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母親出了一本畫冊。</p><p class="ql-block"> 這本畫冊不是由出版社公開發(fā)行有書號的畫冊,而是兒女們將母親畫的畫收集起來,用激光掃描后印制成的冊子。當我把精美的畫冊獻給母親時,母親滿臉緋紅,雙眼明亮,坐到沙發(fā)上用手輕輕地撫摸,一頁一頁地欣賞。</p><p class="ql-block"> 母親1936年出生,六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外婆獨自扶養(yǎng)五個孩子,沒有能力供她們上學。解放初期母親通過上夜校、速成掃盲班和插班讀書識了一些字。她18歲結婚,父親在外面工作,她在農(nóng)村務農(nóng)。一個“半邊戶”家庭,里里外外“一把手”,整天風里雨里,臉朝黃土背朝天,含辛茹苦地養(yǎng)育我們五個兒女。她的愛好和天賦都被汗水淹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兒時的記憶里,母親是方圓幾里出了名的“巧媳婦”。她心靈手巧,裁衣縫剪、編織刺繡樣樣精通,還當了多年的大隊婦聯(lián)主任。大抵村上不管誰家女人要繡枕頭、肚兜、頭巾或花鞋,她們都要請母親給畫花樣。她畫花樣用鉛筆按白描的樣式畫在紙上,再用顏色涂出色彩分布,讓她們按照畫的色彩繡出來。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買布縫衣要布票,母親時常在供銷社買回一些“頭子布”(邊角布料不要票),經(jīng)她簡單一拼接,縫成衣褲,有時在上面繡個花朵或者幾何圖形什么的,穿在身上既體面又時尚。這類活計開發(fā)了母親潛在的藝術天賦。</p> <p class="ql-block"> 母親老了,隨父親到縣城居住。后來二老又隨兒女們的工作調(diào)動來到宜昌城區(qū)養(yǎng)老。操勞了一輩子的父母終于可以稍微清閑一點了,老倆口單獨居住,廝守著一份淡淡的寧靜。父親愛看書和電視,以此打發(fā)時光。母親閑來無事,就自找樂趣。她把孫兒們小時候玩過的布娃娃拿出來重新捯飭。洗凈曬干,把一些舊毛衣拆了,用毛線編織成衣帽。那些舊毛線經(jīng)母親的魔術之手一捯騰,變成一件件五彩繽紛的帽子、圍巾、外套,裝扮到布娃娃身上,使黯然失色的布娃娃立馬鮮活起來。</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母親對掛歷上的花鳥圖片產(chǎn)生了興趣,看著看著就嘗試動手畫起來。母親不懂繪畫的基本原理,只是用線條將那些花鳥圖案描摹下來。線條勾勒之后,又用各色的蠟筆涂色,幾經(jīng)臨摹,還真的有幾分相似。我見母親對畫畫有興致,就給她買來了板夾、紙張、彩色筆,讓她盡情施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一畫,真的把母親的激情調(diào)動起來了。她畫山水、畫動物、畫花鳥。雜志、海報、花瓶裝飾以及家中壁畫上的圖案都是她臨摹的對象。</p><p class="ql-block"> 我出國半年歸來,她畫了幾十幅作品。母親將她的畫作拿給我欣賞,一邊講解,一邊聽我的點評。我指著一張比翼雙飛的燕子圖問母親,這燕子怎么畫的?母親指著畫娓娓道來:用中墨一筆點頭, 接著二筆點背,再畫尾,筆尖加濃墨畫翼,淡墨畫胸腹部,淡曙紅+淡墨點下頦紅羽,濃墨畫爪。這樣,烏黑的羽毛,加上一雙剪刀似的尾巴,一對輕快的翅膀,燕子就畫成了。母親講著講著,表情里透著一絲自豪。</p><p class="ql-block"> 母親八十多歲的高齡難得有這份雅興。我們做兒女的更為她能陶醉在畫中,在水墨丹青中揮灑情致而倍感欣慰。于是,我們兄妹又給她添置了很多新的裝備,顏料、調(diào)色板、素描紙,還給她買來了《簡筆畫5000例》《鳥》《雜花入門》等書籍。畫畫的工具越來越專業(yè)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親畫畫時,父親就坐在一邊靜靜地看電視,偶爾端杯水遞過去,用卷筆刀幫助母親削鉛筆,并時不時對母親的畫作表示贊賞。母親受到鼓勵,畫畫的興致和水平也越來越高了。</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一位作家朋友到家里做客,閑談中聊到興趣愛好,我順便向朋友介紹母親畫畫的事。母親找出這些年她畫的作品,羞澀地請客人鑒賞。她一邊翻著畫,一邊向客人介紹,那些是早年畫的,那些是近期畫的。一幅幅山水畫、花鳥畫映入眼簾。朋友驚嘆不已后贊不絕口,向我建議,把這些作品過塑、裝裱,也可以激光掃描、打印制成畫冊珍藏起來,留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朋友的贊賞,實在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只想讓母親的老年生活更加充實,也并沒有當回事兒,這下,可激勵我不得不對母親的畫進行認真地研究和處理了。</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來,母親早期的畫顯得稚嫩雜亂,無論是透視、顏色,還是比例結構都有很多瑕疵,后期的畫無可挑剔。無論是山水、花鳥,還是動物,都畫得惟妙惟肖。尤其是畫中的鳥兒更是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有的曳著長長的尾巴,有的翹著尖尖的長喙,有的合著翅膀端坐枝頭,有的撲騰翅膀正欲起飛,有的昂頭張嘴喳喳叫,還有的銜著食物喂養(yǎng)幼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親的畫都是有意境的。她告訴我,這張松鼠在吃害蟲是保護自然;這張五馬圖是草地放牧,體現(xiàn)自然和諧;這兩只鴛鴦在戲水,它們在談情說愛……。我夫君姓梅,母親還特意為他畫了一幅“喜鵲登梅”的作品。這幅畫,畫面由兩枝曲虬的梅花樹枝鋪開,點點紅梅穿插其間,一只喜鵲展翅欲飛,一只喜鵲站在樹梢雙眼靈動似乎在尋覓什么。構圖簡單凝練,水墨濃淡自然,畫面疏密有致,寥寥幾筆,神韻俱足,氣韻靈動,一花一鳥透染盎然生機。</p> <p class="ql-block"> 我和母親對作品按山水、花鳥、動物以及人物進行分類。遴選作品時,我對透視、結構以及留白有明顯瑕疵的畫果斷剔出,母親在我剔出的作品里又挑出幾幅有特殊含義的畫放進去。她仔細看著每一幅畫,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樣溫暖柔軟。幾經(jīng)篩選,共挑出七十四幅作品。我拿著這些作品,到專業(yè)的工作室去激光掃描,設計封面,最后打印出來制成了畫冊。</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繪畫是無階層的陪伴,是無聲的自我釋懷,是治愈心靈的良藥,是打開與物對話的通道。母親的畫是“素人畫”(沒有受過專業(yè)訓練,沒有名家作品影響的畫)。雖然沒有著名畫家的作品那樣價值連城,流芳百世,但她畫中蘊涵的淳樸純真以及對真善美的弘揚,在我們兒女心中卻是無價之寶。我們不僅要珍藏,還要傳給子子孫孫。</p><p class="ql-block">(2023、4、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