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朱熹有句話:知之愈深,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深。反復(fù)思來,這就是王陽明的知行思想。</p><p class="ql-block">?王陽明講知行合一,是指良知及良知的表達(dá),致良知第二層意思。只有良知和行是統(tǒng)一的,是一件事。良知必定是要行的,如好好色,惡惡臭。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熹講知行合一本意是講獲得的知識與行動要統(tǒng)一,但知識未必與行動統(tǒng)一。我們學(xué)了這么多知識,難道都要行動嗎?有些知識我們獲取后也許一輩子存于腦子里,從未變成行動。比如我們知道宇宙大爆炸的知識,難道我們必須再搞一次?而且,知道也未必能做到,如我們知道什么是忠,但我們現(xiàn)實里的行為一定是忠的(口頭上喊忠的不少)的嗎,我們知道什么是信,對朋友就一定是誠信的嗎,狗肉朋友、利益朋友一大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知之愈深,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深。"這兩句話則有點切中良知了,知之愈深說明"知"已經(jīng)過心的感通,有了自己的"意"(體悟)。知識一般叫廣博,進(jìn)入"深”的層次就與個人的體悟有關(guān)了,自己體會得來的才叫深,這已經(jīng)是良知的層面。良知是知之本體,一切知的行為都是良知的發(fā)用流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朱熹的無意之成就。</p><p class="ql-block">?如果按朱熹的本意,應(yīng)該講:知之愈廣,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廣。這就講不通了~</p><p class="ql-block">?現(xiàn)實案例太多,比如D員干部天天學(xué)理論,各種方式學(xué)、各種要求學(xué),APP,記筆記,寫體會,甚至要背誦、大會抽問答,問一句:真能用嗎?在工作中行了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