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沿月子口水庫南岸,有條僅容一車行駛的小路,蜿蜒向東,直抵嶗山深處。車行6公里左右,見兩塊巨石,青蛙一般蹲伏于萬頃碧波之中,雙石有名,曰“響石”。前面有村,以景命名,曰“響石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響石村坐落于華樓山北麓,前方再無人家,舉頭四望,盡是蔥蘢的山坡。一道清流沿山谷自上而下,流過二姨家門口。</p> <p class="ql-block">在我們兄弟姐妹的心里,響石是第二故鄉(xiāng)。小時候,最喜歡去二姨家。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二姨家給了我們很多幫助,自行車馱來整口袋的地瓜、芋頭,滋養(yǎng)了我們年輕的歲月。</p><p class="ql-block"> 小哥為剛來響石最多,幾乎每年暑假都在這里度過,他小時候調(diào)皮搗蛋,鬼點子多,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認識他,“剛,唱個歌吧”,大剛就放開嗓來一段樣板戲。</p><p class="ql-block"> 天熱,但山溪清涼,在嘩啦啦的溪水里洗個澡,泡個腳,暑氣頓消。山上到處可見野花野果,滿坡的杏樹、蘋果樹,在氤氳的華樓山滋養(yǎng)下,味道是別樣的香甜。最喜歡二姨炒的山豆角、山蘑菇,那個香勁,那個鮮勁,如今想起來還流口水。還有栗子面一樣的地瓜,吃也吃不夠。</p><p class="ql-block"> 想起三十多年前的一個冬日,在這個熱情洋溢的小院里,二姨夫(當年華陰書記、叱咤風(fēng)云的人物)手執(zhí)酒杯,望著院墻外的群山,高吟古詩“山外青山樓外樓”,仿佛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如今,低矮簡陋的農(nóng)舍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大闊氣的門樓,和精致考究的居室,滿室陽光,山風(fēng)吹來,十分愜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哥大剛飽含激情地為新居創(chuàng)作了幾幅油畫,透過這些絢麗的畫面,能讀到他對這方水土的摯愛。</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小侄女也很喜歡這里</p> <p class="ql-block"> 腳下的山泉潺潺流向月子口水庫(嶗山水庫),想一想真是奢侈。長江水入青之前,青島市民的飲用水由三股水混合而成,其中黃河水占七成,大沽河水占二成,嶗山水占一成。水還是不夠用,幾年前又調(diào)來長江水,四水合一,嶗山水更是被稀釋得無影無蹤了。</p> <p class="ql-block"> 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太快,帶著一份眷戀,帶著世友兄弟一家濃濃的親情,離開這片山谷。</p><p class="ql-block"> 再見,美麗的響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