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阿拉伯文字隨著伊斯蘭文明的傳入就在中國廣泛傳播。阿拉伯文字傳入中國的具體年代在史籍上并沒有明確記載。不過,福建泉州清凈寺宋代的阿拉伯文碑刻、廣東廣州懷圣寺的史書記載等,都說明阿拉伯文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隨著伊斯蘭教的傳入而植根中華大地。</p><p class="ql-block">中國瓷器上具有伊斯蘭文化風格的紋飾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當時河南鞏縣窯三彩陶器、陜西銅川黃堡窯青瓷,以及湖南長沙窯青瓷釉下彩,從造型到紋飾都曾受到這種影響,但是,在這個時期的陶瓷器物上都還未發(fā)現(xiàn)阿拉伯文字。</p> <p class="ql-block">在陶瓷上書寫阿拉伯文字,大家一定會記得在元明時期的一些青花陶瓷器物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圖),尤其在明正德時期尤甚(圖),其流利的書法和看不懂的文字給古陶瓷愛好者留有深刻的印象??墒?,最早在陶瓷上裝飾有阿拉伯文字是在何時,估計大部都很難說清。</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玉壺春雙耳瓶</p> <p class="ql-block">明正德紅字盤</p> <p class="ql-block">明正德青花瓷板</p> <p class="ql-block">最近,筆者有幸在魯山段店古窯址所在地段店村村民家里見到兩只老瓷器,一件為黑褐釉雙系罐,一件為同釉色玉壺春瓶,兩件器物上均裝飾有阿拉伯文字,當時頓感驚訝,這種文字裝飾工藝也是筆者研究段店窯以來第一次看到,感覺這應是研究伊斯蘭文明傳入中國后的重要實物史料。筆者曾收藏過段店窯燒制的裝飾有西夏文字、遼國文字、公元紀年文字的宋代器物,并已在有關文章中有披露,就不在這里贅述??梢?,在段店遇見裝飾有阿拉伯文字的器物應不感奇怪。下面就這兩件器物進行詳細介紹:</p><p class="ql-block">1,雙系罐(圖),黑褐釉色,敞口、園腹、圈足,腹頸處裝飾有雙系,高約18厘米,造型渾厚大氣,腹部前后書寫兩組阿拉伯文字,文字處留白,并涂乳白釉,與整體比較彰顯黑白分明,也凸顯了文字主體。經(jīng)由研究阿拉伯文字的學者辨認,兩組文字意為:“<b>奉慈特慈的安拉之名”,“一切贊頌,全歸真主,全世界的主”。</b></p> <p class="ql-block">雙系罐</p> <p class="ql-block">雙系罐</p> <p class="ql-block">2,玉壺春瓶(圖),黑褐釉色,園腹、長頸、撇口、圈足,高約30厘米,器型端莊大氣,腹部前后書寫同款阿拉伯文字,工藝同上。經(jīng)辨認該組文字意為:“<b>安拉乎”,意真主至大。</b></p> <p class="ql-block">玉壺春瓶</p> <p class="ql-block">玉壺春瓶</p> <p class="ql-block">經(jīng)研究,以上兩件裝飾阿拉伯文字的器物均出自北宋時期的段店窯,也是訖今發(fā)現(xiàn)最早在陶瓷上裝飾阿拉伯文字的器物。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在經(jīng)濟文化領域最為繁榮時期,這一時期大量的外國使者、商人與宋朝交往,也包括西亞及波斯各國人員,直至今日,中原地帶仍遍布他們的后裔,在他們使用的器物上裝飾他們的文字也就不足為奇了,只是大部已很難留傳下來。這兩件器物裝飾的文字與同期中國古陶瓷常見的裝飾文字應同為吉祥用語。</p><p class="ql-block">伊斯蘭文明傳入中國后,與中華文化交融,孕育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中國化的阿拉伯文字書法,就是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交流的產(chǎn)物。中國先賢結合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阿拉伯文書法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使阿拉伯文書法與中華書法藝術融合在一起,交相輝映、珠聯(lián)璧合,逐漸演變?yōu)橹袊陌⒗臅ㄋ囆g,也成為伊斯蘭教中國化在書法藝術領域的表現(xiàn)形式。我們看到的這兩件書寫有阿拉伯文字的陶瓷器物就是很好的例證。這兩件器物上的文字書寫流利順暢、功力深厚、一氣呵成,似龍飛鳳舞、似行云流水,酷似中國書法的行草,與中國書法藝術實有異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這兩件器物看似平常,但還未在國家級及其他博物館有其類似,其器型之完整、包含文化內(nèi)涵之豐富,實是研究古代絲綢之路文化、中西方文化交流不可多得的重要實物證據(jù)。(文中所附元明圖片源于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8日于鄭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