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8.31(農歷七月十六)這個悲痛欲絕的日子……我娘96歲,永遠的離開了我們……</p><p class="ql-block"> 母親是一位自幼與柳琴戲結緣的藝術家,主攻青衣,兼演花旦。幾十年從藝歷程,形成了剛柔相濟、動靜自如的演出風格;用一生的靈氣和飽滿的情感,從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齊魯大地上將柳琴戲表演藝術唱響了大江南北,蕩氣回腸,也因此被譽為“北派柳琴戲的掌門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28年,母親出生于郯城縣花園鄉(xiāng)三捷莊。建國前這里十年九災,百姓生活十分艱難。她天資聰慧,身為獨生女,為養(yǎng)家糊口,從6 歲開始隨父學藝,8歲便登臺演出。</p><p class="ql-block"> 1947年,母親19歲已經基本掌握了柳琴戲的一些傳統(tǒng)劇目,并在劇中承擔主要角色。新中國成立后就同柳琴戲一起迎來了新生。</p> <p class="ql-block"> 1953年,父母親應邀來到了臨沂,參加了專區(qū)劇團柳琴戲演出隊,結束了四處漂泊的舊藝人生涯。從舊社會走進了新社會,從柳琴戲名角成為人民演員,此時不再為生計奔波的母親,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柳琴戲表演上,她的嗓音甜中帶脆,綿中藏甘,柳琴戲演唱力道足,情感爆發(fā)力強,于燕語鶯聲中帶著鄉(xiāng)音土語,珠玉落盤般的唱腔中,透出的鄉(xiāng)情,動人心弦,成為魯南蘇北一帶最具有廣泛影響的演員。</p><p class="ql-block"> 柳琴戲舊稱拉魂腔、拉后腔、拉花腔等,起源于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二十世紀五十年到六十年代,呈爆發(fā)式增長的張金蘭戲迷,在無形中帶動了劇團的經濟效益直線上揚,僅一年多的時間,該劇團的演出收入,就從千元左右上升到13萬之多?!翱磻虿灰姀埥鹛m,白撂兩毛錢”的民間諺語,就在這個鼎盛時期風靡大地。母親已經不僅僅是柳琴戲的角兒,而是聲名顯赫的名角兒。</p> <p class="ql-block"> 母親在舊社會里裹過腳,是只能穿33碼鞋的小腳女子。但是在練功場上,帶領學員跑練圓場能跑一百多圈,年輕人也很難跟的上。觀眾也絕對想象不到舞臺上的她是小腳,有一次母親被熱情的觀眾圍堵得水泄不通,突然就聽一個女子高聲驚嘆到:“??!原來張金蘭是小腳啊”?!</p><p class="ql-block"> 母親也曾失聲過,但她還是硬生生的把嗓子又喊了回來,用她的話說:把自己練成的火嗓子不會疲勞,越唱越亮。經過超強的刻苦鉆研,母親的嗓音清甜圓潤,真假聲結合巧妙自如、花腔多變,憑借自己對藝術的精益求精,成果與榮譽也便接踵而至。</p> <p class="ql-block">1977年《王二英思夫》劇照</p><p class="ql-block">母親獲獎資料:</p><p class="ql-block">1954年,隨團參加山東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鬧書房》中飾演張五姐,榮獲演員一等獎。</p><p class="ql-block">1956年,參加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休丁香》中飾演丁香,榮獲演員一等獎,獲得金質獎章一枚。</p><p class="ql-block">1959年,成為臨沂柳琴戲劇團的業(yè)務副團長。</p><p class="ql-block">1960年,為中國唱片社灌制了《王三姐剜菜》、《王二英思夫》、《絲鸞記》、《父女頂嘴》、《狀元打更》、《喝面葉》、《秦香蓮》、《三擊掌》等膾炙人口的唱片,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p><p class="ql-block">1982年,應廣大觀眾的要求和社會的需要,中國寧波唱片社再次為傳統(tǒng)劇目灌制唱片,全國發(fā)行。國家、省市電臺、電視臺、報刊等新聞媒體多次專題報道她的柳琴戲唱腔藝術。</p><p class="ql-block">2006年,《中國戲劇》雜志還以《“看戲不見張金蘭,白花兩毛錢”——訪拉魂腔表演藝術家張金蘭》為題,對其進行了專題報道。該年度,被批準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p><p class="ql-block">2008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p><p class="ql-block">2015年,榮獲臨沂市市委政府第四屆臨沂市沂蒙文藝獎,藝術突出貢獻獎。</p> <p class="ql-block"> 柳琴戲《秦香蓮》演出劇照</p><p class="ql-block">母親演唱的《秦香蓮》</p> <p class="ql-block"> 母親退休后,仍然心系柳琴戲的發(fā)展,積極履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職責,以柳琴戲的傳承、保護和發(fā)展為己任,針對柳琴專業(yè)藝術人才匱乏、傳統(tǒng)劇目遺失及社會宣傳乏力等突出問題,全力做好傳承保護工作。她參與多期柳琴戲學員班及藝校柳琴戲專業(yè)的教學,通過言傳身教,進行專業(yè)藝術指導,為魯南地區(qū)培養(yǎng)了一大批柳琴戲藝術人才。</p> <p class="ql-block"> 2003年參加團里舉辦 “以團代培”的柳琴戲學員班;2005年參與開展的“文企聯(lián)姻”活動;無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活動,還是國家級“非遺”項目的申報等重要活動和工作,都留下了母親的身影,為柳琴戲劇種保護傳承和劇團生存發(fā)展鞠躬盡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2011年接受央視《焦點訪談》欄目采訪</p><p class="ql-block"> 母親作為多屆政協(xié)委員、文化藝術界的知名人士,經常參加公益性的演出活動和廣播電視等專題節(jié)目,充分利用一切機會為柳琴戲的傳播和影響大聲呼吁。</p> <p class="ql-block">父母親的經典作品《喝面葉》</p><p class="ql-block"> 我父邵瑞武,與母親同齡,曾任山東省臨沂地區(qū)柳琴劇團副團長,2000年因病離世,享年73歲。二十多年了,每當想起父親,我就會淚流滿面,百感交集……</p><p class="ql-block"> 他是位具有大智慧的慈父,廣交善緣。曾經參加過許多戰(zhàn)役,完全可以功成名就卻偶遇母親,從此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為了與母親志同道合,他從零基礎開始學演柳琴戲,天資悟性高,很快就掌握了柳琴戲生行的專業(yè)演唱技能,還時常把京劇等其它門類的表演藝術融會貫通,用來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自己專業(yè)藝術修養(yǎng)。年輕時嗓音耐聽,剛中帶絨,回味悠長。飾演的小生扮相俊美,動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柳琴戲《秦香蓮》劇照</p><p class="ql-block"> 老年后飾演老生也同樣是人物逼真,讓人流連忘返。所以就有了“看戲不見邵瑞武,白花兩毛五”的民間佳話。</p> <p class="ql-block"> 父親退休后,仍然不忘初心。在藝術學校任教期間,對每一位學生都像親生的孩子一樣關心疼愛,不遺余力的做好傳幫教帶,鞠躬盡瘁,深受學校師生們的愛戴和敬仰。</p> <p class="ql-block"> 我是兄弟姊妹七人,排行老五。大概我是1960年臘月在臨沂人泰巷出生,因父母忙于工作,具體的時間也不太準確,還是多年后問師姑馮秀英,母親說生我時正好是她結婚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幼小的我長相很特別,雪白的頭發(fā)和皮膚很像國外的娃娃,因此父母親友也非常疼愛,所以當時人們都喜歡叫我“蘇聯(lián)小老頭”。</p> <p class="ql-block"> 幸福的與父母親在老柳琴劇團家屬院自家門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賣水》劇照</p><p class="ql-block"> 受父母影響, 六歲開始練功學戲,14歲下鄉(xiāng)知青。16歲考入京劇團,跟隨四小名旦許瀚英弟子朱文英老師開蒙荀派。</p> <p class="ql-block">《金玉奴》劇照</p> <p class="ql-block">《春草闖堂》劇照</p> <p class="ql-block">《紅娘》劇照</p> <p class="ql-block">《白蛇傳》劇照</p> <p class="ql-block">《三姐下凡》劇照,工作需要改唱小生。</p> <p class="ql-block">《柳蔭記》劇照</p> <p class="ql-block">1995年應邀參加山東衛(wèi)視“星光50”現(xiàn)場直播</p> <p class="ql-block">《拾玉鐲》劇照</p> <p class="ql-block">《女起解》劇照,后宗張派</p> <p class="ql-block">《杜鵑山》劇照</p> <p class="ql-block">《蝶戀花》劇照</p> <p class="ql-block">《江姐》劇照</p> <p class="ql-block">《紅云崗》劇照</p> <p class="ql-block">《蘆蕩火種》劇照</p> <p class="ql-block">《絕路問蒼天》劇照</p> <p class="ql-block">2007年在央視《過把癮》欄目獲年度總冠軍</p> <p class="ql-block">2008年特邀參加山東衛(wèi)視“紅歌大家唱”現(xiàn)場直播</p> <p class="ql-block">帶領學生參加央視少兒春晚</p> <p class="ql-block">邵玲演唱《詠梅》</p> <p class="ql-block">北京人民劇院演唱《蘆蕩火種》</p> <p class="ql-block">京劇成人班</p> <p class="ql-block">邵玲在【玲瓏課堂】成人京劇班的講座</p> <p class="ql-block">京劇成人班《貴妃醉酒》的身段教材</p> <p class="ql-block">京劇成人班面對面</p> <p class="ql-block">京劇成人精品班匯報演出《婁山關》</p> <p class="ql-block">【邵玲藝術工作室】少兒綜藝班匯報演出</p> <p class="ql-block"> 2004年6月至2014年10月跟隨母親逐字逐句學唱柳琴戲:</p><p class="ql-block">《王二英思夫》</p><p class="ql-block">《秦香蓮》</p><p class="ql-block">《絲鸞記》</p><p class="ql-block">《王三姐剜菜》等劇目,并整理一套完整的相關教材資料。</p> <p class="ql-block">學唱《思鸞記》</p> <p class="ql-block">學唱《秦香蓮》</p> <p class="ql-block">2016同母親一起參加山東衛(wèi)視錄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入數(shù)據(jù)庫基地</p> <p class="ql-block"> 2022.11月母親不辭年老辛苦,教女兒學唱演柳琴代表作《三擊掌》。</p> <p class="ql-block"> 我娘是天上的神仙,來到人間給大地送來了一道靚麗的風景,讓人們如此仰慕敬畏!如今又踏著金燦燦的陽光而去了……</p><p class="ql-block"> 我為有這樣的父母親無比自豪!</p> <p class="ql-block"> 九月三日(農歷七月十九)上午十點在艾山殯儀館為母親舉行追悼會</p> <p class="ql-block">慕名前來吊唁的人們絡繹不絕……</p> <p class="ql-block"> 我要繼承母親的遺志,完成母親未了的心愿,盡快調整心態(tài),為早日成為我娘的好女兒努力奮斗。</p> <p class="ql-block"> 視頻來自2023年臨沂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賀詞!</p><p class="ql-block">一代宗師 梨園永著金蘭韻</p><p class="ql-block">千秋遺聲 大地長響拉魂腔</p><p class="ql-block"> 母親大人,永遠在您女兒的心中!安息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