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7年3月20日~3月30日西歐四國,德國、法國、瑞士和意大利旅游,旅游還途徑停留游覽了列支敦士登和奧地利,在意大利的羅馬還游覽了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小的梵蒂岡。</p><p class="ql-block">2017年3月28日,大巴從佛羅倫薩行駛到意大利的羅馬,第一站游覽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封面照片,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的巨大穹頂內(nèi)部,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的杰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某衛(wèi)星地圖俯瞰梵蒂岡城,圣彼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某衛(wèi)星地圖顯示梵蒂岡城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城市里的位置,可以看出我們后面游覽羅馬景點(納沃納廣場,萬神廟,特雷維噴泉等)相對的距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梵蒂岡</b></p><p class="ql-block">梵蒂岡城國(The Vatican City State),簡稱梵蒂岡,首都梵蒂岡城,梵蒂岡位于意大利羅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國土面積0.44平方公里。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年平均氣溫16℃,1月平均氣溫為7℃,7月平均氣溫為24℃。截至2023年6月,常住人口618人,意大利人為主。756年,教皇斯提芬二世獲得法蘭克國王丕平所贈羅馬城及周圍區(qū)域,擁有宗教和世俗管理權(quán)。此后,在意大利中部建立教皇國。1870年被意大利王國吞并。1929年2月,墨索里尼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拉特蘭條約》,教皇正式承認教皇國滅亡,另建梵蒂岡城國,意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quán)國家,主權(quán)屬于教皇。梵蒂岡擁有自己的銀行、郵局、電信等公共服務機構(gòu),但其自然資源匱乏,沒有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財政收入主要依靠旅游業(yè)、發(fā)行郵票和錢幣、不動產(chǎn)出租、宗教銀行盈利以及教徒捐款等。2018年財政赤字達7000萬歐元。</p><p class="ql-block">中文名:梵蒂岡城國</p><p class="ql-block">外文名:Vatican City State(英語)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意大利語)</p><p class="ql-block">簡稱:梵蒂岡</p><p class="ql-block">所屬洲:歐洲</p><p class="ql-block">首都:梵蒂岡城</p><p class="ql-block"><b>政治</b></p><p class="ql-block"><b>綜述</b></p><p class="ql-block">梵蒂岡是政教合一國家。教皇是梵蒂岡的首腦,集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權(quán)于一身。教皇自稱“使徒伯多祿的繼承人”,是世界各國天主教徒的精神領(lǐng)袖。教皇之下還設有樞機主教團,作為教皇的咨詢機構(gòu)。教皇由80歲以下樞機主教組成的教皇選舉團選舉產(chǎn)生,終身任職。截至2023年4月,梵樞機主教團人數(shù)為222人,其中教皇選舉團成員123人。新任教皇必須獲得2/3以上選票方能當選。教皇通過教皇委員會行使立法、行政權(quán),通過宗教法庭行使司法權(quán)。</p><p class="ql-block"><b>政府</b></p><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教皇方濟各頒布教廷憲章《福音傳播》宣布教廷改革,對內(nèi)部機構(gòu)進行調(diào)整。中央機構(gòu)設有國務院(Secretariat of State)、部(Dicastery)等。</p><p class="ql-block">國務院是教皇直接領(lǐng)導的工作機構(gòu),協(xié)助教皇行使職權(quán),主管內(nèi)政和外交事務,由樞機主教銜的國務卿(Secretary of State)領(lǐng)導。國務卿由教皇任命,管理梵蒂岡行政并掌管教皇樞密事務?,F(xiàn)任國務卿為彼得羅·帕羅林(Pietro Parolin,意大利人),外長為保羅·理查德·加拉格爾(Paul Richard Gallagher,英國人)。</p><p class="ql-block">各部負責處理天主教的各種日常事務,由部長(Prefect)負責,下設秘書長(Secretary)和副秘書長(Under-Secretary)?,F(xiàn)有現(xiàn)有福音傳播部、信仰教理部、慈善事物部、東方教會部、圣事禮儀部、封圣部、主教部、圣職部、宗教機構(gòu)團體部、平信徒、家庭和生活部、促進基督徒合一部、跨宗教對話部、文化教育部、促進人類全面發(fā)展部、法律文書部、宣傳部等16個部。</p><p class="ql-block"><b>司法</b></p><p class="ql-block">梵蒂岡設有三個法院,分別是圣赦法院、最高法院和圣輪法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梵蒂岡城國國旗</b></p><p class="ql-block"> 梵蒂岡城國國旗為梵蒂岡的國旗,國旗為正方形,由金黃和銀白色兩個豎長方形構(gòu)成。相傳金黃和銀白兩色是耶穌基督12門徒之一彼得的兩把鑰匙顏色。右側(cè)的白色旗地中,繪有教皇保羅六世的皇徽。喬萬尼·巴蒂斯塔·莫蒂尼于1963年被選為教皇,稱保羅六世。國旗的圖案是莫蒂尼教皇的標志,圖案包括一頂羅馬教皇的三重冠冕和兩把交叉著的黃和銀白色的鑰匙。梵蒂岡城國國旗中黃白兩色是圣彼得兩把鑰匙的顏色,代表了兩種最珍貴的金屬:金和銀。教皇的皇徽則是至高無上地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中文名:梵蒂岡城國國旗</p><p class="ql-block">外文名:英語:Flag of the Vatican City </p><p class="ql-block"> 拉丁語:Flag of the Civitate Vaticana </p><p class="ql-block"> 意大利語:Bandiera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p><p class="ql-block">別名:羅馬教廷的旗幟(Flag of the Holy See)</p><p class="ql-block">使用國家:梵蒂岡</p><p class="ql-block">使用時間:1929年6月7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上說明文字摘自“百度百科”,更多的說明也可以在百度百科里看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2017年3月28日,旅行從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乘接待我們的大巴接近中午時到達羅馬,稍事休息午餐后就直接前往意大利羅馬的第一個景點,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照片是梵蒂岡城外拍攝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巨大穹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進梵蒂岡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蒂岡城圣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兩邊的圓形回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前圓形廣場中間的方尖碑</p><p class="ql-block">廣場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來自埃及盧克索的方尖碑,高25.5米,重320噸,但法老的方尖碑頂早已裝上了基督教的十字架,意義已大不同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的圓形回廊和廣場中心的方尖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圣彼得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又稱圣伯多祿大教堂、梵蒂岡大殿。由伯拉孟特、米開朗基羅等建筑師不斷設計并完善,是位于梵蒂岡的一座天主教宗教圣殿,建于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征之一。作為最杰出的文藝復興建筑,其占地23,0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六萬人,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的穹窿,頂高約138米,前方則為圣伯多祿廣場與協(xié)和大道。雖然并不是所有天主教堂的“母堂”亦不是羅馬主教(教宗)的主教座堂,圣伯多祿大教堂仍被視為是天主教會最神圣的地點。</p><p class="ql-block">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位建筑師與藝術(shù)家多納托·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等都曾參與圣伯多祿大教堂的設計。圣彼得廣場的設計人是貝尼尼。堂內(nèi)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shù)家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根據(jù)天主教會圣傳,圣彼得大教堂是宗徒之長圣彼得的安葬地點,歷任教宗也大都安葬于此。圣彼得大教堂由于其禮儀作用,是著名的天主教朝圣地點之一。教宗每年會在此舉行多個儀式,包括圣殿內(nèi)外的人數(shù),每次約有一萬五千人到八萬人參與。圣伯多祿大教堂與基督教歷史上許多事件都有很強的關(guān)聯(lián),早期基督教、教宗國、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等等。</p><p class="ql-block">中文名:圣伯多祿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外文名: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p><p class="ql-block">別名:圣彼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總面積:2.3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所屬教會:天主教大公教會</p><p class="ql-block"><b>建筑歷史</b></p><p class="ql-block">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稱老圣彼得大教堂,于333年落成。</p><p class="ql-block">1503年猶利二世決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之后就是長達120年的重建,先后由意大利最優(yōu)秀的建筑師主持設計施工,首任總監(jiān)多納托·伯拉孟特后,在1514年拉斐爾被委任了總監(jiān)的職位,再之后的1538年為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和1547年則是米開朗基羅。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落成圣彼得大教堂正前的露天廣場就是聞名世界的圣彼得廣場,建于1667年,主持設計施工的是一位那不勒斯人貝爾尼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排隊進入圣彼得大教堂時在圓形走廊里等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面是我們一個旅游團的朋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的正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右邊的雕像,左邊也有一個,出大教堂時可以拍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教堂門前的右邊豎立著另一座高大精美的雕像,據(jù)說那是耶穌的另一重要使徒:保羅。而他曾是在耶穌回天國之后,逼迫基督徒的罪魁之一,后來在去大馬士革的路上,被耶穌用光芒罩住并與之對話,從而得以認識耶穌,知曉耶穌原來是真神。從一個禍害基督教的人轉(zhuǎn)變?yōu)榛浇套钪匾氖雇?,保羅是基督教除耶穌基督之外最重要的傳道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近圣彼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b>雕像介紹</b></p><p class="ql-block">教堂下面的廊檐上方有11尊雕像,中間是耶穌基督;兩側(cè)各有一座鐘,右邊是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左邊是羅馬時間。大殿下面有5扇門,平常一般游客都入中門。如果遇上機會,教徒們就可從右邊的圣門進入大殿,不過這需25年才有一次。按規(guī)定,每時25年的圣誕之夜,圣門打開后由教皇領(lǐng)頭走入圣堂,意為走入天堂。其他三門分別是"圣事門"、"善惡門"和"死門"。通過中門進入能容納5萬人的圣伯多祿教堂內(nèi)部,呈現(xiàn)在眼前的簡直是一座藝術(shù)寶庫。屋頂和四壁都飾有以《圣經(jīng)》為題材的繪畫,不少是名家作品。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藝術(shù)杰作主要有三件:</p><p class="ql-block">一是米開朗基羅24歲時雕塑作品《圣母哀痛》。圣母懷抱死去的兒子的悲痛感和對上帝意旨的順從感在作品中刻畫得淋漓盡手。這里所表現(xiàn)的圣母痛苦狀與米開朗基羅以後的作品迥然不同;</p><p class="ql-block">二是貝爾尼尼的雕制的青銅華蓋。它由4根螺旋形銅柱支撐,足有5層樓房高那么高。華蓋前面的半圓形欄桿上永遠點燃著99盞長明燈,而下方則是宗座祭壇和圣伯多祿的墳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這座祭壇上,面對東升的旭日,當著朝圣者舉行彌撒;</p><p class="ql-block">三是圣彼得寶座,也是貝爾尼尼設計的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寶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後經(jīng)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做完這個美篇,發(fā)現(xiàn)有這樣一本詳細介紹了圣彼得大教堂的發(fā)展建造演變的歷史過程的書。對于我一位匆匆,僅僅大概瀏覽了一下的圣彼得大教堂的游客而言,除了震撼還有進一步了解這曠世巨作的興趣。在某寶上搜索居然有優(yōu)惠的購買了一本,一本厚重,印刷和裝幀很好的精裝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本“圣彼得大教堂”的書里有現(xiàn)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平面圖(教堂內(nèi)部示意圖),詳細說明了大教堂里的布局,壁畫,雕塑的位置。我爭取能將所拍大教堂照片的內(nèi)容能標注出來。如果有可能再次進入圣彼得大教堂按圖索驥,會有更大的收獲。對能看到我這篇文章的朋友也許會有一點幫助</p><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部示意圖”摘自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圣彼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平面圖的“圖解”</p><p class="ql-block">(“圖解”摘自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圣彼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內(nèi)并沒有規(guī)定參觀的線路,我們也沒有專門的講解,只是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可以隨意在大教堂里瀏覽。我也非常缺乏有關(guān)天主教的知識,因此后面的照片基本上是按我瀏覽的順序排列的,相互之間并沒有關(guān)聯(lián)</p><p class="ql-block">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無比輝煌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shù)巨匠的傳世杰作</p><p class="ql-block">這是圣彼得大教堂正門門廳頂部的裝飾,非常精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進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圣母憐子像(哀悼基督)</b></p><p class="ql-block">米開朗基羅創(chuàng)作的雕塑</p><p class="ql-block">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圣母憐子像是米開朗基羅創(chuàng)作的雕塑,完成于1499年。它是一尊純白大理石像,高2.15米,底座寬1.68米,重3050公斤。</p><p class="ql-block">中文名:圣母憐子像</p><p class="ql-block">外文名:The Pity </p><p class="ql-block"> La Pieta</p><p class="ql-block">分類:雕塑</p><p class="ql-block">實質(zhì):一尊純白大理石像</p><p class="ql-block">高:2.15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創(chuàng)作背景 </b></p><p class="ql-block">米開朗琪羅雕刻與磨光此像花了兩年時間,出自于米開朗琪羅之手的圣母憐子像完成于1499年。當時的米開朗琪羅剛滿25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非常精美的一尊圣母的雕像,2018年11月到2019年2月,南京博物院舉辦過一次“世界巨匠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展,在這個展會上展出了這尊“圣母憐子”雕塑的石膏復制品,我參觀后做了一美篇,可以點擊以下鏈接觀看,里面有一些展出的說明可以參考</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1ut16ani"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世界巨匠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展南京博物院(2019-1-4)</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哀悼基督》(圣殤)是米開朗基羅的成名之作,表現(xiàn)了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瑪利亞懷抱著基督尸體的情景。米開朗基羅采用了簡潔的三角形構(gòu)圖,橫仰在圣母膝上的耶穌與圣母形成了一個十字形。圣母的形象莊嚴而崇高,流露出寧靜沉著的感情。死去的耶穌安靜地躺著圣母的膝上,似乎只是睡熟了一般。秀麗的圣母形象絲毫沒有減損喪子的哀慟。米開朗基羅正是通過圣母挺直的軀干與死去的基督身體的重量形成對比,凸顯了一個隱忍的、包含宗教情懷的母親形象。</p><p class="ql-block">《哀悼基督》轟動羅馬,人們不敢相信它竟然出自一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之手。為了打消疑慮,米開朗基羅悄悄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圣母的胸襟上,這是他唯一一件簽名雕塑作品。到了晚年,“哀悼基督”成為米卡朗基羅獨特而強烈的精神思想的寫照,他對基督犧牲自我、拯救人類的問題展開長久而真誠的深思。雖然已經(jīng)鮮少涉足雕塑,米開朗基羅還是連續(xù)創(chuàng)作了兩件“哀悼基督”題材的雕塑,一件是《班迪尼圣殤》,另一件是《隆達尼尼圣殤》。</p><p class="ql-block">(2018年11月~2019年2月南京博物院“世界巨匠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展上,對這件米開朗基羅作品的說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哀悼基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唯一一件有米開朗基羅親自署名的大理石雕像,據(jù)說由于當年米開朗基羅完成這一件偉大巨作時年僅25歲,沒有人相信是這么年青的人完成的,米開朗基羅聽說后,連夜悄悄進入大教堂,在圣母的衣服的胸襟上鐫刻上了自己的名字。放大這張照片清晰可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被毀</b></p><p class="ql-block">1972年5月21日,“我是耶穌基督!”襲擊者一面用錘擊打著圣母瑪利亞,一邊喊道。旁觀者都嚇得呆若木雞。一位保衛(wèi)人員跑來,揪住這人的紅色長發(fā),將他扭走,不讓他繼續(xù)發(fā)瘋似地敲打塑像。損壞已經(jīng)造成:米開朗琪羅的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的《圣母憐子》塑像已被擊成碎片</p><p class="ql-block">1972年5月21日上午,到這里來做降靈節(jié)禮拜的人漫步穿過圣彼得大教堂的巴西利亞回廊,贊美著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shù),“圣母憐子”是一尊圣母抱著平臥的耶穌的雕塑,它同以往一樣被靜默的人群圍觀著。一位名叫拉茲勒-托思的匈牙利人看來好像是一位很普通的游客,后來他竟舉起了錘子。圣母的左臂被擊斷,面紗和鼻子被擊碎。最可悲的是她的左眼已損壞。結(jié)束了500年來她對圣子的慈祥注視。</p><p class="ql-block">在托思被送往意大利當局之后,保羅教皇視察了現(xiàn)場。他跪下祈禱,并說這是“嚴重的精神創(chuàng)傷”。雕像已被用一塊大紅布蒙上。</p><p class="ql-block">梵蒂岡藝術(shù)專家們一起對損壞情況作了估計。由于損壞部位已經(jīng)破碎,所以只有可能修復雕像的外形,而無法彌補她的原來的美感。</p><p class="ql-block">(以上說明文字摘自“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這段百度百科上的“被毀”是不是它所說的那樣“無法彌補她的原來的美感”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我無法驗證。但從南京博物院的“世界巨匠文藝復興意大利三杰”展覽的說明,并不完全是這樣。我依然認為這是一件無與倫比的傳世之作,圣母的眼神中仍然充滿了魅力,太美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更多的精美的壁畫和雕塑,都是出自文藝復興巨匠之手,可惜我不能一一說明(我試圖在一些資料中找到,但還是很困難,也許今后會陸續(xù)查找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的大廳走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每一尊雕塑,似乎都是不同時期的教皇,都是文藝復興大師的精美作品,圣彼得大教堂就是一個藝術(shù)殿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中心圣朗基努斯之柱的圣巴西流祭臺下透明棺材里保存有一位教皇的遺體,但我不知道是哪一位,也不知是真身還是蠟像,就像睡著的一樣,如果是真身那這個保存的技術(shù)一定非凡</p><p class="ql-block">某篇文章中說到,是14教皇墓(20世紀),圣杰羅姆,上面的壁畫是“圣杰羅姆的最后圣餐”。(我目前不能確定是否正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朗基努斯支柱和圣巴西流祭臺</p><p class="ql-block">(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圣彼得大教堂”里的圖片說明)</p><p class="ql-block">墻上的巨幅彩色壁畫,全部由細小的各種色彩的馬賽克鑲拼而成,從而保證經(jīng)久不變色。(后面有一張靠近拍攝的,可以清晰的看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銅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帶著孩子來的信徒(游客)在撫摸圣彼得的腳趾,祈福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銅像的右腳幾百年來無數(shù)的信徒和游客來都有撫摸,已經(jīng)將腳趾摸的不能看到了,左腳也被撫摸的錚亮,只是腳趾還能分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二件最重要的雕刻藝術(shù)杰作,貝爾尼尼制作的青銅華蓋</b></p><p class="ql-block"><b>雕刻與建筑結(jié)合的典范之作——貝尼尼《圣彼得教堂青銅華蓋》</b></p><p class="ql-block">相傳,名畫家安尼巴萊·卡拉奇有一天經(jīng)過圣彼得教堂,對尚處幼年的貝尼尼說道:“能裝飾米開朗基羅的穹窿與布拉曼特大殿的藝術(shù)家,不知何時方能誕生?”</p><p class="ql-block">貝尼尼答道:“也許便是我!”</p><p class="ql-block">1633年,貝尼尼踐行自己的諾言,受教皇烏爾班八世委托,他開始設計裝飾支撐圣彼得教堂穹窿的四根巨柱。</p><p class="ql-block">這四根旋轉(zhuǎn)型銅柱支撐的建筑,有5層樓那么高,前面的半圓形欄桿上99盞長明燈晝夜不息,象征了圣彼得精神常在。</p><p class="ql-block">貝尼尼建造了一座龐大的神龕,上方覆蓋著古銅的天蓋,華蓋四周,四根螺旋向上的大銅柱上,是四位鼎鼎大名人物,他們分別是早期基督教神學家圣安布羅斯、圣亞大納西、圣約翰·克里索斯托和圣奧古斯丁。</p><p class="ql-block">華蓋上方,是四項作為遺物的裝飾,分別是“圣女維羅妮卡”的篷,“圣隆基努斯”的槍,真十字架的木與“圣安德魯”的鑰匙。</p><p class="ql-block">上方鑲嵌著月桂樹枝和天使,柱頭和華蓋頂部的流蘇中,雕有太陽和蜜蜂,這些都是教皇烏爾班八世家族的紋章圖形。</p><p class="ql-block">華蓋頂?shù)膬?nèi)部中央,是一只在金色光芒中展翅飛翔的圣靈鴿子,天使們立在華蓋頂上,捧著耶穌贈予彼得,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的三重冕——象征立法、司法和行政權(quán)。</p><p class="ql-block">中心寶頂上是和大穹頂上一樣的金球和十字架,像是連接天堂與人間的通道。</p><p class="ql-block">在建筑用于裝飾頂部的可移動華蓋上,可以見到曇花一現(xiàn)的勝利場景,頂蓋由青銅和鍍金制成。</p><p class="ql-block">巨大圓柱制作工藝復雜,據(jù)說柱子的一部分,還是從古老的羅馬萬神殿屋頂上剩下并加以熔化的青銅材質(zhì)。</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祭壇華蓋,是雕塑與建筑史無前例的融合。而貝尼尼將年輕的裸體雕像,放置在祭壇上方的這種做法,亦是開創(chuàng)了裝飾藝術(shù)上的先例。</p><p class="ql-block">下方的古銅神龕,以古典的形式呈現(xiàn):兩座雕像矗立在旁,一是正義之神,向天流淚;一是慈悲之神,神態(tài)安詳且平靜。</p><p class="ql-block">這兩座雕像后面,是白色大理石與雜色大理石混合而成的基座,位于其上的教皇銅像威嚴肅穆。</p><p class="ql-block">青銅華蓋下的圣彼得寶座,是貝尼尼老年后的另一杰作。整個作品被黃金制作的光芒和許多天使圍繞,給人以莊重祥和之感,讓人不由自主地崇拜這神圣的宗教。</p><p class="ql-block">在視覺上,祭壇華蓋通過將其家族的盾形紋章,置于裝飾性的垂片和柱形基座上,以紀念巴貝里尼家族的教皇烏爾班八世。</p><p class="ql-block">巴洛克風格生機勃勃且夸張,貝尼尼用鳥、月桂樹枝和蜜蜂以及巴貝里尼家族紋章,以增加作品的裝飾元素。</p><p class="ql-block">華蓋的一切,顯得神圣且富麗堂皇,貝尼尼將巴洛克藝術(shù)的氣勢與壯美呈現(xiàn)給世人。這是雕刻與建筑緊密結(jié)合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這件十分生動的雕塑作品,充分顯示了貝尼尼為宗教服務的思想,也顯示出巴洛克藝術(shù)的綜合性、豪華性、裝飾性、戲劇性等特點。</p><p class="ql-block">(以上說明文字摘自百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朗吉努斯(St Longinus)(貝爾尼尼,1635)</p><p class="ql-block">圣朗吉努斯手中拿著長矛</p><p class="ql-block">根椐《圣經(jīng)》記載,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后,一名叫朗吉努斯的百夫長用槍刺傷了他的側(cè)腹。當耶穌的血滴入朗吉努斯半盲的眼睛時,他瞬間復明,使他感受到了神的力量,此后放棄了原先的身份,成了一名修士,并擁有了行使神跡的能力。后來他被追認為圣徒,稱為“圣朗吉努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海倫娜(St Helena)(1635)</p><p class="ql-block">海倫娜皇太后是君士坦丁大帝之母,先于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她為教會捐建多所教堂,并在赴耶路撒冷朝圣時找回了耶穌受難的十字架,還下令建造了紀念耶穌的圣墓大教堂,被基督教奉為圣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三件最重要的雕刻藝術(shù)杰作,圣彼得寶座</b></p><p class="ql-block">三是圣伯多祿寶座,也是貝爾尼尼設計的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寶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圣伯多祿的真正御座,後經(jīng)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維羅妮卡的面紗》(1639)</p><p class="ql-block">在耶路撒冷,耶穌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艱難地走向骷髏山的死刑犯刑場,這段路叫苦路,苦路共有十四站。在苦路第六站,一名叫維羅妮卡的猶太婦女很受感動,替耶穌擦去臉上的血污和唾沫,并將自己的面紗獻于他,因此,面紗上印有了基督的面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穹窿頂下抬頭上望,你會感到大堂內(nèi)的一切都顯得如此渺小。穹頂周長71米,為羅馬全城的最高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巨幅彩色壁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一幅巨幅彩色壁畫的局部,可以看出全部由細小的各種色彩的馬賽克鑲拼而成,從而保證經(jīng)久不變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教皇庇護七世(Pope Pius VII )(1831)</p><p class="ql-block">他面帶倦容,正為包括朋友和敵人在內(nèi)的所有人祈禱,其左右的天使分別代表歷史和時間,其下的兩位女性分別代表堅毅和智慧。</p><p class="ql-block">教皇庇護七世于1800~1823在位,曾被拿破侖監(jiān)禁和放逐。局勢逆轉(zhuǎn)后,他以德報怨,善待被放逐的拿破侖,并幫助其母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照片的亮部過曝了,亮部的細節(jié)大部喪失,丟失了一次難得的拍攝機會,教訓一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這張曝光精準的黑白照片,更顯現(xiàn)出教皇的威嚴</p><p class="ql-block">說明:這張照片是借用與我歐洲游同行的一位攝影大師的,從這張照片就可以明顯看出我當時的拍攝水平與他的差距。首先我上面那張照片測光不對,沒有對雕像最亮的部分測光,結(jié)果造成了亮部嚴重過曝,因為這是一個大光比的拍攝環(huán)境(非常好的一個拍攝環(huán)境,窗外的陽光剛好照射在教皇的臉上和身上,如果相機對最亮部測光,就不會過曝)再加上我采用了Jpg的格式,后期就無法彌補。如果采用RAW不壓縮的文件格式,也許后期制作時能挽救過來。希望初學攝影的朋友,如果能看到我這個美篇,也能從中學到一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教皇庇護八世。1829年3月31日~1830年12月1日在位,不到2年就去世了,很蹊蹺。</p><p class="ql-block">后排是圣保羅,耶穌和圣彼得。</p><p class="ql-block">在1800年擔任地區(qū)主教時,因拒絕宣誓忠于拿破侖,被押往法國。隨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滅亡,他返回意大利,晉升為樞機主教,1829年被選為教皇。隨后他進行了教會改革,但在英,法,愛爾蘭,波蘭等國遭遇阻力。</p><p class="ql-block">由于當選教皇不到兩年就去世了,有傳言是被毒殺。以后進行了秘密驗尸,但尸檢結(jié)果在他死后一個世紀才公開,肝組織的損害顯示他的確死于中毒,證實毒殺并非謠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地面上,有一束光照射在上面。我沒搞明白是不是哪位教皇安葬在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在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后面是巨大的青銅華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姐和大姐夫,我給他們拍一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安德魯(St Andrew)(1635)</p><p class="ql-block">圣安德魯背負X形十字架</p><p class="ql-block">他是蘇格蘭和希臘的守護神,是天主教首任教皇圣彼得的兄弟和耶穌最初的使徒之一,判死刑后要求與耶穌不同,被釘死在“X”形十字架上,這也是蘇格蘭國旗的圖案,蘭底白X(也稱為圣安德魯X)。</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主教大人的講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個蓋的下面好像也是安放著哪位教皇,透過上面的孔可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教皇亞歷山大七世(Pope Alexander VII),1655年~1667年在位。</p><p class="ql-block">是羅馬天主教史上最開明的教皇之一,宗教信仰方式的改革家和天主教本土化的先驅(qū)。</p><p class="ql-block">此雕像由貝爾尼尼在1678年設計制作。教皇呈跪姿禱告。座下的四個</p><p class="ql-block">雕像分別為:左側(cè)懷抱嬰兒的“慈愛”,右側(cè)腳踩在地球上英國之上的“現(xiàn)實”(代表與英國新教徒的矛盾),然后是“謹慎”和“公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母圓柱禮拜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的門廳的頂部裝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左邊的大門有皇家衛(wèi)隊守衛(wèi),皇家衛(wèi)隊就是梵蒂岡國家的軍隊。衛(wèi)士們個個高大魁梧,他們身穿紅黃藍三色條紋的古代騎士服裝,手握長戟,威風凜凜。他們都是瑞士人,據(jù)說在16世紀初教皇克萊芒七世受到了神圣羅馬帝國的進攻,為了保衛(wèi)教皇,100多個瑞士衛(wèi)兵戰(zhàn)死在教堂外,當時的教皇非常感動,于是決定世世代代雇傭瑞士衛(wèi)兵保衛(wèi)教堂。(瑞士琉森的垂死獅子公園里獅子的雕像就與此有關(guān),那篇“美篇”里有說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頭再看圣彼得大教堂,正門最上方是耶穌的十二使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門前左邊樹立著圣彼得高大的雕像,他神情自若、面帶微笑,右手握著兩把耶穌送給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鑰匙,左手拿著一卷耶穌給他的圣旨。他頭上的縷縷卷發(fā)、臉上的根根皺紋、下巴上的撮撮胡須和身上的層層長袍無一不被雕琢得細膩、逼真。如果把臉和頭發(fā)涂上真實的顏色,一定會被當作真人。伯多祿是耶穌的12個門徒中的第一個,耶穌回天國前把金鑰匙交給了他,彼得成為了天主教的首領(lǐng),他來到羅馬傳教,后來,羅馬的皇帝為了嫁禍天主教,放火燒了羅馬城,然后歸罪于天主教,并處死了彼得。圣彼得大教堂就是為紀念伯多祿而修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圓形廣場中央的方尖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蒂岡教皇居住在這幢房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離開圣彼得大教堂,教堂外拍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附近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特韋雷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巴上拍攝的特韋雷河上的圣天使橋,哈德良皇帝建造的古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某衛(wèi)星地圖顯示的圣天使城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里我看是圣天使城堡,也是梵蒂岡的地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注:由于歐洲四國游覽的當年,我“入坑”不久,應該還是菜鳥級的玩家,所用的相機是半畫幅(DX規(guī)格)的Nikon D7100,并且拍照還采用了Jpg格式。這么多年了我的相機也升級到,全畫幅(FX規(guī)格)的Nikon D750和4750萬像素的Nikon D850,并且這次旅游后不久,我的單反就選擇RAW畫質(zhì)無損的格式,給后期處理照片帶來了較大的空間。2023年重新后期制作這次歐洲旅游的照片,又有了重游歐洲這四國的感覺,后期后的照片質(zhì)量應該比當年有了提升,但畢竟是在Jpg的格式上進行,還是有不盡人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多歐洲四國游的美篇可點擊以下鏈接觀看:</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ukcqr44"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德法瑞意歐洲游1 - 巴黎凱旋門,埃菲爾鐵塔</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umv51xw"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德法瑞意歐洲游2 - 俯瞰巴黎,法蘭克福到巴黎</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uotzng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德法瑞意歐洲游3 - 走進盧浮宮</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ur9a3c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德法瑞意歐洲游4 - 巴黎凡爾賽宮,榮軍院</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uvvqvsp"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德法瑞意歐洲游5 - 巴黎圣母院,夜色巴黎</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uydayk8"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德法瑞意歐洲游6 - 巴黎國家歌劇院,“老佛爺”商場</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v4eo6gh"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德法瑞意歐洲游7 - 船游巴黎塞納河</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v6yin4v"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德法瑞意歐洲游8 - 瑞士鐵力士雪山</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vdf4s9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德法瑞意歐洲游9 - 瑞士恩格爾貝格,琉森</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verlh66"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德法瑞意歐洲游10 - 瑞士琉森湖,列支敦士登</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vmsivbd"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德法瑞意歐洲游11 - 德國新天鵝堡,奧地利因斯布魯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vpd1fhh"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德法瑞意歐洲游12 -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vwed83e"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德法瑞意歐洲游13 - 船游水上威尼斯</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vyzu6j2"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德法瑞意歐洲游14 - 意大利佛羅倫薩</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w5y4828"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德法瑞意歐洲游16 - 意大利羅馬</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w8wrzp8"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德法瑞意歐洲游17 - 龐貝古城遺址,維蘇威火山</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4wb0y62t"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德法瑞意歐洲游18 - 那不勒斯,飛越阿爾卑斯雪山</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攝相機:Nikon D7100</p><p class="ql-block">相機鏡頭:Nikon NIKKOR AF-S DX 18-300mm f/3.5-5.6 G ED V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攝時間:2017-03-27</p><p class="ql-block">美篇編寫:2023-09-0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