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致父親</p><p class="ql-block"> 你可曾讀過唐代文學家韓愈那篇令人唏噓的悼文《祭十二郎文》?你是否也曾被文章開篇那句叩擊人心的哀嘆引發(fā)了同情?“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這句話道出了作者人生不幸的根源,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由此可知,成為六尺之孤便是韓愈人生悲劇的發(fā)端。</p><p class="ql-block"> 若有意深究,你會發(fā)現,此句中的“孤”和“怙”與現代漢語中的意義略有不同。“孤”在古代漢語中指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而“怙”即指父親。初讀此文,我曾經對這兩個詞語的意義產生過質疑,為什么古人認為一個人失去父親就成了孤兒?那么母親存在的意義呢?為什么人生于世所“依仗,憑借”的那個人就是父親?當時,我只道這是男權社會對男性力量的刻意凸顯,直到后來,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加,尤其在經歷過喪父之痛后,在某個瞬間感受到無所依靠的恐懼時,我才開始真正懂得,父親于我們而言意味著什么!</p><p class="ql-block"> 不知你是否留意過,在早期漢字中“父”這個字的形象。那是一只手持著石斧或棍杖的樣子,據此,“父”便有了最初的意義——手持工具。工具何用?用于勞作,用于攫取。這石斧賦予父親與生俱來的力量感,讓一代又一代父輩揮舞著它開疆拓土,驅虎逐豹,用汗水換來兒女的溫飽,用鮮血守護家人的安寧。在兒女眼中,父親就是那個永遠匍匐著身體在大地上勞作來維護家庭的巨人。</p><p class="ql-block"> “記憶中的父親,總是趕著一對騾子在山上犁地,雖然十年九旱,犁的地不一定能播種,種上也不一定有收獲,但父親每年都會堅持將地犁一遍,再磨一遍,等待播種?!保T雪花)</p><p class="ql-block"> “父親奔忙著……滿身滿臉包裹著一層飛灰,如一個半成品的雕塑……眼眶里努力營造著黑白分明的天地。就是那雙眼睛,給過這個大大的世界里的我們小小的四口之家無數堅定的信念?!保ɡ鯇W紅)</p><p class="ql-block"> “父親去內蒙撿發(fā)菜,去新疆打工,去伊犁種地,掙錢養(yǎng)活一家人?!保ɑ⒂穹遥?lt;/p><p class="ql-block"> “我無法想象,六十多歲的老王,如何佝僂著身體。把漫山遍野的高粱用鐮刀一點一點地收割在一起,再捆起來,搬運成堆,又是如何一個人開著農用三輪車,再次裝車搬運,一趟一趟沿著雜草叢生的細長山路把高粱搬回家的?!保ㄍ跻埽?lt;/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父親手中的石斧是力量的象征,它為我們創(chuàng)造富足的物質生活,滿足我們的生存需求,那么棍杖便是權利的昭示,它代表著規(guī)矩、訓誡和威嚴?!墩f文解字》對“父”字有如下注解:"父,矩也。家長,率教者。" 意思是父,堅持規(guī)矩,是一家之長,是引導、教育子女的人。舉杖行使責打教育權力的家長,即父親。古時一直有"棒頭出孝子,筷頭出逆子"的教育理念。三字經中亦有"養(yǎng)不教,父之過"的經典句。因此,在兒女心里,父親還是那個讓人望而生畏的人,是那個引領我們精神成長、培養(yǎng)我們健全人格的人。</p><p class="ql-block"> “父親用自己的堅持告訴我們,無論多么艱難都不要放棄學習,只有通過勤奮刻苦地學習,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有機遇找上好工作,過上好生活?!保ɑ⒂穹遥?lt;/p><p class="ql-block"> “人世間,有父親,我便有了依靠,有父愛,我便此生溫暖?!保T雪花)</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老王,在大山深處拼搏了一輩子的老王,又有點憤青的老王,可這些,一點也不影響老王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闊步前進!在老王心里,他一直是那個老王,有限的身體里有著無限的精力,努力照亮兒女們和自己未來的路?!保ㄍ跻埽?lt;/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詩經》有言: 父之美德,兒之遺產。父親給予兒女的何止是眼前的衣食所安,更有未來立世的山高水長。</p><p class="ql-block"> 時逢六月,又一年父親節(jié)將至。祈愿天下的父親:時光多溫情,生活少波瀾。歲月常靜美,愿您終安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