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知道高句麗這個名詞還是在高中歷史課本上:隋煬帝三次御駕親征高句麗,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使得民不聊生,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fā),隋朝滅亡。因此,對于高句麗這個古國我一直覺得很不一般,特別是2004年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后,我的好奇心更加強烈: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古國,讓它在消亡千年后,仍舊保持巨大魅力和吸引力?終于有機會在9月的自駕出游中,走進了這個位于吉林省鴨綠江邊中朝邊境的小城——集安,也就是古國高句麗政權的中心地域。</p><p class="ql-block"> 高句麗非高麗</p><p class="ql-block"> 在中國高句麗遺址申遺時,韓國的對“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地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之一”和“大多數(shù)遺民流入浙江一帶”解釋相當不滿,他們認為高句麗民族不是中原的華夏族,說白了,他們是高句麗的后代,高句麗古國是他們的。</p><p class="ql-block"> 其實漢武帝時建國的高句麗,與后來建立的高麗國根本不是一回事。高句麗政權為西漢建昭2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建立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的邊疆政權,晉朝時中原政權陷入動亂,高句麗伺機崛起,等到了南北朝時期可以說非常的強大了,曾經(jīng)將國都建至朝鮮平壤,橫跨了中國東北的部分地區(qū)和朝鮮半島北部,已經(jīng)成為了當時東北霸主,所以到隋唐時期,中原政權強盛,不可能會任由它在這么的擴張下去,在它沒有強大起來之前必須滅掉,以絕后患。直到國力增強唐太宗時,才算是徹底解決,遺民被遷到今浙江一帶。</p><p class="ql-block"> 高麗國呢?高麗國建立的時間較晚,為公元918年由王建建國,被史稱為王氏高麗,其先后兼并新羅和百濟,成為朝鮮半島上領土面積較大的統(tǒng)一國家。王氏高麗建立的時間較晚,為公元918年由王建建國。王氏高麗建國后,其先后兼并新羅和百濟,成為朝鮮半島上領土面積較大的統(tǒng)一國家。到了公元1392年(我們的明朝洪武年間),高麗大將李成桂發(fā)動政變,廢掉了高麗末代國王建立李氏朝鮮王朝。這樣一來,李氏朝鮮王朝在法統(tǒng)上就形成對王氏高麗的繼承關系,這才是高麗國的來歷。</p><p class="ql-block"> 遺存豐富的高句麗古國</p><p class="ql-block"> 作為高句麗的都城所在地,邊城集安其文物的遺存之豐富令人感嘆。這可能得益于后來成了邊境的緣故,之前高句麗強盛時,鴨綠江是國內河,集安是國之中心,等到鴨綠江成了界河,這個邊緣化的地方,破壞力也弱了很多。所以城址、宮殿遺址、墓葬,這些文化遺產都得以保存完好。高句麗都城有兩個,一個生活,一個防御,位于市區(qū)內的國內城,仍有石頭砌筑的寬大城墻和水系遺存,用于御敵建于山坳中的丸都山城,除了高大的城墻,當年被攻破時焚毀的宮殿基礎仍在。山腳下密密麻麻的貴族和平民的石筑古墓,以及國王號稱東方金字塔的“將軍墳”“太王陵”等陵寢,至少還保持了原貌,今天看來,依舊能顯示出其當初超強的國力!</p> <p class="ql-block">國內城遺址</p> <p class="ql-block">鬧市區(qū)中國內城殘存的城墻</p> <p class="ql-block">城墻遺址</p> <p class="ql-block">市區(qū)內潺潺流水</p> <p class="ql-block">國外城用于防御的丸都山城</p> <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墻</p> <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墻</p> <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墻</p> <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墻</p> <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內宮殿遺址</p> <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內宮殿遺址</p> <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內瞭望臺</p> <p class="ql-block">貴族墓葬群</p> <p class="ql-block">貴族墓葬群</p> <p class="ql-block">好太王陵</p> <p class="ql-block">東方金字塔——將軍墳(長壽王陵墓)</p> <p class="ql-block">將軍墳之陪葬墓</p> <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墓碑是漢字</p> <p class="ql-block">墓室壁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