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疫情的抗擊過程中,日本給我們上了一堂非常溫暖的語文課,更準確來說,是一堂中國古典詩詞課。大家一定從網(wǎng)上或媒體上看到過這樣的報道,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不久后,日本向湖北捐贈了不少醫(yī)療物資。在它們的外包裝上,印上了這樣的古典詩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還有來自《詩經(jīng)》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font color="#333333" style="">當我們看到這些歷經(jīng)千年仍熠熠生輝的古典詩詞時,作為中國人的我們都會倍感親切和溫暖。短短的兩句詩,勝過多少個“加油”,勝過多少個“不哭”。</font><div><font color="#ed2308"><b> 反思我們現(xiàn)在的古詩詞教學,為什么我們沒有這樣的古詩詞意識?我們所學的古典詩詞都用在了哪?在考試的時候,在比賽的時候,在表演的時候……卻沒有跟我們的生活真正的融為一體,這是我們必須要反思的。</b></font>所以今天,我要來談一談《文化自覺背景下小學古詩怎么教》。</div><div> 去年暑假,我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愛上語文》,在第一集時我就講了一個觀點:<font color="#ed2308"><b>“學語文就是學文化”</b></font>。我截取其中的一個片段,我們一起來看一看——<div> <b><font color="#167efb">“視頻內(nèi)容:</font></b></div><div> <font color="#167efb"> 中國人對月亮的喜愛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月亮在中國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與中華民族的倫理、審美、哲學等,密切相關(guān)的文化符號,它可以入詩入畫,在中國人的心理月亮代表著圓滿的愛情,代表著故鄉(xiāng),代表著團聚。而在眾多描寫月亮的詩人當中,北宋詩人蘇軾可以算是位頂尖的高手,那么它又是如何以月亮來抒情達意的呢?說到寫明月,北宋的第一高手非蘇軾莫屬。“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笨芍^是家喻戶曉。其實啊,蘇軾還有一首寫明月的詩,寫得特別感人,我們一起來看看蘇軾的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這種詞是悼念他的妻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累煎熬了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lt;/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寫的真是催人淚下,感人肺腑。什么時候最容易腸斷?明月夜。什么地方最容易腸斷?短松崗。為什么非得“明月之夜”?為什么非得“短松之崗”?因為這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只有在這樣的明月之下,我們中華民族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那份思念之情,才能夠得到淋漓盡致的抒發(fā)。明月原來是一件無情之物,跟我們的情感沒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正是通過一代又一代才華橫溢的詩人,把明月和思鄉(xiāng),把明月和懷人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F(xiàn)在當你抬頭仰望明月,當你低頭思念家鄉(xiāng)的時候,請你不要忘了,那是李白的明月,那是杜甫的明月,那是蘇軾的明月,那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明月。</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所以對于王安石的這一句,“明月何時照我還”,我們只有把它放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之下,你才能夠得到正確地、妥帖地解讀。離開了這樣的文化背景,你是很難讀懂王安石為什么在這里用的是“明月”而不是“白日”?這就是文化,是這樣的文化,讓語文充滿了無限的魅力,也是這樣的文化,讓我們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lt;/font><br></div></div> 是的,這就是我的基本觀點。<b><font color="#ed2308">教語文,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教文化。學中國古典詩詞,從根本上來說學的就是中國文化。</font></b>這就需要我們有一種文化自覺,站在文化的視角,以文化的情懷來重新審視我們的小學古詩教學。接下來,我想從三個方面跟老師們一起分享文化自覺背景下小學古詩到底應該怎么上。<br><b><font color="#ed2308"> 第一個方面,中國古典詩詞教學應該以詩性為重。</font>這就要求我們會心誦讀感其情?!案小笔歉惺?,是體驗,“情”是情感。</b><br><font color="#ed2308"><b> 第二個方面,中國古典詩詞教學應該以意象為重。</b></font><b>這就要求我們澄心還原見其象。這里的“見”不是真的看見,或者說不是用肉眼去見,而是展開你的想象,用心眼去“見”詩的意象。</b><br><b><font color="#ed2308"> 第三個方面,中國古典詩詞教學應該以文化為重。</font>這就要求我們潛心涵泳悟其蘊?!拔颉笔穷I(lǐng)悟,是體悟。“蘊”是詩歌蘊含的意境、哲思。</b><div><br></div><div><div><font color="#ed2308"><b> 第一,詩性為重:會心誦讀感其情。</b></font></div><div> 什么是詩性?跟詩性相對的是理性。此處引用《滄浪詩話》當中的一句名言:<b>“詩有別材,非關(guān)書也。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lt;/b>作為語文老師,這句名言應該牢記在心,爛熟于胸。這里有兩個關(guān)鍵詞,一個是“別材”,另一個是“別趣”。<b>“別材”指詩的創(chuàng)作需要不一樣的才能才干。這個不一樣的才能才干就是形象思維,即詩歌的創(chuàng)作要通過形象思維才能完成。“別趣”指的是中國古典詩歌以抒發(fā)生命體驗,人生情感為宗旨。<font color="#ed2308">“別材”和“別趣”指的就是詩性。</font></b><br> 張繼的《楓橋夜泊》可以說是千古佳作?!霸侣錇跆渌獫M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的秘妙體現(xiàn)在詩人所書寫的愁緒是通過鐘聲來表達,通過鐘聲來化解。其實在張繼之前,也有人曾寫過鐘聲,寫過寺廟的鐘聲,但是似乎影響不大。在張繼之后寫鐘聲的人也很多,但是好像沒有人能夠超越張繼在《楓橋夜泊》中所寫的鐘聲。所以“鐘聲”從張繼的《楓橋夜泊》開始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意象,甚至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div><div> 詩的前兩句包含著密集的意象:“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愁眠”,都在抒寫詩人的愁緒、愁懷和愁情,可見“鐘聲”與詩人所書寫的愁緒密不可分。如果學生不能夠體悟到這一點,“鐘聲”的意蘊是很難解讀的。前兩句的這些意象該怎么教?我們先來看一個教學片段——<div><br><font color="#167efb"> 師:再看,他還看到了什么?<br> 生:江楓。<br> 師:用線把它劃下來。(師板書:江楓)看到了嗎?看到了什</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么?</span></div><div><font color="#167efb"> 生:江楓。<br> 師:你們看到江楓了嗎?<br> 生:看到了。(江楓是個意象,要引導學生去“看見”。)<br> 師:閉上眼睛。愁眠啊,愁眠,睡不著啊,睡不著。這時候, 秋風瑟瑟地吹來,吹過了楓林,吹過了楓樹,吹的那火紅 的楓葉,一片一片地飄起來。睜開眼睛,你看到了什么?<br> 生1:我看到了詩人坐在漁船上面,聽著半夜的風聲,睡不著覺,只能看到漁船上的火焰。<br> 師:你看到了什么?在秋風瑟瑟當中,那楓葉怎么樣?(必須引導學生“看到”江楓這個意象。)<br> 生2:我看到楓葉隨風起舞……<br> 師:一片一片……飄到了哪?<br> 生2:飄到了江面上。<br> 師:還飄到了哪兒?<br> 生2思考<br> 師:好像有那么一片,兩片,飄到了……<br> 生2:詩人的客船上。<br> 師:是啊,這是詩人在那個晚上看到的。當你看到這樣的景色,看到楓葉一片一片地飄落著,一片一片地從天上落下</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來,有的落到了江邊,有的落到了水上,甚至有一片兩片落到了詩人的客船上。師:你有什么心情,什么感覺?</span></div><div><font color="#167efb">(光看到意象還不夠,還需要體悟到意象背后所承載的詩人的情感)<br> 生:我是發(fā)愁的,有憂傷的心情。<br> 師:心中有愁緒在是嗎?好,憂愁啊憂愁,睡不著啊睡不著,因為睡不著,詩人看到了月落,詩人看到了江楓,詩人還 </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看到了什么?</span></div></div></div> <b><font color="#ed2308">這是我的一個教學片段,把“江楓”作為一個意象,引導學生去看見外在的“象”,然后借由外在的“象”去體悟它所承載的詩人的情感,這就是我們講的“詩有別材,非關(guān)書也。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lt;/font></b><div> 有一年,我去蘇州上了一節(jié)大型的公開課《楓橋夜泊》,現(xiàn)場的教學效果還是挺不錯的。在課后有一個現(xiàn)場互動環(huán)節(jié),有一位蘇州老師向我提問,說我教這首詩有兩個地方教錯了。哪兩個地方教錯了呢?</div><div> 第一,“江楓”教錯了。“江楓”不是江邊的楓樹,而是蘇州段運河上兩座橋的合稱,一座叫“江村橋”,一座就是“楓橋”,合稱“江楓”。</div><div> 第二,“愁眠”也教錯了?!俺蠲摺辈皇菍懸虺钍叩娜?,“愁眠”寫的是對著寒山寺不遠處的一座山,這座山就叫做“愁眠山”,也叫“孤山”。<div> 這位老師話音剛落,臺下立刻嘩然,所有老師的目光像潮水一樣“唰”的一下聚焦在我的臉上。我說,您說的這兩點我都知道。這就是最近幾年對《楓橋夜泊》提出的所謂新解吧,它們從地理和地名考證的角度來重新解讀《楓橋夜泊》這首詩。假如我今天上的不是語文課,不是中國古典詩詞課,而是地理、旅游指南課,我們照著這個思路上一定很有意思。但是,不好意思,我現(xiàn)在教的是詩,是古詩,是流傳千年的中國古詩,那我一定不能這么上。</div><div> <b><font color="#ed2308">我的原則就是這四個字——“以詩解詩”。</font>“以詩解詩”出現(xiàn)了兩個“詩”,但是內(nèi)涵和概念是不一樣的。第二個“詩”指的是中國古典詩歌,而第一個“詩”指的是詩性。言下之意,就是以詩性的原則和要求來解讀中國古典詩歌。這就是我選擇把“江楓”作為江邊的楓樹來上的最高法則,也是最基本的法則。</b></div><div><b> </b>提到詩性,這就需要我們?nèi)リP(guān)注并體驗這首詩抒寫的詩人情感。假如要用《楓橋夜泊》這首詩中的一個字來形容這首詩的整體情感,你會選擇哪個字?</div><div> 那個老師脫口而出:“愁”。是的,這首詩籠罩著一種愁緒,這種愁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臺灣作家張曉風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不朽的失眠》,他認為張繼的愁是科舉落第導致的。但是在這里,我們沒有必要把“因何而愁”給坐實,也就是說他可能是科舉失利而愁,可能是遠離家鄉(xiāng)而愁,也可能是憂國憂民而愁,總之這個愁是一種抽象的屬性,它的內(nèi)涵是非常豐富的,我們不一定要去計較和坐實。</div><div> 但是<b>從詩性,也就是從詩歌整體所抒發(fā)的情感角度來看,這首詩確實在寫愁。既然他抒寫的是愁緒,是愁情,那么所有的意象都要為這樣的情感服務。</b>中國古典詩歌抒寫情緒不是直接站出來說:哎呀,我愁?。∥液贸畎?!我非常愁啊!我十二萬分的愁??!因為這樣一說,直了,白了,詩的味道就沒有了。</div><div> 那得怎么說呢?<b>愁緒得通過各種詩的意象來表達,所有的意象其實都在抒寫詩人的情感?!霸侣洹笔銓懗睿盀跆洹笔銓懗?,“霜天”抒寫愁,“江楓漁火”都在抒寫愁。</b>既然意象要為抒寫愁而服務,那么,問題來了,是把“江楓”解作“江村橋和楓橋”,還是解作“江畔的楓樹”能流露出詩人的愁緒呢?簡單地說,哪種意象更配“愁”?更能抒寫表達愁情和愁緒呢?</div><div> 同樣的“楓樹”它不斷出現(xiàn)在不同詩人的相同心緒中—— <b>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楓樹”:</b>“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獲花秋瑟瑟?!痹谝估铮跐£柦?,送別他的友人,抒寫的情緒基調(diào)當然是愁情。難道潯陽江邊的環(huán)境只有楓葉和荻花嗎?為什么白居易只選擇了“楓葉”和“荻花”這兩個經(jīng)典的意象來渲染離別的情緒?這里的“楓葉”,就是一種心情落寞的意象。</div><div> <b>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有“楓樹”</b>:“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薄皠佟睘槌惺苤?,這里直接點出了一個“愁”,顯然這是一種萬古之愁。</div><div> <b>聞一多先生曾說,《春江花月夜》是一種宇宙意識,宇宙情懷的覺醒。</b>“白云一片去悠悠”,看著天上的那一輪明月,明月曾經(jīng)照古人,明月現(xiàn)在照著我,明月還會照后人,然而我現(xiàn)在感受到的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張若虛感受到的是一種巨大的孤獨,這是一種宇宙意識的覺醒,所以他說“青楓浦上不勝愁”,這里的“青楓”,就是一種萬古惆悵的意象。</div><div> <b> 杜甫的《秋興八首》中有“楓樹”:</b>“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边@里的“楓林”,渲染著一種肅殺、蕭瑟的環(huán)境,是一種內(nèi)心凄涼的意象,抒寫著詩人“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愁懷。</div><div> 可見,在詩歌當中,借“江楓”來抒寫愁情和愁懷已不再是詩人的個人行為,它已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一種美學背景下詩人們約定俗成的集體無意識。</div><div> 那么,把“江楓”這個意象解讀為兩座冷冰冰的石拱橋,能不能更好地抒寫詩人的愁緒和愁情呢?不得而知。</div><div> <b> 以詩性為重,這就要求中國古典詩歌的學習必須植入到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b>每一首詩都在抒寫詩人的情緒,都在抒發(fā)詩人的情感,都在表達詩人的情懷,而這種情緒、情感和情懷的表達,更多地需要我們通過誦讀體現(xiàn)出來。 </div><div> <font color="#333333"> <b>如果問我中國古典詩歌怎么教,我說“難教也易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讀。詩活在讀當中,這里“讀”是出聲的讀,是誦讀,是美讀,是激昂處還它一個激昂,委婉處還它一個委婉。總之,要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把詩人借由意象所抒寫的情感,用聲音表達出來。此刻,你發(fā)出的聲音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現(xiàn)象,而是一種生命情懷,是一種生命體驗。</b></font></div><div><b><font color="#ed2308"> 中國古典詩歌的教學要以詩性為重,這就要求我們引導學生反復地誦讀,有層次地誦讀,多種形式地誦讀,讓學生會心感其情。</font></b></div></div> <b><font color="#ed2308"> 第二,意象為重:澄心還原見其象。</font></b><div> 什么叫“意象”?把它拆開來就是兩個字,一個是“意”,一個是“象”。余光中先生在《論意象》當中說:<b>“所謂意象,即詩人內(nèi)在之意訴諸于外在之象,讀者再根據(jù)這外在之象試圖還原為詩人當初的內(nèi)在之意”。</b></div><div> <b>“所謂意象,即詩人內(nèi)在之意訴諸于外在之象”,這句話是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說的。詩人有內(nèi)在之意要抒寫,怎么辦呢?訴諸于外在之象,用意象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而從讀者的角度來看,“讀者再根據(jù)這外在之象試圖還原為詩人當初的內(nèi)在之意?!蔽覀冏x詩詞,就要把這個意象還原出來,體悟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b></div><div> 所以<b><font color="#ed2308">意象不是簡單的表象,是“意”和“象”的統(tǒng)一,是主觀內(nèi)在的生命性和客觀外在的各種物象的統(tǒng)一。</font></b></div><div> 舉個《紅樓夢》的例子?!都t樓夢》里有一位非常出色的語文老師,那就是林黛玉?!都t樓夢》第四十八回叫“濫情人情誤思游藝 慕雅女雅集苦吟詩”。這“慕雅女雅集苦吟詩”寫的就是香菱跟黛玉學作詩。香菱想學詩,跟黛玉說,她只愛陸游陸放翁的詩,什么“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黛玉一聽,馬上張口否定,說香菱不懂詩,見了淺近的就愛。<br></div><div> 那么,要讀誰的詩呢?黛玉告訴香菱,先讀王維的五言律詩,讀上一百首,要細心揣摩、爛熟于心;然后,讀杜甫的七言律詩,一二百首;再然后,讀李白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肚子里先要有這三個人的作品作底子才行。<br> 你看,黛玉多會挑詩?。⊥蹙S,號稱“詩佛”,最擅長五律;杜甫,號稱“詩圣”,最擅長七律;李白,號稱“詩仙”,最擅長七絕。這叫“取法乎上”, 要么不讀,要讀就讀最好最頂尖的。香菱很聽話,老老實實照著黛玉說的去讀了,先讀王維的五言律詩。<br> 過了一段時間,香菱來向黛玉匯報。黛玉問她有什么心得,她說:“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lt;br> <b>用朱光潛先生的話說,讀中國詩詞最要緊的是“見”,這是直覺的“見”,是當下的“見”。</b>“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香菱這番話,告訴我們<b>讀詩要還原意象,要真真切切地看到詩中的畫面、場景或情境。</b><br></div> 香菱又舉了王維的另一首詩一一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其中有兩句是這樣寫的:“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lt;br>香菱說:“這‘余’字和‘上’字,難為他怎么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云直上。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像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lt;br> 第一個例子,香菱只說“倒像是見了這景的”,但沒有具體展開說,那是一種抽象的感悟。這一次,像中國畫的白描一樣,香菱把“見了這景”的景用文字畫了出來,這是具象的體會。<br> 香菱讀這首詩看到的場景“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視角由近景慢慢延伸到中景、遠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云直上”。香菱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真真切切地“見了這景”,這叫“切己體察”。<br> <b> 詩歌的創(chuàng)作是要把自己的內(nèi)在之意訴諸于外在之象,詩歌的閱讀是要借助外在之象去還原內(nèi)在之意。</b>中國古典詩歌該怎么教?要放飛孩子想象的翅膀,打開孩子想象的天眼,讓他們在詩歌中身臨其境,感同身受。<br> 早年我曾上過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br> 我在教學這首詞時抓了兩處重點。一處是“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中的“身”,另一處是“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的“心”。納蘭身在何處,這是一個意象,納蘭心在何方,這又是一個意象。最后,概括而得兩個意象群,一是“身在征途”?!吧揭怀蹋怀獭?,可見是崇山峻嶺,荊棘密布。引導學生想象,他的“身”會在哪里?二是,“心系故園”?!榜猷l(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惫蕡@是什么?孩子們能輕而易舉地告訴你,故園是家鄉(xiāng),是老家,是他出生的地方。然而此時,孩子們對“故園”的體悟只是一種抽象的解讀,這樣讀故園,它就還只是一個抽象的符號,沒有溫度、沒有氣息、沒有脈搏、沒有心跳。<br> 要讓學生體悟到納蘭性德寫《長相思》的生命情懷,我們就要帶著學生設(shè)身處地地想象,讓他們帶著各自的生活經(jīng)驗、閱讀積淀、生命體驗、審美幻想,去創(chuàng)造性地還原屬于他們自己的“故園”。<br> 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想象:假如你隨著納蘭回到他的故園,在那里,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還想到了什么?請你選取一個看得最真切的畫面,寫下來。<br> 學生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中抒寫著心中的故園—— <font color="#167efb">師:舉起你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回到作者的家鄉(xiāng),走進納蘭性德的故園,我們?nèi)タ匆豢?,在他的家鄉(xiāng)有著怎樣的畫面和情景。<br> 生1:我看見了納蘭性德的家鄉(xiāng)鳥語花香。納蘭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們在巷口玩耍嬉戲,牧童趕著牛羊去吃草。姑娘們在家門口繡著花,放學歸來的孩童們放下書包,乘著風,放起了風箏,還有的用花朵編成花環(huán)戴在頭上,家鄉(xiāng)一片生機勃勃。<br> 師:好一個生機勃勃,好一幅鄉(xiāng)村樂居圖。<br> 生2:我看到了一個寧靜的夜晚,月光皎潔,星星一閃一閃的。納蘭的親人坐在窗前,望著那圓圓的月亮。鳥兒都歸巢了,不再嘰嘰喳喳地鳴叫。在涼涼的晚風中,花兒也合上了鮮艷的花瓣。他的親人是多么希望納蘭能回到家鄉(xiāng)與他們團聚呀。<br> 師:一個多么寧靜而又美好的夜晚。<br> 生3:那是一個晴朗的日子,納蘭的妻子正在楓樹下繡著錦緞,火紅火紅的楓葉飄落在妻子的身上。孩子們在院子外的草地上玩耍,一會兒捉蝴蝶,一會兒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戲。太陽下山了,院子里升起了裊裊的炊煙,漢子們遠遠地挑著水,走向自己的家里做飯。飯后,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談笑風生。<br> 師:其樂融融,多美好的生活??!<br> 師:但是,此時此刻,這樣溫馨的畫面全都破碎了,這樣的美好情景全都破碎了。(板書:碎)<br> 誰來讀《長相思》?<br> 在這里,沒有鳥語花香,沒有親人的關(guān)心體貼,在這里有的只是——<br> 生:有感情朗讀《長相思》<br>(還原故園的美好場景,而現(xiàn)實徹底破碎,形成情感張力,沖擊孩子的心靈。充分體悟后,學生的朗讀帶有更濃厚的思想情感。)</font><div><br></div><div> 假如,教師沒有帶領(lǐng)去學生看到那么多的細節(jié)和場景,故園這個意象沒有被充分還原,那么學生是不能體悟到納蘭“身”和“心”之間強烈的對比沖突。征途的艱辛孤獨,與故園的溫馨和諧,兩者之間需要形成一個巨大的張力,才能打動并震撼每個孩子的心靈。<br> <b><font color="#ed2308"> 中國古典詩歌的教學要以意象為重,這就要求我們帶領(lǐng)孩子去還原意象。只有做到這一點,孩子們才能體會到“象”背后所承載的詩人情感。</font></b><br></div> <b><font color="#ed2308"> 第三,文化為重:潛心涵泳悟其蘊。</font></b><br> <b>我覺得中國古典詩歌的教學應以文化為重。</b>現(xiàn)在的古典詩詞教學多以知識為重,為考試而學,為比賽而學,為表演而學,沒有將古詩教學“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所以,<b>學習古詩要以文化為重,這就要求我們潛心涵泳悟其蘊。這里的“蘊”不是一般的道理、知識,詩不傳授知識,也不講授道理,但是詩歌里卻蘊含著人生哲理。</b><br> 說到文化,我想借用余秋雨先生在《何謂文化》書中對文化下的定義——<br> <b><font color="#ed2308">“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tài)共同體”,</font>在這里,他把文化看作是一個名詞,簡單地說,文化就是生態(tài)共同體,具體體現(xiàn)在“包含著共同的精神價值、生活方式”。</b><font color="#ed2308"><b>“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chuàng)建集體人格”,</b></font><b>在這里,他把文化看作是一個動詞,文化是一個積累、引導的過程,更是一個創(chuàng)建的過程。它積累、引導和創(chuàng)建的就是“集體人格”。</b><font color="#ed2308"><b>更簡單地來說,文化就是一群人共同的精神家園。</b></font><br> 正如之前所說,當我們看到日本捐贈的抗疫物資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還有來自《詩經(jīng)》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時,都會引起中華兒女的共鳴。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一個生態(tài)共同體,活在這樣的文化生態(tài)共同體當中。中華文化,塑造了我們的集體人格。<br> 我們來看一首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 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br><b>文有文眼,詩有詩眼,如果要尋找這首詞的詞眼,它的詞眼在哪?我認為,它的詞眼就這首詞的最后一句話的最后三個字——“不須歸”。</b><br> 要體悟“不須歸”,先得體悟“須歸”。“歸”就是回去,“斜風細雨”,常人的想法肯定是要回到自己的家里,但是,張志和卻道:<b><font color="#333333">“不須歸”。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景色太迷人了嗎?這樣的解讀,是沒有文化的解讀。</font></b><br> 要正確解讀詞眼“不須歸”,就要做到“知人論世,以意逆志”,需要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張志和。<b>張志和一生坎坷跌宕,信仰道家哲學。他把自己的精神家園構(gòu)筑在老莊哲學的精神世界當中,用一句話來說,他的精神家園就是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b><br> <b>這個順其自然不是我們一般所理解的順其自然。順應、順隨自然,指的就是生命本來的樣子,</b>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理解的大自然。把這首詞理解為他被大自然的美景吸引住了,忘了回家,這是錯誤的解讀?!鞍橈w”,是順其自然,白鷺活出了它本來的樣子;“桃花流水鱖魚肥”,桃花該開的時候就開,該落的時候就落;鱖魚該肥的時候就肥,該逆流而上時就逆流而上。一切都是順其自然,活出了它生命本來的樣子,活出了它生命的本真。<br> <b> 而張志和在這首詞里面要表達的意蘊和生命境界就是活出本色、活出自然。人來自天地萬物,天地萬物就是他的家,最后人還是要回歸到天地萬物當中去。西塞山前、桃花流水就是他的家,斜風細雨也是他的家。心安之處即是家,怪不得說“斜風細雨不須歸”。</b><br> 這就是文化,文化在老子那里,在莊子那里,在陶淵明那里,在張志和那里,代代相傳,成為一種生態(tài)共同體,因為我們擁有共同的精神價值,我們擁有共同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文化是需要積累、引導的,是需要個體生命去建構(gòu)的。當它已建構(gòu)起來時,已不再是個人的人格,而是處在共同生態(tài)環(huán)境當中的集體人格。所以,當我們讀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時,我們會倍感親切,因為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br> 我最新的教學課例,王冕的《墨梅》:“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蓖趺岬摹赌贰穼懙漠斎徊皇悄?,<b>詩中至少寫了三種不同的梅花:“家中梅”、“畫中梅、“心中梅”。其實這三種梅是統(tǒng)一的,最后都統(tǒng)一在“心中梅”當中。“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他所寫的就是“心中梅”?!懊贰笔侨耍侨烁?,這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手法。</b><br> <b> 這首詩的詩眼在哪?我認為,就在最后一句話的一個詞上——“清氣”。一般人寫梅花通常寫它的香氣,而王冕寫梅不用“香氣”卻用“清氣”,這就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b><br> 那么,在我的教學當中,我是怎么引導學生積累并建構(gòu)這樣的文化特性呢,我們來看一段教學片段—— <font color="#167efb">師:王冕寫梅花用的是“清氣”,而更多的人寫梅花用的是“香氣”,兩者之間也許真的有不同。誰發(fā)現(xiàn)了第一點?<br>生1:香氣寫的是花,清氣寫的是人。<br>師:清氣寫的不再是花,而是——人。<br>生2:香氣是用鼻子聞的,清氣是用心靈品出來的。<br>師:清氣是用心靈品出來的。<br>生3:香氣每個人都能聞到,清氣只有純潔的人才能品到。<br>師:沒錯,只有純潔高雅的人才能品到,這樣的人我們稱為高潔之士。<br>生4:香氣不過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清氣則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品質(zhì)。<br>師:王冕啊王冕,他是那樣與眾不同,那樣的孤傲獨立。有那么多人寫梅花只寫它的香氣,而我們的王冕卻用清氣來形容他心中的梅花。<br>那是因為香氣寫的是花,清氣寫的是——人;<br>那是因為香氣是鼻子聞出來的,而清氣則是——心靈品出來的;<br>那是因為香氣每個人都能聞到,而清氣只有——高潔的人才能品到;<br>那是因為香氣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而清氣是一種——精神品質(zhì)。<br>這就是王冕,而這樣的想法就寫在他的詩中,誰來讀一讀?<br>生5: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br>師:那是寫人啊!<br>生6: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br>師:那是用心靈才能品出來的??!<br>生7: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br>師:那是高潔之士的象征。孩子們,我們一起來,起——<br>全班: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br>師:這兩句話寫的不是梅花,而是人,寫的就是王冕他自己。<br>一身清氣的王冕,當別人用重金購買他的畫作的時候,他這一樣拒絕——<br>生:疏花個個團冰雪,羌笛吹他不下來。<br>師:王冕說我的素梅凌寒綻放——<br>全班:一個個冰清玉潔。<br>師:不管羌笛如何吹奏——<br>生:我的素梅永不凋謝。<br>師:我們知道,素梅寫的就是誰?<br>全班:王冕。<br>師:所謂的“羌笛”,不過就是那些達官貴人的囂張氣焰,我拒絕。來,我們一塊讀——<br>全班:疏花個個團冰雪,羌笛吹他不下來。<br>(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以詩解詩,這也是一種文化的積累和引導。王冕寫的所有的素梅、墨梅,都在抒寫他自己的精神品質(zhì)和人格特征。很顯然,詩格和人格是高度統(tǒng)一的,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種特質(zhì)。)<br>師:當他的朋友勸王冕出來做官的時候,王冕用這樣的詩回應——<br>生:平生固守冰霜操,不與繁花一樣情。<br>師:王冕說,當百花凋零的時候——<br>全班:素梅不畏嚴寒獨自綻放。<br>師:王冕說,當百花盛開的時候——<br>全班:素梅零落成泥心如冰霜。<br>師:我們知道素梅象征的還是誰?<br>全班:王冕。<br>師:而所謂的“繁花”就是世俗之人眼中的榮華富貴。這些,王冕要不要?<br>全班:不要!<br>師:我拒絕!來吧,平生固守冰霜操,起——<br>全班:平生固守冰霜操,不與繁花一樣情。<br>(這是引用王冕另外一首詩的前兩句,所表達的精神是高潔獨立,是一脈相承的,用這一句詩印證之前王冕講的“要留清氣滿乾坤”。)<br>師:王冕晚年的時候,過著極其清貧的生活。有人說他傻,有人說他是怪物,王冕卻用這樣的詩回應他。誰來讀?<br>生: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br>師:是的,這就是王冕。王冕說,千里冰封——<br>全班:素梅依然獨立多么高雅。<br>師:王冕說,一夜花開——<br>全班:素梅清香四溢傳遍天下。<br>師:我們現(xiàn)在完全有理由相信,王冕寫的所有的墨梅、素梅,其實寫的就是誰?<br>全班:王冕。<br>(這部分可謂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孩子們由衷感受到詩格和 人格的統(tǒng)一,梅花就是人,人就是花。)<br>師:乾坤就是天地,天地就是百姓,讓更多的百姓知道,當每個人都能干干凈凈做人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春天。<br>來吧,忽然一夜清香發(fā),起——<br>全班: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br>師:而這樣的思想,這樣的境界,一首《墨梅》,把它全都寫出來了。</font> <b>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以《墨梅》這首詩為原點,通過一步一步地積累和引導,引導孩子們?nèi)ソ?gòu)墨梅,或者說是梅花的人格特質(zhì)。這個人格特質(zhì)的意蘊就是清氣,清氣就是對名利的淡泊,就是人格的獨立,是精神的自由,是干干凈凈做人。<br> 清氣的內(nèi)涵非常豐富,這樣的內(nèi)涵通過拓展引用王冕所寫的不同的詩來加以建構(gòu),一方面是對《墨梅》這首詩加以印證,另一方面,是對清氣內(nèi)涵的不斷豐富和拓展,這是一種呈螺旋式上升的互動關(guān)系。</b><br> 總之,<b><font color="#ed2308">中國古典詩詞教學最后必須落在文化自覺上。</font>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能在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當中學習語文,學習中國古典詩詞,那么我想,孩子們的精神家園就有了一個扎實而又豐厚的基礎(chǔ)。而這樣一個扎實而豐厚的精神家園,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當中走得更加穩(wěn)健,走得更加自信。</b><font color="#ed2308"><b>有文化家園支撐,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當中浸潤著的人生,我們不妨稱之為詩意的人生。</b></font><br> 潘新和先生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名言:“一個充滿詩意的人,不論人生有多少苦難,面對的是物質(zhì)還是精神,是自在還是自為,他都能對其作詩意的觀照,都能將對象點化成詩,使人生洋溢著溫馨、空靈、深邃的詩意?!?lt;br> 回過頭來,說到日本人給我們上的這一堂溫暖而又震撼的語文課。是的,中華民族正在面臨著巨大的天災,但當有這樣的詩出現(xiàn)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當有這樣的詩陪伴時:“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在巨大的苦難面前,我們對他們做了詩意的觀照,我們將苦難點化成詩。也因此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我們的人生依然可以洋溢著溫馨、空靈、深邃的詩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真正的疫情不在外面,而在我們的內(nèi)在。我們要通過內(nèi)在精神的轉(zhuǎn)換,內(nèi)在人格的提升,內(nèi)在靈魂的凈化來轉(zhuǎn)化這樣的災難。<br> 老師們,帶著我們的孩子一起踏上詩意人生之路。愿大家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