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從湘潭來到深圳生活后,有個夙愿,就是游覽攻略一百個景點,現(xiàn)在也許剛剛過半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趁著2023年中秋國慶假期,我們前往探訪深圳古跡“赤灣左炮臺”。乘坐地鐵9號線并換乘12號線到達赤灣站,從A口出來便到了赤灣路,然后向右轉(zhuǎn)進入左炮臺路,直走即到達左炮臺。</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一到左炮臺,就看到了用石頭做的拱形的門,門上從右到左刻著三個書法字“左炮臺”。這是修繕后的城門,看起來很新,沒有歷史的滄桑感。進了拱形的門,就是一段沿山而上的臺階,臺階的右邊立著幾塊石碑,上面鐫刻著林則徐的詩詞,其中有1990年江澤民為紀念鴉片戰(zhàn)爭150周年而題寫的林則徐的著名詩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了左炮臺后,我們終于看見了那雄偉的炮臺。幾棵活了一百多年的古榕樹將它們那粗壯的根須,深深地扎在炮臺下的墻體里,與城墻緊緊地糾結(jié)在一起,幾乎與城墻融為一體,沒有肥沃的土壤,它們卻枝繁葉茂,生命,竟是如此的堅韌;生命力,竟是如此的旺盛。它們也同這古炮臺一起見證了歷史的風風雨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赤灣左炮臺坐北朝南,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有七間房,分別為兵房,官房、神堂、廚房,彈藥庫等。從炮臺內(nèi)還曾發(fā)掘出當年炮臺士兵用過的陶瓷器皿、槍彈,匕首、炮彈等。還有二十多枚用瓦片磨成的紅、黃色的象棋子,是當年士兵所用的。南面上部的炮臺上,一門“佛朗機”古炮靜靜的躺著,非常厚重,雖然炮已經(jīng)銹跡斑斑,滿是滄桑,但還依稀可以看出它威武不屈的雄姿,炮口直對伶仃洋,雄視珠江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炮臺的北側(cè),是一尊林則徐雕像。腰佩長劍,手持望遠鏡,凝視著伶仃洋,威風凜凜,讓人看了油然而生敬意。林則徐全身銅像塑于林則徐誕辰二百周年的1985年,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林則徐銅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赤灣左炮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原分左、右炮臺,共有生鐵炮12門,都位于“臨海山梁扼三面之險”的蛇口半島頂端,現(xiàn)只有左炮臺保存完好。1983年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赤灣炮臺踞山面海,左、右炮臺成犄角之勢,箝制赤灣港口,雄視伶仃海面,是鴉片戰(zhàn)爭時期主要的海上屏障。1839年湖廣總督林則徐布防珠江口時,曾重修赤灣炮臺,炮臺亦為林則徐勝利禁煙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廣東水師提督關(guān)天培利用炮臺,在伶仃洋、穿鼻洋大敗英國侵略軍,書寫了中國人民抵抗外侮的光輝一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站在左炮臺的山頂上,四周都是郁郁蔥蔥的樹木,放眼望去,碼頭上排列著一排排集裝箱,有貨船在搬運,邊上還有打漁的漁船、繁忙的工廠與雄偉的高樓大廈,一片繁榮、祥和的景象,但是一百年前,這里爆發(fā)了鴉片戰(zhàn)爭。赤灣左炮臺承載了一段歷史的記憶,它見證了過去的戰(zhàn)火紛爭,見證過歷史的屈辱,也正在見證著祖國的不斷強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