有帝國主義侵吞中國國土野心昭著,內(nèi)有國民黨反動政府勾結(jié)帝國資本主義,向百姓收取苛捐雜稅,押地借款、發(fā)行公債、強抓壯丁等,所求無度,逼得很多家庭賣兒賣女,妻離子散,民不聊生。當時七成以上的土地都掌握在地主、富農(nóng)手中,他們除了坐享高額地租外,還用各種手段盤剝農(nóng)民。碰上收成不好的年份,老百姓為活命就要向地主惡霸借糧度日,但按他們那一套利滾利的高利貸算法,借了就基本還不上了,于是有許多官僚、土豪、惡霸到桂湖索租逼債,對無力償還的貧苦人民動用私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chǎn)黨認識到掌握革命武裝和革命政權(quán)的重要性,開始開展蘇維埃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quán)。自此蘇維埃運動在全國興起,中共福州地方黨組織的工作重心也開始向農(nóng)村轉(zhuǎn)移。1933年,閩東、閩中各縣先后形成了工農(nóng)武裝的蘇維埃區(qū)域,土地革命浪潮高漲,極大影響了與連江接壤的桂湖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天伏于山中研究戰(zhàn)略部署,晚上下山入戶做革命思想動員,這是張長弓回鄉(xiāng)后的一項艱巨任務(wù)一一發(fā)動所有老百姓加入革命隊伍。百姓面對各方勢力,都是能躲則躲,唯恐避之不及,宣傳動員工作一開始就遇到了困難。</p><p class="ql-block"> 陳高釵老人描述起當時的場景:由于百姓對革命不甚了解,張長弓他們到群眾家里,一進門,大家就嚇跑了。后來,他們開始用迂回戰(zhàn)術(shù),想辦法先住進百姓家中,聊起自己家中的悲慘境遇,拉近與群眾的距離,他們還向百姓買糧食,慢慢贏得信任,繼而傳播思想。他們在百姓遇難時及時出手相助,村民林城官挑柴去福州城里賣,回來遇寒流,凍死在半路,他們就幫忙運回尸體給予體面安葬。林城官的老婆深受感動,加入他們的隊伍,去各家各戶宣傳革命思想,一傳十、十傳百,桂 湖的革命隊伍越來越龐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上抗日先遣隊從桂湖過境時,群眾以為是國民黨軍隊,紛紛逃到山上。紅軍進村后,秋毫無犯,向群眾米缸中取米時,將高于市價的現(xiàn)金置于米缸,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桂湖群眾折返后意外發(fā)現(xiàn)家園無恙,得知這是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的紅軍,紛紛交口稱贊,張長弓也趁機積極宣傳,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桂湖百姓心里蔓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時地利人和,萬事俱備,桂湖地區(qū)的革命形勢已然成熟。1934年9月14日,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指導(dǎo)下,在瓏頭大王廟,桂湖等十一鄉(xiāng)的代表206人參加會議,正式建立蘇維埃區(qū)政府,定名為“閩侯五區(qū)”, 張長弓任區(qū)蘇維埃主席,林犬妹任副主席,并選出干部95人,其中婦女兩名,下設(shè)書記部、土地部、財政部、交通部、貧農(nóng)團、游擊隊等機構(gòu)組織。</p> <p class="ql-block">池回春</p><p class="ql-block">(1917-1969) 1947年2月,池回春由林白同志發(fā)展加入了城工部,積極在桂湖發(fā)展進步力量。于1948年4月,被國民黨駐軍國剿處捕獲,受盡酷刑,始終保守黨的秘密,出獄后,任桂湖貧農(nóng)團團長,堅持帶領(lǐng)桂湖群眾為解放福州出糧出力,為福州解放做出一定貢獻。</p> <p class="ql-block">桂湖“二三"革命烈士名單其中兩位是池氏宗親,他們高呼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昂首挺胸走向位于福州雞角弄的刑場:</p><p class="ql-block">一,池喜官,男,出生不詳,1934年(民國廿三年)參加桂湖蘇區(qū)土地革命斗爭,任蘇維埃桂湖武裝大洋鄉(xiāng)書記,被捕后,1935年1月就義于福州西門外雞角弄。</p><p class="ql-block">二,池伙官,男,1912年岀生,1934年(民國廿三年)參加桂湖蘇區(qū)土地革命斗爭,任蘇維埃桂湖武裝大洋鄉(xiāng)交通部負責人,被捕后,于1935年1月就義于福州西門外雞角弄。</p> <p class="ql-block">蘇維埃政府各鄉(xiāng)成員名單</p><p class="ql-block">大洋主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池仁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書</span>記:池喜官</p><p class="ql-block">土地部負責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池伙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交</span>通部負責人:池伙官</p><p class="ql-block">宣傳部負責人:池日平</p><p class="ql-block">炊事員:鄭金蘭</p><p class="ql-block">游擊隊員:池和茂</p><p class="ql-block">游擊隊員:鄭木伙</p> <p class="ql-block"> 桂湖池氏先烈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英雄贊歌,在和平年代,我們應(yīng)號召池氏族人為忠誠組織、忠于事業(yè)、忠貞信仰,彰顯著“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豪情壯志。我們傳承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這種永垂不朽的偉大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