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家是溫暖的港灣。 </p><p class="ql-block">身為子女,出門在外,最想念的是爸媽的飯菜的味道;身為父母最上心的事兒是為全家奉上可口的飯菜。</p><p class="ql-block">這日復一日簡單的飯菜中飽含著家人的濃濃的愛與付出,惦念與關懷,包容與等待,理解與感恩。</p> <p class="ql-block">已是知天命年齡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過年母親炸麻花、炸丸子、蒸饅頭、包餃子……忙的腳不停歇,我們也是吃的不亦樂乎。還有二月二炒豆兒……就是平時在那個物質不豐富的年代,母親也可以隨時摘來香葉、蘇子葉裹上面糊油炸給我們吃,感覺比肉還香。 如果想吃餃子了,即便是沒有肉,母親也能千方百計讓我們吃上可口的餃子。家有溫暖馨香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盡管母親這樣用心,也有我們不滿意的時候。2012年母親病重,我在照顧母親時,印象中母親愛吃豆角,所以就在老家屋后種了兩壟豆角。純綠色無污染的蔬菜,我當然要帶回自己家一些做給女兒吃。當女兒看到我做的是豆角時就不高興了,嘴里嘟囔著嫌我做豆角了。我當時無比傷心,心想孩子怎么這么不理解我的一片苦心呢?我剛想批評女兒,可是思緒突然把我拉回到小時候,我忽然想起我也曾經抱怨過母親總做豆角這件事兒,我記得母親當時什么也沒有說。我這才意識到原來我也曾經那么不懂事兒,也讓母親傷心了。現在母親生命垂危,我才意識母親不但辛苦操勞一生,還默默承受了那么多委屈和無奈,面對不懂事的孩子,母親選擇了寬容而不是批評和訓斥,想到這里,我心疼不已,眼淚奪眶而出,淚如泉涌。女兒被嚇到了,趕緊向我道歉。同樣的抱怨發(fā)生在不一樣的年代,在物質相對豐富的現代我還能理解女兒的抱怨,但我不能原諒自己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物質匱乏時的發(fā)出的抱怨,因此我沒有資格生女兒的氣。家有能包容,知等待,善理解,知感恩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還記得母親在最后一次手術前,腦神經被癌細胞再次侵犯,身體已經處在半攤的邊緣,即便這樣,母親還惦念著我,給我蒸了一大兜饅頭。如今母親已經去世整十年了,每次想到這件事兒我都會心疼的無法控制自己的眼淚。母親就是這樣心中想的都是別人,從來都是無怨無悔。家里有充滿無限惦念,竭盡全力為他人,唯獨忘了自己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身為人妻、為人夫時,想到更多的是對方想吃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怎么能做的讓對方更愛吃。家有同喜同憂心心念念為他人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為人父為人母時,想的更多的是什么食物更健康,更有營養(yǎng),怎么做更好吃,看起來更有食欲。家有為你付出一切也無怨無悔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年齡越老越懷念那熟悉的飯菜的味道,其實就是懷念家的味道。</p>