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石刻藝術(shù)寶庫,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shù)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F(xiàn)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龍門由大禹治水中所開鑿,魚躍龍門的傳說亦發(fā)生于此。其石窟則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盛于唐,終于清末。歷經(jīng)10多個朝代陸續(xù)營造長達(dá)1400余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之一?,F(xiàn)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余尊,建造時采用了大量彩繪,今大多已褪色。</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造像多為皇家貴族所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主要有武則天根據(jù)自己的容貌雕刻的盧舍那大佛、孝文帝為馮太后鑿古陽洞、蘭陵王孫于萬佛洞造像、李泰為長孫皇后造賓陽南洞、韋貴妃鑿敬善寺、高力士為唐玄宗造無量壽佛等。又經(jīng)歷天竺、新羅、吐火羅、康國等外國人開窟造像,發(fā)現(xiàn)有歐洲紋樣、古希臘石柱等,堪稱全世界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禹鑿龍門</b></p><p class="ql-block"> 大禹開鑿的龍門山,就是現(xiàn)在龍門石窟所在?!端?jīng)注》記載:“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lt;/p><p class="ql-block"> 在禹鑿龍門之前,龍門山是一個相連的整體,不分東西兩山。伊水在龍門山之南積聚,受阻于此山無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時常洪水泛濫。因此,大禹鑿開龍門山,使龍門山分為東西兩半,伊水便得以從兩山中間向北流出。龍門山可作東西兩山的統(tǒng)稱,在其被伊水(伊河)分為兩半后,其東山于武則天建香山寺后而專稱“香山”,而西山則繼續(xù)稱“龍門山”。</p> <p class="ql-block"> 龍門地區(qū)的石窟始鑿于北魏,盛于唐,終于清末。歷經(jīng)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個朝代陸續(xù)營造長達(dá)1400余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 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北魏,代表洞窟有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p><p class="ql-block"> 東、西魏造像,大都是在北魏洞窟壁面上補(bǔ)刻小龕。龕形無大變化,龕飾趨于簡化。另有東魏強(qiáng)弩將軍掖庭令趙振造彌勒像記、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立像等。</p> <p class="ql-block"> 北齊,藥方洞中五尊佛像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征。另有北齊延軍舍合邑廿二人等造像記等。</p> <p class="ql-block"> 隋唐五代,代表洞窟有大盧舍那像龕、敬善寺、萬佛洞、惠簡洞等,是龍門石窟造像的鼎盛時期。</p> <p class="ql-block"> 宋代,分布有陳摶“十字卷碑”、宋真宗“龍門銘碑”。宋朝還在龍門石窟新鑿了一些洞龕,并為保護(hù)盧舍那雕像,加蓋了9間木構(gòu)屋檐式建筑,俗稱“九間房”。</p> <p class="ql-block"> 明代,惠簡洞窟外門楣表面,以陰線刻出五個方形及半圓形碑首碑形題記,時代均為明萬歷31年3月吉日立,為捐資修路的題記。</p> <p class="ql-block"> 清代,乾隆帝于1750年游幸龍門,在龍門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慈禧太后西逃?;鼐r途經(jīng)龍門參觀了古陽洞,下令把洞中主佛釋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香山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